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苏州市名人

郑逸梅

郑逸梅人物照片

苏州名人郑逸梅介绍

文史专家
被誉为报刊补白大王

郑逸梅,出生于上海江湾, 祖籍安徽歙县。

郑逸梅先生自1913年起就在报刊发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挥笔不辍,被誉为报刊“补白大王”。

郑逸梅个人经历

郑逸梅,父早殁,依苏州外祖父为生,改姓郑,谱名际云。他5岁入私塾,10岁入上海敦仁学堂,14岁入苏州长元和公立第四高等小学堂。17岁进江苏省立第二中学。开始为报刊写文史小品。21岁进江南高等学堂。32岁到上海,入上海影戏公司,编撰字稿及说明书。参加南社。1913年,编辑《华光半月刊》《金刚钻报》。1934年,辞《金刚钻报》编辑职务,任中孚书局编辑。1938年,在上海国华中学任副校长。同时在上海音乐专修馆、爱群女中兼课。国华中学停办后,在大夏大学附中、大同大学附中任教。1942~1943年,在徐汇中学、志心学院、江南联合中学任教。1944~1946年,在模范中学(晋元中学)、诚明文学院任教。课余笔耕不辍,以“报刊补白大王”闻名。

建国后,在晋元中学任教,任副校长。1966年退休。“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加入农工民主党。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1981年起,每年从事写作、编撰50万字左右。1992年7月1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他的著作很多,有近50种。近年辑为《郑逸梅选集》3卷本。

郑逸梅先生自1913年起就在报刊发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挥笔不辍,成就一段文坛佳话。其笔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国文苑轶闻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情形的宝贵资料。郑先生早年作品多用文言,简练含蓄,饶有风致;晚年炉火纯青之作,则用白话间以文言,笔墨卷舒之中,人情练达之处,皆能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这些作品以别具一格的小品文体和雅俗共赏的风格,赢得了各界读者的好评。

郑逸梅主要作品

著有专著《人物品藻录》《淞云闻话》《逸梅小品》《孤芳集》《近代野乘》《逸梅谈丛》《南社丛谈》《郑逸梅文摘》《艺坛百影》《影坛旧闻》《三十年来之上海》《清娱漫笔》等。

中华书局出版有郑逸梅先生著作《艺林散叶》《艺林散叶续编》《书报话旧》《文苑花絮》《清末民初文坛轶事》《近代名人丛话》 〉《南社丛谈:历史与人物》。前两本书以笔记文体琐记近现代文史掌故,文字短小精悍,叙述亲切生动,兼具史料性和趣味性;《书报话旧》以通俗平实的文字琐谈清末民国出版界、报界旧闻逸事,勾勒出了一部富有参考价值的文化史料,具有比较强的可读性,素来为关注近现代文化史的学人称道,也吸引了不少普通读者的兴趣,可称雅俗共赏。

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有郑逸梅文集《书话篇——芸编指痕》《人物篇——世说人语》《艺事编——林夏云烟》《美文类编——前尘旧梦》

作品选读

《艺林散叶》:

康有为

1.康有为谓:古今书法家,以苏东坡为最劣,不知用笔,若从我学书,当先责手心四十下。

2.康有为居槟榔屿,颜其室为大庇阁,绕屋皆花木,有一大树,似榕而经年著花,色黄而繁艳,惟一日即落,康名之为一日黄,曾有句云:“昨日开来今日落,可怜顷刻短繁华。”

3.康有为善八股文,人戏称之为八股圣人。后去八股二字,竟以圣人自居,号长素。

4.康有为赴礼部试,题为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而康试文结语曰:孔子大矣,孰知万世之后,复有大于孔子者哉!乃隐以自况也。

梁启超

1.梁启超在南京东南大学讲学问之趣味,有云: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个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零了。

2.梁启超为我国学者在著作中提到马克思之第一人。当一九○二年,梁署名中国之新民,撰《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刊载《新民丛报》第十八号,涉及马克思,惟马克思译为麦喀士。

3.梁任公自谓为现在中国不可少之一人。又云:数年以后,无论中国亡与不亡,举国行当思我耳。

4.梁启超自称书呆子,谓书呆子常被人利用。

5.梁启超曾云:说到美人,便离不了病,真是文学界一件耻辱事,我盼望往后文学家描写女性,最要紧先把美人的康健恢复才好。

6.梁启超极推重黄遵宪之诗,遂有诗界革命之一人之称。

郑逸梅读书法

郑逸梅认为大凡读书主要有两种方法,即“里打进”式和“外打进”式。他自己则属于後一种。他说:“前人看重基本功,所以家长和老师相互督促弟子们阅读经典著作,诵千古名篇,务使含英咀华。在这时期,不容许阅读所谓‘闲书’,以免分散注意力,直至文理通达,纔能涉猎稗史小说,有所遣兴。这种读书属于‘里打进’。”而“外打进”式读书法,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从饶有趣味性的稗史小说和时代气息很浓厚的散文开始,然后读清文及晚明小品﹒更上溯元曲、宋词、唐诗、汉文章,及《左传》《离骚》《诗经》《尚书》也得钻研一番。”

郑逸梅在将两者进行了比较之后评论道:“培根之深,植基之固,是前者胜於後者;至於领会之易﹒进步之速﹒是後者胜於前者。各有利弊,难下结论、”郑逸梅在谈及自己的读书方法时说:自己初在私塾﹒读训蒙书及《大学》《中庸》一类,不感兴趣。

后来乘凉时听到《三国演义》被吸引住住,乃由听讲转而自己翻阅,渐由一知半解到悉其大端,“当时认为读书是件苦事,一转变觉得其味无穷”。终渐成大家,运櫂如是,成为一代知名作家。

郑逸梅补充介绍

  郑逸梅(1895—1992),名愿宗,字际云,笔名逸梅,别署冷香、疏景、一湄、陶拙安等,祖籍安徽歙县,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上海江湾。本姓鞠,父早殁,依苏州外祖父为生,改姓郑。少年时代就学于苏州草桥中学,与顾颉刚、吴湖帆、叶圣陶等有同窗之谊。江南高等学堂毕业后,入上海影戏公司,编撰字稿及说明书。参加南社。历任《华光半月刊》、《金刚钻报》、中孚书局及上海国华中学副校长等。1940年后,历任上海音乐专修馆教授、徐汇中学教师、志心学院教授、国华中学校长、诚明文学院教授、新中国法商学院教授。建国后,任晋元中学副校长。加入农工民主党,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13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为《民权报》、《小说丛报》、《申报?自由谈》、《红杂志》、《紫罗兰》、《万象》等几十家报刊写稿,有大量文史掌故载于报刊空白处,人称“补白大王”, 誉为文史掌故大家。生前结集《人物品藻录》、《淞云闻话》、《逸梅小品》、《孤芳集》、《近代野乘》、《逸梅谈丛》、《南社丛谈》、《郑逸梅文摘》、《艺坛百影》、《影坛旧闻》、《三十年来之上海》、《清娱漫笔》等及《民国旧派文艺期刊丛话》、《艺林散叶》、《书报话旧》、《近代名人丛话》等40余种,广为海内外读者称誉。去世后,其家人又从遗稿中整理出若干著作行世,代表作品汇辑为《郑逸梅作品集》、《郑逸梅选集》等。

  “郑逸梅”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