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北省名人>孝感市名人>安陆市名人

史长捷

史长捷人物照片

安陆名人史长捷介绍

中国航天测控与遥测技术专家

史长捷,航天测控与遥测技术专家,中国航天测控与遥测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与主要学科技术带头人之一。早年从事通信技术研究,曾作为主要设计者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半导体载波机。1958年开始从事航天技术工作,在我国第一套光学外测系统、四代五种遥测系统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解决与技术协调中有突出建树。还为我国测控与遥测技术发展方向的确定和规划的制订,使其走基本型、系列化、通用化发展道路,与国际接轨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史长捷人物生平

史长捷,1925年10月10日生于北京,祖籍湖北省安陆县。父亲史青,字丹池,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土木工程系,欧洲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曾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土木局局长,后赴汉口江岸任平汉铁路第三总段总段长。母亲张浚民是一位思想进步,正直善良的知识女性。要求子女诚实做人,刻苦攻读,做国家的有用之材。在父母的教育与熏陶下,他自幼勤奋钻研,立志学习工程技术。

幼年时期,父母为他及铁路同事的子女一起聘请了家庭教师,进行数学、语文、英语等的学习,使其养成了学习的自觉性,并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1937年步入社会教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汉口汉光中学,次年因武汉沦陷,随父母迁居,先后就读于四川华阳县中学、自贡市蜀光中学和四川乐山武汉大学附中高中部,在武大附中三个学年六个学期的学习中,学习成绩在班级内一直名列第一,各科成绩都是优秀。中学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精神都为其以后的大学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根深才能叶茂。

1944年考取武汉大学电机系电信组,在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他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着各类知识。武大地处著名的东湖风景区,在校期间却从未去东湖一览,全身心地倾注于学习,他四年学习成绩的总平均名列全班第一。他不仅学习拔尖,而且关心和帮助同学,思想进步。正是由于这些思想基础,1948年大学毕业后不久,他即加入了中共中南局统战部秘密组织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协会。

1948年7月,大学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被分配到武汉电信局长途电话机务站任实习技术员。1951年调赴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开始从事电信科研工作,后该所改为总参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这一期间,正值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恢复和第一个国民经济建设五年计划时期,也是新中国电信事业创建和蓬勃发展时期,风华正茂的史长捷,以其朝气蓬勃的满腔热情和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在电信技术工作领域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他参加了我国第一台晶体管三路载波机的研制,担任工程组组长,负责总体设计,并亲自攻克了宽频带放大器、自动电平调整等技术关键,与有关科技人员一起按时保质地完成了三路载波机的模样机。结合研制工作,他还系统地搜集和总结了苏联专家关于载波机总体设计的理论与经验,编辑成册,为载波机设计提供参考。

1957年年末,他随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一起并人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开始献身航天事业的生涯。先后担任二分院五支队遥测研究室主任、试验处工程师、一分院七所(后改为七机部704 所)技术副所长等职;1982年任航天部测控公司总经理;1985年任航天部(1988年改为航空航天部,1993年改为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常委、研究员。他一直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的测控、遥测系统的研制及其科技管理工作,从第一代光学外测系统的研制,到仿制苏联的并经改进而研制成功的第一代遥测系统,直到我国的第二、三、四代遥测系统的研制;从设施设备研制,到科研生产队伍的培养,直到科研生产机构的组建;从研究、设计,到试制、生产,直至参加型号的飞行试验;从技术发展方向、途径、发展战略的确定,到发展规划、计划的制订、实施,直至技术方案的确定。他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与汗水,发挥了技术带头人的作用。研制成功并已投入使用的多种遥测系统、测控系统不仅满足了各类战略、战术导弹,运载火箭与应用卫星等的研制与飞行试验的需要,而且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有的已可以和国际测控系统接轨,为这一技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他还是一位在遥测与测控技术领域有影响、有造诣和学术思想活跃的老专家,是这一技术领域公认的主要学科技术带头人之一。曾任中国宇航学会遥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在还有多项技术兼职,如中国军事测控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美国ABI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在大学兼职教授等。

正由于他在航天事业和遥测与测控技术领域的贡献,因而多次收到表彰与奖励。他曾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获1项国防科技成果特等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及多项部级科技进步奖。1980年,被破格晋升两级工资,并被评为七机部劳动模范。1991年,被评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还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1992年,他分别荣立航空航天部二等功和一等功。1999年9月18日,他作为特邀代表荣幸地出席了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大会。这是对他在“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中所作贡献的褒奖。他也甚感欣慰。

史长捷人物简介

史长捷,无线电遥测专家。湖北安陆人。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建国后,历任解放军通信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助理研究员,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测控公司总经理,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常委,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长期从事航天遥测系统的研究工作。在火箭和人造卫星遥测系统的研制工作中作出了突出成绩,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史长捷简历

1925年10月10日 生于北京。

1944~1948年 武汉大学电机系电信组学习,毕业,获工学士学位。

1948~1951年 武汉电信局长途电话机务站任实习技术员,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任技术员。

1952~1957年 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工程组组长。

1957~1962年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任工程组组长、遥测技术研究室主任、试验处工程师。

1962~1982年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七所,后改为七机部一院704所,任技术副所长。

1982~1985年 航天部测控公司,任总经理。

1985~1996年 航天部(后改为航空航天部、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任常委、研究员。

1997年1月 离休。

史长捷技术成就

为了满足导弹与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的需要,1962年,决定开展“150”工程(光学外弹道测量系统)的研制与建设工作,整个工程由当时的国防部第五所研究院负责抓总,包括总体设计、研制抓总、技术协调等。这是一项大型系统工程,包括光学电影经纬仪系统、引导雷达系统、程序瞄准仪系统、半自动判读仪系统等。

著名光学技术专家王大珩担任“150”工程总工程师,史长捷担任副总工程师。他作为抓总单位的技术负责人,不仅负责工程的总体设计,还在技术协调和关键技术攻关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主持制订了“150”工程的总体技术方案,从理论上解决了确定系统精度与可靠性指标的方法及指标的分配方法,提出研究与应用试验学的理论方法,即利用先验信息,采用数理统计学中的序贯分析法进行精度分析。这样可在节省导弹试射发数,降低对测控系统精度要求的情况下,并能满足射表的编制要求。这些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对工程总体技术方案的确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思路与方法曾得到各方面领导的赞同与好评,并为此集中了当时国内一批专家进行研究,后来组建成705所。“150”工程在1968年建成并交付使用,满足了我国中程、中远程液体弹道导弹的发射需要,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发展,还为我国航天测控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包括科技队伍的培养锻炼、科技成果的贮备、组织管理方法等方面。1963年,继“150”工程之后,他还指导了我国第一套无线电雷达测轨的“154”工程的方案论证工作。

他还在我国测控与遥测科技队伍的组建与培养,研制生产机构的组建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58年,他在国防部五院二分院组建了遥测技术研究室,这是我国最早的航天遥测科技队伍之一,他是该室的主任;1962年,他积极建议并促成二分院的遥测技术研究室与一分院八室合并,成立一分院七所,1965年国防部五院改组为七机部,七所改称为704所,从一分院七所起,他一直担任技术副所长。这一研究所是我国航天遥测技术的中心所,以这个研究所的一些研究室为基础,先后分建了国防科委(后改为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测控通信研究所、705所、七机部一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计量技术研究所。测控通信研究所是由于研制“150”工程的带动,1962年在一分院七所成立了测控总体研究室,1964 年,以这个室为基础,划归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立测控通信研究所,后直属于国防科委,这个研究所是我国导弹与航天测控与通信的抓总单位。60年代,他还从我国航天遥测事业发展的大局考虑,经他建议和努力做工作,促成重庆716厂(通信设备厂)石桥铺新厂划归七机部,组建遥测设备生产厂,称重庆巴山仪器厂,代号为289 厂。至此,我国测控与遥测技术的抓总、设计、生产的核心力量已基本形成。

1958年至1962年间,他主持仿制苏联的26路机械交换子的遥测系统(PTC-6),并将其国产化和加以改进,成为52路的遥测系统(PTC-6甲),这是我国的第一代遥测系统,为我国仿制的近程导弹、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改进的中近程导弹(两弹结合的导弹)、中程导弹等地地导弹及早期的多种战术导弹的飞行试验提供了遥测服务,为各种飞行试验故障分析提供了可靠的遥测数据,PTC-6甲系统为我国导弹技术的迅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仿制与改进中,担任技术负责人的史长捷,深入研究设计和生产的第一线,从改进方案的确定到关键技术的解决,他都提出了卓有见树的建议,对仿制和改进的成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自行设计的第二代两种遥测系统研制中,他仍是技术负责人。1962年到1965年,主持研制成功大容量遥测系统,这一系统采用数字与模拟的混合体制,速变参数测量用模拟体制,缓变参数测量用数字体制,该系统能同时测量速缓变参数,其容量和精度达到优化而合理的组合;用电子交换子取代机械交换子,速率由第一代的16千比特/秒提高到80千比特/秒。该系统的技术水平优于当时苏联的技术水平。已成功地应用于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各类战术导弹的研制、飞行试验与发射,一直使用到80年代。

60至70年代,他还主持研制了中低速率的自动跟踪遥测系统,这是为返回式遥感卫星研制的,在国土上空低速实时传输数据,用磁记录慢记快发的中速率系统向国内站传输地球背面数据,其射频由80兆赫提高到400兆赫,采用连续波跟踪的方案,技术水平已达到美国当时“水星计划”的水平,解决了我国不能全球布站又需获取全球遥测参数的难题,这一方案一直沿用到今天的近地卫星。

在我国第二代两种遥测系统的研制中,从总体技术方案的确定,到关键技术的解决,直至飞行试验和发射现场各种技术问题的解决,他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返回式遥感卫星的中低速率的自动跟踪遥测系统的研制中,他力主采用这一方案,并做了大量的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工作,还为这一方案的实现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满足了我国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的需要。

1973年,他提出了70年代我国遥测技术的发展战略,强调通用性,研制导弹与卫星通用的遥测系统,先用人工变状态,再用计算机改变状态;以数字体制为主,兼容数字模拟混合体制;码速率由80千比特/秒到320千比特/秒分挡可变;调频调相兼容,分别适用于武器低仰角测量及卫星距离远增益高等的不同要求。他所提出的发展战略与技术思想,对我国研制第三代综合遥测系统以及通信卫星的统一载波测控系统中的跟踪测控系统,都发挥了指导作用。他参加了历次的飞行试验与发射,在总结历次发射现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遥测记忆重发方案代替磁带机钻地回收的方案,并提出采用提高射频的办法解决弹头再人黑障区时遥测信号中断时间较长的难题,在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导弹首次测量成功,为以后使用记忆重发方案奠定了基础。在跟踪测控系统研制中,采用射频4000兆赫与400兆赫并用的双频段连续波跟踪的方案,微波可压缩黑障时间,米波可增大跟踪测量距离,还提高了出黑障后快捕跟踪取得数据的可靠性。第三代遥测系统的研制成功,不仅应用于我国80年代前期战略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三项重点任务(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液体弹道导弹,水下发射固体弹道导弹,试验卫星通信工程),还在后继的运载火箭和战术导弹研制中得到了应用,特别是在长征二号E和长征三号B发射故障分析中,遥测系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5年,他到航天部科技委工作后,更加专心致志地从事我国航天测控规划的制订工作,并参加和全面指导了我国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第四代遥测系统的研制工作。1987年,他提出了研制“基本型系列实时计算机遥测系统”的方案,在他所提出的总体技术方案中主要有如下技术建议:研制双总线模块化计算机控制参数可编程遥测系统,以解决较强扩展性和覆盖性的问题;采用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使第三代遥测系统的一个抽屉缩小为一块印制板;采用数据流体制使速率由320千比特/秒提高到8×2兆比特/秒,一个遥测站可具有8个站的功能,可以大量测振动参数,取消了磁带机上弹,并可提高故障弹(箭)回收遥测数据的可靠性;采用数字驱动代替传统事件驱动,可逐字标明数据流去向,处理方法上逐字可变;采用分布式专用处理模块并行处理方法,克服了集中式处理的瓶颈,提高了实时处理的能力;采用多显示站以联网解决一站多户并用的问题;射频和视频全面靠国际标准,射频用S波段,以解决国际联网问题;在理论分析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处理效率的原则,采用动态优化管理软件,克服总线形成瓶颈影响处理效率。

除了遥测地面部分基本型的总体技术方案、框图、主要技术指标的制定外,他还提出了弹上遥测系统基本型的总体技术方案,采用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小型化的方案,增加通用性和覆盖面,解决了以往一个航天型号使用一种弹上遥测设备的问题。采用分布与集中相结合,串行与并行总线相结合,EPROM、CPU复合控制,逐字可编程等措施达到通用;采用MIC、门阵列、混合集成、表面贴装等先进器件工艺,一个模块缩小到60毫米×60毫米,达到小型化。这一实时计算机遥测系统正被我国各发射试验基地所选用,且已应用于新研制的运载火箭、导弹武器系统和神舟号载人飞船等,并为有关型号的飞行试验故障分析和排除工作提供了可靠的遥测数据依据。经有关方面专家鉴定,这一系统已达到90年代国际遥测技术的先进水平。

他是航天总公司承担的海军某发射试验基地的8710安控工程的顾问,在工程的立项、总体技术方案的论证与制订、各个研制阶段的技术评审的过程中,他都发挥了老专家的作用。他积极倡导保留18分贝的增益裕度;利用遥测导弹的高度,保证低仰角下外测的精度,并稳定跟踪;遥测的地面部分和弹上部分均采用基本型的方案,以节省研制经费,缩短研制周期。

史长捷是在50年代后期由从事通信技术转为测控技术的,虽同属于无线电专业,但专业技术改动的跨度还是比较大的,其设备对象由低频转为高频,由连续波变为脉冲,尤其是所研制设备的载体和设备的工作环境条件更是陌生的。一定意义上讲,是一次技术改行。他夜以继日地苦读各类导弹资料,并潜心致力地学习有关光学测量、雷达测量等外弹道测量和遥测等方面的资料,他还根据工作的需要,较系统地学习了数理统计等基础理论知识。他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称赞。也正由于他当时获得的大量的新知识,才使他很快步入测控与遥测技术的新领域,并在这一专业技术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

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他虽身处逆境,可在接受审查之余,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而全面地学习国外的先进遥测技术知识和其他有关的技术知识,并进行了汇集和整理。在他恢复工作后的第一天,他就召集全所的工程组长和室主任开会,宣讲他的学习心得,提出了研制可编程遥测系统;研制固态传感器;采用卷积码维特比特码技术和纠错码技术;导弹再人段采用记忆重发方案等。这些在70年代初在我国航天领域确实具有新意,也对我国70年代航天遥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不仅从文献资料上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测控及遥测技术知识还通过一些国际学术技术会议获取知识、获得资料。他在学习、消化的基础上,并进行认真的总结,他总结出国际上遥测技术发展的方向是增加系统的灵活性和覆盖面的广泛性;总体技术方案上统筹考虑近期的需要和长远的发展,分阶段研制;在具体方案的设计中采用模块化、双总线和输入服务形式。

他根据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所学到的新知识,撰写了60余篇科技报告与论文,已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技术期刊及国内外学术技术会议上发表。这些科技报告与论文对我国测控及遥测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他在国外学术技术期刊及学术技术会议上发表的10余篇,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赞誉。正由于他在我国航天测控及遥测技术领域的突出贡献和他在国内外发表的有较深理论造诣的科技报告与论文,1990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国际有成就名人”称号;同年被美国传记研究所列入“国际卓越领导者名人录”;1992年由美国传记研究所授予“四分之一世纪受尊敬的人”;1993年由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其“20世纪成就奖”。

他的更难能可贵之处是他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例如:他搜集并对比了美国、欧洲各公司地面遥测站的优缺点,力主我国遥测站走基本型的发展道路,由小容量逐步扩充到大容量,最后发展成遥测遥感合一的地面站。弹(箭)上的遥测系统走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小型化的发展道路。这两个基本型在他的倡导与指导下均已研制成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盖。

抓航天测控及遥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技术途径及规划的制订、实施,也是他对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贡献。他先后指导了航天“七五”、“八五”、“九五”三个测控专业的五年规划制订工作。70年代,他极力倡导遥测地面系统和遥测弹上系统两个基本型的发展规划,并得以实现。80年代力主遥测系统射频靠国际标准,C频段改为S频段,他百折不回,不懈努力,终于说服了各级领导及有关单位,全国的测控频段都陆续地改为S频段。90年代初,他大力倡导我国宇航测控靠拢国际CCSDS宇航标准,他亲自组织有关专家前往原国防科工委测通所和空间技术研究院宣讲CCSDS标准及采用该标准的必要性,他情真意切地指出:对于大型航天器,需要将动态变化的异步多数据流合成一个信道传输,采用CCSDS标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传输信道的潜力,力荐在我国神舟号载人飞船任务中开始采用。由于各方面的认识还不一致,他的建议开始并未被采纳,但在研制过程中暴露的问题逐渐增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认识趋于统一,即在今后型号中采用CCSDS国际标准。他还为实现采用CCSDS标准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帮助引进样机,指导研制星上遥测设备等。

史长捷提出的规划建议与技术方案之所以中肯和切合实际,除了他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不断学习新知识并具有丰富的研制实践经验外,还靠他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例如:他认真地总结了两个固体战术弹道导弹遥测系统的技术情况后,研究了型号对遥测的需求,并对国外的有关发展动态与趋势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他提出了测量战术导弹母弹头和子弹头多目标的遥外测合一的测控方案,方案的要点是频分多址加码分多址,并融合GPS(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的测控技术,他还提出了要突破的技术关键,指导有关单位进行了摸底试验,最近已正式列入国家的研制计划。他还提出了在遥测地面站基本型的基础上扩展成VXI总线系统的设想,使射前测试与射后遥测合成一个系统,以减少设备,节省经费,缩短研制周期,并可简化操作使用。他还分析总结了历次型号故障分析的经验教训,写出了《总结经验,加强遥测故障诊断作用》的研究报告,提出了要按预想的故障模式定遥测参数,加强故障模式预想的思路;并提出缩短数据处理时间的建议,不能只靠计算机的速度,其关键是解决数据记录速度和理顺研制单位与试验测控单位的关系,他的这一研究报告已在《遥控遥测》上发表,也在国际ITC会议上做了报告,普遍受到好评,并对“九五”计划的制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史长捷的技术思路与见解之所以能发挥作用,除了本身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外,也与他锲而不舍、不遗余力地推进密切相关。为使采用CCSDS国际标准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可,他付出了劳动和心血。飞机测控站的研制工作得以开展也是他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早在70年代后期,他力主在通信卫星的测控系统中研制遥测飞机站,后由于在远程液体导弹全程飞行试验中,机载遥测站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当时有关单位曾决定今后不再研制飞机测控站。但他却不改初衷,80年代后期,他搜集了国外的技术资料,根据国内的要求,系统地介绍了国外的经验与飞机测控站的技术,再次强调研制飞机测控站的必要性,并试图在海军发射试验基地“8710”安控二期工程中列入,后因经费等原因未果。但他仍不灰心,后在一新研制型号的发射场建设方案中得以立项,研制两架飞机测控站,使这一型号的测控方案以飞机测控站为核心。他一直坚持的这一技术途径终于得以实施。

1997年1月,史长捷离休。他仍心系航天、情连遥测与测控技术,继续发挥余热。他仍关注着国际上测控与遥测技术的发展动态与趋势,积极宣传选用重组技术与模块组合技术,大力促进遥测基本型的改进与提高,建议通过设备固态化、使用门阵列技术、软件加载等,使基本型的参数可编程扩大为协议可编程、功能可编程,达到更高层次的灵活性和小型化。他倡导遥测与遥感地面站合一,开展国内外的技术合作,卫星地面站广泛采用CCSDS国际标准,以较好地解决大容量遥感地面站及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地面站的问题。他老当益壮、老骥伏枥,他的追求事业的品格和全身心的投入精神,博得了广大航天职工,特别是测控与遥测技术领域广大科技人员的爱戴与敬重。

史长捷主要论著

1 ·史长捷.并行处理数据流可编程遥测地面站.遥测遥控,1987(4)

2 ·史长捷.80年 代世界水平的遥测地面站.遥测遥控,1988(5)

3 ·史长捷.并行遥测系统软件.遥测遥控,1989(5)

4·史长捷.国防遥测数据采集新技术.遥测遥控,1990(3)

5·史长捷.飞机测控站是测控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遥测遥控,1991(3)

6·史长捷.美国PC机遥测站.遥测遥控,1992(2)12 史长捷.多目标微型化测量技术.遥测遥控,1992(4)

7·史长捷.对向国际宇航CCSDS标准靠拢的探讨.遥测遥控,1993(5)

8· 史长捷.美国近期遥测技术发展分析.遥测遥控,1994(1)

9· 史长捷.对今后航天遥测技术发展的探讨.遥测遥控,1995(3)

10·史长捷.总结经验加强遥测故障诊断作用.遥测遥控,1996(6)

11·史长捷.新型统一测控系统.中国工程科学,1999,1(1)

史长捷补充介绍

  史长捷,无线电遥测专家。湖北安陆人。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建国后,历任解放军通信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助理研究员,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测控公司总经理,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常委,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长期从事航天遥测系统的研究工作。在火箭和人造卫星遥测系统的研制工作中作出了突出成绩,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生平

  史长捷,1925年10月10日生于北京,祖籍湖北省安陆县。父亲史青,字丹池,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土木工程系,欧洲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曾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土木局局长,后赴汉口江岸任平汉铁路第三总段总段长。母亲张浚民是一位思想进步,正直善良的知识女性。要求子女诚实做人,刻苦攻读,做国家的有用之材。在父母的教育与熏陶下,他自幼勤奋钻研,立志学习工程技术。

  幼年时期,父母为他及铁路同事的子女一起聘请了家庭教师,进行数学、语文、英语等的学习,使其养成了学习的自觉性,并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1937年步入社会教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汉口汉光中学,次年因武汉沦陷,随父母迁居,先后就读于四川华阳县中学、自贡市蜀光中学和四川乐山武汉大学附中高中部,在武大附中三个学年六个学期的学习中,学习成绩在班级内一直名列第一,各科成绩都是优秀。中学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精神都为其以后的大学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根深才能叶茂。

  1944年考取武汉大学电机系电信组,在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他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着各类知识。武大地处著名的东湖风景区,在校期间却从未去东湖一览,全身心地倾注于学习,他四年学习成绩的总平均名列全班第一。他不仅学习拔尖,而且关心和帮助同学,思想进步。正是由于这些思想基础,1948年大学毕业后不久,他即加入了中共中南局-部秘密组织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协会。

  1948年7月,大学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被分配到武汉电信局长途电话机务站任实习技术员。1951年调赴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开始从事电信科研工作,后该所改为总参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这一期间,正值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恢复和第一个国民经济建设五年计划时期,也是新中国电信事业创建和蓬勃发展时期,风华正茂的史长捷,以其朝气蓬勃的满腔热情和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在电信技术工作领域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他参加了我国第一台晶体管三路载波机的研制,担任工程组组长,负责总体设计,并亲自攻克了宽频带放大器、自动电平调整等技术关键,与有关科技人员一起按时保质地完成了三路载波机的模样机。结合研制工作,他还系统地搜集和总结了苏联专家关于载波机总体设计的理论与经验,成册,为载波机设计提供参考。

  1957年年末,他随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一起并人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开始献身航天事业的生涯。先后担任二分院五支队遥测研究室主任、试验处工程师、一分院七所(后改为七机部704所)技术副所长等职;1982年任航天部测控公司总经理;1985年任航天部(1988年改为航空航天部,1993年改为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常委、研究员。他一直从事 与航天型号的测控、遥测系统的研制及其科技管理工作,从第一代光学外测系统的研制,到仿制苏联的并经改进而研制成功的第一代遥测系统,直到我国的第二、三、四代遥测系统的研制;从设施设备研制,到科研生产队伍的培养,直到科研生产机构的组建;从研究、设计,到试制、生产,直至参加型号的飞行试验;从技术发展方向、途径、发展战略的确定,到发展规划、计划的制订、实施,直至技术方案的确定。他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与汗水,发挥了技术带头人的作用。研制成功并已投入使用的多种遥测系统、测控系统不仅满足了各类战略、战术 ,运载火箭与应用卫星等的研制与飞行试验的需要,而且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有的已可以和国际测控系统接轨,为这一技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他还是一位在遥测与测控技术领域有影响、有造诣和学术思想活跃的老专家,是这一技术领域公认的主要学科技术带头人之一。曾任中国宇航学会遥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在还有多项技术兼职,如中国军事测控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美国ABI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在大学兼职教授等。

  正由于他在航天事业和遥测与测控技术领域的贡献,因而多次收到表彰与奖励。他曾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获1项国防科技成果特等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及多项部级科技进步奖。1980年,被破格晋升两级工资,并被评为七机部劳动模范。1991年,被评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还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1992年,他分别荣立航空航天部二等功和一等功。1999年9月18日,他作为特邀代表荣幸地出席了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大会。这是对他在“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中所作贡献的褒奖。他也甚感欣慰。

  “史长捷”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