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平名人臧玉洤介绍
臧玉洤,中国神经解剖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早年把国外先进的心理学介绍给中国,以后又专门从事神经解剖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他对视觉、脊髓和小脑的研究尤为深入,有许多新发现和新见解。他编写了多种有关神经解剖方面的书和讲义。
臧玉洤人物生平
臧玉洤,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5月10日出生于河北省完县东阳各庄。祖父务农;父亲为贡生。他在10岁左右随父亲在河北省保定读书,1914~1918年于保定育德中学第八班学习,他是班中的好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1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先在中文系学习,后转入哲学系。1919年他参加了“五四运动”,上街游行。在大学读书时期,他因家境贫寒,生活很艰苦。为了帮助二弟臧玉海在北京大学读书,他一面学习,一面挤时间给报刊写一些文章和做一些翻译工作,赚到一点微薄的稿酬,借以维持生活。
1924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因北方军阀混战,便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编译工作,以微薄的收入养家及供弟弟上学。1925年他翻译出版所著的(《行为主义的心理学》)一书。
1926年他从上海转到北京清华大学心理系任助教。1928年他翻译出版所著的Body changes in pain,hunger,fever and rage(《痛、饥、惧、怒时的身体变化》)一书。
1929年他考上河北省的公费留美,1930年赴芝加哥大学解剖科,从著名神经解剖学家C.J.Herrick博士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他从事神经解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先后发表了论文(包括博士论文)约九篇。
1936年9月,他从美国动身,到英、法、德、意等国进行参观学习后回国。在北平清华大学心理系任教授。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后清华大学南迁。他因经济困难,未能随校南迁,乃转到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工作,先做研究员,后任副教授,讲授人体解剖学和神经解剖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初北京协和医学院被日本侵略军封闭。他转到北平医学院解剖科任教授,继续讲授人体解剖学和神经解剖学。就在这样的动乱时期,他仍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先后发表论文约计7篇。在日伪的铁蹄统治下,物价一日三涨,人民生活非常痛苦,他每月薪金收入又很少,全家生活很困难。他为了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还从西四牌楼步行到和平门外的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去兼课。每次去讲两小时,而讲课所得的钱只能买五个烧饼。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把从美国带回的手提英文打字机卖掉,换了两袋面粉,以便维持生活。
1942年4月,他患了斑疹伤寒,病情危重,发着高热,处于昏迷状态,被转入北平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3周病情方好转,但他身为医学院教授,却付不起住院的医疗费。他身体恢复后,便马上投入了北平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在这一时期,他编写出版了几本教学讲义,计有《中枢神经系》(1944年由北平医学院印刷)、《神经解剖学实习》(1944年由广协书局出版)、《人体解剖学实习》(1946年由医务生活出版社出版)。这几本书都曾多次再版重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的北京大学接收专员陈雪屏来到北平,亲自到他家里邀请他担任北平医学院院长,但他婉言谢绝,安于教授的清贫生涯,专心于著书立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一直在北京医学院任教授。1950年代初,他主办多届高级师资进修班,培养了大批解剖专业人员,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1955年他招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他为研究生编写教材,并亲自领导6位青年教师翻译了Podkopaeu原著的《人类神经解剖学》,作为当时急需的教材,他在夜间认真地逐字修改译稿,要求十分严格。他治学谨严,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给学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臧玉洤编写过多种教材。他编写的《中枢神经系》1944年由北京大学医学院,1953年由北京医学院印刷。《神经解剖实习》1944年和1954年由上海广益书局出版。《人体解剖实习》1946年由上海华东医务生活出版社出版,1951年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54年,他为北京医学院编写了《神经解剖实习图格》;又与张培林、李文佑合作编写《神经解剖听讲图格》和《神经解剖纲领》。
臧玉洤译述甚多。除上述译本外,1947年他将A.T.Rasmussen所著The principal nervous pathways(《主要的神经通路》)译成中文,由上海华东医务生活社出版(1952 年再版)。1951年他将Podkopaeu原著,M.Krich德译的《制约反射研究法》(Die Methodik der Erforschungen der bedingten Reflex)翻译出版。1954年将A.T.Rasmusen 于1951年增订的Atlas of cross section anatomy of the brain (《脑脊髓切片图谱》)译成中文,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58年他将C.J.Heerrick1947年所著的Neurological foundations of animal behavior译为中文,以《神经系统的演化历程》的书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60年他将匈牙利吉司森塔尔泰所著的《人体解剖图谱》(布达佩斯匈牙利科学院出版)译成中文。他主译的S.Strong A.Elwyn 1957 年原著的Human neuroanatomy(人类神经解剖学)于1963年出版。
由于过度疲劳,他曾多次患病。1951年夏,他患了急性肝昏迷,住入协和医院内科病房。整整一个星期他完全在昏迷中度过,生命垂危,当时有经验的老教授对他的病能否好转已不抱多大希望,但他终于战胜疾病,活了下来。当时张孝骞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奇迹。1954年2月他患了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在北京医学院人民医院行胆囊切除。他患糖尿病多年,为了控制疾病,他常年每日坚持自己注射胰岛素,一日三次,并控制饮食。为了恢复健康,以便精力充沛地进行工作,他与疾病作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1963年他患了急性心肌梗死,住入北医人民医院。出院后在家休养期间,他仍坚持在家指导研究生做论文。当年10月,他又突患脑动脉栓塞,右侧偏瘫,住入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病房。他虽然右侧肢体不能动,但每天还用左手拉绑在床后边的带子练习坐起。他希望早日痊愈,恢复工作。他右手不能执笔,便使用左手躺在床上练习写字。他不但写中文,还练习写英文。经过一段治疗,于1964年2月出院。在家休养期间,他每天在室内坚持锻炼,持手杖学走路。这样锻炼了两个多月,病情大有好转。谁知于1964年4月27日下午6时许,他刚吃过晚饭,从小凳上立起,咳痰未出,突然发生心脏冠状动脉栓塞,跌倒在地,在一分钟内心跳和呼吸完全停止,经抢救无效,不幸与世长辞,终年64岁。
他是中国解剖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的理事和第二、三、四、五届理事会的常务理事,还是第三届理事会的理事长。
臧玉洤出身贫寒,生活朴素,为人耿直忠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在学生时代他刻苦攻读,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力争完善。他一生共撰写59篇论文,包括未发表的《耳针疗法的神经机制》。写作时总是反复推敲,自己执笔,自绘图表,一丝不苟。他热爱祖国,人品清高,他宁可贫困也不愿为敌伪效力。
臧玉洤简历
1901年5月10日 出生于河北省完县东阳各庄村。
1914~1918年 在保定育德中学第八班学习。
1918~1924年 在北京大学学习,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
1924~1926年 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员。
1926~1930年 任北京清华大学心理系助教、教员。
1930~1936年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解剖科留学,获博士学位,并到英、法、德、意参观学习。
1936~1937年 任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
1937~1940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研究员。
1940~1942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副教授。
1942~1964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后北京医学院)解剖学教授。
1964年4月27日 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
臧玉洤技术成就
臧玉洤早年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当时在中国心理学还处于萌芽时期。他在1925年翻译出版了《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又在1927年翻译出版了《痛、饥、惧、怒时的身体变化》一书,介绍了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动态。1937年他在(《比较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初生后失掉大脑皮质半量的白鼠成长后迷阵学习的能力)一文。他用6种方式剥除初生白鼠皮质的半量,成长后再试验它们的学习能力。此文初次系统地证明幼时遭受巨创的后果远较长大受创为轻。他介绍了当时先进的心理研究的方法,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做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
在晚年,他为研究针灸学理论,收集了大量中、外文资料,发表了两篇很有见地的论文:“身体分节、牵涉痛觉和针灸穴位”以及“针灸止痛的神经理论”。他从神经解剖的观点来探讨针灸治疗的原理。他认为针灸主要作用于周缘神经,刺激经神经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包括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甚至大脑皮质,最后产生疗效。他又收集大量资料,准备写成“耳针疗法的神经机制”一文,可惜文章尚未发表他即与世长辞。
晚年他带病编译《神经系统演化历程》一书,从功能的观点探讨整个神经系统自单细胞动物到人类的发展历程。
他在“链霉素对于神经结构的毒害”一文中指出:链霉素中毒导致的病变同时见于周缘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链霉素不仅毒害位听神经,更损伤其他感觉系(如三叉神经系)和运动系(特别是内脏运动系)的结构。
臧玉洤学问非常渊博。他对中国古典文学造诣颇深。曾遍览历代各种文集,尤其喜爱诗词。兴之所至,写过、填过不少诗词,可惜大部分流失。他喜欢考据古钱,还爱集邮。除英文外,他还精通德文和法文。为了学习世界解剖学权威Santiago,Ramony Cajal(1852~1934)的原文著作,他坚持自学西班牙文,达到能阅读西班牙文专业著作的水平。1950年代,他还自学了俄文和日文,这两种文字的专业书籍他都能阅读。此外,他还懂世界语。
臧玉洤主要论著
1 臧玉洤译,Watson JB著,行为主义的心理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第三版,1928
2 臧玉洤译,CannonWB著,痛、饥、惧、怒时的身体变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再版,1934.
13 臧玉洤,神经解剖实习,上海:广协书局,1944。再版,1954
14 臧玉洤,人体解剖学实习,上海:华东医务生活出版社,194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1
15 臧玉洤译,Rasmussen AT著,主要的神经通路,上海:华东医务生活社,1952
19 臧玉洤译,Podkopeau著,制约反射研究法,北京:中国科学院,1951,再版,1954
20 臧玉洤,哺乳类小脑的组织学研究,生理学杂志,1952,1:247~252
21 臧玉洤,第四脑室髓纹与弓状核的联系,解剖学报,1953,1:15~23
22 臧玉洤,单腿畸胎脊髓腰骶部的运动细胞柱,解剖学报,1955,1:265~277
23 臧玉洤译,Rasmussen AT著,脑脊髓切片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
24 臧玉洤,鼹鼠脊髓颈、腰膨大部的运动细胞柱,解剖学报,1955,1:279~285
25 臧玉洤,哺乳类小脑的特型细胞.解剖学报,1956,1:387~393.
26 臧玉洤,哺乳类小脑皮质中返行纤维的类型和成因,解剖学报,1956,1:375~386.
27 臧玉洤,小脑发生上的特点对组织成分的影响.解剖学通讯,1956,1~6.
28 臧玉洤,地鼠脊髓颈、腰膨大部的运动细胞柱,1957,2:131~139
29 臧玉洤,哺乳类小脑皮质中异位的朴坎业氏细胞及其发生的意义,解剖学报,1957,2:289~299
30 臧玉洤译,Herrick CJ.著,神经系的演化历程,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31 臧玉洤,人类脊髓中骶连合核的存在问题,解剖学报,1959,4:69~71
32 臧玉洤,臧旭,人类脊髓内的感觉细胞及其发生的意义,解剖学报,1959,4:73~83
33 臧玉洤,关于脊髓和小脑的研究,见:庆祝建国十周年医学科学成就论文集(上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52~55
34 臧玉洤,身体分节、牵涉痛(感)觉和针灸穴位,北京医学院学报,1960,2:152~162
35 臧玉洤,针灸止痛的神经理论,北京医学院学报,1960,2:12~34
36 臧玉洤译.吉司,森塔戈泰著,人体解剖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37 臧玉洤,三叉神经中脑核与小脑的联系,解剖学报,1962,5:157~166
38 臧玉洤,秦廷权.链霉素对于神经结构的毒害,解剖学报,1963,6:107~124
39 臧玉洤译,Elwyn SA著,人类神经解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40 臧玉洤,耳针疗法的神经机制,(未发表)
41 臧玉洤,张九平,乖离的锥体束和连属的结构,解剖学报,1965,8(4):479~491
臧玉洤补充介绍
臧玉洤(1901—1964)河北完县人。医学家。北京大学毕业。曾任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专长神经解剖学,对比较神经学有重要建树。曾积累大量切片和标本,为培养中国神经解剖学人才做出突出贡献。著有《神经解剖提纲》、《中枢神经传导通路》、《脑脊髓切片图谱》等。编译有《神经系统演化历程》、《人类神经解剖学》等。
来源:北京大学
“臧玉洤”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