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南京市名人

黄瑞采

黄瑞采人物照片

南京名人黄瑞采介绍

土壤学家

黄瑞采,著名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60余年,编写了大量教材,培养了大批土壤科技人才。在土壤地理、土壤发生分类、土壤微形态和农田生态特别在变性土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

黄瑞采生平简介

黄瑞采,原籍湖南省长沙市,1907年3月10日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1914—1923年在南京第四师范附小、金陵小学和金陵中学学习。青少年时代的黄瑞采家境清寒,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23年因学制调整,转入南通七中,192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金陵大学,攻读水土保持学科。他学习勤奋,每年均获奖学金。大学期间,适逢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黄瑞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同学共同创办了“中华自强学会”。1925年,为声援五卅运动,反对帝国主义,黄瑞采离开金陵大学转入东南大学农学院继续学习。 1926年,黄瑞采前往广东汕头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历任文书、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国共分裂后,大革命的失败和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使他深感要实现救国救民的愿望,必须弘扬科学,走“科学救国”之路。1927年秋,他再次进入金陵大学农学院,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校方颁发的“金钥匙奖”。 大学毕业后,黄瑞采在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任助教。次年,应邀回金陵大学执教,讲授水土保持学、测量学、气象学等课程,同时兼管学校气象站工作。他主讲的气象学课程,内容充实,理论联系实际,深受同学们赞誉。 1935年,黄瑞采借助同学间相互资助的方式,自费去美国留学,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州和明尼苏达州大学研究院专攻土壤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 七七事变发生后,黄瑞采放弃了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毅然返回祖国,在金陵大学任教。1937年底,随金陵大学内迁成都华西坝。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对学生的学业要求比较严格,教导学生为国分忧,珍惜来之不易的仪器和设备,为金陵大学农艺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抗日战争时期,黄瑞采时刻不忘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在成都平原进行了水稻施用化肥、烟草整地质量和坡地水土保持等试验;对川、桂、陕、甘、宁、青、新疆等省进行了土地利用和土壤资源考察。1945年,为了加强同行间的学术交流工作,与李连捷、朱莲青、张乃凤、陈恩凤等共同发起创立中国土壤学会,黄瑞采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47年当选为理事长。 1947年黄瑞采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英国伦敦杰罗山土壤植保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土壤中多糖类的提取法及其对增进土壤团粒的效用”等4个课题。1948年回国,继续在金陵大学执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瑞采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1950年先后参加东北土壤及土地利用考察,皖南森林土壤综合调查。1952年院系调整后,黄瑞采以其丰富的学识和多年办学经验,为南京农学院土化系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年,他带队赴琼、雷地区圆满地完成了海南岛东北片和雷州半岛的考察任务,为建立华南橡胶基地,发展我国橡胶事业作出了贡献。1956年和1964年,他两次参加国际土壤学大会并宣读了论文。1958年参加并指导了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 1972年,南京农学院迁至扬州与苏北农学院合并,改名为江苏农学院。黄瑞采任该院教授、土化系副主任。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仍坚持科研工作,在江苏省里下河地区从事土壤改良培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1979年,南京农学院又与江苏农学院分开,迁回南京。黄瑞采继续在知识的田野上辛勤耕耘。 黄瑞采于1949年加入九三学社。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还先后当选为江苏省九三学社第一、二届委员;南京市第二届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第三届委员,第四、五届常务委员。

黄瑞采人物简历

1907年3月10日 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23年 毕业于江苏省南通七中。

1926—1927年 参加北伐战争。

1929年 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获学士学位。同年任中央大学助教。

1930—1935年 历任金陵大学农学院助教、讲师。

1935—1937年 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明尼苏达州大学研究院攻读土壤学,获硕士学位。

1937—1946年 历任金陵大学教授,土壤组主任、农艺系主任。

1945年 参与发起并成立中国土壤学会,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1947年 当选为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同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英国伦敦杰罗山土壤植保研究所从事土壤研究工作。

1948—1952年 任金陵大学教授,土壤教研室主任、农艺系主任。

1952—1972年 任南京农学院教授,土化系主任。

1959年 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72—1979年 任江苏农学院教授,土化系副主任。

1979年以后 历任南京农学院(1984年后改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土化系主任、名誉主任。

1950—1983年 先后当选为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副理事长。

1981—1985年 任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名誉会长。

黄瑞采教学成就

黄瑞采从事土壤学教学和科研工作60余年,先后发表专著、论文70余篇,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土壤学专门人才。他先后讲授过水土保持学、气象学、土壤学、肥料学、土壤地理学等12门课程,亲自编写出土壤学、区域士壤学等7种教材。1984年他已高龄,在冠心病经常复发的情况下,仍亲自给全系研究生开设高级土壤学,并自编教材主讲土壤发生分类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每节课都认真备课,拟订教案,并亲自绘制教学图表。他讲授课程能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50年代时,全国缺乏统一的土壤学教材,黄瑞采勇挑重担,经过2年的努力,于1958年编写出版了《土壤学——土壤学基础及土类各论》。该书受到土壤学界的普遍重视和好评,成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的重要参考书。

1982年,黄瑞采组织一批专家、教师,翻译出版了《土壤的本质与性状》一书,为国内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和科技人员提供了一本内容丰富,能反映当代土壤学各分支学科水平的参考书。

1984年,为了配合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他及时介绍了国际上关于土壤发生分类各学派的思想;介绍了世界各大洲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教科文组织等有代表性的土壤分类制,特别是美国的“土壤系统分类”。1986年,黄瑞采与周传槐合作,编辑出版了60万字的《土壤的发生分类与资源评价》专著,作为从事土壤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土壤普查、农林牧业土壤农化试验研究科技人员和有关专业院校师生的重要参考文献。

黄瑞采主要论著

1 黄瑞采.土壤学——土壤学基础及土类各论.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

2 黄瑞采,周传槐.土壤发生分类及资源评价.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6.

3 黄瑞采.土壤微形态学——发展及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 黄瑞采.西川土壤观察记.农林新报,1939(17—19):1—16.

5 黄瑞采.陕甘水土保持考察报告.农林新报,1941,18年卷(10—12):8—17.

6 黄瑞采.广西土壤与农林之关系.广西农业,1942,3(1—2):61—85.

7 黄瑞采.新疆之土壤及水土保持.边政公论,1944,3(10):22—37.

8 黄瑞采,裴保义,黄宗道.水稻肥料试验九年总结.中国农学会会报,1948(188):1—12.

9 黄瑞采.东北的土壤和土地利用.全国土壤肥料会议会刊,1950:60—67.

10 黄瑞采.关于华南土壤发育和分布规律的认识.土壤学报,1953,2(3):137—147.

11 黄瑞采,戴朱恒,陈邦本等.庐山区土壤的特征.土壤学报,1957,5(2):117—133.

12 黄瑞采,张俊民,赵其国等.云南昆洛公路沿线土壤地理考察报告.土壤专报,1959,35:1—52.

13 黄瑞采.江苏淮北地区白浆土.土壤,1960(3):1—4.

14 黄瑞采,马同生.江淮平原某些土壤微形态比较.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5(3):295—297.

15 黄瑞采.土壤有机质的微形态研究.土壤农化参考资料,1977(2):33—39.

16 黄瑞采.土壤条件与植物生长(第十版)一书的书评Ⅰ.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管理.土壤农化参考资料,1978(3):33—36.

17 黄瑞采.西欧土壤生成、分类及其应用和存在问题.土壤地理土壤分类论文集,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79:196—211.

18 黄瑞采.从物质实体和生态系统来研究土壤.土壤学进展,1979(3):1—19.

19 黄瑞采.现代土壤学分支——土壤微形态学.土壤通报,1979(3):1—5.

20 黄瑞采.淮北老黑土与美国腐殖质黑粘土的比较.中国土壤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第三集,1979.

21 黄瑞采.土壤和植被生态系统的研究问题综述.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学术讨论会论文,1980.

22 黄瑞采.略谈土壤发生分类的基础理论.中国土壤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1983.

23 黄瑞采.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学术讨论会论文,1984.

24 黄瑞采,吴珊眉.中国变性土及变性土型土的地理分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7(4):63—68.

25 黄瑞采,熊德祥,潘根兴.中国东部白土化土壤物质动力成因——石英砂表面结构扫描电镜观察应用于土壤起源研究.中国土壤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1987:207.

26 潘根兴,黄瑞采,丁瑞新.苏鲁交界地区白浆土的地理起源研究简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8(1):134.

27 黄瑞采,吴珊眉,熊德祥等.关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变性土分类研究的商榷.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8,11(1):65—69.

黄瑞采补充介绍

  黄瑞采(1907—1998),江苏南京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192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并获校方颁发的“金钥匙奖”。1935年自费去美国留学,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州和明尼苏达州大学研究生院专攻土壤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为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工作,与国内同行共同发起创立中国土壤学会,并于1947年当选为理事长。1958年参加并指导了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1949年加入九三学社,先后当选为江苏省九三学社第一、第二届委员,南京市第二届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第三届委员,第四、第五届常务委员。

  成长经历

  黄瑞采,1907年3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其祖父是湖南长沙人,世代官宦,太平天国运动后,随曾国荃来南京做幕僚,后出任江苏海门厅长官,在赴任途中病故;其父幼年随祖父来南京,曾就读于南京法政专门学校。童年时期,因家境殷实,父母望子成龙,在黄瑞采8岁时就聘请专人来教习英语。12岁时升入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后因学费增多,家庭已无力负担,母亲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业,变卖首饰为其缴纳学费。1919年其母病故,年龄还小的他不得不自己解决生活和学费问题。因此,他拼命读书,刻苦学习,争取获得奖学金。1923年因学制调整,他转入南通七中学习。192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金陵大学,攻读水土保持学科。黄瑞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同学一起创办了“中华自强学会”。1925年,为声援五卅运动,反对帝国主义暴行,黄瑞采转入东南大学农学院继续学习。

  1926年,黄瑞采投笔从戎,前往广东汕头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曾担任文书、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务。但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而此时,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不断传入,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救国救民,必须大力弘扬科学,走“科学救国”之路。因此,1927年秋,他再次进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学习。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校方颁发的“金钥匙奖”。大学毕业后,黄瑞采先在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任助教。次年,应邀回金陵大学担任气象学、测量学、水土保持学等课程的助教,同时还监管着气象站的工作。1934年升为讲师。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黄瑞采借助于同学间相互资助的方式于1935年赴美国留学,并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州和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专攻土壤学,1937年顺利获得土壤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由华北五大学合作举办的乡村建设协进会指导农业生产改进工作。七七事变后,返回南京,在金陵大学任教。于年底随学校内迁成都华西坝,并担任成都金陵大学教授、土壤组主任、农艺系主任。

  1945年,为了加强同行间的学术交流工作,他与朱莲青、张乃凤、李连捷、陈恩凤等共同发起创立了中国土壤学会,并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47年,黄瑞采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英国伦敦杰罗山土壤植保所从事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土壤中多糖类的提取法及其对增进土壤团粒的效用”等4个课题,次年回国。1949年,他加入九三学社,并应邀参加在北京召开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会后参加了东北参观团。在观光的同时,不忘考察土壤利用情况、采集土壤标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瑞采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1952年,他带队赴琼、雷地区0 地完成了海南岛东北片和雷州半岛的考察任务,为建立华南橡胶基地、发展我国橡胶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黄瑞采于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还先后当选为江苏省九三学社第一、第二届委员;南京市第二届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第三届委员,第四、第五届常务委员。1972年,南京农学院迁至扬州与苏北农学院合并,改名为江苏农学院。黄瑞采任该院教授、土化系副主任,并一如既往地坚持科研工作,为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的土壤改良培肥提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建议。

  黄瑞采一生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晚年还受到“文革 ”的冲击。但他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以发展土壤科学事业为使命,在土壤地理、土壤发生分类、土壤微形态和农田生态特别在变性土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为我国土壤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主要成就

  黄瑞采从事科研工作60余年,先后出版和发表论著、论文100余篇(部),为我国土壤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58年,他编写出版了《土壤学—土壤学基础及土类各论》,该书反映了当时土壤学研究领域国内外的新进展,受到了土壤学界的普遍重视和好评,成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的重要参考书。1982年,组织翻译出版了《土壤的本质与性状》一书,这本书准确地反映了当代土壤学各分支学科的水平,为国内有关学科的大专院校师生和科技人员提供了重要参考。另外,他亲自编译和发表了大量论文和专著,详细介绍了国外对土壤发生分类研究的最新成就以及世界各大洲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教科文组织等有代表性的土壤分类制,特别是美国的土壤系统分类。1986年,虽然已80岁高龄,但为了配合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他和周传槐合作出版了60万字的《土壤发生分类与资源评价》一书。该书成为科技人员和有关专业院校师生从事土壤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土壤普查、农林牧业土壤农化试验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1989年,在右眼完全失明的情况下,黄瑞采通过口授的方法,编写了《土壤微形态学》。这部专著40余万字,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于1991年正式出版,为后人进行土壤微形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黄瑞采求真务实、刻苦钻研,取得了重大成就。1979年,他在国内率先发起了开展变性土的研究,并发表了《淮北老黑土与美国腐殖质黑黏土的比较》的论文,首次提出了淮北砂姜黑土是变性土的观点。80年代初,先后在南京召开的国际水稻土会议和在印度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土壤学大会上发表了《我国某些暗色黏性水稻土的分类和利用》、《中国变性土和变性土型土壤的地理分布》等论文,阐明了我国变性土主要分布在豫、鲁、皖、苏、鄂等省的砂姜黑土地区及琼、雷、闽东南玄武岩地和广西、云南等地。黄瑞采对我国变性土和变性土型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变性土的基本类型及其主要性质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最终通过准确的科学资料和深刻的实地论证,纠正了世界土壤图中关于中国变性土划分区域上的错误。他的研究成果,在1982年获得了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搞清苏、鲁交界地区白浆土的成因,黄瑞采于1985年加大了对白浆土起源的研究。通过3年的辛苦工作,证明了苏、鲁交界地区的白浆土,其上部土体是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干冷环境中洪积—冲积物,而下部土体是残余的、具有不同起源历史的古土壤,丰富了我国白浆土的形成学说。在研究白浆土过程中,他根据各种地质引力作用下石英砂颗粒表面残留有特定的形貌特征的原理,在国内首次运用石英砂颗粒表面超微结构的特征来推断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母质土壤起源的成因,为研究土壤发生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他还引进了石英颗粒表面热释光谱法来测评土壤的年代,为我国今后进一步进行类似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黄瑞采”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