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苏州市名人>常熟市名人

翁同龢

翁同龢人物照片

常熟名人翁同龢介绍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200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晚清中国,直面西方势力的剧烈冲击,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列强环伺,朝局动荡。当其时,翁同以状元而宰相,先后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官居协办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作为晚清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对晚清政局和国家命运,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举凡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诸如中法战争、甲午海战、戊戌变法、中俄伊犁交涉、中德胶州湾租借交涉、中俄旅大租借交涉,乃至新军编练、近代银行的创办等等,无不与之相关。翁同位极人臣,尊容无上,执掌户部,主管国家财政十数年,开缺回乡时竞两袖清风,囊无余资,其道德操守、清廉作风,值得称颂。本书以《翁同龢日记》为参考,吸纳高阳、萧公权、苏同炳、谢俊美等专家的研究成果,参照晚清诸多笔记,从咸丰六年翁同二十七岁中状元起,一直写到他罢官离京,近五十年宦海生涯,着力刻画了翁同身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的载沉载浮、荣辱毁誉,以此折射出晚清复杂惨烈的历史变故,以及一代书生灵魂深处的软弱、彷徨与痛苦,反映了晚清知识分子在挽救国家危亡道路上的艰难跋涉与探索。同时涉猎宫闱秘闻、社会风情、朋僚交游及文人诗酒风流等各个方面,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力求真实再现。本书结构宏阔、叙事苍劲、人物性格鲜活。历史精神、典雅叙事、文人气息,是其叙事追求。

翁同龢内容简介

本书记叙了“天子门生”,“两朝帝师”,“枢廷重臣”,“维新之父”——翁同?,从咸丰六年其二十七岁中状元起,一直到他罢官离京,近五十年宦海生涯的故事!着力刻画了翁同?身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的载沉载浮,以此折射出晚清复杂惨烈的历史变故

翁同龢作者简介

潘小平,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届高级研讨班学员。1955年11月出生于安徽宿州,1977年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同年留校任教,从事写作教学和当代文学研究,1985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攻读文艺学研究生课程。1992年调入安徽省文联,现为《清明》杂志社副主编、《安徽文学》执行主编。

前期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和文学评论的写作,先后有《作家心态差异论》、《作家心态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归来的流放者——新时期小说十年批判》、《新时期小说的理性精神》、《现实与关怀》、《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散文》等20万字的论文发表。1992年后转向文学创作,有《季风来临》、《城市呓语》、《北方驿站》、《爱情这逃犯》、《文化徽州》、《徽商——正说中国明清第一商帮》、《美丽的村庄》、《风韵新安》、《在北纬30度神秘线上》等著作出版近年来广泛参与影视策划与创作,曾担任大型文化专题片《皖赋》、大型理论专题片《跨越》、大型经济人物专题《百年商海》、系列电视散文《皖地风流》、《永远的大别山》等多部专题片撰稿已发表论文、散文、纪实文学、影视文学、小说约480万字。

翁同龢补充介绍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幼学欧、褚,初学董其昌、米芾,中年后由钱沣上追颜真卿,又不受颜字束缚,结体宽博开张,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学优则仕

  清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应院试考中秀才。

  咸丰二年(1852年),应顺天乡试中。

  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授修撰。

  咸丰七年(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以后被咸丰帝破格擢为乡试副考官,先后典试陕西、山西。

  咸丰八年(1858年),典试陕甘,旋授陕西学政,后因病请回京城。

  咸丰九年(1859年)一月,返京调养。二月,翁同龢从陕西起程回京。三月底,回到了北京。

  同治元年(1862年),擢升为赞善。典试山西。父去世回去守孝,期满,转任中允。授命在弘德殿行走,五日一进讲,于帘前说《治平宝鉴》,得到两宫皇太后嘉奖。累迁任内阁学士。母去世后,守孝期满,继续担任以往官职。同龢居讲席,每以忧勤惕厉,启沃圣心。当八年武英殿之灾也,恭录康熙、嘉庆两次遇灾修省圣训进御,疏言:“变不虚生,遇灾而惧。宜停不急之工,惜无名之费。开直臣忠谏之路,杜小人幸进之门。”上览奏动容。又圆明园方兴工,商人李光昭蒙报木价,为李鸿章所劾论罪。廷臣多执此入谏,恭亲王等尤力诤,上不怿。同龢面陈江南舆论,中外人心惶惑,请圣意先定,待时兴修。乃议定停园工,并有停工程、罢浮费、求直言之谕。

  两朝帝师

  同治四年(1865年),翁同龢奉旨在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帝。

  光绪元年(1875年),任刑部右侍郎。

  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皇上在毓庆宫致力于学,命授读,再辞,不允。随即迁任户部,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迁刑部尚书,调工部。

  光绪五年(1879年),云南巡抚杜瑞联就云南非法军费报销一事,派崔尊彝和潘英章二人携巨款赴京打通关节。崔、潘二人进京后在军机处、户部四处活动,最后以向军机大臣周瑞清、王文韶、景廉和户部经办司员、书吏行贿8万两为条件,了结此项报销。

  光绪六年(1880年),廷臣争俄约久不决,懿旨派惇亲王、醇亲王及同龢与潘祖廕每日在南书房看摺件电报,拟片进呈取进止,至俄约改定始止。

  任军机大臣

  光绪八年(1882)十月,廷命翁同龢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翁同龢第一次出任军机大臣。翁同龢此次出任军机大臣,主要参与了两项重大政治活动。一是参与处理云南军费报销舞弊案;二是参与中法越南交涉事宜。翁同龢因曾国藩及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因而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任户部尚书期间,处处刁难北洋水师。

  光绪十年(1884年),法越事起,翁同龢主张一面进兵,一面与议,庶有所备。又言刘永福不足恃,非增重兵出关不可。旋与军机王大臣同罢,仍直毓庆宫。前后充会试总裁、顺天乡试考官,两蒙赐“寿”,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尝请假修墓,传旨海上风险,命驰驿回京,恩眷甚笃。

  光绪十六年(1890年),户部上奏,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请求暂停海军向国外购买军火,致使北洋海军的发展就此停滞,落于世界之后。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江苏常熟的翁同龢。李翁二人的恩怨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当时英国人建议中国:“必添购快船两艘,方能备日制胜”,未料翁同龢不断拖延,两艘快船为日本购去,新日舰速度快、炮门多,其中一艘日舰“吉野号”成为甲午战争中击沉中国舰队最多的船舰。

  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深得光绪帝信任。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次年,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与李鸿藻极力反对割地,指出:“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又联合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次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协办大学士,兼任户部尚书。

  革职去世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皇上开始召用主事康有为,议行新政。四月,朱谕且每於召对时谘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八月,发动政变,太后复训政。十月,又奉朱谕,革职,永不叙用。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卒于家,年享七十有五。宣统元年(1909年),诏复原官,后追谥文恭。

  “翁同龢”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