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长沙市名人>长沙县名人

廖沫沙

廖沫沙人物照片

长沙名人廖沫沙介绍

中国现代作家

廖沫沙(1907年1月16日—1990年12月27日),原名廖家权,笔名有繁星、埜容、野容、达伍、熊飞、闻璧、怀湘等,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作家、杂文家,曾任北京市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全国第三、五、六、七届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

1928年,前往武汉任《革命军日报》副刊编辑。1930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同田汉、阳翰笙、袁牧之等到武汉编辑期刊《抗战戏剧》。1938年,参加田汉在湖南创办的《抗战日报》编辑工作。1939年,参加郭沫若、夏衍在桂林主办的《救亡日报》编辑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前往香港任《华商报》晚刊编辑部主任。1942年,前往重庆任《新华日报》编辑部主任。1949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鹿马传》。1961年9月,北京市委刊物《前线》为廖沫沙、邓拓和吴晗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三人轮流撰稿。“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林彪、“四人帮”反党反革命集团诬蔑为“三家村反党集团”成员,遭长期关押,后被下放至江西林场进行劳动改造。1979年初,平反昭雪。1986年,出版《廖沫沙文集》。1990年12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廖沫沙人物经历

1907年1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一个军人家庭。后全家迁回湖南。1919年,进入长沙县立高小读书。在湖南省立一师附小完成小学学业。1922年,进入长沙师范学校学习,后求学于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1927年,前往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当旁听生,并在《南国月刊》等杂志上发表了《燕子矶的鬼》等戏剧小说作品。

1928年,前往武汉任《革命军日报》副刊编辑。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团沪中区书业支部书记、团沪中区委宣传部长。1932年,党组织调廖沫沙到《远东日报》任编辑,并开始杂文创作。1934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1930年到1934年,廖沫沙曾三次被捕,始终坚贞不屈。1936年夏,经营救出狱。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同田汉、阳翰笙、袁牧之等到武汉编辑期刊——《抗战戏剧》。1938年,参加田汉在湖南创办的《抗战日报》编辑工作。1939年,参加郭沫若、夏衍在桂林主办的《救亡日报》编辑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前往香港任《华商报》晚刊编辑部主任,太平洋战争发生后,《华商报》停刊。1942年,前往重庆任《新华日报》编辑部主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前往香港,复刊《华商报》,任副总编辑兼主笔,兼任中共港澳工作委员会委员、报委书记。1948年,任香港新民主出版社总编辑;同年,与《华商报》记者陈海云结婚。

1949年6月,廖沫沙奉调来北平,先后任市委委员、宣传部长、教育部长、统战部长、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同年,由三联书店出版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历史小说集《鹿马传》。

1961年9月,北京市委刊物《前线》为廖沫沙、邓拓和吴晗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三人轮流撰稿,吴晗出“吴”字,邓拓出“南”字(笔名“马南邨”),廖沫沙出“星”(笔名“繁星”),统一署名“吴南星”。1962年5月4日,《人民日报》为廖沫沙和夏衍等人开辟《长短录》杂文专栏;10月,出版杂文集《分阴集》;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66年5月,廖沫沙与邓拓、吴晗三人被林彪、“四人帮”反党反革命集团诬蔑为“三家村反党集团”,遭到残酷迫害,连续遭受批斗。1968年初至1975年,被关押8年,关押期间,在狱中用烟盒作纸、火柴当笔写诗,后结集出版,名《余烬集》。1975年6月1日,被押往江西分宜县芳山林场劳动改造。

1979年初,平反昭雪,后继续潜心创作,整理大量旧作;同年11月13日,在《北京日报》上发表《重看〈海瑞罢官〉杂感》一文。1980年12月12日,以证人身份出席江青的第五次庭审特别法庭,指证江青伙同康生、谢富治等人在“文革”期间诬陷迫害老干部的犯罪事实。1986年,出版《廖沫沙文集》。

1990年12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1994年,出版记录廖沫沙在“文革”期间检查交代材料的文集《瓮中杂俎》 。

廖沫沙人物评价

廖沫沙在党的新闻、思想、文化战线上战斗了半个多世纪,是一位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优秀的共产主义文化战士,一生以犀利的笔锋为党战斗的著名杂文作家和马克恩主义思想卫士。他所撰写的杂文、散文、论文等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廖沫沙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清正廉洁、克已奉公,不为索取、只求奉献。在晚年,他多次告嘱家属,在他去世后丧事一定从简,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不留存骨灰,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彻底唯物主义精神。(新华通讯社评)

廖沫沙讴歌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抨击给人民事业造成损害的弊端和积习,赞美民族的优良传统,呼唤和创造滋润万物生长的和风细雨,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中央财经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谭云明评)

廖沫沙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

时间

作品类型

《燕子矶的鬼》

1927年

戏剧小说

《鹿马传》

1949年

历史小说集

《分阴集》

1962年10月

杂文集

《余烬集》

1979年

诗集

《三家村札记》(与邓拓、吴晗合著)

1979年

杂文集

《纸上谈兵录》

1984年

军事评论集

《廖沫沙杂文集》

1984年

杂文集

《廖沫沙文集》四卷

1986年

文集

《瓮中杂俎》

1994年

文集

廖沫沙补充介绍

  廖沫沙

  (1907-1990)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杂文作家,新闻工作者。

  湖南省长沙人,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一个军人家庭。后全家迁回湖南。5岁上私塾。1919年入长沙县立高小读书。在湖南省立一师附小完成小学学业。受到五四时期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教育,也受到何叔衡、谢觉哉等革命教师的思想影响。后考入长沙师范预科、本科,读书5年。对文学产生了极大兴趣,拚命读书,拚命写作,达到发狂的地步。1927年长沙师范毕业后,到湖南省 工作。长沙马日事变后,他的一位女同学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他义愤填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后求学于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通过田汉的关系,开始给《南国月刊》投稿,并参加革命工作。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1933年到华艺电影公司部当秘书,帮助田汉写电影梗概,并为报刊写稿。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后,写作战斗性的杂文,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矛头所向,直指国民党官僚和阔老爷的胡作非为,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还撰文《人间何世》,批评林语堂创办的宣扬“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人间世》。林语堂著文反击,掀起一场笔战。他得到进步文化界的了解和支持。

  在上海,党组织安排他承担秘密工作任务,开展地下斗争。曾三次被捕入狱,都坚贞不屈,表现了顽强的斗争意志。1936年夏,经营救出狱。他从事工作,发表了大量的作品,有杂文、新闻、社论、评论、诗歌、剧本、小说。职业革命者的生活极其清苦。他不但常为饥寒所困,而且难以养家糊口。他的妻子和两个小女儿,因为生活所迫而 ,对他的打击极大。他战胜了这一切,为革命奋斗不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以笔作刀枪,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他在湖南沅陵创办《抗战日报》,任总。还任过桂林《救亡日报》、重庆《新华日报》、香港《华商报》、主笔、主编,发表了大量的政论、评论、杂文,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8年,在丧偶10多年之后,与《华商报》记者陈海云结婚。1949年5月,应中共中央电召,到北平市委机关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部长、-部部长。他是第三、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从1956年起,他在《新观察》、《前线》、《人民日报》辟专栏发表杂文,影响较大。主要著作有《鹿马传》、《分阴集》、《纸上谈兵录》、《廖沫沙杂文集》、《余烬集》、《廖沫沙文集》。他和邓拓、吴晗合著《三家村札记》。1966年“文革”前夕,他和邓拓、吴晗三人被扣上“ -主义”的“三家村”罪名,罢官撤职,关押审查,受到残酷的破孩。“三家村”的-只有他一人幸存。他深信三人都是无辜的,听到吴晗夫妇含冤去世的消息,他不惧淫威,写诗悼念。在10年关押期间,他在狱中用烟盒作纸、火柴当笔写诗,后结集出版,名《余烬集》。1978年3月,他回到北京,重返文学界,1979年获得平反。他潜心创作,并整理大量旧作,由北京出版社、三联书店先后出版。

  1990年12月27日病逝,终年83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廖沫沙”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