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苏州市名人>常熟市名人

胡秉方

胡秉方人物照片

常熟名人胡秉方介绍

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

胡秉方,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有机磷、硫化学及有机磷农药的早期研究者之一,后期还深入研究有机磷、硫的手性化合物及包合物等,为中国农药生产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胡秉方人物生平

1916年12月5日,胡秉方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一个小店员家庭,父亲是一家文具店

店员,母亲为农村妇女,生活艰难,因而他在初中毕业后考入可以就业的职业性专科,省立苏州中学化工科,毕业后被推荐到天津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当练习生(实验员)。一年后,化学研究所所长张克忠教授认为他有培养前途,主动保送他进入该校化工系上学,免试、免交学费,并给予他半工半读的优厚条件。1935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与全国其他大学一样,南开大学开始罢课,并举行游行示威。胡秉方目睹日本侵略军的侵略行径,华北危在旦夕,故积极参加了这次运动,后学校决定复课,并举行考试,他未能参加,遂自动退学,离开了南开大学。在失去了学籍,同时还失去了职业的情况下,不得已于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重读一年级,翌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他随校迁昆明,于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因为他成绩较佳,经系主任杨石先推荐,任重庆中央大学化学系助教。1944年,他参加了公费留学生考试,以优秀成绩被录取,赴英学习,入里兹(Leeds)大学化学系,在F.查伦吉(Challenger)教授和H.伯顿(Burton)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芳香族砜类化合物的合成》,1948年底获得博士学位。他随即回国,受聘于清华大学农化系,任副教授,讲授有机化学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成立了北京农业大学,他仍任副教授,并从事有机化学教学。此后三四十年中,他一方面从事教学工作,努力培养大学生、研究生等高级科技人才,同时积极开展有机磷化学、农药合成的研究,并对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他在50年代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化学学报》编委,195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80年代曾任中国农药学会理事,北京农药学会理事长;曾任大百科全书“有机化学”卷副主编。现任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委员。1981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89年被批准设博士后研究生站。

胡秉方人物简历

1916年12月5日 生于江苏省常熟县。

1934-1935年 任天津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练习生。

1935-1936年 天津南开大学化工系一年级(半工半读)。

1936-1937年 北平清华大学化学系一年级。

1937-1940年 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40-1945年 任重庆中央大学化学系助教。

1945-1948年 英国Leeds大学研究院学习,获得博士学位。

1948-1949年 任北平清华大学农化系副教授。

1949-1955年 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

1955-1988年 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

1978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理事、应用化学委员会委员。

胡秉方论文著作

在1956-1961年间,胡秉方共发表了关于有机磷、硫化合物的研究论文7篇,除了在《中国科学》刊登一篇外,其他都发表在《化学学报》上。这部分工作大都是结合对硫磷生产路线及探索新农药的基础性研究。胡秉方与陈万义证明了在氯化O,O-二乙基二硫代磷酸酯成为氯代磷酰氯过程中的中间体为(Ⅰ),这对阐明氯化反应过程颇为重要。另外,发现了二硫代磷酸O,O-二乙酯乙基汞盐(Ⅱ)同时具有良好的杀虫性能和杀菌性能,它的杀虫效力与γ-666相近,而其杀菌能力则略高于当时著名的杀菌剂氯化乙基汞(西力生)。上述这些学术上的成就,大多被总结、收录在豪本—魏耳(Houben-Weyl)的《有机化学方法》(1960 年)及科索莱波夫(Kosolapoff)的《有机磷化合物的化学》(1961 年)两本著作中。

胡秉方补充介绍

  胡秉方(1916~2000)常熟人。1935年在天津南开大学就读时因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被迫退学。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40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1940至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助教。1944年考取公费留英,1948年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并对解放初期我国处于萌芽状态的农药工业的成长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957年,随中国代表团参加在东柏林召开的华沙条约国农药会议;1981年,参加在日本神户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杂原子化学会议。著有《有机化学》、《有机合成》。

  来源:常熟市人民政府

  “胡秉方”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