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苏州市名人>太仓市名人

俞庆棠

俞庆棠人物照片

太仓名人俞庆棠介绍

著名教育家

俞庆棠(1897~1949),字凤岐,著名教育家。原籍江苏太仓,生于上海,后定居无锡。1919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深造。学成归国后,俞庆棠在继承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生活即教育”这一命题。

归国后,俞庆棠历任江苏无锡中学教师、大夏大学教授,还被聘为江苏大学区(后改名为中央大学区)教授兼扩充教育处处长。她筹办创建民众学校,大力推行民众教育,并开展民众教育实验。俞庆棠还亲赴欧洲考察成人教育,结合自身实践形成了一整套民众教育理论与方法,被誉为“民众教育的保姆”。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指导、创办了140多所民众学校。1947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1949年12月4日,在北京病逝。

著有《民众教育》,译有杜威《思维与教育》(合译)等。

俞庆棠人物生平

俞庆棠,女,字凤岐,祖籍江苏太仓。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八月初四日出生于上海。

1914年 毕业于上海务本女塾。参加妇女协赞会,从事妇女工作。

1916—1919年 就读于中西女塾、圣玛利书院。为学生会主席。五四运动中,带领同学游行演讲,演剧募捐,并创办平民夜校,认为“唤起民众,实为当务之急”。后被选为上海学联代表,出席全国学生联席会议。

1919—1922年 赴美留学,入选特拉华女子大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院。

1922—1926年 归国后与唐庆诒(唐文治长子)结婚,定居无锡。

先后任私立无锡中学、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师、上海大厦大学教授。

1927—1928年 任江苏省教育厅社会教育科科长。

实行大学区制后,任第四中山大学(旋改中央大学)教授及行政扩充教育处处长。

兼任第四中山大学区民众教育学校校长。

1928—1931年 辞教育行政职务,任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研究实验部主任。她坚持学做结合、走向社会、结合工农的办学方针,在无锡城郊黄巷、丽新路、江阴巷、高长岸、南门、汉昌路、惠北、北夏等地区创设民众教育馆和实验区,并校订《民众读本》,主编《教育与民众》月刊以及《申报》“农村生活丛谈”专栏。

1932年 倡议成立中国社会教育社,任常务理事兼总干事。创设河南洛阳、广东花县两个实验区。翌年赴丹麦等欧洲7国考察成人补习教育。回国后,以更大的热情致力于民众教育,被誉为“民众教育的保姆”。

1934年 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

1935年 任《申报》“农村生活丛谈”专栏编辑,并参加救国会活动,支持学生爱国斗争。

1938年 参加庐山妇女谈话会。任全国战时教育协会研究实验委员会委员。

任妇女指导委员会生产事业组组长,在四川创办淞溉纺织实验区、乐山蚕丝实验区。重庆《新华日报》对此曾作报道。

1940—1945年 任东吴、沪江等大学教授,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编辑干事。

1945—1946年 任上海市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创立上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兼任校长。

1947—1949年 辞上海市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职务,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先后兴办108所市立民众学校,并亲自担任上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校长。

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成人教育协会常务理事。

任联合国远东基本教育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委员会顾问。

赴美国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难童教育与成人补习教育。

1949年5月 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开国大典。会后,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她,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她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

1949年12月4日 在教育部宿舍突患脑溢血逝世。

俞庆棠人物贡献

在现代教育史中,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同为著名教育家杜威弟子的另一位人民教育家俞庆棠,在旧中国教育界叱咤风云三十年,是中国民众教育创导者、社会教育先驱。

“五·四”运动中崛起的新女性

1919年,“五·四”怒潮卷到上海,当时在圣玛利亚求学并担任学生会主席的俞庆棠立刻响应,和各校代表一起集中在海格路(今华山路)复旦公学,组织“上海学生联合会”,发表宣言,决议罢课,组织游行,上街演讲。“六·三”以后,这位瘦小的“闺阁千金”,更冲破学校禁令,带领女同学,清早背着竹筒走上街头,边宣传边募捐,鼓动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奔走呼号,忍受劳苦,常在众人之先”。这以后,她又积极参与筹备全国学联,并被选为上海学联代表,出席全国学生联合会。在筹备会议和成立后的评议会上,俞庆棠总是“侃侃发言,每能切中肯綮,扼要不烦,态度沉毅而恳挚,为各校学生代表所折服”。俞庆棠是“五·四”哺育的新女性。

也许是出身教育世家,她对教育独具慧眼。“五·四”前,二十出头的她已在校刊《凤藻》上发表文章,提出“立国于物竞剧烈之时代”,必须“普及教育”。“五·四”以后,她更认识到“单靠学生的力量是不够的”,要以“教育唤醒民众”。她决心到“新大陆”去学教育。

1919年8月,俞庆棠典卖了准备结婚用的金饰,在兄长的资助下赴美留学。她先后进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社会学和教学学,受业于杜威博士和克伯屈博士。她勤奋学习,用两年时间修完大学课程,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士学位。她身在异域,心系祖国;她担任大学中国学生会会长,常和中国留学生议论国事,发表《毋忘山东问题》这样的政论。

俞庆棠虽是杜威的弟子,但并不受杜威的束缚。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曾被西方奉为教育经典,而俞庆棠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却发展了杜威的理论,说:“学校生活不过是生活的一个阶段”、“现行学校教育,绝不能代表终身的过程。教育的最大功能,只有将整个生活,继续的予以指导”。提出了“生活即教育”这一新命题。

杰出的社会教育家

1922年4月,俞庆棠和未婚夫唐庆诒(中国教育家、国学大师唐文治的长子) —起回国,在无锡结婚。婚后,俞庆棠任江苏省第二师范教师和上海大夏大学教授。她执教之初,就发现旧中国教育的弊端:“中国的教育,只顾到一部分学龄儿童,踏进学校大门的,在城市都是中产以上的子弟,在乡村大都是地主的子弟。至于劳苦大众和他们的子女,绝大多数被拒于学校大门之外。”于是,这位洋溢着“五·四”精神的人立志要为民众办教育。

1927年6月,俞庆棠被聘任第四中山大学(后改中央大学)教授兼扩充教育处处长,受命规划江苏省社会教育事业。她提出大力推行民众教育的主张,说“民众教育是失学的儿童、青年、成人的基础教育,也是已受基础教育的继续教育和进修”,是全民“前进和向上”的教育。俞庆棠表示这是受了孙中山“必须唤起民众”的启示,“遵循总理遗嘱”。

1928年3月,为了培养民众教育师资,她在苏州创立了中央大学区民众教育学校,亲自拟订学校章程并兼任校长。为了供师生实习研究,她在无锡先后创设民众教育实验区、工人教育实验区、民众图书馆、农民教育馆、民众教育学院等实验单位。在俞庆棠积极规划、统筹组织下,江苏的民众教育一时间声势很大,成效卓著。至1929年,全省竟办了1341所民众学校,310所民众教育馆,82所农民教育馆。1932年,她联合全国社会教育人员,成立中国社会教育社,有一千余社员,分布于全国21个省、市与欧、美、日本等国,她被选为常务理事兼总干事。在俞庆棠的倡导下,民众教育由江苏省向全国推行,她被誉为“民众教育的保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反对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各地学生纷纷组团赴南京请愿。事后,当局勒令请愿学生悔过,俞庆棠挺身而出,当着“上峰”的面慷慨陈词:“要求抗日有什么错? 难道要学生甘心做亡国奴? 请愿学生没有什么可悔过的,倒是首先要求别人悔过的人应该悔过!”领队郭影秋被捕后,俞庆棠又挺身出面营救,终于使这位革命青年获释。

1935年,北京的“一二·九”运动迅速波及全国,12月26日夜,赴南京请愿的上海学生在无锡车站被国民党宪兵扣押。俞庆棠立刻领了一批教育学院的学生带着食物上车站慰问,第二天上午她集合同学大声疾呼:“不能不闻不问了,作为学生应该团结起来,去拯救受难同学!”她一把火,使学生热血沸腾,学生们不顾校方阻挠,从各边门整队出发,冲向被扣押的上海学生住地中南大戏院。社会实践,使她对中国社会的认识较之在象牙塔里做学问的知识分子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度,她曾沉痛地说:“民众教育工作者一点一滴的努力,成效是有的,可是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势力的压迫,一点一滴的成就,帝国主义的势力—冲进来,全都完了。我这么多年来工作,感到这是个社会制度问题啊!”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俞庆棠冲破重重障碍。在无锡参加共产党领导的追悼会筹备工作,她撰写的挽联:“不做空头文学家,死者是用铁笔铁肩,挑过解放民族的担子;要作真心革命者,活人应拿出赤心赤血,赶走压迫中华的敌人”挂在了鲁迅遗像的两旁。

1936年,俞庆棠率先创设电化教育专修科,并指导师生摄制抗日电影《五十六年痛史》,到各地巡回放映。1938年5月,她应邀参加庐山妇女谈话,结识了邓颖超,她们《开展后方妇女生产工作》的发言,受到邓颖超的好评。

中国社区教育的先驱民众教育的楷模

1945年10月,俞庆棠怀着推进民众教育的满腔热情,担任了上海市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她创办了成百所民众学校。亲自动员附近居民到校学习,在上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现为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上午开设儿童班、下午设妇女班,晚上设成人班,共有1700余人。俞庆棠组织师生一边上课,一边建设校园。课余,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唱歌、跳舞、排戏。父子、母子、乃至祖孙同校的情况在这所学校并不稀奇,群众称它是“为我们贫苦大众办的大民校。”1946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参观学校后,赞扬说:“如是学校,在我国属不可多得矣。”

在该校师生中,有的是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他们利用推广民众教育的机会,积极进行革命活动,使这所学校成为培养革命干部和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民主堡垒”。这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惊恐,在国民党上海市参议会竟然提出撤销实验民众学校的议案。俞庆棠在共产党地下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和学生家长的支持下,团结全校师生进行护校运动,她说:“实验民校是决不允许撤销或改组的,我决不辞职。即使撤销或改组的命令下来,我也不走;除非那些老爷们用警察来把我赶走。”上海市市长吴国桢和教育局长李熙谋邀请俞庆棠吃饭,对她进行威胁利诱,软硬兼施,她绝不屈服,说:“庆棠以身殉校,在所不惜。”由于全校师生坚决斗争,终于保留了这所学校,她被称为“民教之母”。

1947年,俞庆棠出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她办民众教育的成绩蜚声中外,她开发地区教育资源,“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实践和理论,证明她是我国社区教育的先驱。

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1948年,俞庆棠赴美考察基本教育,并再次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1949年5月,她得中华全国妇联电:“外婆祝寿,欢迎你回来参加。”俞庆棠异常兴奋,因为她明白这是中国共产党让自己赶回去出席新政协并参加开国大典。虽然其时她腹瘤手术后体力尚未恢复,但仍然成行。俞庆棠在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后,周恩来找她谈话,希望她留在北京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她爽快地接受了任命,并表示“愿意加紧学习,努力为人民服务。”

1949年10月3日,俞庆棠到部任职。她全身心投入工作,认真主持草拟1950年的社会教育规划,准备开展全国规模的社会教育事业。她不顾自己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症,经常从早晨工作到夜晚。当年12月4日是星期天,她自感必须就医,但白天还是去参加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理监事会议,晚上还和钱俊瑞副部长讨论社会教育问题。10时半就寝,终因辛劳过度,半夜即患脑溢血逝世,终年仅52岁。

俞庆棠补充介绍

  俞庆棠(1897~1949),女,字凤岐。祖籍江苏太仓。民国8年(1919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学士学位。民国11年回国,先后执教于无锡中学、大夏大学。民国16年,任江苏省教育厅社会教育科科长、第四中山大学区扩充教育处处长,规划江苏省的社会教育事业。其间组织中国社会教育社,编著出版《民众教育》。民国27年8月,从汉口到重庆筹备妇女生产事业,主张“前线兄弟流血杀敌,后方姊妹挥汗做工”。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创办上海市实验民众学校,任校长。学校面向工厂、棚户区,在余姚路、金家巷等劳动人民集中点开展扫盲工作。其间,俞兼任上海申新纺织第二厂、第五厂福利科科长及工人夜校、员工子弟学校校长,并指导申新九厂、统益纱厂、上海市女青年会等工人夜校的教学工作。以实验民校为基地,直接或间接由俞庆棠亲自指导的单位数以百计,当时劳动大众尊称她为“民教之母”。民国36年1月,上海市第二届参议会提出撤销实验民众学校改名为实验国民学校的提案,俞庆棠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和广大师生的支持下,组成实验民校、普通民校师生和家长等几千人的护校队伍,到市参议会-。同时,上海文化教育界的著名人士撰写文章或发表谈话,纷纷表示反对撤校。经过斗争,市参议会撤销上述提案,实验民校得以保留。

  实验民校师生中有不少进步青年和中共党员,据统计,该校先后有200名中共地下党员参加工作,成为沪西地区中共地下组织开展革命工作的一个重要据点。当个别进步青年的秘密活动暴露时,俞总是设法加以保护,或帮助火速转移。

  民国36年春,俞担任联合国科学文教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民国37年,又担任联合国”远东基本教育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委员会委员,同年应邀赴美考察战时难童教育。1949年5月回国后,参加全国教育工作者会议,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0议第一届会议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俞庆棠为政务院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同年12月4日深夜,俞患脑溢血逝世,终年52岁。周恩来总理参加悼念活动。

  1985年,静安区业余大学校园内建立“俞庆棠先生塑像纪念碑”,全国政协主席-题词:“纪念人民教育家俞庆棠先生。”新扩建的教育楼命名为“庆棠楼”,并设“俞庆棠纪念室”。

  “俞庆棠”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