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北省名人>衡水市名人

孔颖达

孔颖达人物照片

衡水名人孔颖达介绍

唐朝十八大学士
唐初十八学士之一

孔颖达(574—648年),字冲远 (一作仲达 、冲澹),冀州衡水(今河北省衡水市)人。唐初经学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孙。

勤奋好学,师从大儒刘焯,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朝大业初年,选为“明经”进士,授河内郡博士,候补太学助教。唐朝建立后,成为秦王府学士。贞观年间,历任国子博士、给事中、太子右庶子、散骑常侍,参与修订五礼,编纂《隋书》。贞观十四年(640年),授国子祭酒、银青光禄大夫、上护军,受封曲阜县公。奉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了诸多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去世,终年七十五,获赠太常卿,谥号为宪,陪葬于昭陵。

孔颖达人物生平

年少有名

建德六年(574年),孔颖达出生。

581年,孔颖达8岁,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隋文帝初年颇重儒术,“超抉奇隽,厚赏诸儒”,自京师达于四方,大兴学校,广置生徒。“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被史书称为:“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孔颖达也在这个时候走上了正规学习的轨道。因悟性特佳而“日诵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年长一些后,尤其明悉服虔所注《左传》,郑玄所注《尚书》《礼记》,所笺《毛诗》,王弼注《周易》,还兼善历算之学,亦长于解属文。

孔颖达同郡人刘焯名重海内,孔颖达造访时,刘焯一开始不不以礼相待,但一经孔颖达向他执经问难、发表意见,刘焯见其答难问对,出人意表,能发人之所未发,于是改容敬之。孔颖达坚决辞归,刘焯坚决要留孔颖达,孔颖达谢绝了。回家之后,孔颖达以教育授人知识为务。

大业初年,孔颖达应举明经,对策高第,授任河内郡学博士。后来,隋炀帝广征天下宿儒,集中于洛阳,令国子秘书学士与天下大儒辨论,门下省纳言(侍中)杨达评第高下,以颖达为最。由于当时孔颖达年少,“先辈宿儒”对比不上他而心怀羞耻,于是暗中派遣刺客欲加害孔颖达,幸得杨玄感将孔颖达藏于府中,才使孔颖达幸免于难。之后,孔颖达补官位空缺而成为太学助教。因为隋末战乱而避乱于武牢,唐太宗平定王世充时,引孔颖达为秦府文学馆学士。

官职累迁

武德九年(626年),孔颖达被擢授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孔颖达被封为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唐太宗刚刚即位,留心各种政务,颖达多次进忠言因而备受亲待。唐太宗曾问孔颖达说:"《论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是什么意思?"孔颖达回答道:"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测,度不可知。《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唐太宗对孔颖达的回答十分赞许。

贞观六年(632年),累计除去旧职而任国子司业。一年多以后,升迁太子右庶子,仍兼任国子司业。与许多儒官议历及明堂,他们都赞同孔颖达之说。又与魏徵撰成《隋史》,加位散骑常侍。

贞观十一年(637年),又与朝贤修定《五礼》,所有疑滞,都谘决之。书成,进爵为子,赐物三百段。庶人承乾让孔颖达撰《孝经义疏》,孔颖达因文见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唐太宗因为颖达曾多次匡谏太子,于是赏赐孔颖达与左庶子于志宁各黄金一斤、绢百匹。

贞观十二年(638年),拜国子祭酒,仍侍讲东宫。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亲临国学举行祭祀先圣孔子的释奠大礼,命孔颖达讲解《孝经》。讲解完后,孔颖达呈上《释奠颂》,唐太宗下手诏来称赞孔颖达。后来,李承乾不循法度,孔颖达每次都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对孔颖达说:"太子都长大了,哪适合你这样让他没面子?"孔颖达回答道:"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更加深切,承乾不能纳。

此前,孔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受诏撰定《五经》义训,总共一百八十卷,名为《五经正义》。唐太宗下诏曰:"卿等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付国子监施行,赐颖达物三百段。当时又有太学博士马嘉运批驳颖达所撰《正义》,唐太宗下诏令孔颖达更改,孔颖达最终没有完成更改便去世了。

致仕终老

贞观十七年(643年),因年老退休。

贞观十八年(644年),图形于凌烟阁,赞词为:"道光列第,风传阙里。精义霞开,掞辞飚起。"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去世,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号宪,享年七十五。

孔颖达史籍记载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旧唐书卷七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等。

赵崡《石墨镌华》

孔颖达后世纪念

孔颖达墓

孔颖达墓位于衡水市桃城区前马庄村西300米处,。现存墓地封土高1.5米,,竖有民国九年的墓碑,碑上刻“唐祭酒赠太常卿孔颖达先生”。1983年7月23日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贞观二十二年,孔颖达病死,其遗体陪葬唐太宗墓昭陵(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九嵕山),此墓为他的“衣冠冢”。

孔颖达碑

孔颖达碑又名《孔祭酒碑》,于志宁撰文,无书人名氏,唐贞观二十二年二八四八一立,碑额有阳文篆书“大唐故国子祭酒曲阜宪公孔公之碑铭乙”十六字,正书,计三十五行,行七十六字。

从此碑书写者的楷法来看,极似虞世南之《孔子庙堂碑》有人疑为虞世南所书。后有人考孔颖达卒时前十年虞世南已作古,故断为非虞所书。 李宗瀚跋云:“冲远(孔颖达)卒于伯施(虞世南)后,此碑非虞书明矣,然其规抚虞书可云惟肖,秀朗遒劲,极似《庙堂》其深穆凝远之度不逮也。”

此碑在清初乾、嘉后已漫漶剥蚀,馀无几字,最佳拓本以李宗瀚旧藏宋拓为最,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册拓墨精良,第一行“右庶子”下“银”字,字口完好,可见者尚有一千七百馀字。

另有上海博物馆藏吴县吴氏本及赵声伯旧藏本,皆元明间拓本,解放前神州国光社与有正书局曾有影印,近年来日本二玄社亦有影印仿真印刷本问世,解放后此碑从未出版过,上海书画出版社选用李宗瀚旧藏宋拓本2000年影印出版。

孔颖达补充介绍

  孔颖达(574—648)——盛世鸿儒

  儒学经过汉晋南北朝的发展演变,家法各异,流派众多。在汉代有今文古文之争,家法师法之别。东汉末,郑玄企图统一今古,建立兼包并采的“郑学”体系。三国两晋,王肃创立“王学”,起而与郑学为敌。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的分离,而有南学与北学的纷争。至于儒学内部群经异说,诸师异论,更不下数十百千。纷纷攘攘,至有互为水火之势。五经越解越暗,圣学越讲越糊涂,十分不利于儒学的经世致用和发扬光大。在中国历史上,继承汉学风格,完成解决儒学内部不同流派和不同风格之争,巩固儒学壁垒这一统一工程的巨匠,便是唐初大儒——孔颖达。

  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旧唐书》《新唐书》俱有传。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4)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仕宦之家。曾祖孔灵龟,官拜北魏国子博士;祖父名硕,为北魏南台治书侍御史。他为官正直,头戴饰懈豸(神羊)的法官帽子,威重严明,“权豪为之屏踪”,“风俗以之肃清”。父孔安,北齐青州法曹参军,执法公平,志在宽简。这确实是一个有地位、有名声的富贵之家。但与南北朝的膏粱世胄不学无术异趣,孔颖达并无半点纨绔子弟的习气,也不希冀凭藉父辈的门前步入官场。 孔颖达的幼年时代正是南北朝对峙时期。他出生于北周时期,政教清明,局势稳定。一些较开明和有远见的士大夫,在魏晋以来门资恩荫的惊梦之余,开始重视教育。如当时自南朝进入北朝的名士名宦颜之推,即告诫子孙:“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仕宦之族,缙绅之家,相率督课子孙,教以儒业。于是,在这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度里,居然儒雅重文之风,不让衣冠文物荟萃的江南王朝。孔颖达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又赶上这样一个重教育兴文化的时代,可谓兼得天时与地利。他聪明颖悟,自幼便耳濡目染以礼乐为特征的儒家文化。

  “孔颖达”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