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人丁晏介绍
丁晏(1794年9月22日——1876年1月9日) ,清中后期校勘学家,字俭卿,号柘堂,江苏山阳人。八世祖丁国信,原籍山东济南。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生于淮安城里大沟巷本宅,六岁启蒙,嗜读书,朱湘很看重他,将女儿嫁他。十七岁结识潘德舆。漕督阮元督察郡学,阮元十分赞赏。汪廷珍称赞丁晏“气平心细,识见明确,当今豪杰之士也。”道光元年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晚年主讲于丽正书院。咸丰十年(1860年),因平定捻军有功,晏端上书保荐,赏戴花翎。同治三年(1864年),漕督吴元炳又奏保“赏二品封典,诰授通奉大夫”。同治十年(1871年)与何绍基主持《重修山阳县志》、《淮安艺文志》修纂。光绪元年十二月十三日午正刻(1876年1月9日12时,乙亥年己丑月丙子日甲午时) ,病逝,墓葬淮安石圹吕庄。
著有《尚书余论》2卷、《石亭纪事续编》2卷。编有《颐志斋丛书》二十二种。又刊刻骆腾凤的数学著作《艺游录》,“遗稿凡十余万言,俱手自缮写”。
(概述内图片来源:《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叶公绰辑,杨鹏秋摹绘 )
丁晏生平
乾隆五十九年(1794),丁晏生于淮安城里大沟巷本宅,时锦舒年四十一岁,母刘氏年四十,为第三子,父为其取名“晏”,字俭卿,号柘唐,意“勖晚成”、“励清志节”。丁晏上辈虽累世读书,然无一求得一官半职,其家境十分贫寒,六岁启蒙,从舅氏刘南宾先生,八岁开始读四书,“少聪颖,多疾病”。十二岁时随父去安东(今涟水)访朱禹江(名湘)先生。朱先生为当地名士,颇有文名,见晏奇之,认为来日“必为伟器”,即以女许之,锦舒以家道中落,且言晏太孱弱,而加以推却,朱翁执意不听。十四岁上其父病故,“家计日窘”,母刘氏“典絮衣付质库”,“计无所出”。少年丁晏终日戚然无欢,始勤奋向学,昼夜不辍。十七岁时,在城内丽正书院结识潘德舆(字四农),定为终生至友,学业同道,他在《与潘四农先生书》中写道:“大丈夫得志则不负所学,慨然自志于时,不得志则闭户穷居,不以贫贱而改行,不以困厄而尤人,归于实用。”于此为终生处世穷经的宗旨。年十九,入府学为郡庠生,时漕督阮元(号芸台,谥文达)督察郡学,以“汉易十五家发策”质学子,丁晏“草万余言上之,分条析派,博而有要”,阮元大为赞赏。府学山长(主讲)江郑堂(名藩)在丁晏的课卷上批评:“不佞三复足下之策,扩群经之精,阐汉易之奥,当今之世,如足下好学深思者有几人哉?”并奖以《诂经精舍集》,以资鼓励。然而,丁晏在科举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参加了几次乡试,道光元年(1821)方成为举人,以后又多次赴京参加会试均不售,遂由“举人大挑得教谕,不谒选”,一意研究经学,著书考古,先后主讲于阜宁观海书院,盐城表海书院,淮安淮关、文津、丽正书院,以惠泽后学。
由于丁晏的著作不断刊刻行世,其子丁寿昌(字颐伯)、丁寿祺(字介臣)先后中了进士,步入仕途,他在地方上的威望越来越高,淮安地方上的公共事业均请他出面主持。“于乡里利病,凡赈恤灾荒、筑城浚渠诸役,每当事者牵挽,多有成效”。(《续纂山阳县志》)这耗费了他不少的精力和时光。
鸦片战争爆发后,丁晏对于异族入侵深感忧虑,在《论禁洋烟》中写到:“不禁(烟)则民日以弱,中国必瘦,禁则利在所争,外夷必遣。不久圣旨下,“依议免行”。丁晏仰沐“圣恩”,感激涕零。从此“足不逾阈,每日课读经史,以补前此荒芜,顺时任命”(《丁晏:《上萧山师相书》)。
丁晏的晚年,基本上在家闲居,读书著述,六十七岁后,经一再邀请,继续主讲于丽正书院。咸丰十年(1860),捻军攻陷清江浦,直抵淮郡北关,乡绅造门者接踵而至,拥晏出,总守城之责,丁晏力辞不就,但答应可以“吾竭吾力”,他建议漕督先檄湘军一队来淮,又请扬州主兵者速派大队援助。淮城通过修葺,大大提高防御性能,捻军终未破城,退去。次年,丁晏由大臣晏端上书保荐,叙前守城功绩,恢复功名赏戴花翎,加三品衔。同治三年(1864)漕督吴元炳又以丁晏“叠御贼氛”,奏保“赏二品封典,诰授通奉大夫”。
同治十年(1871),七十七岁高龄的丁晏与何绍基共同主持了《重修山阳县志》、《淮安艺文志》修纂工作,历三年,刊成。
光绪元年十二月十三日午正刻(1876年1月9日12时),丁晏病逝,享年八十二岁,墓葬淮安石圹吕庄。
丁晏人物简介
丁晏(1794~1876) ,清代校勘学家。字俭卿,号柘堂,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性嗜典籍,勤学不辍。阮元摄漕督,以汉易十五家发策,条对万余言。道光元年中式。兼通史事,故经世优裕。尝在籍办堤工,司赈务,修府城,浚市河,有功乡里。咸丰壬子,太平军蔓延大江南北,两江总督檄行府县兴团练,广积贮,为守御计,以先生主其事。旋为疾者所纠,议遣戍,捐缴台费获免。庚申,捻军扰淮安北关,号召练勇,分布要隘,城赖以全。随叙前绩,由侍读衔内阁中书加三品街。卒年八十有二。
丁晏个人成就
清代著名经学家,继阎若璩后研究《尚书》,著《尚书余论》2卷,断《古文尚书》及《孔传》为王肃伪作。又辑《禹贡集释》3卷,匡正胡渭《禹贡锥指》中之误处。生平笃好郑学,于《诗笺》、《礼注》研究尤深,认为孔疏多失郑旨,撰《毛郑诗释》4卷。又撰《郑氏诗谱考正》1卷、《诗考补注》2卷、《补遗》1卷,《三礼释注》8卷;另辑《郑康成年谱》。因郑氏有《六艺论》,故署其堂曰“六艺”。
丁晏治经学兼容宋儒,认为汉儒正其诂,宋儒析其理,二者不可偏废。撰《周易述传》2卷、《孝经述注》1卷。尤熟于通鉴,经世优裕认为轻钱行钞,有利无害;禁烟当以民命为重,立法当以中国为先。在籍办堤工、司振务、修府城、浚市河、开通文渠中支,均有功乡里。
咸丰三年,大府延主淮安练勇城守,以事为人所劾,遣戍黑龙江,缴费免行。10年复号召团练,城以获全。叙守城功,由侍读衔内阁中书加三品衔。终身不仕,除研究经学外,教授生徒,历主观海书院、丽正书院、文津书院,有“江淮经师”之称。丁晏撰著极富,达47种,136卷,已刊者称为《颐志斋丛书》,未刊稿本多为北京等图书馆收藏。
丁晏补充介绍
丁晏(1794—1875),字俭卿,号柘唐,晚号石亭居士、颐志老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人。晚清学者,朴学大师。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生性颖敏,嗜典籍,博闻强记,勤学不辍,九经皆能成诵。嘉庆年间,漕督阮元试士于书院,以汉易十五家发策,当时无人通晓,唯独丁晏洋洋洒洒万余言,分条析脉,博而有要。阮元与著名学者江藩很感惊异,对他更加器重,由是知名。学使汤金钊以《大学•格物》、《论语•正名》、《易•爻辰》、《诗•五际》、《礼•裼袭》等发策,丁晏又对数千言,受到汤金钊的激赏。大学者王引之为他的书作序,以为晏能绍承阎若璩之学。此后由举人大挑得教谕,不就,一意于著书立说。治学数十年,硕果累累。他曾经说,学者读书当从汉儒以正故训,故训定而后义理显;从宋儒以析义理,义理明而后故训确。所以,他的著述,于汉学特精。著有《毛郑诗释》4卷、《郑氏诗谱考正》1卷、《诗考补注》1卷、《三礼释注》8卷、《周易解故》1卷、《讼卦浅说》1卷、《尚书余论》1卷等22种。他也注意经世致用之学,留心于乡里利病,遇赈济灾荒、筑城浚渠诸役,多主其事,颇有成效。他性喜交游,每与许瀚、魏源、江开、黄爵滋、鲁一同等人宴饮谈玄,吟诗赋文,互相切磋,颇得诸学者的推重。
“丁晏”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