万安名人梁书介绍
《梁书》是二十四史之一,是唐初姚察、姚思廉撰纪传体史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公元502年—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臣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
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分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梁书作者简介
姚察(533年—606年),字伯审,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南朝历史学家,先后在梁、陈、隋三朝做官,参与修史工作。他在陈朝时,开始撰梁、陈二史,未成。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他又奉诏继续撰梁、陈二史。据说,姚察“博极坟素,尤善人物,至于姓氏所起,枝叶所分,官职姻聚,兴衰高下,举而论之,无所遗失。”在门阀风气很盛的南北朝时期,史学家的这种学识和修养无疑是很重要的。然而,姚察终于未能完成梁、陈二史,就在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去世了。临终之前,他告诫儿子思廉一定要“续成其志”。
姚思廉(557年~637年),字简之,本名简,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父姚察,在梁朝以文才著称。陈时任吏部尚书,领大著作。陈灭后入隋,任秘书丞,隋文帝杨坚命他继续修撰早已着手的梁、陈两代历史。史称其“学兼儒史,见重于三代”。大业二年(606年)姚察死,遗嘱思廉继续完成这两部史书。
贞观初,姚思廉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后官至散骑常侍。姚思廉继承了父亲遗志,为父亲守丧期满,即上表陈述父亲遗愿,请求继续修撰二史。隋炀帝下诏准许后,他一直在为此努力工作。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他又受诏同秘书监魏征同撰梁、陈二史。在父亲遗稿的基础上,他进一步采择谢昊、顾野王诸家旧作,经编纂校注,于贞观九年(635年)修成《梁书》《陈书》。这两部史书的总论为监修魏征所作,其余部分都是姚氏父子几十年心血的结晶。书中有二十六卷梁朝前期人物列传的卷末论赞称“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云云,可以推想,这些部分是姚察的原稿。
姚思廉受唐太宗诏撰《梁书》时,已年过七旬。太宗命秘书监魏徵主持梁、陈、齐、周、隋五史的修撰,并参预撰写论赞,所以卷六敬帝纪后总论梁朝一代兴亡的论赞署名“史臣郑国公魏征”。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梁书四库提要记载
《梁书》·五十六卷(内府刊本)
唐姚思廉奉敕撰。《唐书》思廉本传称贞观三年诏思廉同魏徵撰。《艺文志》亦称《梁书》《陈书》皆魏徵同撰。旧本惟题思廉。盖徵本监修,不过参定其《论赞》。(按:此据《史通·古今正史篇》,魏徵总知其务,凡有赞《论》,徵多预焉之文。)独标思廉,不没秉笔之实也。是书《旧唐书·经籍志》及思廉本传俱云五十卷,《新唐书》作五十六卷。考刘知几《史通》,谓“姚察有志撰勒,施功未周。其子思廉凭其旧稿,加以新录,述为《梁书》五十六卷”。则《新唐书》所据为思廉编目之旧,《旧唐书》误脱“六”字审矣。思廉本推其父意以成书,每卷之后,题陈吏部尚书姚察者二十五篇,题史官陈吏部尚书姚察者一篇。
盖仿《汉书》卷后题班彪之例。其专称史官者,殆思廉所续纂欤。思廉承藉家学,既素有渊源,又贞观二年先已编纂,及诏入秘书省论撰之后,又越七年,其用力亦云勤笃。中如《简文纪》载大宝二年四月丙子,侯景袭郢州,执刺史萧方诸,而《元帝纪》作闰四月丙午。则两卷之内,月日参差。《侯景传》上云“张彪起义”,下云“彪寇钱塘”。则数行之间,书法乖舛。
赵与旹《宾退录》议其於《江革传》中则称“何敬容掌选,序用多非其人”,於《敬容传》中则称其“铨序明审,号为称职”。尤是非矛盾。其馀事迹之复互者,前后错见,证以《南史》,亦往往牴牾。盖著书若是之难也。然持论多平允,排整次第,犹具汉、晋以来相传之史法。要异乎取成众手,编次失伦者矣。梁陈二史,瑕瑜互见。
梁书作品目录
卷次
目次
题目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卷1~3
本纪第一二三
武帝上中下
萧衍
卷4
本纪第四
简文帝
萧纲
卷5
本纪第五
元帝
萧绎
卷6
本纪第六
敬帝
萧方智
卷次
题目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卷7
列传第一
皇后 - 太祖张皇后?高祖郗皇后?太宗王皇后?高祖丁贵嫔?高祖阮修容?世祖徐妃
卷8
列传第二
昭明太子?哀太子?愍怀太子
卷9
列传第三
王茂?曹景宗?柳庆远
卷10
列传第四
萧颖达?夏侯详?蔡道恭?杨公则?邓元起
卷11
列传第五
张弘策?郑绍叔?吕僧珍
卷12
列传第六
柳惔?席阐文?韦睿
卷13
列传第七
范云?沈约?沈旋
卷14
列传第八
江淹?任昉
卷15
列传第九
谢朏
卷16
列传第十
王亮?张稷?王莹
卷17
列传第十一
王珍国?马仙琕?张齐
卷18
列传第十二
张惠绍?冯道根?康绚?昌义之
卷19
列传第十三
宗夬?刘坦?乐蔼
卷20
列传第十四
刘季连?陈伯之
卷21
列传第十五
王瞻?王志?王峻?王暕?王泰?王份?张充?柳恽?蔡撙?江蒨
卷22
列传第十六
太祖五王
卷23
列传第十七
长沙嗣王业?永阳嗣王伯游?衡阳嗣王元简?桂阳嗣王象
卷24
列传第十八
萧景
卷25
列传第十九
周舍?徐勉
卷26
列传第二十
范岫?傅昭?萧琛?陆杲
卷27
列传第二十一
陆倕?到洽?明山宾?殷钧?陆襄
卷28
列传第二十二
裴邃?夏侯亶?韦放
卷29
列传第二十三
高祖三王
卷30
列传第二十四
裴子野?顾协?徐摛?鲍泉
卷31
列传第二十五
袁昂
卷32
列传第二十六
陈庆之?兰钦
卷33
列传第二十七
王僧孺?张率?刘孝绰?王筠
卷34
列传第二十八
张缅
卷35
列传第二十九
萧子恪
卷36
列传第三十
孔休源?江革
卷37
列传第三十一
谢举?何敬容
卷38
列传第三十二
朱异?贺琛
卷39
列传第三十三
元法僧?元树?元愿达?王神念?羊侃?羊鸦仁
卷40
列传第三十四
司马褧?到溉?刘显?刘之遴?许懋
卷41
列传第三十五
王规?王承?褚翔?萧介?褚球?刘孺?刘潜?殷芸?萧几
卷42
列传第三十六
臧盾?傅岐
卷43
列传第三十七
韦粲?江子一?张嵊?沈浚?柳敬礼
卷44
列传第三十八
太宗十一王?世祖二子
卷45
列传第三十九
王僧辩
卷46
列传第四十
胡僧祐?徐文盛?杜崱?阴子春
卷47
列传第四十一
孝行-滕昙恭?徐普济?宛陵女子?沈崇傃?荀匠?庾黔娄?吉翂?甄恬 韩怀明?刘昙净?何炯?庾沙弥?江紑?刘霁?褚修?谢蔺
卷48
列传第四十二
儒林-伏曼容?何佟之?范缜?严植之?贺蒨(子革)?司马筠?卞华?崔灵恩? 孔佥?卢广?沈峻?太史叔明?孔子袪?皇侃
卷49
列传第四十三
文学上-到沆?丘迟?刘苞?袁峻?庾於陵?弟肩吾?刘昭?何逊?钟嵘 周兴嗣? 吴均
卷50
列传第四十四
文学下-刘峻?刘沼?谢几卿?刘勰?王籍?何思澄?刘杳?谢征?臧严 伏挺? 庾仲容?陆云公? 任孝恭?颜协
卷51
列传第四十五
处士-何点(弟胤)?阮孝绪?陶弘景?诸葛璩?沈顗?刘慧斐?范元琰 刘訏? 刘歊?庾诜?张孝秀?庾承先
卷52
列传第四十六
止足-顾宪之?陶季直?萧视素
卷53
列传第四十七
良吏-庾荜?沈瑀?范述曾?丘仲孚?孙谦?伏芃?何远? 吉翂
卷54
列传第四十八
诸夷-海南诸国?东夷?西北诸戎
卷55
列传第四十九
豫章王综?武陵王纪?临贺王正德?河东王誉
卷56
列传第五十
侯景?王伟
附录 梁书序
《梁书》,六本纪,五十列传,合五十六篇。唐贞观三年,诏右散骑常侍姚思廉撰。思廉者,梁史官察之子。推其父意,又颇采诸儒谢吴等所记,以成此书。臣等既校正其文字,又集次为目录一篇而叙之曰:
自先王之道不明,百家并起,佛最晚出,为中国之患,而在梁为尤甚,故不得而不论也。盖佛之徒自以谓吾之所得者内,而世之论佛者皆外也,故不可绌;虽然,彼恶睹圣人之内哉?《书》曰:"思曰睿,睿作圣。"盖思者,所以致其知也。能致其知者,察三才之道,辩万物之理,小大精粗无不尽也。此之谓穷理,知之至也。知至矣,则在我者之足贵,在彼者之不足玩,未有不能明之者也。有知之之明而不能好之,未可也,故加之诚心以好之;有好之之心而不能乐之,未可也,故加之至意以乐之。能乐之则能安之矣。如是,则万物之自外至者安能累我哉?万物之所不能累,故吾之所以尽其性也。能尽其性则诚矣。诚者,成也,不惑也。既成矣,必充之使可大焉;既大矣,必推之使可化焉;能化矣,则含智之民,肖翘之物,有待于我者,莫不由之以至其性,遂其宜,而吾之用与天地参矣。
德如此其至也,而应乎外者未尝不与人同,此吾之道所以为天下之达道也。故与之为衣冠、饮食、冠昏、丧祭之具,而由之以教其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者,莫不一出乎人情;与之同其吉凶而防其忧患者,莫不一出乎人理。故与之处而安且治之所集也,危且乱之所去也。与之所处者其具如此,使之化者其德如彼,可不谓圣矣乎?既圣矣,则无思也,其至者循理而已;无为也,其动者应物而已。是以覆露乎万物,鼓舞乎群众,而未有能测之者也,可不谓神矣乎?神也者,至妙而不息者也,此圣人之内也。圣人者,道之极也,佛之说其有以易此乎?求其有以易此者,固其所以为失也。
夫得于内者,未有不可行于外也;有不可行于外者,斯不得于内矣。《易》曰:"智周乎万物而道济乎天下,故不过。"此圣人所以两得之也。智足以知一偏,而不足以尽万事之理,道足以为一方,而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此百家之所以两失之也。佛之失其不以此乎?则佛之徒自以谓得诸内者,亦可谓妄矣。
夫学史者将以明一代之得失也,臣等故因梁之事,而为著圣人之所以得及佛之所以失以传之者,使知君子之所以距佛者非外,而有志于内者,庶不以此而易彼也。
臣巩等谨叙目录,昧死上。
梁书补充介绍
梁书 (1907.9—1998.8),字凯世,号惕生。
1905年4月生,江西万安人。
1929~1932年就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师从刘海粟、黄宾虹、潘天寿等名师,毕业后留校任副教授,与众师共研画事,其后分别被聘为上海美专和南京中央大学国画系教授。
1930年参加黄宾虹、郑午昌等创办的“蜜蜂画会”。
1935年期间与潘天寿、张书旗、诸乐山、吴弗之等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巡回举办“白社”画展。其作品《庐山枫叶》、《庐山飞瀑》经张大千、何香凝推荐曾远涉德国、日本展出。
1938年参加郭沫若组织的抗日战地服务团,并任总干事。次年与傅抱石在江西大旅社联办中国画展。
1959年作品《井冈山全图》、《大茅山春天》参加全国美展,并先后在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展出。梁书曾多次在赣州、南昌、杭州、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江西画院顾问,江西中国画研究院顾问,日·中艺苑顾问,万安政协副主席。
1998年8月逝世,享年94岁。传略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当代书画篆刻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梁书”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