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镇江市名人>丹阳市名人

吕澂

吕澂人物照片

丹阳名人吕澂介绍

现代佛学家
现代佛学家

吕澂(1896-1989),字秋逸(秋一),是吕凤子的三弟,先习农科、经济,后习佛学,留学日本后专攻美学。

吕澂早年研究美学,著有《美学概论》、《美学浅说》、《现代美学思潮》,后热衷研学禅理,在佛学园地里辛勤耕耘70个春秋,撰写了大量论文和专著,是公认的具有卓越成就的当代佛学大师。他曾任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

吕澂人物生平

吕澄自幼天资聪慧,刻苦向学,初级师范学校毕业后,便能独力阅毕大英百科全书。而献身佛法之刻苦修学,再加上出于宿慧之绝世天才,使得他精通梵、巴利、藏、日、英、法等各国语言,通过这些得心应手的基础工具,吕澄在解读、校勘梵、藏佛教原典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并进一步了解世界佛学研究动态,突破了中国学者向来依靠传统华言译本藏经进行佛学探源的局限。

一九一一年,“中国近现代佛学之父”、金陵刻经处创办者杨仁山居士逝世,欧阳渐(竟无)继其业,负责刻经处的工作。一九一四年,欧阳渐在金陵刻经处设研究部,吕澄为第一批学人。一年后,吕澄赴日留学,进入日本高等预备学校深造,继而在日本美术学院专攻美术。

一九一五年,吕澄因为与留日学生共同反对日本侵略中国而罢学回国。随即为刘海粟先生聘任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先生时年仅二十岁。吕澄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职约两年,在此其间,他结合教学,先后编撰了多种美术专著。如:《美学概论》《美学浅说》《现代美学思潮》《西洋美术史》《色彩学纲要》等,于一九三一至一九三三年间陆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二十世纪初,汉语思想界有范寿康、吕澄、宗白华等 大力提倡“生命美学”,而首先在美术领域提出改革口号的就是吕澄。一九一八年,吕澄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术革命》的文章,指出对中西古今的美术要公允客观地平等对待,特别是强调既要重视欧美美术的历史变迁,也要研究时兴的新派艺术及中国固有美术,这在中国美术界面对西方艺术的冲击正彷徨、徘徊、无所适从之际,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五四运动”时思潮纷起,人文宗教领域也全面展开了深刻的启蒙运动,其中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口号影响亦深焉。其实陈氏之思想,最早是受吕澄的启发而作的,陈独秀亲撰《美术革命·答吕澄来信》一文,大声疾呼要学习西方绘画写实的精神:“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的精神。”若不打倒王画,“实是输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最大障碍。”

“美术革命”口号的提出,引起了中国美术界空前激烈的争鸣,形成了“革新派”与“国粹派”两大阵营。这两派的力量悬殊是显而易见的。“革新派”倚靠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势冲击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潮流,在当时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一九一八年,欧阳渐欲在刻经处筹办“支那内学院”,吕澄应其邀请,到金陵刻经处研究部工作,协助竟无先生筹建支那内学院。从此以后,吕澄悉废原有旧学,专心佛学研究,终生不逾。

一九二二年,支那内学院成立,欧阳渐为院长,吕澄任学务处主任。因吕澄字秋子,欧阳渐尝称他为“鹙子”,鹙子是释迦牟尼佛座下“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的华言译名,由此可见欧阳大师对吕澄的倚重。欧阳渐曾说:“先师咐嘱渐十余年来,得超敏缜密之秋一可以整理,得笃实宽裕之黄树因可以推广,吾其庶几乎!”

支那内学院刊印的《藏要》和其他各种佛典,是汉语佛教界迄今校勘最为精善的佛典版本,是内学院对近现代佛学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这一工作是由竟无先生发起、主持的,他亲自为其中的二十多种经论写了极有学术价值的序言,而各经论的校勘工作,则委托给了吕澄。《藏要》的校勘、出版,吕先生出力最多,贡献最大。诚如竟无先生所说的:“若夫继往开来之事,共建邦家之基,住宁二十五年不出户庭,蛩巨不离者,有吕秋一,《藏要》成,教义明,图书聚,修绠得。”(《经版图书展览缘起》)

除行政教学工作外,吕澄还从事了大量的基础佛学研究、佛典校勘与经籍整理的工作。这段时期,吕澄撰写《杂阿含经刊定记》《声明略》《佛典泛论》《佛学研究法》《印度佛教史略》和《因明纲要》。

一九二五年,吕澄又协助竟无先生在内学院研究部中创立了“法相大学”部,第一批招生达六十四名之多。吕澄在开学典礼上作重要讲演,阐明创立法相大学之宗旨是求“纯正佛法之全体”,而“并不拘限于法相一宗”。

一九二六年后,由于“北伐”方酣,支那内学院和当时另一佛学研究重镇武昌佛学院都先后为军队占用而停办,上百多间房舍的金陵刻经处只留下存放经书及日常作息的空间,支那内学院也只剩下吕澄和邱曦明陪侍欧阳渐,继续研究工作。

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未几,战火蔓延到南方。欧阳渐率领部份门人弟子由吕澄护送大批重要资料前往四川,在江津成立支那内学院的“蜀院”。蜀院并未招生,只是继续著述研究工作。吕澄于处理院务之余,更全心投入学术研究。

一九四三年二月,欧阳渐逝世,各方弟子回江津奔丧,门人组织院友会,公推吕澄继任院长,王恩洋等担任院友会理事。

吕澄继师遗志,继续办理蜀院,开始聚众讲学。他的授课方式与众不同,他将佛学分成五科(后人称其为“五科佛学”),以毗昙、般若、瑜伽、涅槃、戒律组成内学院院学。这个教学体系涵盖整个印度佛学,可谓近代佛学教学史上的创举。其间曾与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合编《汉藏佛教关系史料集》。在入川以后若干年间,吕澄对梵文、藏文原典的解读,深入堂奥,卓见特出。校勘藏文《摄大乘论》《因明正理门论》,及梵文《楞伽经》等佛典,并完成若干篇重要学术论文。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翌年“支那内学院”改名为“中国内学院”,吕澄续掌院务。三年后(一九五二年),该院院友会决议自行停办,自此创立三十余年、有“中国第一佛学院”之称的支那内学院宣告解散。

一九五三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作为发起人之一的吕澄被选为常务理事。两年后,斯里兰卡佛教徒为纪念佛陀涅槃二千五百年,发起编纂《英文佛教百科全书》,邀请各国佛教学者合作。中国佛教协会当即成立“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推举赵朴初为主编,吕澄任副主编,聘请国内佛教学者撰稿,吕澄同时还编撰了百万字的《中国佛教》。《英文佛教百科全书》成书后,世界佛教界公认中国佛教部分的稿件水平最高,为中国赢得了国际荣誉。

一九五六年,吕澄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兼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一九六一年,受科学部委托,吕澄在南京开办一个为期五年的佛学班,开设“中国佛学”和“印度佛学”两门课程,后整理讲课笔记,辑成《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因明入正理论讲解》等书。

一九六二年,吕澄在整理佛典、编辑《藏要》的过程中意识到以往旧版《大藏经》存在着不少问题,遂发愿编辑出版一部超过中外历代《大藏经》水平的《中华汉文大藏经》。翌年即开始编写《新编汉文大藏经录》,它是吕澄数十年读经的心血结晶,不只将经籍内容分类,还勘同出一百七十七部佛籍,历时三年完成。后因大陆“文化大革命”开始,编印藏经的弘传计划被迫中止,如斯伟业,竟亏一篑。

一九六六年,受“文革”冲击,佛学班停办,多年研究成果资料亦散失殆尽。七十一岁的吕澄遂避居江苏故居,后再迁于北京清华园,直至一九八九年七月逝世,这三十多年间形同退隐,不曾再有佛学著述问世。

吕澂人物简介

原名吕渭,字秋逸,现代佛学家。1896年生于江苏省丹阳市。曾先后就读于常州高等实业学校和南京民国大学,后到金陵刻经处设立的研究部学习。1915年留学日本。翌年回国,先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后任支那内学院教务长、院长。解放后,担任《佛教百科全书》(英文)副主编。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六届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吕澄的佛学造诣甚深,主要研究印度和中国佛学及佛教因明学,著作颇丰,主要有《佛典泛论》《佛教研究法》《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因明纲要》等。1989年逝世。

吕澂主要成就

在玄奘所译《瑜伽师地论》最后二十卷中,发现《摄事分》的大分是引用全部《杂阿含经本母》,因此探明瑜伽一系学说真正来源为上座部禅法。它为研究瑜伽系的渊源和大小三乘佛法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根据,在佛学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他更订正翻译后弄乱的《杂阿含经》次第,写成《杂阿含经刊定记》。先生还指出“阿含”圣典乃三乘共教,“佛说契经结集流布,莫先于《阿含》,亦莫信于《阿含》”,将之判属“小经”,鄙为“始教”是很不恰当的。《瑜伽》中包含《本母》,所举契经中存有有部之说,由是可见《瑜伽》与毗昙同其宗据,大小论议源流俱见。所以有专家指出:严格而言,以学术论学术,《杂阿含经本母》的发现和经文秩序的刊定,是世界性的成就,不但玄奘本人未曾发觉,连日本学者竭数十年之力,也不及吕先生的发现。

在《瑜伽师地论》里发现引用《小品宝积经》的旧注,而成《宝积经瑜伽释》一书,不仅看出大乘学说的前后联系及发展线索,且订正旧译《宝积经论》的错误。

认清梵、藏本唯识论书的文义自成一系,与玄奘所传不同,而确定唯识古今学说分歧之所在,从此,唯识学前后变迁迹象一目了然。除了在唯识研究上独树一帜外,先生还沟通汉藏佛学,重视藏传佛学的研究,同时发扬佛家因明学。

寻出《俱舍论》与南北双方《毗昙论》的关系,判明小乘毗昙学说的系统。

校勘编印《藏要》一书,这部丛书共收书七十种,总四百余卷,佛藏精粹,尽在其中。此书整理考订各地所发现历代大藏经刻本,因而廓清藏经版本源流,确定文字正谬的标准。又从国外校印的梵、藏文佛典,和康、藏各种刻版的西藏大藏经比较研究,而见到汉文翻译的优劣,其选材之审慎、校勘之精细是史无前例的。《藏要》被用作校释佛籍的重要参考本,也是当今国际佛学研究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考据基础上,开“义据批评法”研究佛学思想及佛经真伪之先河,并且将其运用于《大乘起信论》等起源的研究上,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

先生一生的工作,主要的一项就是厘清“心性本净”与“心性本觉”的思想界限。中国佛学的核心思想--有关心性方面的理论,虽然源自印度,但是从北魏以来,通过中国佛教思想家的变通、调和乃至别有用心的改造,终于生成与印度不同的理论体系。吕澄指出“本净”是明净、寂净之意,是不与嚣动的烦恼同类,而“本觉”则是指自性具有智慧、真知而言。由此,就解脱成佛的角度讲,“本净”是“可能的”、“当然的”,而“本觉”则是“现实的”、“已然的”。吕澄力辨两者思想截然相异:“性寂”为“革新”;“性觉”为“返本”。前者以“境界依”,可以为道日进、以达解脱之圣域;后者误“情性为性觉”,扩充之即成标榜个我、反致沉沦之绝渊。吕澄当时已经强调性寂说的“革新”义:“鹄悬法界,穷际追求,而一转捩间,无住生涯,无穷开展,庶几位育,匪托空言。”充分表现出积极的个体超越和宗教淑世精神;而“返本”之说,则“才具足于己之心,便毕生委身情性,纵有安排,无非节文损益而已;等而下之,至于禅悦飘零,暗滋鄙吝,则其道亦既穷矣”。就佛教实践角度讲,印度佛学“本净说”必然主张革新,汉语佛学“本觉说”则提倡返本,两者在价值意向上是根本不同的。这一论述在现代佛学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它触及佛教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涉及在佛学中知识论与本体论孰为优先的问题,还关系到如何看待佛教思想的演变、中印佛学的区别,以及辨别佛典的真伪等方法论意义的重大问题。

吕澂个人评价

综合起来考察,吕澄的佛学思想堪称三藏兼备、五明俱通,其学术地位和成就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衡量:

一、对于十九世纪以来,欧美所盛行的佛学研究法(亦即以文献学、历史学、哲学等等各类学术方法去研究佛教),吕澄有完整而深入的理解。他是将这种研究方法及学术态度态度介绍给中国佛学界、并且本身的成就亦最大的中国学人。我们可以说,吕澄是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研究的主要奠基者。

二、吕澄的佛学研究,不唯功力深厚,而且所涉及的领域也至为广博。从他的著作来分类,他在佛书版本及辨伪、印度原典的研究与迻译、因明与声明、戒律、西藏佛教、印度佛教、中国佛教等方面无不委曲通晓,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如果综合起来衡量,在广度与深度上,他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佛学界的第一人。

三、在学术创见方面,除了前面所提及的学术发现之外,吕澄的大部份论文,如《正觉出出离》《缘起与实相》《观行与转依》其实都是孤明首发。

总之,吕澄先生不仅在佛学研究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和成就,而且对中国近代佛学教育事业、佛学人材培养,以及佛经校勘出版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吕澄九十寿辰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贺信中对他的佛学研究成就做了高度评价:

“居士继往圣之绝学,为法门之重镇。精义入神,昌明竺贤之心曲;显微阐幽,廓清内学之积晦。正法萦怀,功垂永久!”

吕澄留给我们的伟大遗产其实远多过他已出版的撰述。就目前学界和教界而言,随着资料的进一步发现和整理,我们将越来越认识到他的贡献到底有多重要。

吕澂补充介绍

  吕澂

  原名吕渭,字秋逸,现代佛学家。1896年生于江苏省丹阳县。曾先后就读于常州高等实业学校和南京民国大学,后到金陵刻经处设立的研究部学习。1915年留学日本。翌年回国,先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后任支那内学院教务长、院长。解放后,担任《佛教百科全书》(英文)副主编。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六届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吕澂的佛学造诣甚深,主要研究印度和中国佛学及佛教因明学,著作颇丰,主要有《佛典泛论》、《佛教研究法》、《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因明纲要》等。1989年逝世。

  “吕澂”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