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周口市名人>西华县名人

王素君

王素君人物照片

西华名人王素君介绍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王素君,女,1933年出生,河南省开封市人。老一代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攻旦行,又是豫剧文小生泰斗,曾是豫剧舞台上少有的“生旦两门抱”的全才演员。自幼入许昌著名的“二油梆”戏班学戏,并随戏班演出于许昌及周围许多县市。与王敬先、王秀兰并称为“汴京三王”。

2018年,接受河南电视台《文化财富》栏目人物专题采访。

王素君从艺经历

王素君,出生于1933年。5岁从艺,7岁登台。原工旦行,其扮演的苏三、祝英台、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以及小二姐,均属上乘佳品。1948年赴开封加入工人戏院,在这个名角众多的班社中,王素君很快就以自己出众的表演才能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开封广大观众的喜爱。1953年,自在《陈妙常》一剧中反串小生潘必正,引起轰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遂成生行能手,是豫剧界少有的“生旦两门抱”的全才演员。素君原从沙河调老艺人曹金瑞学戏,后又得杨金玉、杨凤书(即大憋妞)、管玉田、张子林、娄凤桐、赵清和、桑振君等祥符名家指点。特别是与豫剧名旦王秀兰、王敬先长期合作近20年,被誉为“汴京三王”。1960年调河南省豫剧院,长期与香玉同志跨刀,口碑日盛,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王派”小生艺术。一些业有所成的生角名流,如万珍兰、任三印等,都曾亲炙其教,共磋技艺。被誉为豫南美生的张三旺、盛红林,地处燕赵古邯的陈晓霞以及省豫剧一团、二团的李斌、睢风云、贾爱萍和省戏校的张桂梅等,均为其门下高足。她创立的王派小生艺术,深深地影响着豫剧生行中的几代演员,是一个颇具威望和影响的艺术流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素君在演出许多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的同时,还演出了一些深受观众欢迎的现代剧目,其中1952年她饰演的《小女婿》一剧中的陈快腿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也受到有关部门的奖励。王素君以文小生见长,曾经在舞台上塑造过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其中尤以《王金豆借粮》中的王金豆、《陈妙常》中的潘必正最为人称道。在这两出戏中,王素君成功地塑造出了两个身份、地位、性格都全然不同的人物形象。王金豆的朴实敦厚又带点憨态,潘必正的风流倜傥、脱俗俊雅,都通过王素君的举手投足无不鲜活起来。

王素君人物轶事

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王老师记忆中,老家是河南省周口的,生辰不详(档案资料为成名后填档案时猜想的生辰),大约在民国20—23年间,父母均是贫农,祖母为人弹棉花补贴家用,兄妹三人,姐姐名放,王素君原名王小劝,在一个灾荒年间,姐妹二人随父母一起逃荒在外,流落到扶沟县大坑寺(因寺院东有一个大坑,所以当地人称“大坑寺”)。当时,由于饥寒交加,父亲一命身亡,母亲又回去找人,不知什么缘故却再也没有回来,两姐妹哭声惊动了附近的老少爷们儿,可是在这灾荒夺人的光景里,自己的孩子还养不活,谁敢收留这两个丫头啊。扶沟县有个四街剧社,该剧社的曲胡手曾是陈素真老师的合作者,名叫王清书,看到这样两个小姑娘很可怜,倒也聪明伶俐,便收留了她们。从此在她们的记忆里,家乡变的越来越模糊,以至于后来连印象也很难找回了。解放后,王老师和姐姐也曾遇见过母亲,因岁月的无情,让她们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所以,此后就很少有来往。

跟着剧社就要学习一些本领。通过观察,他们发现王素君的艺术天分出奇的好,是一个好的演员坯子,于是重点培养,但学戏的过程是严酷的,达不到要求的时候,她也常常挨打,于是也有大些的孩子,说她们是捡来的,不是“父母”的亲闺女,为了能留住这个好苗子,妈妈常说:“妮,咱是亲的,可不要听她们胡说!”

王老师开始每天勤学苦练,立志要学有所成,再加上养父母在教戏上抓得紧,早起天不亮便到村外喊嗓子,走着瞌睡便翻着跟头走。白天练武、演出,晚上在油灯下养父言传身教讲戏路。王素君苦心学艺,依靠着个人天赋和勤奋精神,7岁时开始登台演出,以自己独立的个性和表演才能在戏剧界赢得一席之地。

“旦生双抱”崭露角

1946年,赴开封加入工人戏院。在这个名角众多的班社中,王素君很快就以自己出众的表演才能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开封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和豫剧名旦王秀兰、王敬先被推崇为中原的“汴京三王”。新中国成立后,王素君演出许多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尤其是她演的《小二姐做梦》就异常精彩,不仅通过一个闺阁少女的梦,表达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且通过各种方式把豫剧的表演技巧进行了合乎情理的运用,既丰富多彩,又恰如其分,使这出豫剧中少见的“独角戏”演得极为红火。在1956年,王素君随开封市代表团参加河南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时,就是这出《小二姐做梦》得到了戏迷朋友的热烈喝彩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王老师生性淡泊,但对待舞台表演艺术,不仅虚心向同行艺人讨教精湛的艺术,而且还时常把他们的绝艺融会到自己表演中,这用王老师的话是“偷”。我们很惊奇这个“偷”字?王老师却谦逊地说:“我这人算是碰上好机遇,豫剧界有名气的、没名气的都指教过,能‘偷’的我也‘偷过’。这个‘偷’说来还有个故事,当年在开封不分日夜的唱,嗓子顶不住,硬是给累坏了,唱起旦角嗓子不行了,后来文化馆领导让我改唱小生。老传统都知道小生是配角,永远也唱不了主角,我也是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来想着唱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就开始转变舞台角色。我从小学的是祥伏调,嗓子坏了以后唱起来总觉不顺畅,后来唱豫西调的李景鄂等来到开封,我便开始琢磨他们的声腔。当时他们的剧场与我们的剧场只隔一道墙,隔着墙可以听到他们唱戏。于是我就天天听,我一边听,一边跟着学,现在想起当时对戏曲喜欢的那个劲儿啊,不管咋说,都得谢谢李景鄂。偷了他们的技术,加上我自己的方法,这么一加工,我这小生唱腔总算成形了,另外旦角也能演了。”

1960年,王素君老师调到省豫剧院后,经常为常香玉配戏,但给常香玉配戏往往是要充当“悲剧角色”的,因为常大师在舞台上光彩夺目,观众一般无心再观顾其他角色的表演的。然而,王老师就有这本领,能将这个“悲剧角色”演成喜剧:一出《花木兰》王素君演前半场,常香玉演后半场,王素君同样得到观众的喝彩。一部《拷红》,王素君塑造的张君瑞的艺术形象与常大师的红娘相映生辉,双壁鼎立,“舍不了莺莺贤妹”与“樵楼上打四梆”同样令戏迷陶醉。

生活添香知足乐

人生弹指一挥间,昔日舞台上儒雅倜傥的小生,今天已是霜染鬓发的古稀老人,虽说是离休了,王素君只要接到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件和一声声挚诚近乎哀求的邀请,这些“诱惑”她是挡不住的。现在她还经常出现在戏曲茶座和多种豫剧“票房”中,一是为满足广大老观众对她“一睹芳华”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是做为自己——一个退休老艺人的“消遣”方式。

在王素君的家中,经常有各地前来慕名拜师的弟子,无论对谁,只要爱戏想学戏,王素君都会一字一句地倾心指点。在她身上,找不到一点儿名角的居高临下和孤芳自赏的痕迹。1996年她和一批老艺术家王秀玲、吴碧波等组成了“老年乐艺术团”,这些与戏相伴了大半辈子的老艺术家们离不开舞台和戏迷,广大戏迷也“不允许”她们离开舞台。王素君她们的老年乐艺术团就这样走进了群众中,在自娱的同时娱悦着群众,为豫剧的繁荣不讲名利,默默无闻的努力,为河南戏剧事业的昌盛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对于王老师而言,有戏相伴的人生是快乐而充满活力的,人们经常见到她骑着一辆脚踏三轮车,来往于剧场、广场、活动中心、金水河畔等群众文化场所之间。为了省下经费,她的脚踏车既可代步又能充当搬运工具,拉着演出服装带着老年乐艺术团不为名不为利,到工厂、农村、部队、学校为观众献上一场场的精彩演出,而她自己也乐在其中。在生活当中如果你见到她,她的和蔼可亲使你根本想不到她是我省豫剧界鼎鼎有名的艺术家;但只要她往舞台上一站,老艺术家的神采和造诣仍让人叹为观止。

育得桃李满天下

1984年,王老师洗去铅粉,走下菊坛,掐指数来,已近20年了。但她的飘逸潇洒、风流倜傥的表演,华美俏丽、委婉细腻的唱腔,被誉为豫剧“小生之帝”实在是大家所望,众家所归。她以自己的艺术成就和高尚的艺德为戏曲事业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更以无私传艺、广育桃李为豫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个艺术家的贡献。今天,“王派”传人遍布省内外的文艺团体,被誉为豫南美生的张三旺、盛红林,地处燕赵古邯的陈晓霞以及省豫剧一团、二团的李斌、睢风云、贾爱萍和省戏校的张桂梅等一大批青年演员已崭露头角,成为“王派”艺术的优秀传人,这位老艺术家为我省豫剧的生行艺术培养了一大批生力军;她创立的王派小生艺术,深深地影响着豫剧生行中的几代演员,是一个颇具威望和影响的艺术流派。

艺术生命永不息

王素君意味深长地说:“戏剧这一块阵地,她给了我乐趣,给了我和观众沟通的舞台,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是我一生吃不完、用不尽的财富。”七十多的老人,仍保持着良好的心态,用感恩的心态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她的随意、她的乐观、她的亲切都告诉了我一个生活的真谛:知足常乐。

她有三个愿望:第一是希望自己能够在有生之年再为广大的青年演员和戏迷观众共同唱戏、说戏;二是好好锻炼锻炼身体,在社会主义的优越条件下,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三是希望在旦角百花齐放的时代,上级能够重视生行表演,生行演员也不要自弃自馁,要拿出好的成绩,将生行表演发扬光大。

王素君补充介绍

  王素君(1933~),女,河南省西华县人。出身贫苦。5岁开始学戏,拜师曹金磊,专攻旦角。7岁登台演出,12岁随义父王庆书到许昌二油梆剧团搭班演出。1946年,随杨金玉等名艺人进入开封,入开封工人剧团。1952年扮演《小女婿》中的媒婆陈快腿,获河南省文联表演奖。1953年因扮演《陈妙常》中的小生潘必正,引起轰动,周扬来开封看此戏给予很高的评价,从此改演小生。1956年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演出《王金豆借粮》、《小二姐做梦》等,获表演一等奖,和另两位荣获一等奖的王秀兰、王敬先一起,从此号称"开封三王",而名扬中州。1959年调河南省豫剧一团。"文革"中受破孩。1980年重排代表剧目《陈妙常》(后改名《必正与妙常》),剧本有修改,音乐唱腔有创新,由中央电台和省电台播放,并由唱片社录制成磁带,颇受省内外听众喜爱。

  “王素君”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