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淮安市名人>涟水县名人

翟虎渠

翟虎渠人物照片

涟水名人翟虎渠介绍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会长

翟虎渠,1950年8月出生于江苏涟水,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遗传育种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

翟虎渠于1969年3月参加工作(入伍);1977年从江苏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从南京农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任教于南京农业大学;1995年担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01年至2011年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

翟虎渠长期从事数量遗传及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

翟虎渠人物经历

1950年8月,翟虎渠出生于江苏省涟水县黄营乡 。

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开始,18岁的翟虎渠报名参军,到远离家乡数千公里的马兰村基地,在沙漠窝里,一蹲就是整整四个年头 。

197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3年3月,退伍回乡后成了一名普通农民,并在江苏省涟水县黄营公社务农。

1973年9月—1977年1月,在江苏农学院(现扬州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并获得农学学士学位。

1977年1月—1978年12月,担任江苏农学院农学系育种组教师。

1978年12月—1982年3月,就读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应用数量遗传专业硕士研究生,是中国首批入学的研究生,师从作物遗传育种学家马育华教授,从事数量遗传学的研究与学习,并获得农学硕士学位 。

1982年3月—1984年6月,担任南京农学院农学系教师。

1984年6月—1987年10月,在英国伯明翰大学遗传系应用遗传学专业硕士、遗传学博士研究生学习,是改革开放后学校首批派往国外进修学习的留学生之一,师从英国遗传育种教授J·L·Jinks,并获得博士学位。

1987年10月—1988年10月,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讲师。

1988年10月—1993年1月,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副主任。

1990年7月—1992年8月,挂职江苏省东海县科技副县长。

1992年9月—1992年12月,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三期高校党政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3年1月—1994年12月,担任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现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分院副院长、南京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

1994年12月—1995年7月,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兼成人教育学院院长 。

1995年7月—2001年7月,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兼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分院院长。

1999年9月—2000年1月,在中央党校进修二班学习。

2001年7月—2008年4月,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兼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院长。

2008年4月,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党组副书记兼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院长。

2011年11月,不再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

翟虎渠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翟虎渠首次从遗传学上证实部分品种在雄配子不育位点上存在中性亲和基因,在水稻育种及烟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倡导组织成立了全国农业科研协作网,提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略”,核心内容写入了 2005 年、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及有关中央文件中。作为专项总师,推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立项和组织实施。组织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 。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显示,翟虎渠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应用数量遗传》《农业概论》《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中国粮食安全国家战略研究》等著作 。

承担项目

截至2015年12月,翟虎渠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948”等20多项国家科技项目 。

项目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1997年—2000年

全国科教兴海示范基地建设

国家科委

1997年—1998年

科教兴农发展战略研究

农业部

1996年—2000年

籼稻新矮源筛选研究

国家攻关

1996年—2000年

优良籼稻新品种选育

省科委攻关

1996年—1998年

大丰海涂现代生态农业研究

省科委攻关

1996年—1998年

江苏农业现代化工程研究

省科委攻关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5年12月,翟虎渠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申请专利6项;审定新品种5个,获得新品种权12个 。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2010年

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

农业科技园区规划、技术体系及应用研究

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

水稻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和遗传研究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主持人)

1999年

高产、优质抗病中熟中梗新品种"镇稻88"的推广应用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人)

1999年

现代农业开发园区(项目)的策划、规划与实施应用

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人)

1995年

江苏优质烤烟适宜区域的划分

南京农业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人)

人才培养

院校治理

2002年初,在翟虎渠的主持下,经费并不充裕的中国农科院自酬资金,启动了“杰出人才工程” 。

编写教材

翟虎渠编写的《群体遗传》《应用数量遗传》《农业概论》以及参编的《试验统计方法》等被教育部指定为研究生、本科生教材,填补了中国国内空白 。

指导学生

截至2015年12月,翟虎渠先后培养博士21名、硕士18名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3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93年

优秀回国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94年

农业部成人教育先进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995年

江苏省成人教育先进工作者

江苏省人民政府

1996年

农业部干部培训先进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997年

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04年4月

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荣誉研究员

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

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

印度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

翟虎渠人物评价

翟虎渠在水稻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对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做出了贡献 。(英国上议院议员洛德?索斯比先生评)

翟虎渠带领着中国农科院这支农业科技的国家队,一步步勾画和描绘着发展的宏伟蓝图。不仅攻克了一道道世界性农业科技难题,为中国农业科研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一席之地,更为中国粮食的连年丰产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评)

翟虎渠补充介绍

  翟虎渠(1950—),江苏涟水人,1950年8月出生。1969年3月参加工作,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8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8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任教于南京农业大学。1995年7月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01年7月至2011年11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目前,他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协会会长、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会长、国际水稻研究所理事、英国伯明翰大学荣誉科学博士、罗马尼亚农业大学荣誉博士、俄罗斯农业科学院院士、印度农业科学院院士、罗马尼亚农林科学院外籍院士。自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被授予国务院优秀回国人员、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农业部成人教育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成人教育先进工作者、农业部干部培训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2年当选为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2007年当选为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成长经历

  上大学之前,翟虎渠曾是一名军人。1969年3月,珍宝岛上战火连天硝烟弥漫,年仅18岁的翟虎渠毅然踊跃报名参军,来到远离家乡数千公里的马兰村基地,在沙漠窝里一蹲就是整整四年。1973年,翟虎渠退伍回乡,成了一名普通农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积极投身农业劳动。白天在农田辛苦劳作,晚上秉烛夜读。1973年9月,他跨入了大学的殿堂,成了江苏农学院农学系的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来自农村,对中国农业与农民现状有责任感的大学生,翟虎渠深深地认识到科学与教育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翟虎渠有幸成为首批入学的研究生,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师从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马育华教授,从事数量遗传学的研究与学习。随后,又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派往国外进修学习的留学生之一。

  1984年,翟虎渠被选送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进修并攻读博士学位。在英国留学期间,师从英国著名遗传育种教授J.L.Jinks博士,攻读应用遗传学硕士与遗传学博士学位。在繁重的学习与研究工作之余,翟虎渠还担任了英国中部地区中国留学生联谊会主席,协助使馆做好留学生的有关工作。三年多寒窗苦读,他0 地完成了学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导师再三挽留翟虎渠继续留在英国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一些英国的大学也邀他任教,但他始终觉得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己应该回到中国。1987年10月,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的一个星期内,翟虎渠回国,到母校南京农业大学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

  1988年10月,翟虎渠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副主任。1990年7月,组织上安排翟虎渠赴江苏省东海县任科技副县长。1993年12月,担任南京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1994年12月,任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1995年7月,翟虎渠被任命为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兼研究生院院长。

  2001年7月,翟虎渠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兼研究生院院长。

  主要成就

  1995年7月,翟虎渠担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他带领全校师生励精图治,积极改革、大胆创新。在担任校长的6年时间里,南京农业大学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其中,本专科生招生规模增加了1.5倍;研究生规模增加了2倍;博士后流动站增加到9个,博士学科专业增加到33个,硕士学科专业增加到50个。科研实力、科技产出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建立了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江苏省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发展总经费累计达1.8亿元;共获得了155项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级7项;学校各类科技产业累计创产值3亿元,实现利税4388万元。1996年学校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通过“211工程”立项评审。1999年学校作为全国少数大学之一,率先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审。2000年,国家正式批准学校设立研究生院。南京农业大学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南京市绿化先进单位和花园式校园。作为大学校长,他十分注重提高学校管理效益和运行质量。在高等农业教育研究方面,先后发表论文20多篇;在大学管理等方面,提出独到的见解并付诸实践。5年内,先后组织实施了两轮校内综合改革。倡议并建立了青年学术骨干及优秀学科带头人的特殊津贴制度,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初步解决了学校的学科断层问题。他积极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岗位聘任、择优上岗,建立了调动全员积极性的用人制度,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他大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在校内逐步建立了重实绩、重贡献并向关键岗位倾斜的教职工岗位津贴制度。他积极倡导要以学校事业发展留住人,以感情留住人,以优异工作条件吸引人,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营造最大限度发挥全体职工聪明才智的良好氛围。其改革经验得到了农业部的充分肯定,并在部属科研、教学等事业单位中推广。

  2001年7月,翟虎渠调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后,为了应对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科技面临的新挑战,响应“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新要求,经过广泛调研,他提出了“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发展战略(即经过5~10年的努力,把中国农业科学院建成国际先进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国际领先的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并以此为抓手,全面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制度创新方面,大力推进科研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国家级科研单位良性的运行机制,以学科调整为切入点,优化人、财、物等资源配置,营造最大限度调动各类人员积极性的氛围。他提出并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国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该政策建议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科技创新方面,以学科建设为切入点,围绕为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科技支撑的目标,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重点,着力整合科技资源,优化学科结构,推进农业科技的创新。“十五”至“十一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共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5项、二等奖40项。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他积极推进“人才强院”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中国农业科学院坚持吸引、培养和使用并重的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和“杰出人才工程”。在大力调整和完善学科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和人才梯队建设需要,确定了“学科领军、学术带头、专业骨干”三个层级的杰出人才岗位标准,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一级岗位杰出人才43人,二级岗位124人,三级岗位239人。一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中坚力量。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以资源、智力引进和项目争取为重点,以联合创建区域合作平台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突破口,在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取得了较好成绩。

  翟虎渠教授在数量遗传、作物遗传育种以及农业科技发展宏观战略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从未间断过。编写的《群体遗传》、《应用数量遗传》、《农业概论》以及参编的《试验统计方法》等被教育部指定为研究生、本科生教材,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农业宏观研究方面,撰写了《中国粮食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支撑研究》、《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中国粮食安全国家战略研究》等专著。

  近年来,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948”等20多项国家科技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4篇,其中SCI收录51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其中,“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产、优质、抗病中熟中粳新品种镇稻88的推广应用”获得199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水稻0 不育基因的定位及遗传研究”获得2000年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农业科技园区规划、技术体系及应用研究”2003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还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申请专利6项;审定新品种5个,获得新品种权12个;培养博士21名、硕士18名。

  (杨

  青)

  摘自《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人物卷》

  “翟虎渠”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