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名人杨建娥介绍
二级导演。女,汉族。1945年6月出生,毕业于中共常德市委党校,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曲协会员,鼎城区文联荣誉理事。
杨建娥生平
从艺五十余年,曾演出和塑造过不同行当的大小角色近百个,多次获得省市文化部门的优秀表演奖。六十年代开始从事导演工作,先后导演了不同形式的剧(节)目数十个,其中有20多个节目获省市大奖,有10多个晋京演出并参加全国性文艺汇演活动,多次获得文化部金奖、银奖及导演奖。并由中央、省、电视台多次播放。导演的戏剧《巧点鸳鸯》、《潘金莲裁衣》、《山里哥哥山里妹》、《查鸡笼》、《尤二姐之死》等均获湖南省文化厅一等奖及导演奖,《巧点鸳鸯》获第五届映山红艺术节导演奖。导排的常德丝弦《瓜中情》、《待挂的金匾》、《特别新娘》、《特别党委会》、《洞房悄悄话》、《枕头风》、《护花情》、《生在潇湘多自豪》参加全国性汇演均获文化部、卫生部、国家计生委金奖及银奖。2004年导排的常德丝弦《新婚之夜》在全国10多个省市巡回演出受到各级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该剧2004年11月份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中央电视台、全国总工会、国务院国资委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的地方文艺展演,获得演出金奖,并由中央电视台三台现场录制,多次向全国播放。
杨建娥简介
杨建娥,女,194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导演学会会员。鼎城区戏剧工作室干部。
杨建娥主要经历
1985年由鼎城区花鼓剧团调至区戏工室从事作戏曲研究与导演工作,为继承和发掘常德花鼓戏的工作,自己主动组织常德花鼓戏名老艺人管宏湘、李尧皆、杨双凤、杨枝生、王子才、焦大明等进行教学演出,得到了各级领导重视。在教学演出中同时挖掘撰写了传统剧目100多个,整理并演出了《东川寻夫》、《打芦花》、《打侄上坟》、《毛国贞打铁》、《清风亭》等20多个剧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振兴发展常德花鼓戏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1991年本人导演重新整理改编的花鼓小戏《潘金莲裁衣》参加省新剧目汇演获得一等奖和导演奖。
1994年参与导演并担任唱腔设计的大型花鼓戏《山里哥哥山里妹》参加省第三届映山红艺术节获一等奖,并晋京演出,获文化部纪念奖,并获“省五个一工程奖”,被评为优秀个人。
2001年本人导演的现代小戏《特别新娘》获文化部金奖及导演奖。几十年来,还培养了几十名青年演员,其中:饶爱玲、熊科冰、胡丽娟、杜美霜、朱晓玲等多人(次)获省、市青年比武和专业汇演奖,评为省级优秀青年演员,成为省、市知名的演艺人才,剧团的“顶梁柱”。同时在政治上多次立功受奖,评为先进,曾当选鼎城区首届政协委员和市党代会代表。
杨建娥补充介绍
杨建娥,女,194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导演学会会员。鼎城区戏剧工作室干部。
本人出生于梨园世家,七岁学戏随团登台演出,在长期的工作中,坚持自学,刻苦钻研文化知识和导演理论,十六岁开始担任导演,十八岁当上了常德县花鼓剧团管业务的副团长。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几十年来孜孜不倦,边演出边导演共演出了100多个剧目的角色,导演了150多个剧(节目),其中:13个节目进京演出获大奖,其中3个节目获文化部金奖,一个获优良奖,同时获导演奖,并多次获得省级大奖及市级奖。
1985年由鼎城区花鼓剧团调至区戏工室从事作戏曲研究与导演工作,为继承和发掘常德花鼓戏的工作,自己主动组织常德花鼓戏名老艺人管宏湘、李尧皆、杨双凤、杨枝生、王子才、焦大明等进行教学演出,得到了各级领导重视。在教学演出中同时挖掘撰写了传统剧目100多个,整理并演出了《东川寻夫》、《打芦花》、《打侄上坟》、《毛国贞打铁》、《清风亭》等20多个剧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振兴发展常德花鼓戏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1991年本人导演重新整理改编的花鼓小戏《潘金莲裁衣》参加省新剧目汇演获得一等奖和导演奖。
1994年参与导演并担任唱腔设计的大型花鼓戏《山里哥哥山里妹》参加省第三届映山红艺术节获一等奖,并晋京演出,获文化部纪念奖,并获“省五个一工程奖”,被评为优秀个人。
2001年本人导演的现代小戏《特别新娘》获文化部金奖及导演奖。
几十年来,还培养了几十名青年演员,其中:饶爱玲、熊科冰、胡丽娟、杜美霜、朱晓玲等多人(次)获省、市青年比武和专业汇演奖,评为省级优秀青年演员,成为省、市知名的演艺人才,剧团的“顶梁柱”。同时在政治上多次立功受奖,评为先进,曾当选鼎城区首届政协委员和市-会代表。
“杨建娥”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