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北省名人>天门市名人

胡聘之

胡聘之人物照片

天门名人胡聘之介绍

中国近代工业之父
中国清朝官员

胡聘之(1840—1912),字蕲生,萃臣,号景伊。湖北天门竟陵人 。晚清重臣、山西巡抚,洋务派主将之一。

1865年(清同治四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侍读学士、顺天府(北京市)知府。1891年起,他在任职期间主持建造了山西第一家工厂太原火柴局,又筹建山西招商局,借俄款修筑了山西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

戊戌变法失败后,力主革新的胡聘之遭到保守派排挤,被免官回家。胡聘之晚年闭门谢客,以诗词书画自娱。 1912年,胡聘之病逝于上海霞飞路寓所。

胡聘之人物生平

早年仕途

1865年(清同治四年),胡聘之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侍读学士、顺天府(北京市)知府。 光绪十七年(1891年),胡聘之被外放山西布政使。

山西新政

光绪十八年(1892年),胡聘之在太原创办火柴局,开启山西近代工业。 1894年,胡聘之任山西巡抚。曾调任浙江布政使、陕西巡抚,后复任山西巡抚。先后在山西为官7年余。 1894当年,胡聘之还创设山西招商局。 1895年,胡聘之设立了山商工艺局。

1898年,胡聘之创办太原机器局,以蒸汽机为动力,修理制造兵器,山西近代机械工业起步。 胡聘之委任候补道徐桂芬为山西机器局总办,拨出库银480两,择址于太原北门外柏树园普济观旁购庙地38亩筹建。 1898年,胡聘之又创办了山西通省工艺局,地址在太原城内西羊市街。因经营不善,亏损严重,于1917年关闭。

出卖主权

1897年,时任巡抚胡聘之,假以晋丰公司名义向意大利商人罗沙第(福公司主持人)借款1000万两白银,商定共同开发孟县、平定、泽州、潞安、平阳五处煤铁矿,并签订 《清办晋省矿务借款合同》和《清办晋省矿务章程》。“章程”规定,矿务工程、财务收支均由洋董事经理;矿产盈余分配,福公司占50%,清政府占25%,山西商务局占15%,晋丰公司占10%,实质是把山西资源开采权出卖给意商福公司。

这件事情泄露后,遭到山西人民的强列反对。1905年,清政府铁路大臣盛宣怀又与福公司签订了《山西溶化厂并合办山西铁路合同》,激起山西人民更大愤慨,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帝保晋运动。清廷为此上谕:“对前山西巡抚胡聘之及其道员贾景仁、知府刘鄂严加斥责并革职,永不叙用,以儆效尤”。

政坛谢幕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9月12日,胡聘之因出卖山西主权被解职。 1899年10月,胡聘之免官回家,在天门县城孝子里营建胡家花园,闭门谢客。 1908 年2月12日,光绪帝下谕:“开缺山西巡抚胡聘之,前在巡抚任内,昏谬妄为,贻误地方,著即行革职。”

胡聘之人物成就

政治

为国谏言

史料记载,胡聘之在山西任职期间,兴利除弊,曾向朝廷连续上疏,提出许多强国富民政策,均获批准。

兴办洋务

时任山西布政史胡聘之看到沿海城市大办洋务,遂于1892年创办太原火柴局,首开机器生产火柴之先河。1894年,胡聘之上奏清政府成立山西招商局。获准,遂筹集白银百万两,筹设太原机械局及绛州纺织厂。1895年,胡聘之升任山西巡抚,欲有所作为,于1897年再次上疏,呈请成立山西机器局从事军火生产。胡聘之提出用整顿归化关税、长收盈余的五万两白银,作为开办经费。是年,山西机器局宣告成立。

胡聘之还与李鸿章、曾国藩等洋务派人物桴鼓相应,大力扩充商务局,改练新军。甲午战争失败后,胡聘之支持并参与百日维新,参加制定了“戊戌变法”主要内容,并于1898年建成正太铁路。

经济

筹办铁路

光绪二十三年(1897)六月,胡聘之又上奏曰:“筹办矿务,拟先修铁路一折。晋省煤铁各矿,运道阻滞,必须兴办铁路,方能畅销。”

太原机器局

1894年(光绪二十年),胡聘之筹办太原机器局。后因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资金无法落实而搁浅。1895 年(光绪二十一年)胡聘之就任山西巡抚后,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再次给朝廷呈递奏折,请求设立以制造军火为主的太原机器局。次年,清政府批准胡聘之的奏折。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三月,胡聘之任命后补道徐桂芬为太原机器局总办,创办太原机器局。又拨白银5万余两,作为开办经费,在太原城北门外柏树园内的千佛寺(今山西机床厂址)购置荒废庙地38亩,作为厂址。五月,机器局破土动工。随后,胡聘之通过英国福公司天津洋行,购进蒸汽机、切削车床等,开设机器翻砂、熟铁、木样、铜帽以及锅炉等工房。有职工100余人。至此以蒸汽机为动力驱动、以金属切削机床为加工手段的近代武器制造业在太原出现。

筹办纱厂

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建纺织厂。时任山西布政使的胡聘之认为兴办工业是推动山西经济之道。光绪二十年(1894年)初,胡聘之募集银款,计划筹建绛州纺纱厂,并将绛州(今新绛县)地理位置及办厂有利条件等项上奏朝廷,慈禧亲批奏折。甲午战争平息后,升任山西巡抚的胡聘之不忘绛州纺纱厂的筹办,没有资金来源,他就采用官办招商集股的办法,多方筹银二十二万两。

文化

主张新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山西巡抚胡聘之上奏朝廷“时艰需才,请变通书院章程,增课天算格致筹学,以裨实用”。 胡聘之上奏说:“惟现当朝廷变法改革,力图自强,武备储才,尤为今日急务,断不容以畏难惜费,置为后图。”

书法造诣

书自唐陆羽以降,人才辈出,尤以清代为甚,如蒋立镛、胡聘之云云。胡聘之其书“龙争虎斗,力能拔山”,为时人所景仰。

胡聘之后世评价

正面评价

“胡聘之为官期间,思想开放,在山西开工厂、办学校、兴建铁路、发展矿务,功勋卓著。”(引荆楚网-楚天都市报报道)

“他在山西当政8年中潜心治晋,重教育,兴科技,振钱庄,开矿山,筑铁路……为山西文化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引网易新闻黄河新闻网报道)

客观评价

胡聘之在晋近十年中,积极推行洋务运动,兴办企业,筹办铁路,进行教育改革,兴办新式学堂;但也做了一些出卖山西主权的事情。胡聘之在晋有功有过,功是主要的。他对太原乃至山西近代工业的兴起及近代教育的改革发展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洋务运动鼎盛时期踏入仕途的湖北天门人胡聘之,虽然在“帝党”和“后党”的矛盾漩涡中左右逢源,但他总的政治倾向是支持和执行光绪皇帝变法图强的思想的。他借助洋务自强之势,为推进地方工业振兴,革新政治文化教育,扶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了许多开拓性的事业,可以称得上是近代洋务运动的先锋之一。

胡聘之补充介绍

  胡聘之(1840—1912),字蕲生,萃臣,号景伊。湖北天门竟陵人。

  胡聘之出身于官宦世家。《胡氏宗谱》以南北朝时期在刘宋皇朝内任相国、后定居江西南昌奉新华林的胡藩为第一世,明清时期其后代迁居天门。清末至民国初年,天门胡姓繁衍出很多支系,大约有男丁8000余人,有记载的大多为第40世至50余世。第40世的迁祖之一胡子谟,明代曾在江西任过刑部主事。第50世胡振,曾被封为光禄大夫,其次子胡宝烈为嘉庆癸亥年(1803年)贡生,后诰封光禄大夫。宝烈次子德士熏为道光辛巳年(1821年)恩科举人,先后任清苑、蕲水(现稀水)训导,柏乡、井陉等县知县,河北省蔚州、景州等地知州,后任直隶补用知府,钦加三品衔。他先后配苏氏、罗氏、陈氏为妻,共传8子,其中两个幼子早亡,幸存6子中有凝之、聘之、习之、逊之、辅之、述之。长子凝之任过直隶束鹿县知县,四子逊之历任江西彭泽、南城、万安等县知县,五子辅之是光绪癸巳年(1893年)举人,后任过浙江同知。二子胡聘之是其父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在蕲水(现稀水)任训导时所生,取号为蕲生,由于他从小聪明好学,喜读圣儒之书,又取派名为崇儒。他随其父在学风浓厚的环境里生活,从小树立宏图大志,刻苦攻读,于同治四年(1865年)中举,同治七年(1868年)举进士,被选为翰林院编修,先任会试同考官、四川乡试主考官,后任内阁侍读学士、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二月出任北京顺天府知府,两年后出任山西布政使(由正三品升从二品)、浙江布政使(大约一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七月调任陕西巡抚(从二品),上任仅一个月又调任山西巡抚(升正二品),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卸职,入仕为官30余年。

  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陈败,朱当了皇帝。为了镇压陈友谅老家湖广江汉地区的人民-,就有了“江西填湖广”的明末大移民。曾任朱元璋南京政府刑部主事,退休在家当员外,江西南昌府南昌县胡家角墩的胡子谟老先生,带头响应号召,以七十高龄,率领公子太初,孙子玉泉、玉兰,辗转来到了江汉水乡竟陵,定居西城门外。玉泉、玉兰一秉家风,苦学成才,双双入太学,中进士,但都没有干出什么业绩。以后家道中落一百余年。只是到了明万历年间,胡早、胡永定兄弟才从纯农民发展到了半耕半读,吟诗行医,小有名气。然而一发不可收拾,他们的后代胡承诏中进士,累官当上了南太仆寺卿(相当省长),承诺也是州官,为一代名儒。而后,进士、举人连续不断。但到了清代上半期,胡家又衰落了;不过,读书之风仍盛。道光年间,胡家出了一名举人:胡德增。胡德增,字松门,中举后,长期担任蕲水县训导等教育方面的职务,虽然很是清贫,但诗词书画却极“丰饶”。其书法遍学汉魏晋唐,后自辟蹊径,独成一体,气魄雄浑,沉力极大。时人称其字如“龙争虎斗,力能拔山”。其画初学唐宋大家,中年专学石溪、石涛;晚年独创一派,苍茫浑厚、意境高远。八十岁后,书画皆炉火纯青,出入化境,有海内书画大家之誉,现西安碑林有其碑刻遗存。在胡德增中举后不久,其兄胡德培被拔为庠生(秀才),其弟德熏又考中举人,累官为钦加三品衔直隶知府。

  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职不久的胡训导喜得长子,并为之取名聘之,又名崇儒,字蕲生,又字萃臣,号景伊。其意思很明显:生于蕲水,根在景陵,并希望能学以致用,匡时济世;可见其浓厚的儒家思想。为了培养儿子的学习能力和自立之志,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胡德增将七岁的小聘之送回天门老家,让他拜伯父胡德培为师,与堂兄胡崇训一起同馆受学。伯父虽然为当地名塾,但生活极为贫困,他的塾馆也只能设在西塔寺内。艰涩的生活、严格的教育,加之父亲、伯父的影响和熏陶,使小聘之学习格外勤奋刻苦,当年即可吟诗作对,十岁开篇作文,16岁便考中秀才。然而他并非是死肯八股文,而是躲在书房,博览广采,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就是被正人君子不肖一顾的天文、地理、算学等杂书也兴趣极浓;这些知识的广泛吸收,为他今后的为官治政,开拓进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5岁的清华书宦之子胡聘之于同治三年(1864年)考中举人,第二年又以一甲第九名中进士,并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而伯父的儿子、同学胡崇训在考场则连连失利,最终连个秀才都没沾边。 庶吉士为闲散的七品小京官。胡聘之便利用这一机会广结人物才子,亲近高官显宦,同时进一步刻苦攻读。四年后,又考取了翰林院编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后,胡聘之官场顺达,历任会试同考官、四川乡试主考官,回京后,任内阁侍读学士、太仆寺少卿;而且,无巧不成书,不久,接替叔父胡德熏任顺天府(今北京市)知府。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一月,胡聘之外放山西布政使,以二品之职,掌晋省之民政财政。光绪二十年(1894年),维新意识较浓的光绪皇帝赏识其创新精神和治理才能,特以从一品顶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身份实授山西巡抚。自1891年起至1899年,除中途短期调任浙江布政使、陕西巡抚外,胡聘之前后在山西任职近八年,为山西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呕心呖血,立下不朽功勋。

  电视剧《乔家大院》 中的山西巡抚胡大人就是胡聘之。

  “胡聘之”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