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北省名人>仙桃市名人

张定边

张定边人物照片

仙桃名人张定边介绍

元末著名将领

张定边,元末著名将领,陈友谅部将。官至太尉。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陈友谅死,拥立友谅子陈理为帝。次年(1364年)二月,随陈理降朱元璋,其后经历存在多种传说。 其事迹散见《明实录》《明史》等记载,亦见小说《皇明英烈传》及传统戏曲等文艺作品演绎。

张定边人物生平

张定边早年事迹不详。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建立陈汉政权,张定边任太尉。 其后张定边随陈友谅进攻朱元璋的控制地域,陈友谅中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投书伪降之计,招致失败。张定边出战,于采石之战中被击退。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张定边以知院身份进兵,攻陷朱元璋政权控制下的安庆。安庆守将余元帅等逃归,被愤怒的朱元璋杀死。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江爵引诱下,张定边与同为陈友谅部将的蒋必胜进兵饶州,朱元璋部将内部不和且缺少防备,或死或逃,江爵得以控制饶州。 同年,鄱阳湖之战中,张定边在关键时刻单刀直入,直取朱元璋,为常遇春射中,方才退却; 宋濂《平江汉颂》并称张定边以“枭猛”著称,中箭上百方退。 陈友谅军败,张定边欲护陈友谅退保鞋山,但被朱元璋部阻遏。 后陈友谅头颅中流矢而身亡,张定边与汉政权的韩丞相、杨副枢,犹冒死黑夜驾小舟,载陈友谅之尸,护谅之子陈理。奔武昌,立理为帝。

鄱阳湖之战后,朱元璋乘胜追击,进攻武昌。 张定边率部坚守,战至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期间,张定边曾派人联络汉政权的丞相张必先入援,但张必先在入援途中战败被擒,朱元璋部遂将张必先绑至城下,动摇城中士气;张必先亦劝张定边投降,《明实录》并称张定边“气索不能言”。其后朱元璋又派兵夺取了武昌城东南的制高点高冠山,城中士气更加低落。朱元璋见时机已到,又派罗复仁入城劝降,陈理、张定边等遂请降。

至正二十四年二月十九日,张定边随陈理出降。 此后,张定边事迹缺少可靠史料记述,有被杀、改名换姓归隐、出家为僧等多种说法(详见本词条“人物争议”部分)。惟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派常遇春等北伐中原时,还曾提起武昌之战,用张定边据城指挥的事例,告诫常遇春不要轻敌致败。

张定边轶事典故

来源:《明朝那些事》

张定边是陈友谅的发小,情同兄弟,终陈老大一生,只有对张定边的忠诚,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而张,做为陈的朋友,用他神奇的武功和智慧,给了他至死不渝的回报。

张定边,1318年生人,原籍湖北沔阳,与陈友谅一样,他也出身渔家。此人不但勇猛善战,而且知天文识地理,甚至还懂得算卦,是陈友谅的儿时伙伴,也是他的死党,早在湖北时就陈友谅、张必先结拜为兄弟,发誓生死与共,陈友谅一生多疑,唯有对此人极为信任。

在鄱阳湖战役战局出现僵持状态后,张定边决定实施他的行动,这一行动事先并不为陈友谅所知,相信如果他知道的话,也是绝对不会同意实施的。

张定边率领他的旗舰和两艘副舰从陈友谅水军阵型中驶出,陈朱两军都以为他是出来巡航的,并未在意,谁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张定边率领他的三条战船一刻不停,直接冲向朱元璋旗舰!

百万军中取元璋首级!

张定边勇不可挡,以孤军冲进朱元璋水军前阵,此时作战双方都被他惊呆了,陈友谅军也不知为何出现这一情况,而朱元璋军更是没有提防,前锋纷纷败退,张定边也不理睬,直奔朱元璋而去。

一直冲到中军,朱元璋水军才反应过来,他的目标是全军主帅朱元璋!

被惊呆的将领们纷纷缓过神来,立刻指挥自己的战舰前去阻挡,张定边冲到中军,已经被三十余条战舰围住,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在这些将领看来,张定边的表演已经结束了。

可更让他们目瞪口呆的事情还在后面。

张定边简直堪称一身都是胆,身陷重围,孤军奋战,却越战越勇,锐不可当!

他虽然孤军深入,实在勇猛无比,为鼓舞士气,亲自持剑站立在船头,以示决不后退之心,士兵为其勇气所感,无不尽力而战,舰船竟然从重围中杀出,一路击败朱元璋各路将领,先后斩杀大将韩成、陈兆先、宋贵等人。冲出一条血路,朱元璋水军竟被他冲成两半,一路直奔朱元璋而来。

此时在后军的朱元璋眼见张定边战船一路冲过来,也慌了手脚,连忙命令船只躲避,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转舵太急,船只竟然搁浅!

朱元璋已经是束手无策,以无战船前来相救,眼看就要当俘虏。

在武侠小说中,大凡遇到类似情形,都是美女受难,武林高手前来相救,事实告诉我们,在真实的历史中,危机时刻,也会有武林高手出面的,此时的朱元璋就是例子。

虽然不是英雄救美(形象差的远了点),但也颇具传奇色彩。

此时,常遇春的战船就在朱元璋不远处,在众人都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他手持一弓,来到瞭望军士身边,沉稳的对他说:“不要慌乱,告诉我,哪个是张定边?”

军士用手指向前方战船舰首一人,常遇春拉弓搭箭,军士手还未放下,箭已离弦,一箭正中张定边!(射的还是移动靶)

张定边被射中后,无力指挥战斗,就此退出朱元璋水军,竟无人阻挡。

张定边算是结结实实的当了一回赵子龙。可惜朱元璋不是曹操,没有规定不能放箭。

张定边人物评价

朱元璋:吾前在武昌,亲见遇春才遇数骑挑战即轻身赴之。彼陈氏如张定边者,何足称数,尚据城指挥。遇春为大将,顾与小校争能,甚非所望,切宜戒之。

张定边补充介绍

  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

  张定边,沔阳人,从陈友谅起义,定都武昌,转战荆楚,征伐两江、闽、浙边陲重镇,攻无不克。官居大汉太尉,能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不仅善战,而且多谋。当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投书伪降,张定边曾力阻其行,陈友谅专横独断,不纳其言,致遭江东桥之惨败。

  石灰山战败,陈友谅仅以身免,不思劲敌当前,整军备战,而一意孤行,急于称帝,并以五通庙作行宫,张定边哭谏不纳,而分兵令其攻安庆而无功。

  陈友谅称帝改元,退守九江;又疏于江防,迨朱元璋之兵,逼近九江之西门,造成惊惶失措,谓兵从天降,幸得张定边由安庆撤还之师,冒死争战,陈友谅才得以脱险,夜走武昌。

  武汉为九省之通衢,有长江天堑之险阻,新败之余,不应急进动师,张定边再三劝谅,首在安民息兵,整军坚防,待机出击。陈友谅不纳忠言,我行我素,令制作大舰,扩充水师,集结举国之兵,号称六十万,且载文武百官,作孤注一掷。斯时定边审时度势,建议一支兵直捣南京,另一支兵围南昌,可使朱元璋尾首不能兼顾。确实陈友谅不纳忠言,空后防而深入南昌,南昌守将为朱元璋之侄大都督朱文正,一面约日伪降,一面派使臣赴南京求援,留一支军佯攻南昌;而陈友谅不吸取江东桥惨败之教训,而坚信朱文正的降城之约,实为缓兵之计,围八十五日不下,坐待敌之二十万援兵从容集结,兵临城下,再图施展,已不可能。于是撤围而入鄱阳湖,朱元璋之兵已布要隘,大战鄱阳湖,火攻水寮,陈友谅头颅中流矢而身亡,造成全军覆没。

  此时,定边身披百矢,犹冒死黑夜驾小舟,载陈友谅之尸,护谅之子陈理。奔武昌,立理为帝。朱元璋乘胜调军围困武昌,陈之元帅张必先被擒,而张定边堆城益坚,为时两月,终以无外援,陈理幼弱无知,受胡美之诱献城出降。

  张定边率一支兵,冒死突围,逐鹿于荆襄之间,明知大厦已倾,自感擎天无力,而且士卒疲命相从,斗志日趋消沉,于是劝慰士卒,解甲归田,以待机复兴,相注对泪,依依难舍。从此,张定边改名换姓,混迹江湖,携儿带女,辗转流离,终归故里,寿九十余而终。今仙桃市沔城湖口弦王姓,乃张太尉之后裔也。清光绪年间有进士王炳南(曾经历任陕西知县),主修王氏宗谱,即以张定边为一世祖,且在清初,亦有复姓归宗者,下面有谱序为证:

  威震荆楚,于沔有光,除剪元胡,追随汉王;

  百战百胜,鞑子胆丧,始终不渝,忠义是尚;

  鄱阳突围,冒死护丧,为复汉业,拥理武昌;

  理弱无知,受诱城降,勉率一旅,逐鹿荆襄;

  大厦已倾,擎天独柱,劝慰士卒,解甲归农;

  挈妻携子,浪迹江湖,改名换姓,以避祸凶;

  辗转流浪,终归故里,王即张姓,两姓一宗;

  今日王氏,张之后昌,湖口弦上,姓氏永香。

  “张定边”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