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南京市名人

金翔龙

金翔龙人物照片

南京名人金翔龙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

金翔龙,1934年11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海底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1952年金翔龙从南京市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地质学院;1956年本科毕业后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出国预备部学习;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工作;1985年调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1990年代表中国接受联合国对中国东太平洋矿区申请的技术审查;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年6月海岛中心院士工作站成立,金翔龙被聘为工作站首席院士 。

金翔龙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底构造与海洋地球物理,致力于研究海洋石油的勘探,中国边缘海的海底勘察,渤海、黄海、东海的地球物理探测 。

金翔龙人物经历

1934年11月29日,金翔龙出生于南京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生性好动好想,钟情读书,喜欢科幻作品。

1937年,日军侵华,随父母避难重庆,抗战烽火中,民族的苦难使年幼的他心中种下爱国思想。

1940年,就读于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1946年,随家人返回南京。1947年,就读于南京市第一中学 。1948年,加入中共外围组织“火光团”。

1952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选择了当时冷门的普查找矿专业。大学期间,他参加多项西部地质勘查工作,足迹遍及西部山脉沙漠。

1956年,大学毕业之际,恰逢国家制定《十二年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金翔龙希望投身到西部的地质工作中,但是就在此时他了解到中国的辽阔海域还是一片处女地,他选择将研究方向从沙漠转向海洋。9月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出国预备部学习(至1957年5月)。

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从此开始了他毕生从事的海洋地质研究工作。

1966年,“文革”开始后,受到迫害的金翔龙并没有放弃学习,他在“牛棚”里偷偷地温习数学,学习当时刚问世的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知识 。

1978年,金翔龙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组建了现代化的地球物理技术系统。以系统工程思想设计与主持组构“科学一号”调查船上三级计算机控制管理的地球物理采集系统,并在陆上建成陆基的数据处理(计算)中心(至1981年)。

1985年5月,调到位于杭州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举家从青岛南迁至杭州。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0年12月,代表中国接受联合国对中国东太平洋矿区申请的技术审查,为中国争得东太平洋15万平方公里理想矿区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国际海底先驱投资国的技术答辩中做出关键性贡献。

1991年,在国家海洋局组建现代化的海底探测与信息处理系统(至1994年)。

1995年,协助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引进、组构多频、多波束和深海拖曳等现代化大型海底探测系统,并在筹建的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中组建与其相配套的图形、图像信息后处理系统(至1996年) 。

1996年,在金翔龙推动下,海洋“863”项目启动,他主持的相关工作打破了国外软件的长期垄断。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海底探测与开发工程)。同年,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海洋局首批开放性重点实验室正式批准成立 。

2009年,主持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中国海洋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2011年,主持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中国海洋探测与装备发展战略研究》。

2015年6月,海岛中心院士工作站成立,聘请金翔龙为工作站的首席院士 。

2016年10月,以金翔龙院士为首席专家的日照海洋地质研究院士工作站揭牌成立 。

金翔龙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金翔龙长期致力于中国边缘海的海底勘查与研究,开辟学科的新方向和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中国浅海海底油气勘探的起步,并率先开展中国渤、黄、东海的地球物理探测,对中国海的构造格局、地壳性质与演化,以及边缘海的演化模式等提出过重要论述,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主持研究的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勘查攻关项目对维护海洋权益有重要贡献,受到国家表彰。在大洋海底勘探开发方面,代表中国在联合国争得东太平洋理想矿区,并主持与负责国家海洋局承担的《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开发》重大专项,勘探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按联合国要求完成区域放弃和实施洋底开采工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进入大洋勘探开发的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大贡献。

海洋石油勘探

金翔龙是最早建议并实施海底石油勘探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是中国海上石油勘探的开拓者。他率队在钓鱼岛附近勘察勘测,绘制出清晰的冲绳海槽构造图,他主持研究的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勘查攻关项目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作出巨大贡献。他是远海深海勘测的先驱,积极参加南极和北极的科学考察活动,为进一步建设海上强国开辟了通衢航道。

1960年,金翔龙依据海上地震勘测及钻井资料,识别出渤海是一个断裂控制形成的、具有巨厚沉积的构造盆地,并划分其海底构造单元,评价了其海底油气远景,指出渤海西南部为油气富集区。金翔龙协助地质部下海勘探,支持地质部组建了第一支海洋物探队,开始了渤海的海底油气勘探。同年,他向石油部提出选择海南莺歌海为第一个海上油气勘探工区的建议,并于1966年协助石油部进入渤海,全面推动了中国海底油气勘探工作的展开。

1961年至1962年,金翔龙以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中国首先调查南黄海,提出“一隆两坳”,将南黄海划为三个构造单元,并指出其中两坳陷具有含油远景,且南坳最佳。该提议被地质部接受为勘探南黄海石油资源的指导性意见,并在勘探中获得了证实。1976年基于北黄海的地球物理勘查结果得到的北黄海构造性质认识,也印证了金翔龙的判断 。

大陆架研究

1980年起,采用了新的地球物理勘测系统,金翔龙重点研究了冲绳海槽和东海陆架的地壳结构,着重对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中的冲绳海槽进行勘查,对海槽的地壳性质、上地壳层演化、断裂作用、第三纪以来的构造发展和海槽南、北段的构造差异提出了新观点,编制出1∶200万比例尺的冲绳海槽构造图,为维护中国大陆架权益提供了重要依据。

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金翔龙主持“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勘查和资源远景评价研究》,编绘中国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基础环境系列图,评价中国大陆架及邻近海域的生物资源与矿产资源,建立中国大陆架及邻近海域环境与资源信息库、划界数据与方法库,并按海洋法公约提出大陆架与邻近海域的各种划界方案,以支持中国的海洋管理、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这一项目获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

海底资源勘察

1987年开始,金翔龙以中方首席专家的身份与德、法等国合作开展南海海底研究,获得了包括南海地壳构造、构造演化以及锰结核、富钴结壳等新型海底矿产的新发现、新认识,同时研究得出稀土含量已达到工业开采品位,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

1990年,金翔龙受命代表中国出席联合国海底管理局和海洋法法庭筹委会会议,接受联合国技术专家组对中国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区申请的技术审查。面对联合国十几位专家,金翔龙接受了详细又苛刻的技术审查。在答辩会上,他以流利的英语阐述中国太平洋勘探区的面积与位置、采用的调查手段与船只、勘探程序与精度、矿区选定与划分的原则。报告翔实又不乏自信,随后五天,专家们分组审核、计算中国申请矿区的面积、坐标及转折点,多金属结核矿的品位、丰度及资源量,地形趋势、坡度及海底障碍状况。而质疑与提问也更为苛刻,金翔龙面对面与他们进行激烈的技术辩论,并与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南丹进行多次单独谈判。经过连续五天五夜的奋战,应专家要求,陆续提出5种可供选择的矿区分配方案,最终为中国从联合国争得了15万平方公里的东太平洋理想矿区,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国际海底先驱投资国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八五”期间,金翔龙主持国家海洋局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开发》,在东太平洋海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大洋多金属结核矿区环境与资源勘查,获得包括地形、沉积、水文气象、海水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初级生产力以及结核资源在内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并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最终在中国登记矿区(15万平方公里)内圈定出10.5万平方公里的勘探目标区,为最终圈定7.5万平方公里的富矿区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21世纪金翔龙积极推动中国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勘探研究,并于2001年2月与戴金星院士共同主持了以“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及中国的对策”为主题的第160次香山学术研讨会。随着天然气水合物国家专项的持续调查与研究,在中国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和资源评价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并成功获取了水合物实物样品 。

工程技术创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金翔龙就自己想方设法改装地震仪、研制水听器,组装海洋地震勘测系统,先后试验成功地震单点测量法和连续剖面测量法,为地质部和石油部的海上勘探提供了海洋地震工作方法与技术方面的重要经验。1960年,他提出剖面仪的设计思想,1969年至1972年参与研制海底静力触探仪和浅层剖面仪,形成仪器产品,并通过海上试验,为渤海“沙七井”处海底浅层结构及工程力学性质研究提供了重要参数。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科学院以系统工程思想设计与组建先进的海洋地球物理技术系统,建成三级计算机控制与管理的现代化地球物理调查船、一系列陆基实验室和庞大的数据处理中心。90年代初,在国家海洋局组构现代化的海底探测与信息处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成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

海底科学

1985年以来,金翔龙在国家海洋局系统将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和海洋地球化学等集成为一体,创建海底科学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6年,金翔龙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科学二等奖各一项,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91年

南海地球科学联合研究

省部级二等奖

1999年

“八五”期间太平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

省部级一等奖

1999年

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勘察和资源远景评价研究

省部级一等奖

2007年

西北太平洋军事海洋环境调查研究与服务保障系统建设

省部级特等奖

论文著作

截至2016年金翔龙出版学术专著、科普著作10多部 。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6.11

《图说海洋强国梦 英文》

金翔龙,陆儒德编著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6.10

《图说海洋强国梦 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

金翔龙,陆儒德主编

中译出版社

2016.06

《领略海洋风光》

金翔龙,陆儒德主编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6.06

《创新海洋科技》

金翔龙,陆儒德主编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6.06

《寻访海洋生物》

金翔龙,陆儒德主编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6.06

《探寻海洋资源》

金翔龙,陆儒德主编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6.06

《揭秘南极北极》

金翔龙,陆儒德主编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6.06

《珍爱蓝色国土》

金翔龙,陆儒德主编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4.12

《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海洋探测与装备卷》

金翔龙主编

海洋出版社

2014.08

《浙江海洋资源环境与海洋开发》

金翔龙主编

海洋出版社

2013.11

《金翔龙文集》

金翔龙著

科学出版社

2008.12

《中国地质地球物理研究进展 庆贺刘光鼎院士八十华诞》

金翔龙等主编

海洋出版社

1997.09

《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带海洋地质与矿床特征》

金翔龙主编

海洋出版社

1992.09

《东海海洋地质》

金翔龙主编

海洋出版社

人才培养

截至2015年,金翔龙先后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和浙江大学已经培养博士研究生20多名,硕士研究生5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金翔龙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

年度

题目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类型

2015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成因的沉积学证据

李东旭

浙江大学

博士

2013

自然延伸概念在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中的作用研究

邱文弦

中国地质大学

博士

2012

中印度洋脊Kairei和Edmond热液活动区成矿作用对比研究

王叶剑

浙江大学

博士

2012

海山类型与结壳成矿的关系研究

马维林

浙江大学

博士

2012

印尼外海沉积序列及相关的沉积事件

邱中炎

浙江大学

博士

2011

南海北部陆坡MIS5以来的古环境记录

刘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博士

2011

三门湾潮汐汊道系统的稳定性

夏小明

浙江大学

博士

2010

海底扇在外大陆架划界中的潜在影响

邱文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硕士

2009

长江口百年来底层水体季节性缺氧在沉积物中的记录

冯旭文

浙江大学

博士

2008

现浇砼薄壁筒桩处理桥头软基的稳定性响应研究

卢建平

浙江大学

博士

2008

开发后期河流相储层精细刻画及剩余油定量描述

赵国欣

浙江大学

博士

2005

海底沉积物声学原位测试和特性研究

陶春辉

浙江大学

博士

2005

南海中北部陆坡盆地沉积特征及海底扇形成条件分析

黎明碧

浙江大学

博士

2005

中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生长海山的构造成因研究

赵俐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博士

2004

复杂岩性储层叠前、叠后约束地震反演方法及应用研究

孟宪军

浙江大学

博士

2002

冲绳海槽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与资源分布特征研究

方银霞

浙江大学

博士

2001

多卫星测高数据应用于海底构造动力研究

高金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博士

2001

大洋锰结核的生长韵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韩喜球

浙江大学

博士

1996

冲绳海槽构造活动分析

李乃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博士

1995

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的矿物组成及元素赋存状态研究

方银霞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硕士

1994

南海锰结核生长方式特征研究

虞夏军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硕士

1990

南海岩石圈结构特征的研究

袁全兴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硕士

南海东部海盆的张裂特征及扩张方式研究

李家彪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博士

基于网格技术的海底科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硕士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参考资料

1997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

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称号及奖章

金翔龙人物评价

金翔龙是中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过重要的开拓性贡献。长期致力于中国边缘海的海底勘查与研究,并率先开展中国渤、黄、东海的地球物理探测,对中国海的构造格局、地壳性质与演化,以及边缘海的演化模式等提出过重要论述,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在大洋海底勘探开发方面,代表中国在联合国争得东太平洋理想矿区,为中国进入大洋勘探开发的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贡献。金翔龙在创建和发展中国海底科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方面有着重要的开拓性贡献,被列为中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和学科带头人。他四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边缘浅海的海底勘查与研究,对推动中国浅海油气早期勘探的起步有开创性贡献 。(中国工程院评)

金翔龙补充介绍

  金翔龙(1934.11.29- )海底科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1957-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1985年至今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我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过重要的开拓性贡献。长期致力于我国边缘海的海底勘查与研究,开辟学科的新方向和研究的新领域,推动我国浅海海底油气勘探的起步,并率先开展我国渤、黄、东海的地球物理探测,对中国海的构造格局、地壳性质与演化,以及边缘海的演化模式等提出过重要论述,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主持研究的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勘查攻关项目对维护海洋权益有重要贡献,受到国家表彰。在大洋海底勘探开发方面,代表我国在联合国争得东太平洋理想矿区,并主持与负责国家海洋局承担的《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开发》重大专项,勘探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按联合国要求完成区域放弃和实施洋底开采工程奠定了基础,为我国进入大洋勘探开发的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翔龙”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