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名人翟中和介绍
翟中和,1930年8月18日出生于江苏溧阳,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50年翟中和考入清华大学生物学系;1951年被派往前苏联留学;1956年从列宁格勒大学毕业,之后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任教,历任北京大学生物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生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59年至1961年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进修;1969年被下放到江西鲤鱼洲干校劳动锻炼;1973年恢复了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5年至1986年作为访问教授,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系访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翟中和先后从事放射生物学、病毒学、细胞超微结构、细胞核重建及细胞核骨架-核纤层-中间纤维体系的研究 。
翟中和人物经历
1930年8月18日,翟中和出生于江苏省溧阳与宜兴交界的马垫“八字桥”村 。7岁开始在乡间初级小学接受启蒙教育。
1940年,翟中和10岁时开始到离家六里远的一所小学读书。初中的三年,翟中和转了三次学才读完初中。
1946年,翟中和考入了江苏省溧阳中学,高考志愿表时,翟中和开始填写了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之后在同班同学的建议下重新填报为清华大学生物系 。
1950年,翟中和考入清华大学生物学系 。
1951年,翟中和通过了教育部选派苏联留学生的考试,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被派往苏联学习。临行前,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宴请他们。之后进入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学系学习。
1956年,翟中和从列宁格勒大学毕业,之后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任教,先后随同李汝祺教授、沈同教授、陈德明教授做助教,从事遗传学和放射生物学的研究 。
1957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到北京大学访问,翟中和给他当翻译。
1959年,翟中和再次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进修(至1961年),主攻电子显微镜技术和生物电子显微学,师从弗兰克院士和别里科夫斯卡娅通讯院士。
1961年,翟中和回到北京大学,次年任讲师。
1969年,翟中和被下放到江西鲤鱼洲干校劳动锻炼,期间因为表现突出,他被评选为江西省劳动先进分子,并到井冈山参加省里的先进分子表彰大会。
1973年,翟中和回到了北京,恢复了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7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制度恢复,翟中和招收了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1985年,翟中和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同年作为访问教授,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系访学(至1986年),在佩曼(S.Penman)教授的实验室从事细胞核骨架及其与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
1991年,翟中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翟中和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翟中和在中国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对中国20多种重要家畜(禽)的传染病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与分类;进行了病毒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发生规律研究在阐述染色体端粒、DNA复制、基因转录活性、RNA分子加工和病毒装配与核骨架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的结果,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在植物细胞与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在中国国内首次建立了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的实验模式,证明核骨架与核纤层在重建核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体外核装配并非必须核小体的构建。
20世纪60年代初,翟中和在中国较早建立了细胞超微结构技术,进行雄性生殖细胞发生与放射生物学研究,发表多篇在当时有较高水平的论文。70年代末,他与人合作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并改进了几种兽用细胞疫苗,为中国兽医疫苗组培细胞化作出了贡献。此后,又对中国20多种重要家畜(禽)的传染病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与分类,重点进行了病毒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发生规律的研究,在猪水泡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与牛鼻气管炎病毒的研究,水泡病毒与人柯赛奇B病毒的交互免疫研究,以及证明在同一细胞内能同时复制水泡病病毒与口蹄疫病毒的研究具首创性,为建立中国兽医病毒形态学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研究期间,翟中和与S.Penman合作研究“细胞核骨架及其与基因表达的关系”,首次证实病毒DNA复制基因转录活性与mRNA分子加工病毒装配必须依靠核骨架。取得这一系列创新性结果后,翟中和就把核骨架的研究介绍到中国国内,同时在自己实验室建立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核骨架研究技术,并取得了系统而有意义的结果。其中“细胞核骨架-核纤层-中间纤维体系的研究”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翟中和与他的学生们通过研究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甲藻中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这一发现为阐明核骨架的起源积累了非常宝贵的资料。随后,又证实没有转录功能的染色体天然末端——端粒与核骨架也和核纤层均有特异的结合,说明核骨架与核纤层对染色体(质)的空间结构布局与染色体的行为起重要作用,为端粒染色质的核周边排列现象作了合理的解释。
1989年翟中和的实验室在中国国内成功地建立了非细胞体系的核重建实验模式并直观地显示了重建核的核骨架。利用这一实验模式,他和他的学生们系统研究了体外构建的细胞核中染色质及核被膜的组装过程,为细胞核的结构生物学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同时他们观察到波形蛋白中间纤维可能在膜泡运输中起重要作用。1991年在国际上首次证实植物细胞和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中间纤维,其主要成分为角蛋白,目前正在进行植物角蛋白基因的cDNA克隆。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7月,翟中和先后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文280余篇,专著15部 。
Lu ZG, Zhang CM, Zhai Z. 2005, Nucleoplasmin regulates chromatin condensation during apoptosis. PNAS U S A. 102: 2778-2783.
Zhao Y, Wu M, Shen Y, and Zhai Z. 2001, Analysis of nuclear apoptotic process in a cell-free system. CMLS 58: 298-306.
Zhao Y, Lu Z, Wu M, Han Q, Tao W, and Zhai Z. 2001, Effects of Phosphocreatine on Apoptosis in a Cell-free System. JBC 276(37): 34573-24578.
Jiang Z, Hong X, Hu J, and Zhai Z. 2000, Ceramides induce apoptosis in HeLa cells and enhance Cytochrome c-induced apoptosis in Xenopus egg extracts CMLS. 57: 1117-1125.
Zhao Y, Liu X, Wu M, Tao W, Zhai Z. 2000, In vitro nuclear reconstitution could be induced in a plant cell-free system. FEBS letters 480: 208-212.
Zhao Y, Jiang Z, Sun Y, Zhai Z. 1999, Apoptosis of liver nuclei in the cytosol of carrot cells FEBS Letters 448: 197-200.
Sun Y, Zhu H, Zhou J, Dai Y. and Zhai Z. 1999, Menadione-induced apoptosis and the degradation of lamin-like proteins in tobacco protoplasts. CMLS 55: 310-316.
Sun Y, Zhao Y, Hong X, Zhai Z. 1999, Cytochrome c release and caspase activation during menadiome-induced apoptosis in plants. FEBS Letters 462: 317-321.
Chen Y, Zhang B, Li X, Zhai Z. 1997, Association of DNA with nuclear matrix in in vitro assembled nuclei induced by rDNA from Tetrahymena Shanghaiensis in Xenopus egg extracts. FEBS Letters 413: 449-452.
Yang C, Min G, Tong X, Luo Z, Liu Z and Zhai Z. 1995, The assembly of keratins from higher plant cells. Protoplasma 188: 128-132.
Yang C, Xin L, and Zhai Z. 1992, Intermediate filaments in higher plant cells and their assembly in a cell free system. Protoplasma 171(1-1): 44-54.
Zhai Z, and Penman S. 1987, Alteration in nuclear matrix structural after adenovirus infection. J Virology, 61(4): 1007-1018.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08年5月,翟中和先后获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次(二等、三等、四等各一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次,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五次 。
教学理念
20世纪70年代,翟中和就强调当老师必须做研究,只有搞好研究才能更好地服务教学。在当时很多老师不重视实验研究,但翟中和特别重视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结合起来。把教学工作做好,并最终把教学经验积累起来 。
编写教材
1995年,翟中和编写了《细胞生物学》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印刷了9万多册。截至2017年4月,《细胞生物学》已经再版了三次,平均每年销售5万册,有270个学校的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都在使用这本教材,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的《细胞生物学》获得了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
指导学生
截至2008年5月,翟中和先后培养硕士生、博士生与博士后共80余名,有三名博士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他的学生中有10位在北京大学做教授、副教授,10多位在中国国内其他院校或研究所做教授、副教授。还有10多位在中国国外做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及杂志总编辑。还有几位任公司总经理或厂长 。
团队建设
翟中和重视并创造条件培养优秀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他经常鼓励年轻同志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作出创造性的工作。2007年,翟中和领导的细胞生物学实验室被评为全国优秀集体,这个集体有个代号叫做“124”,124是他们朝夕相处、做研究工作共同使用的老生物楼的大实验室 。
学科建设
从1978年北京大学建立细胞生物学专业开始,在翟中和的带领下,从建立学科、开设细胞生物学课程,到建立博士点、成立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再到建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时间
荣誉表彰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5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桥本初次郎(日本)电子显微学奖
翟中和人物评价
翟中和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在动物病毒复制与细胞结构关系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他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并在中国国内首次建立了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的实验模式,首次直观地显示了重建核的核骨架体系,这些成果受到国际上的高度重视 。(北京大学评)
翟中和应用电子显微镜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在细胞生物学方面做了很多系统而有特色的工作,成为中国生物电子显微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中国科学报》评)
翟中和补充介绍
翟中和 (1930.8.18- ), 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院士。
1930年8月18日生于江苏溧阳,在艰苦动荡的岁月里从小学读完高中。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学系。1951年被清华大学选派到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生物系学习,攻读遗传学专业。1956年以优秀毕业生资格毕业。回国后分配到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任教,跟随李汝琪教授和沈同教授,从事遗传学和放射细胞学的基础研究和教学。1957-1958年随中国科技代表团访问苏联。1959-1961年,被北京大学推荐到前苏联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进修,在弗兰克院士和别里科夫斯卡娅院士的指导下,用电子显微镜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这次进修是他从事科学研究的真正入门。
在北大工作期间,历任生物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1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时期还先后担任亚洲—太平洋地区细胞生物 盟副主席,第四届亚洲—太平洋地区细胞生物学大会副主席,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第2-7届副理事长,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第3-5届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百千万人才评审专家。
翟中和教授先后从事放射生物学、细胞超微结构、动物 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科研与教学,在我国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中,从事细胞超微结构研究,结合电离射线细胞结构损伤机理进行试验性探索。(19)70年代中期,针对严重危害我国的20多种家禽/畜流行传染病,进行 分离、鉴定、分类、免疫试验和细胞疫苗研制,首次研制成功鸭瘟细胞疫苗,在动物 复制和细胞结构关系的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为扑灭疫情做出了贡献。(19)80年代在 复制和细胞结构相互调控方面做了大量研究。1985-1986年作为访问教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系工作,同美国科学院院士S. Penman合作,研究细胞核骨架及其同基因表达的关系。近十多年来,主要进行核骨架-核纤层-中间纤维体系,非细胞体系核重建,植物中间纤维,细胞凋亡和细胞衰老研究,取得许多创新性的成果,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翟中和教授专于细胞超微结构和细胞生物学,尤长于动物 与细胞相互关系的研究。他的猪水疱 、牛流行热 和牛鼻气管炎 研究,水疱 同人柯赛奇B 的交互免疫研究,证明同一细胞内能同时复制水疱 和口蹄疫 研究,均具首创性,为推动我国兽医 形态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在阐述DNA复制、基因转录活性、RNA分子加工和 装配与核骨架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实验结果,被国际学术刊物反复引用。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和核骨架,在植物细胞和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在国内首次建立非细胞体系核重建实验模式,首次直观地显示出重建核的核骨架体系。
1978年起,翟中和教授主持的研究课题多次获奖,其中 “鸭瘟 细胞疫苗的研制”获1980年农林部科技一等奖,“核内DNA 在细胞质内的发生” 获1985年国家教委一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核骨架与中间纤维体系的研究”获1992年国家教委一等奖。此外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次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三次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还有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钱临照电子显微学奖、桥本初次郎电子显微学奖, 2002-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生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2004年中国电子显微学荣誉会员奖。
1956年至今,用中、英、俄文发表科研论文260余篇,出版著述19部(包括合著),主要有《细胞生物学进展》(合著,1989)、《细胞生物学》(1995,2000)、《细胞生物学动态》(1986- )和《翟中和院士论文集》(2004)。1980年至今,培养硕博士研究生70人。
“翟中和”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