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平顶山市名人>宝丰县名人

郭全忠

郭全忠人物照片

宝丰名人郭全忠介绍

陕西国画院副院长

郭全忠 1944年生于河南宝丰。画家。“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造型艺术奖”获得者。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陕西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陕西省文史馆馆员,西安美术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访香港、日本、新加坡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并举办个展。擅长写意人物画,风格泼辣豪放。

郭全忠艺术评价

高亢的情感

郭全忠写意性的人物画作品,乍看去,并不招人喜欢,但是非常耐看,这对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是他的人物画中有“形象”,而不少人物画作品是缺乏形象表现力和鲜明性的。郭全忠笔下的那些陕西农民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他们的天地中,给人的印象有点像户县人在炎炎夏日吃的大肉辣子疙瘩,表层浮出的红色辣椒油让外地人看了吓一跳,却又香辣得诱人。又像听秦腔,像扯破了喉咙般的高腔,是从心底爆发出的激越高亢的情感,令人为之震动。画家抓住的是社会,时代中心灵的东西,一种属于大西北独有的“天籁”。(李松)

悲壮的乐章

中国的问题可以说是农民的问题,农民在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中起到了根本的作用,中国的历史基本上是农民的革命史,他们为自己的生存、繁衍对命运做不屈的抗争,然而他们的进展还是很慢。即便是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政府为他们作出了种种的努力和扶助,但由于历史及客观原因,他们进步还是跟不上迅猛发展的现代科学世界。不少农民,特别是西北的农民还挣扎在贫困线上。郭全忠,这位西北汉子以他全部的青春和心血奉献给了黄土地上的悲苦。他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从长安画派开始,而更多的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及科学的熏陶。站在郭全忠的作品面前,你会感到一种震撼和苦涩。他的艺术形式也走过一段艰辛的历程。从较细密写实的手法走向现代构成及平面组合,使传统笔墨找到了新的表现形式。作品的表现形式有点草图式的更开放、更自由的表现主义,点、线、面、笔触汇成了悲壮的乐章。人物的传神、动态、传递了画家生命心灵的苦涩信息,表达了画家对农民命运的诚挚率真的情感。(谢天赐)

真实的写意

郭全忠的画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一种坚忍勇敢的气质,一种朴实无华的品格,一种乐观幽默的态度。读郭全忠的画要耐心品味.不要放过画面中的任何细节,不要先以为这些寻常场面太平凡,不要为一眼看上去的人物形象有些丑陋而反感,不要被纷乱如麻的线条扰乱了视线,不要因太多的大团墨块压抑了心情。总之,要静下心来多读几遍。显然,郭全忠的画不是那种平庸肤浅容易取悦于人的作品。

过去我们在讨论人物画的问题时,一再强调人物画要表现现实生活、社会和现化人。郭全忠做到了这一点。他对现实生活,社会和现代人的态度是勇敢的直接面对。这是一种非常认真严肃的态度。显然,他不喜欢矫饰,不愿意从众,不主张臆断。对于所描绘的现实的人,他的心里充满着尊重和虔诚。他笔下的众生相对于他来讲,其实是非常神圣的。

郭全忠的创作,基本上是以陕西的农民为主题。我倒不认为郭全忠的画里充满着如有些评论讲的那种“苦涩”。相反,我却读出了一种真实感人的美。他笔下的那些农民,都非常自然,自在,自得,自信的。所谓的“苦涩”,大半是我们某些不懂得他们又自以为是的人强加于他们的。郭全忠画的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写意人物画。他的作品不但以意象为要义,描绘的过程更注重了“写”的意义。酣畅淋漓的写,与主题的阐释和对象的刻画,能如此协调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只有在这个境界中,艺术家的主题精神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所以郭全忠在刻画了真实的陕西农民的同时,也刻画了真实的自我。(张士增)

笔墨的言说

中国画用笔墨“言说”,笔墨体现着中国画特别是写意画的基本特色。人物画的特殊性在于,它要求较高程度的形似,而形似对笔墨的自由发挥有较大限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强调写实性会约束笔墨,强调写意性要影响形象刻画。郭全忠试图突破这种“悖论”式矛盾,寻求形似真实与笔墨表现两个方面的良性互动。他采取的办法有三:

一是弱化体积与三度空间感,适当强调平面性,给笔墨、笔线和块面以自由发挥的余地。这里的“适当”二字最重要,因为过分强调三维性(写实)或过分强调平面性(装饰),都会限制笔墨的发挥。他的《归》《少女》《红指甲》《早读》等作品,都有对这种“适当”性的出色把握,其经验是极为珍贵的。

二是造型的简化、变化,给笔墨以较为自由的空间。这种简化的写实,包括简化某些细部刻画,减弱作品的叙述性,将面部的素描明暗转化为结构性的笔线等。不过,简化也要求把握分寸,过分简化容易损害形象的真实性,因此,如何在笔墨自由和形象刻画两个方面保持平衡,有很大的难度。郭全忠的多数作品把握得很好,但也有顾此失彼的时候。“变化”这里主要指变形。郭全忠的少数作品如《陕北婆姨》《自画像》中的人物形象,某些作品中呈倒“凹”字形的鼻子等,包含了明显的夸张变形。变形是许多现代人物画家所追求的,对郭全忠来说,变形形象有利于写意笔墨的自在表现,强化作品的现代感。在我看来,“简化”对他似乎更重要,“变形”是对主观性的夸张,与他的“写实性写意”体制有矛盾。

三是笔线与笔墨块面的充分发挥。前面说过,郭全忠人物画的笔墨主要表现在笔线与块面两方面。笔线是造型的主要因素,它们除了造型的功能,还可以表现丰富的质感、力感和意趣,有相当的独立性。郭全忠的笔线没固定程式,有重轻、粗细、干湿、浓淡、文野多种变化,它们都偏于涩、毛、拙和随意,而决不光、齐、巧和标准化。“块面”是由泼墨、积墨或皴染形成的笔墨团块,它们有时与结构有关,但更多的时候与质地、色调、光影有关,有时则纯粹出于形式的需要。这与传统山水画的笔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决非对山水画笔墨的简单套用。总之,郭全忠的笔线、块面与粗服乱头并且有些“土”的形象相一致,又能表现出一种自由的状态、乡野的气氛和丰富的笔墨意趣。这是他的最大成功之一。

艺术的和谐

内容、形式、精神、题材、形象以及更为具体的造型、笔墨、色彩等各个方面,能不能形成统一的整体,能否具有自身的节奏与和谐性,是艺术作品是否成功的一大关键,也是衡量艺术家的天赋与成熟度的标志之一。从上面提到的许多作品,都可以看到这种和谐性与统一性。这种和谐性主要来自画家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内在和谐性的天赋。当然,这种天赋需要相应理性与笔墨技巧的保证。譬如在某些作品中,过于草率的笔墨对形象有所损害,出现了笔墨与形象的不和谐。

郭全忠的成功探索,是对西北题材人物画的突破,也是在形象与笔墨这个根本问题上对当代写意人物画的突破。但这探索没有结束,他还可以做得更好。譬如,对作品精神的思考与把握是否可以更具深度,更富现代意义?在保证深度人物刻画的同时是否也保证笔墨的充分表现?在笔墨表现获得新突破的同时是否也获得人物的深度刻画?如此等等。郭全忠正处在创造力的高峰期,我们有理由期待他更大的突破。(郎绍君)

郭全忠作品概况

展览

第六届全国美展(《自乐班》北京·1984年)

第七届全国美展(《房子半边盖》北京·1989年)

中国画研究院人物画邀请展(《咆哮黄河》北京·1991年)

郭全忠画展(新加坡·1993年)

郭全忠画展(美国纽约·1995年)

国际美术双年展(上海·l998年)

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深圳·1998、2000、2002、2004年)

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北京·1999年)

百年中国画大展(北京·2000年)

中国文化季·中国现代优秀水墨画及雕塑展(巴黎·2000年)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北京·2001年)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北京·2003年)

开放的时代美展(北京·2003年)

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北京·2003年)

水墨之韵画展(北京·2003年)

当代国画优秀作品·陕西作品十人展(北京·2005年)

笔墨经验谈画展(北京·2006年)

经典水墨画展(南京·2006年)

农民·农民画展(北京·2006年)

获奖

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万语千言》1979年)

建军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大河故曲》1987年)

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佳作奖(《新嫁娘》1988年)

首届中国画展·佳作奖(《陇东麦客》l993年)

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新嫁娘》1994年)

九届全国美展·铜奖(《选村官》1999年)

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自习》2004年)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造型艺术奖(2007年)

馆藏

中国美术馆

中国军事博物馆

上海美术馆

出版

《长安十家·郭全中》(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中国画名家精品选·郭全中作品》(陕西人美出版社1998年)

《郭全中作品集》(陕西人美出版社、台湾罗门艺术公司1992年)

《走进画家·郭全忠》(天津人美出版社2004年)

《当代名家图例经典·郭全忠写意人物》(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

 

郭全忠补充介绍

  郭全忠 1944年2月生于河南宝丰。196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美协常务理事,陕西省文史馆馆员,西安美术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原陕西国画院副院长。作品《万语千言》于1979年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自乐班》于1984年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归(国画)   郭全忠大胡子与小不点(国画)   郭全忠

  “郭全忠”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