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北省名人>保定市名人>蠡县名人

何作霖

何作霖人物照片

蠡名人何作霖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矿物学家

何作霖(1900.5.5-1967.11.17)字雨民,河北省蠡县人,矿物学家。

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3年发现白云鄂博大铁矿中的稀土元素,并论证它是一个巨大的稀土矿床,他的这一贡献被记入包钢的史册中, 1939年10月获奥地利茵城大学岩石矿物系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何作霖专长光性矿物学、岩组学、X射线结晶学、稀有元素矿物学、工艺岩石学等研究,是中国最早的光性矿物学家。最先应用X光进行岩组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首次发现白云鄂博铁矿含有稀有金属和稀土矿物。从事镁质及耐火材料平炉底砖的技术和理论研究,对鞍钢的生产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晚年曾设计变温盒,利用弗氏旋转台进行矿物折光率的双变法测定,并进行X光岩组学研究。

何作霖人物生平

1900年5月5日,何作霖出生于河北省蠡县的一个书香门弟家庭,父何诸昌是前清秀才,曾在保定天津一带教书。何作霖的童年时代是在蠡县小汪村度过的,受的是私塾教育。

1914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

1918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同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 从师于李四光、丁西林。大学期间,因肺病休学两年。

1926年,毕业在保定河北大学农学系任教授,讲授测量学和地质学。

1928年,应李四光之邀,赴上海到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此后的几年中,他先后在上海、北京的前地质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在此期间,他在岩石矿物学的各个领域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科研工作并撰写专著。

1930年,因工作劳累,肺病复发,上海气候不宜,奉派赴北平研究院的地质调查所工作(编制仍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

1932年,晋升为研究员,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兼职讲师,并在岩石矿物学的各个领域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科研工作并撰写专著。

1933年,丁道衡深知何作霖在偏光显微镜方面有深厚的功底,便委托他研究白云鄂博的矿石。

1934年11月,他撰写了“绥远白云鄂博稀土类矿物的初步研究”一又。文中说,他发现了,“两种目前设想是稀土元素来源的极细的、异常的矿物”这两种矿物建议分别以“白云矿”和“鄂博矿”暂时予以命名。

1935年,撰写了中国第一本《光性矿物学》,并被审定为大学教科书。

1937年,北京大学迁校,他得到中华文化基金会补助留学的机会,于1938年5月赴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在著名岩石组构学家B.桑德尔(Sander)指导下攻读岩组学。

1940年,获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随即到德国莱比锡大学任研究员,从事X射线结晶学的研究,同年6月返国。

1940-1941年,回国在上海前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工作。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孤岛”不复存在,镭学研究所关闭,他潜回北平,闭门写作。

1943年,在北京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任地质学教授。

1945年,抗战胜利,日伪时期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整编为北平临时大学,他任地质系系主任。

1946年,经李四光推荐,到山东大学(在青岛)筹建地矿系,任系主任、教授,并参加“世界科学社”,任该社《科学时报》的特约编辑。

1946—1951年,任山东大学地矿系系主任。

1949年7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函请山东大学地矿系进行地质勘探,何先生接受任务,亲自率师生对淄博—莱芜—泰安一线实地勘察。经过3个月的辛苦奔波,何先生一行在莱芜发现了9条铁矿脉,一个大型煤矿。

1950年,何先生有带领师生对莱阳盆地进行地质调查,发现了恐龙及恐龙蛋化石。

1951年,经华岗校长推荐,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参与创办了《山东大学学报》。

1952年,再次应李四光的邀请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任特级研究员、矿物室主任, 同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

1958年,中国科学院与苏联科学院组成联合考察队,研究白云鄂博矿的物质组成,何作霖被任命为中方队长,在他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查明,这个矿山不仅仅是大型铁矿,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稀土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0%。其矿物组成超过150种,可称世界之最。

1959年,又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铌和钽,证明这个矿为一大型的铌钽矿床,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绝对的“稀土大国”,人民不会忘记何作霖的功绩。

1967年11月15日早晨,何作霖突然剧烈咳血,经抢救无效,于16日夜晚去世,享年67岁。

何作霖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33年何作霖研究白云鄂博的矿石。他详细研究了丁道衡采集的十几箱标本,用当时仅有的仪器偏光显微镜,发现了两种细小的新奇矿物,当时定名为白云矿和鄂博矿(后来证明是独居石和氟碳钙锦矿),并经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光谱分析,证明是稀土矿物。他大胆地预测该矿稀土元素储量丰富。当时,丁道衡指出此矿是有希望的铁矿,而有关部门却认为是无稽之谈,无足轻重。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要建设包钢,白云鄂博矿山的地质勘探工作大规模开展起来。

1935年撰写了中国第一本《光性矿物学》,并被审定为大学教科书。他对大冶闪长岩、北京周口店花岗岩的研究与叶良辅对江苏宁镇山脉火成岩的研究标志着中国现代岩石学的开始。几十年里,他一直致力于光性矿物学研究和教学。他在费德洛夫法、斜长石的测定、双变法测定折射率技术、焦点屏蔽技术和岩石磨片术方面的贡献,一直为后人称颂。中苏联合考察队的苏联专家无不对他十分佩服。

岩石组构,即岩石中矿物的排列形式,它反映了岩石形成时、形成后变形受力的情况,能给地质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早在30年代初,何作霖就敏锐地抓住这一新方向。石英的组构类型中有两种是他发现的。他最先研究硅化木的生长组构。他的著作已成为岩组学的经典著作。到奥地利深造后,既提高了学术水平,又大大开阔了眼界。决心将X射线引入岩组学中来。是他设计并制成世界上第一台X射线岩组相机,并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在中国科学家中,何作霖是第一个对X射线照相技术有发明创造的人,他还改进过德江—鲍门式单晶相机,并设计了解释相片的规尺。在40年代,中国机械制造业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能有这样创造发明,实属难能可贵。研究岩组学的重要工具是“赤平极射投影”。他在这方面的造诣很深。他用此法,借助航空相片可以计算出断层面的产状,与实地测量相符。他的名著《赤平极射投影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一书,是中国构造地质学和岩石矿物学工作者必读的工具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这方面的专著。

《X射线岩石组构分析》(1947年发表的论文)

《赤平级射投影在地质当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65年出版)

《湖北阳新大冶一带火成岩之分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专刊1930年3)

《岩石制片术》(地质出版社1954年7月)

《结晶体构造学》(地质出版社1955.年19月)

《中国绥远省白云鄂博的某些稀土元素》(1935年中国地质学学会会志)

1 何作霖.地轴的变动.东方月报,商务印书馆,1923.

2 何作霖.湖北大冶阳新一带火成岩分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专刊,1930.

3 何作霖.弗氏旋转台用法说明.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专刊,1933.

4 Ho Tso-Lin.A Method of Locating Poles ofthe Stereographic Projec-tons without the Curved Ruler.Bull.Geol.Soc.China,1933,12:433—436.

5 Ho Tso-Lin.The Anorthoclase Perthite of Chu ChiaTsian,Chekiang.china,Bull.Geol.Soc.China,1934(13):1.

6 Ho Tso-Lin.Notes on Some Rare Earth Minerals from Beiyin Obo,Suiyan,China.Bull.Geol.Soc.China,1935,14(2):279—282.

7 Ho Tso-Lin.A Rapid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ofPlagioclase bythe Ferdorov Universal Stage.Am.Min.,1935(20):11.

8 何作霖.光性矿物学.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1935.

9 Ho Tso-Lin.The Granite Intrusions of the Western Hills of Peking.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丛刊,1936(5).

10 Ho Tso-Lin.An Unusual Porphyritic Texture of the Fang Shan Granodi-orite.Bull.Geol.Soc.China,1937,16:417—420.

11 何作霖.用弗氏旋转台研究矿物岩石之方法.地质论评,1937(2):2.

12 Ho Tso-Lin.Gefuegeanalysen von Quartzfeldspatgesteinen des Tanern-westends.(博士论文,存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未发表)

13 何作霖.用X光研究岩组之方法.(伪)北京师范大学学刊,第二集,1943.

14 Ho Tso-Lin.The Petrofabric Analysis of Wutai Schist and its Bearingon the Tectonics.Bull.Geol.Soc.China,1946,26:109—120.

15 Ho Tso-Lin.The Petrofabric Analysis by Means of X-ray.Bull.Geol.Soc.China,1947(27):2,265.

16 Ho Tso-Lin.A Modified Schiebold Rotation Goniometer for the Cylin-drical Film and a Device for Autographic Analysis of the Photographs.Bull.Geol.Soc.China,1947,27:387.

17 何作霖.X光材料鉴定术.世界科学时报,1947(14):4.

18 何作霖.地质科学的新部门《地质力学之基础》书评.科学,1948.

19 何作霖.斜方晶体的消光角之计算.地质论评,1947(12).

20 何作霖.玛瑙及矽化木的生长型岩组.山东大学学报,1951(2):1.

21 何作霖.岩浆之单元平衡性状与其共生火成岩生成上之意义.地质论评,1952(17):3.

22 何作霖.结晶体构造学.地质出版社,1955.

23 何作霖.岩石制片术.地质出版社,1954.

24 何作霖.断层面的测算.地质学报,1953(32):4.

25 何作霖.赤平极射投影在地质科学上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58.

26 何作霖.X射线岩组学.地质科学,1964,1.

27 何作霖,郭金弟,何永年.白云石大理岩的实验岩组学研究.地质科学,1965,3:288.

28 何作霖.薄片内透明矿物鉴定指南.科学出版社,1973.

人才培养

何作霖开设了普通地质学、普通矿物学、光性矿物学、火成岩石学、变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费氏台及岩组学、X射线晶体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填补了多个学科设置的空白,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学生代表叶大年院士、原长春地质学院院长张贻侠教授。

荣誉表彰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何作霖人物评价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何作霖先生在地质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中所做出的开创性成就和突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何作霖先生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与心血,他不仅是一位严谨求实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何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发现了白云鄂博稀土矿床,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撰写的《光性矿物学》一书成为中国地质学教育的经典教材,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何先生自行成功设计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X射线岩石组构照相机和第一台单晶的X射线相机。

人民网:何作霖急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岩矿鉴定工作者,在岩石工艺学方面,他亦有独到的贡献。然而,何作霖一生中的重大贡献之一,是他首次发现白云鄂博矿物中含有两种稀土元素。他是中华国最早的为数极少的稀有元素矿物学家之一。

何作霖后世纪念

1984年,包钢建设30周年成就展览,何作霖和丁道衡一起被记入包钢史册。对于一个矿物学家来说,这是人民最高的奖赏。

1985年,为纪念何作霖诞辰85周年,《岩石学报》出了纪念何作霖的专刊。缅怀他为祖国的地质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2010年5月5日,何作霖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暨雕像落成揭幕仪式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举行。中科院地址地球地质地球所所长朱日祥院士、何作霖先生学生叶大年院士等专程参加了纪念活动,并与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何作霖先生的女儿何稚洁女士共同为雕像揭幕。

何作霖补充介绍

  何作霖(1900~1967)字雨民。蠡县小汪村人。1914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1918年毕业。在校长王国光“要富国强兵,唯有开发地下资源才是根本办法”的思想影响下,投考了天津北洋大学采矿系,并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失败后,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师从于李四光、丁西林。

  1926年毕业后,先后在河北大学、北京大学任教,并在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研究员。1938年到奥地利茵城大学岩石矿物系深造,受教于岩石学家林德尔教授门下,学习岩石组构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40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矿物系随晶体学家施博特学习结晶构造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北平(今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任地质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兼地质矿物学系主任。1952年调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特级研究员,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地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兼矿物学岩石学研究室主任。在矿物岩石学的许多学科领域,如光性矿物学、岩石组构学、X射线结晶学、稀有元素矿物学、工艺岩石学等方面均做出卓越贡献,尤其在岩石组构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他发现了几种岩石组构的新类型,1947年发表的论文《X射线岩石组构分析》,在国际上颇负盛名;在岩石组成研究中,他设计制造的X射线岩石组构照像机,是世界上该类型仪器中最早的一种;1964年所著《赤平级射投影在地质当中的应用》一书,是世界地质文献中最早关于赤平极射投影应用的总结,内容十分丰富,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另外,他的《湖北阳新大冶一带火成岩之分类》、《弗氏旋转台使用说明》、《光性矿物学》、《岩石制片术》、《结晶体构造学》等著作,不仅具有较高的研究参考价值,而且对培养地质人才、丰富我国矿物岩石学宝库,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5年,继丁道衡教授发现白云鄂博大铁矿后,何作霖发现白云鄂博铁矿中含有丰富的稀土元素,并在《中国绥远省白云鄂博的某些稀土元素矿》一文中,首次揭示了白云鄂博稀土元素的特性,为白云鄂博铁矿和包钢建设提供了翔实的理论依据,直到去世前,一直指导白云鄂博稀土元素的研究工作。他也是一名地质教育家,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地质人才。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后,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1967年11月7日在北京逝世。

  “何作霖”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