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北省名人>黄冈市名人>团风县名人

王亚南

王亚南人物照片

团风名人王亚南介绍

原厦门大学校长

王亚南(1901年-1969年11月13日),男,现代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大学执教三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办学经验,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尤其对现代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对如何办好综合性大学、如何培养和使用人才以及如何治学,多有精辟的见解。王亚南的教育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我国教育理论的一份宝贵遗产。

1969年11月13日,王亚南在遭受数年残酷折磨与迫害后,在上海华东医院含冤而逝。

王亚南人物简介

王亚南(公元1901~1969年),男,湖北省黄冈县王家坊村人(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著名现代经济学家。

王亚南父母早逝,在兄长支持下他在黄州读完小学,毕业后考入武昌第一中学,又考入武昌中华大学教育系(华中师范大学前身)。大革命中,他投笔从戎,在长沙参加了北伐军,曾在军中任政治教员。大革命失败后,他从武昌东下上海,又辗转来到杭州,在这里,他的人生事业发生了重大转折。

王亚南少年轶事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王亚南主要成就

翻译《资本论》

中国的寺庙除了养育和尚与山林外,也庇护了不少穷困的读书人。在杭州期间,王亚南因生活所迫寄居在大佛寺,在这里,他结识了他事业上的重要伙伴即上海大夏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同样流寓大佛寺的郭大力。两个年轻人意气相投,一见如故,畅谈人生理想,很快结为至交。在此期间,王亚南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寻找变革社会的救国之道。郭大力见他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建议两人一起从事《资本论》的翻译工作,从此,他和郭大力这位朋友开始了近四十年的友谊与事业的合作。《资本论》也成了王亚南终身学习和研究的经典。

1928年王亚南赴日本留学阅读了大量马克思著作及欧洲古典经济学,“九一八事变”后,他愤然回国,在上海以翻译和教书为业,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在这一二年中,他相继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名著《国富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约翰·穆勒的《经济学原理》等经济学著作,他自己的著述《经济学史》、《世界政治经济概论》等也陆续问世,在学术界,王亚南开始崭露头角。

1933年王亚南因参与“福建事变”被通缉而亡命欧洲。在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在《资本论》的诞生地英国,他广泛收集西方经济学资料,注重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动向,同时翻译了一些西方经济学著作。1935年他回到上海,和郭大力重新会面,他谈了自己的欧游见闻,二人遂着手正式翻译《资本论》。此时,与中共有密切联系的读书生活出版社的负责人找到王亚南,向他说明翻译《资本论》的迫切性,并希望尽快译出,早日付印,并且预支了一些费用。1938年在经济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在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滋润的中国这块干涸的土地上,王亚南和郭大力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有了结果:马克思主义的基石《资本论》三卷中文译本终于出版了!这在当时,不仅是中国经济科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鲜事物,给当时的中国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件大事,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亚南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王亚南文集》五大卷,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教育家所走过的道路,他是一位译著丰富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

王亚南和郭大力用10年心血,克服重重困难,于1938年出版马克思伟大著作《资本论》三大卷全译本,是马克思经济学说在中国系统传播的里程碑。 《资本论》是公认的博大精深的巨著,但在此之前我国一直没有完整的全译本。而要准确无误地译成中文,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中文表达能力,还要有深厚坚实的理论修养和渊博的学识积累。王亚南和郭大力严格按照他们制定的计划,先用8年时间,翻译马克思之前的6部经济学和经济史名著,包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为全译《资本论》打开通道。在当时国民党的 “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下,郭、王两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历经艰辛,终于胜利完成全译工作,这是他们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中国人民做出的贡献,他们的这一突出业绩是永存的。

经济史学的开拓者

王亚南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的开拓者之一。从30年代起,他就从中国经济史入手,探索旧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大胆创新,独树一帜,完整系统地提出著名的“地主经济论”。他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分为领主经济和地主经济两大阶段,而以地主经济形态和半封建生产方式作为一个整体,从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来解释中国社会经济史长期争论的“停滞发展”问题,被称为是“对30年代以来讨论的小结”。这在1949年前的中国经济史学界是一个突出的科学研究成果,它的理论贡献具有深远意义,并为国际史学界所瞩目。

办报经历

1933年,王亚南参加了“福建事变”,并于当年12月12日起胡秋原专任文化宣传部主任后接任福州《人民日报》社长。胡秋原与王亚南早年是留日好友,他们曾在东京成立了一个编译社——“白沙社”。王亚南具体负责报社的日常事务与笔政,主要报道新政府开展的政治、外交、经济等工作以及蒋介石派飞机狂轰滥炸,人民政府下令讨伐以及人民军的军事行动、后方民众的支前活动等。

王亚南人物评价

王亚南的两大成就:“一是翻译《资本论》和以此为武器研究中国;二是为厦门大学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于光远

王亚南毕生从事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四十年如一日。他一生著译四十一部,文章三百余篇,春风化雨,哺育了无数英才。晚年在“文革”的酷烈考验中更是岁寒知松柏,表现出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气节。

王亚南补充介绍

  王亚南(1901~1969),原名际主,号渔村,笔名王真、碧辉。团风镇王家坊人。

  早年丧母,12岁时父亲去世,得哥哥支持,到县城黄州读高等小学。1916年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昌第一中学。1922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教育系。王学习刻苦认真,争分夺秒,博览群书,获得广博的知识。为了补贴大学的生活费用,他还每晚到离校10多里外的地方兼任家庭英语教师。

  1927年初,王大学毕业后,奔赴长沙参加北伐军,任政治教员。大革命失败后,王从现实中得到很大教育,开始考虑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的问题。1928年初,他愤然离开长沙,经武昌转赴上海,均未谋到职业,因生活所迫,流寓杭州大佛寺。这时,王正在生活道路上彷徨,想以写小说谋生,写了几十万字,但写到革命失败后再也无以下笔了。此时,上海大夏大学哲学系毕业的郭大力也寄居在大佛寺内,很快结为至交。在郭的鼓励下,他开始钻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寻找变革社会的“救国之道”。当王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郭又建议一起从事《资本论》的翻译工作。但因生活所迫,两人暂时分手,郭返回上海任教,王得到友人方达功的资助,东渡日本深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王愤然回国,以示对日本侵略中国的不满和 。回国后,在上海参加进步文化活动,继续从事写作和翻译工作,并兼任暨南大学经济学教授。次年,他和郭大力合译的《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出版,当人们得知李嘉图这部扛鼎之作的译者,原来是两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时,为之震动。此后一、二年间,他和郭大力合译的亚当·斯密的名著《国富论》,他自己著述的《经济学史》、《世界政治经济概论》等也陆续出版,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1933年,在淞沪英勇抗日的十九路军入闽,发动反蒋救国的“闽变”,成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王赶赴福州,任革命政府文化委员兼《人民日报》社长。他撰写文章揭露蒋介石的罪恶,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不久,“闽变”失败,王遭到国民党顽固势力的通辑。他取道香港赴欧,在柏林学习德语,更注意搜集西方经济学资料,同时翻译了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学著作。1935年,离德经伦敦、日本回国,在上海和郭大力重新会面,着手正式翻译《资本论》。越3年,于1938年秋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经济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引起各方面的注目。当时,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形成。上海沦陷,王离沪经香港到武汉,在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设计委员会工作,有机会接受到周恩来的教诲。同年10月武汉沦陷,王又从湖南经广西、贵州转赴重庆。在此期间,常至八路军办事处与董必武频繁接触,董对他努力从事马列主义理论宣传工作,给予热情的鼓励和高度评价。

  1940年,王应中山大学校长许崇靖之聘,到湘粤交界的坪石镇任中大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他在中大除从事教学工作外,还创办并主编《经济科学》杂志,撰写《中国经济原论》一书,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这是他的经济理论体系中代表作之一。1943年,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慕名来坪石访王,畅论中国官僚政治问题,之后他写出又一代表作《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在中山大学讲授马列主义经济理论,鼓励与支持进步青年学生,受到广大师生尊敬,却遭到国民党当局忌恨。他经常收到特务的恐吓信,有的信里还装了子弹。但他不屑一顾,仍泰然自若。1944年,他离开中大来到福建临时省会永安,担任福建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并创办《社会科学》杂志,出版《中国经济论丛》等书,还写了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于1946年集印为《社会科学新论》出版。

  1945年春,他到迁往闽西长汀的厦门大学经济学系讲授经济学说史。9月,正式受聘为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兼经济学系主任。从此,专心在厦门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40年代中后期,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几次用“接见”、金钱收买的手段拉王亚南为国民党政权服务,被王亚南断然拒绝。解放前夕,地下党组织为了他的安全,劝说他迅速离开厦门,并帮助他于1949年1月搭上意大利邮船赴香港,安排在中共地下组织所办的达德学院教经济学。这期间,他为《大公报》、《文汇报》撰写不少社论。不久,达德学院被香港当局封闭。5月初,党组织包一艘客轮,送他和郭大力到天津,很快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讲授政治经济学。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王亚南为厦门大学校长,主持校务并讲授经济学。他出任厦大校长,十分注意为党为人民发现和培养有用人才。解放初期,厦门大学数学系的拔尖学生陈景润,毕业后被分配到某中学教书,工作和生活曾一度陷入困境。王得知及时向校党委汇报,并提出解决意见,让陈景润返回母校,安排在数学系工作。到1957年,陈景润科研取得初步成果,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要调他去。王认为这对陈攀登数学高峰更为有利,极力支持,陈景润后来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数学家。

  从1954年起,王连续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教育工会主席、福建省哲学社会科 合会主席。1956年率中国大学生代表团访问印度。195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下半年到翌年初,他又率中国教育专家组赴缅甸工作3个多月。

  “文革”中,被错误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接着又患癌症,经医治无效,于1969年11月13日在上海逝世,终年68岁。遗作有著译41部,论文334篇。1978年,王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同年12月23日,在福州革命烈士陵园为他举行骨灰安放仪式。王亚南是二十世纪具有广泛影响和很高知名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80至90年代,有关单位曾多次举行过他的学术研讨会,对他的一些学术研究有很高的评价。

  团风镇 1、团风镇是团风县城关镇,自唐穴时期而得名,是一座古老的集镇。团风古时称“乌林镇、乌龙镇”。地处长江中游北岸举水河入江处的平原湖区。全镇版图面积103.62平方公里,镇区面积6.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分布在东经114°46′—114°56′,北纬30°35′—30°42′西北与武汉市新州区毗邻,西南与鄂州市隔江相望,南与黄州区接壤,东与淋山河镇、方高坪镇、回龙……

  “王亚南”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