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名人杨立三介绍
杨立三(1900年11月18日-1954年11月28日)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 湖南省长沙县人,1900年11月18日出生于长沙郊区一个佃农家庭。11岁入私塾、小学读书,半耕半读。1920年投入湘军当文书,任过团司务长和军需官。
他卓有成效地领导了人民军队的军工生产,并到山东与第三野战军共同部署了淮海战役的后勤工作。在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上,曾受到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表彰。
杨立三人物生平
1911 年开始在私塾、小学读书。1918 年在家乡做小学教师。1920年在湖南军队当上士文书,后升任连司务长。1921 年任湖南陆军第十五团司务长,同年为孙中山讨贼军浙军第一路军军需官,1922 年回乡继续读书。
1923 年6 月在长沙参加驱逐军阀赵恒惕的活动。同年参加湘军游击支队,任军需正、国防局书记。1925 年任国民党长沙区党部监察委员,并任长沙十四区的乡农民协会委员长、长沙四区农民协会委员长等职。1926 年任国民革命军长岳游击部第二纵队第二支队长。
1927 年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 月,在国民党白色恐怖时转到湖南农村,仍任区农民协会委员长。同年,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师留守处转十一军招募处招募委员。7 月,任国民政府警卫团一排排长。9 月,参加秋收暴动,任师部副官。暴动后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副官、会计长。1928 年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三十一团辎重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1929 年改任三纵队辎重队长。3 月,任九支队党代表、三纵队政治部保卫科长。
1930 年6 月任红十二军军需处长。10 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副官长兼总经理处处长,并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主任。1934 年任军委总兵站总站长兼政委, 军委保管处处长、粮秣队队长等职。1935 年任后方留守处主任、兵站部部长兼政委。
1936 年进红军大学学习,同年12 月任红军大学校务部长。1937 年任八路军兵站部部长。1939 年1 月任军委后方勤务部副部长兼兵站站长, 4 月任第十八集团军后勤部部长、政委。1943 年任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1945 年冬任晋冀鲁豫中央局经济部长兼中央局常委。1946 年10 月任晋冀鲁豫军政联合办事处主任。1947 年10 月任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1948 年6 月任军委后勤部部长兼华北军区后勤部部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1952 年10 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1953 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部部长, 1954 年11月28 日因病逝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使馆。
杨立三补充介绍
杨立三
(1900-195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
湖南省长沙县人,1900年11月18日出生于长沙郊区一个佃农家庭。11岁入私塾、小学读书,半耕半读。1920年投入湘军当文书,任过团司务长和军需官。1922年潜回家乡,1925年加入国民党,任区党部监察委员,接管区学务委员会,集资创办县立高小和尊阳女校。五卅惨案后,组织雪耻会,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在学校组织救国十人团和巡回讲演团,以进步教师为骨干,秘密组织农会。参加农-动讲习所,聆听了毛泽东的演讲,受到共产党的影响。1926年北伐军入湘后,说服胞兄将乡团防局百余人枪交给农民协会,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长岳游击司令部第二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9月,长沙县第十四农民协会成立,推选为委员长。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潜往武汉,经-介绍随陈庚去二十四师留守处,任湖南招募委员,从安源、招募100多名工人组成新兵连,任排长。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副官、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财政科长、第三十一团辎重队长、政治保卫科长、红十二军军需处长、党委常委、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副官长兼红一方面军经理处长、中国工农红军总兵站部部长等职,参与了人民军队后勤的创建工作,为巩固革0据地,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作出了贡献。长征途中,他带头组成担架队,把重病的周恩来抬出草地,后来自己也病倒了。到达陕北后,历任军需保管处处长、红军总医院院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抗大校务处处长等职。他克服困难完成筹船引渡任务,保证红军渡河东征,受到毛泽东的嘉奖。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军委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兼政委,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副参谋长、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一二九师勤务部长兼政委,边区政府财委主任、冀南银行董事长等职,千方百计筹措粮款,开展生产自救,组织武器装备和生活物资的生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和财政支持。1939年,朱德、彭德怀打电报给毛泽东,要求派他到前线八路军总部主持后勤工作。他坚决贯彻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为保证军需民食、实现收支平衡做了艰苦而有效的工作。1944年,他和滕代远提出了八路军生产节约运动著名的“滕杨方案”,明确提出“生产有分工,劳动有报酬,公私两利”的方针,调动了部队生产节约的积极性。
解放战争期间,历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兼经济部长、总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部长兼华北后勤部外线司令、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等职,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和财经支持。他卓有成效地领导了人民军队的军工生产,并到山东与第三野战军共同部署了淮海战役的后勤工作。在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上,曾受到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表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全国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部部长等职,为加强改进和健全全军后勤、财务工作而努力奋斗,废寝忘食,积劳成疾。1954年秋,因患脑癌无法坚持工作,才服从组织决定去莫斯科治疗。1954年11月28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终年54岁。骨灰运抵北京后,12月7日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周恩来总理主祭并作了长篇讲话。他是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之一,被公认为军事财务专家。在1941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为解决八路军军工工人供给问题,他造了一个"饣衣"字(读作“西”),以实物为单位计算工资,调动了军工生产积极性。章乃器先生称赞这种“实物分”制度是“一门极其具体复杂的科学”。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杨立三”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