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北省名人>武汉市名人>汉南区名人

童庆禧

童庆禧人物照片

汉南名人童庆禧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遥感学家

童庆禧,1935年10月21日出生于湖北武汉,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

1961年童庆禧毕业于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之后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气候研究室工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获得国际遥感科技成就奖 。

童庆禧主要从事气候学、太阳辐射和地物遥感波谱特征研究,在中国国内倡导和开展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和应用研究 。

童庆禧人物经历

1935年10月21日,童庆禧出生于湖北武汉。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2岁的童庆禧跟随家人一起前往广西桂林避难,并在桂林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

1950年,童庆禧进入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初七班,之后进入高十四班学习 。

1955年,童庆禧通过公开招聘,成为广西地区选出派往苏联留学的三人中的一位 ,之后从桂林前往北京,开始为期一年的俄语学习,为后续的留学做准备。

1956年,童庆禧被派往前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学习农业气象专业 。

1961年,童庆禧毕业于前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同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气候研究室,从事农田小气候研究(至1979年) 。

1968年,在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的推动下,国家组织了一次珠峰登山科考,童庆禧参加的“太阳辐射和高山气象”被列为此次科考的重点之一。

1969年至1970年,由于尚处“文革”期间,童庆禧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工作,就经常到原国家科委情报所和原国防科委情报所查阅文献,了解中国国外最新的科技动态。

1984年至1986年,由童庆禧主持,中国科学院花费700多万美金,从美国引进并改装了两架先进的“奖状”型遥感飞机,民航统一编号为B4101和B4102(4101以光学遥感为主,4102飞机以微波遥感为主),并对这两架飞机进行了全面的遥感改装。

1997年,童庆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3年,童庆禧作为专家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

童庆禧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童庆禧提出关于多光谱遥感波段选择问题,并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进行了研究。主持了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系统的研制,“七五”攻关中发展成为“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在中国国内倡导并开展了高光谱遥感研究及高光谱导数模型和光谱角度相似性研究,在高光谱遥感与应用方面做了基础性工作 。

学术论著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0

《图鉴五洲》

童庆禧

北京宇视蓝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06.06

《高光谱遥感 原理、技术与应用》

童庆禧,张兵,郑兰芬编著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05

《高光谱遥感的多学科应用》

童庆禧,张兵,郑兰芬主编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10

《中国遥感奋进创新二十年学术论文集》

童庆禧,郑立中主编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9.10

《从空中看地球-遥感》

童庆禧,杨超武著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0.07

《中国典型地物波谱及其特征分析》

童庆禧等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02

《遥感应用的实践与创新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十周年 1980-1990》

童庆禧,周上益编

北京:测绘出版社

1980.03

《地球资源技术卫星》

阎守邕,童庆禧编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

学术交流

童庆禧先后应聘为日本国宇宙开发事业团“全球研究网络系统”计划国际专家组成员,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一技术委员会第五工作组委员,任国际航空遥感和应用地质遥感两个重要国际遥感会议组委会执行委员,曾长期主持中日、中美、中法在相关领域的合作研究 。

承担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时间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淮海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中遥感技术应用课题

国家“六五”期间

“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的科技攻关和系统建设任务

国家“七五”期间

“遥感技术应用”国家攻关项目指挥长

“八五”科技攻关期间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项目的制定

“九五”科技攻关期间

“新型遥感技术发”课题专家组组长

“九五”科技攻关期间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8年5月,童庆禧的科研成果先后13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另获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童庆禧对新时代新青年的一些期许与鼓励:“第一,青年人要有理想。这个理想要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当青年人把自己的前途与国家、民族、人民联系起来,他的青春、他的人生一定是出彩的、有意义的,所以童庆禧院士认为,青年人要先立好志,才能施展大抱负。第二,青年人要有文化自信。童庆禧院士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青年人要对国家有自信,对国家制度有自信,更要对我们的文化有自信。这是青年人为之奋斗的基石。第三,青年人要把本职工作做好。青年是国家的先锋,是民族的希望。童庆禧希望各行各业的青年们都能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光和热,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为国家添砖加瓦,为铸就“中国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97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

国际遥感科技成就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颁发)

童庆禧人物评价

童庆禧是中国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致力于将中国遥感技术和应用的新发展、新技术、新成果推向国际舞台,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评)

童庆禧先后主持承担了对中国遥感技术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在中国自然灾害遥感监测,特别是在洪水、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遥感应急反应和快速分析评估方面成就卓著。他还在推进航空遥感系统进入国家大科学工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昌电气职业学院评)

童庆禧补充介绍

  童庆禧(1935.10-)

  湖北武汉人,著名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1961年毕业于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2004年12月,任新成立的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科学院遥感科学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参加亚洲遥感协会全国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和中国宇航学会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航空工业总公司目标与环境光学特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核工业部遥感信息与图象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华南师范大学双聘院士等学术职务。199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科研成果曾13次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两次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童庆禧是我国最早从事遥感研究的专家之一。早年(20世纪70年代中)从事气候学、太阳辐射和地物遥感波谱特征研究,主持我国第一台野外自动光谱辐射计研制,进行新疆、云南、津渤、宁芜、北京等地大量地物的光谱测量与分析。在国内首次将统计理论与地物光谱分析相结合完成了多光谱遥感波段选择理论、技术、方法研究。指导研究生较早开展了地物光谱数据库、混合地物光谱研究,主持了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系统的研制,“七五”攻关中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倡导和开展了高光谱遥感研究,在岩石矿物识别、信息提取和蚀变带制图方面取得突破。根据植被光谱特征研究发展的高光谱导数模型和光谱角度相似性匹配模型等为高光谱遥感这一科技前沿的发展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理论技术应用方面,童庆禧在早期的试验研究证明:紫外波段特别在多云条件下探测海上油膜的良好效果,为发展紫外、红外双通道油污染探测技术提供了依据。利用不同岩性矿物含量不同造成的精细光谱差异,成功提取和区分了用常规遥感不能区分的新疆柯坪地区的一些岩类。发展成像光谱图象——光谱转换模型,成功地从图象中分离和提取光谱信息。研究矿物吸收指数模型和单矿物、蚀变带的识别、制图以及成功地在黄金找矿中得到应用。研究植被精细光谱导数模型,光谱角度相似性匹配模型,提高了对湿地植被的分类能力(如鄱阳湖湿地植被成像光谱研究获1997年国际航空遥感大会最佳论文奖)。

  童庆禧院士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致力于将我国遥感技术和应用的新发展、新技术、新成果推向国际舞台,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80年代中后期应邀参加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64遥感光谱特性研究活动。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在中日、中德、中澳、中美、意等一系列国际合作中应用成像光谱技术,特别是进行成像光谱波段选择并取得成功,受到国外合作者的认同。曾应聘为日本国宇宙开发事业团“全球研究网络系统”计划国际专家组成员,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一技术委员会第五工作组委员,任国际航空遥感和应用地质遥感两个重要国际遥感会议组委会执行委员,也曾长期主持中日、中美、中法在相关领域的合作研究。

  童庆禧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六五”攻关项目:参与主持中科院承担的“黄淮海低产农田综合治理”国家攻关项目,在该项目中主持集光学、红外、微波遥感于一体的区域农业资源调查课题, 为黄淮海治理提供依据。项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二等奖。“七五”项目:负责中科院两架先进高空遥感飞机引进,主持飞机的综合遥感技术改装总体设计;主持“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国家攻关课题,完成了14类先进遥感系统研制和集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二等奖。参与“八五”攻关:为“遥感应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特别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遥感监测、评估与农作物估产项目指挥长,重点承担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反应的技术总体系统研究与实施;主持“灾害监测和作物估产遥感技术支持系统”研究课题,为自然灾害监测,特别是突发性灾害的快速反应提供技术支持。“九五”攻关:担任国家“九五”攻关“遥感、GIS、GPS集成技术研究”项目专家委员会成员;任“九五”攻关“遥感前沿技术开发”课题专家组组长;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在研项目“高光谱分辨率遥感信息处理及地物识别原理”课题主持者。

  近年来倡导了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与英国合作的“高性能对地观测微小卫星”系统研制,并担任该项目专家组组长。2003年以来作为专家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对于推进“对地观测系统”进入国家重大专项,航空遥感系统进入国家大科学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著作有:《中国典型地物波谱及其特征分析》,《中国金矿研究新进展》第二卷(金矿找矿新技术、新方法),《遥感信息机理研究》等;主要论文:多光谱遥感波段选择方法研究,热红外多光谱遥感技术金矿调查应用研究, 湿地植被成像光谱遥感研究,Mineral Mapping with Airborne Imaging Spectrometer in China,Study on Spectral Sig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in China,Airborne Remote Sensing System of China,Flood Monitoring by Airborne SAR with Integration of Satellite Remotely Sensed Data,Analysis of Airborne MAIS Imaging Spectrometric Data for Mineral Exploration,Study on the Wetland Environment by Airborne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Application of Imaging Spectrometer Data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Tarim Basin等。

  “童庆禧”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