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北省名人>廊坊市名人>大城县名人

邓毓怡

暂无邓毓怡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大城名人邓毓怡介绍

清末民初时期文学家

邓毓怡,字和甫,一字任斋,别号拙园, 1880年(光绪六年)农历12月21日出生于河北省大城县白洋桥一个仕宦家庭。他自幼聪颖,六岁随父邓汝淮在自家学馆读书,七岁开始写诗,十多岁时写千字长文挥笔立就。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邓毓怡联合同志组建国民协进会,后改并共和党,任直隶支部干事,众议院选举当选为议员。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邓毓怡被张绍曾(时任绥远都统)邀至绥远,创办归绥银行并任经理。1929年3月11日病逝于北京,终年49岁。

邓毓怡人物简介

邓毓怡,字和甫,一字任斋,别号拙园,1880年(光绪六年)农历12月21日出生于河北省大城县白洋桥一个仕宦家庭。他自幼聪颖,六岁随父邓汝淮在自家学馆读书,七岁开始写诗,十多岁时写千字长文挥笔立就。

据常琦璋所撰的“行状”称:“十四岁丧父,乡里士夫无能为之师者,家有藏书,则发筐纵观,师于古人。”1896年,大城名儒刘钟英举他共纂大城县志。当时邓毓怡年仅十六岁,但他不负众望,所撰文章珠圆玉润,超逸洒脱,被大城儒生称为神童才子。大城县志付梓之后,他即由友人介绍到保定莲池书院,拜清末著名学者吴汝纶为师。吴汝纶是西学的倡导者,他曾聘西人于莲池藻咏楼为邓毓恰等几名“年少而才”的学生救授西文。此间,邓毓怡不仅涛文大有长进,而且还学会了英文和日文,并接受了许多西方进步思想。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邓毓怡等因接触了“洋人”受到围攻,只得中途退学。

邓毓怡主要经历

1901年,吴汝纶在北京创办报社,委邓毓怡、常育璋任编辑,不久报社被清政府查封,遂改名华北译书局,印行杂志。此间,邓毓怡已在诗、文、书法、绘画等方面显示了一定的才华,因而不少友人曾劝他潜心研究诗文书画。日后必功成名就,流芳后世。而邓毓怡听后却说:“今举国旦夕为奴虏,吾宁埋头腐心为百年后陈死人之计乎!”于是“慷慨奋厉,思有试”。

1903年,他为了探求新的知识,毅然东渡日本,就学于东京早稻泪大学。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受留学生中民主革命派的影响,思想激进,对暗杀救国存有幻想,曾于1901年春夏之交与同学密谋暗杀慈禧太后。当时,邓毓怡先期携炸药回国,住在北京常育璋家中,他曾对人说:“某月日君当闻有巨变发于辇下,则邓某致命遂志之时也。”后因事泄,主事者被捕,他又返回了日本。临走之前,他将炸药等物交给常璃璋保存,常恐惹出麻烦,于一天夜里将炸药投入宦武门外河流中。这件事在其“家传”(籍忠寅撰)和“形状”中均肴记述。

1904年,邓毓怡在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到祖国。前者密谋行刺不成使他认识到要想救国改变国家的落后状态,单靠少数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它需要的是全体民众的觉醒,而开启智的唯一途径是兴办教育。于是他放弃了在京任职的机会,回到家乡,同其兄长邓毓恺一起创建了一所新式学堂,起名为启智学堂。该学堂所设的课程有国文、英文、算术、地理、历史、修身、格致(包括自然知识和动物、植物、矿物及理化等初级知识)等。启智学堂成立不久,邓毓怡又在家人的协助下创办了一所自强女子学堂,这所学堂是直隶省创建最早的一所女学堂,天津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就是“取法”于这所学堂而建成的。自强女子学堂所学的课程与启智学堂大致相同。学堂的教材是邓毓怡和另一名留日生王世琛(字钧甫)翻译的日本中小学教科书。两所学堂均不收学费,本村及附近村镇的子女无论贫富均可入学,因而两校创办时问不长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清廷“废科举,兴学堂”的命令颁布后,直隶夫吏方开始兴学,在天津创办了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和北洋女子师范学堂,邓毓怡因治学有声,相继受聘为两校教员并兼任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斋务长。邓毓怡在天津执教五年的时间,培育出了大批优秀人材,当时就学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之一,直到后来,李大钊任《晨钟报》主编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时仍然常到邓毓怡家(北京黄化门碾儿胡同24号)作客,保持着密切联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邓毓怡联合同志组建国民协进会,后改并共和党,任直隶支部干事,众议院选举当选为议员。

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邓毓怡被张绍曾(时任绥远都统)邀至绥远,创办归绥银行并任经理。绥远地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地域辽阔,大面积的土地都是未经开垦的荒野,在那里,蒙人与汉人之间民族对立情绪严重,局势很不稳定。为了治理好绥远地区,邓毓怡曾提出一项计划。即在绥远建几个大牧场,从内地移入汉民种植、饲养,加以管理,这样不但可以达到垦荒的目的,而且还可以使汉人“与蒙人结合团体”发展友谊,以加强绥远地区的稳定。邓毓怡曾把这项计划上书农商总长张謇,张亦认为这个汁划是“对蒙人实边不二之法”,然而,由于政府财政紧张等原因,这项计划未能付诸实施。

1916年,袁世凯病死,黎元洪就任大总统,恢复国会,邓毓怡辞去银行经理职务,回京复任议员。

1917年,张勋复辟事起,国会重遭解散。此后五年间,他曾任总统府咨议、国务院咨议、经济调查会委员、盐务署顾问、盐务学校校长等职。

1922年,国会再复,邓毓怡再度为议员。他虽身为“研究系”成员,但不为党派意气之争,超然事外,独以为开国十年“宪法不成,乃为吾人不可旁贷之责任”,故在国会复兴之后,发起“宪法学会”,集众研讨,并着手译著《欧战后备国新宪法》,以此作为制定宪法之参考。《欧战后各国新宪法》的翻译工作用了近一年的时间,书中所选七国,战前均为君主制,而战后均改为共和制。他在书的序言中从宪法的角度论述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他这样写道:“现代人类之精神,大著于战后之新宪,余窃以为有两潮流焉,一曰民治主义之趋向,其结晶为国民投票(Referendum)、国民发议、国民表决、国民选举,皆国民投票所有事也,虽范围广狭,事项多寡,从其国而制不同,要之除波兰外殆无不郑重定于宪典,是盖自代表政治进于直接政治之过程。自美、法、瑞士试行以来,至今日而益普者也。一曰社会主义之趋向,其显例为经济会议。此制固不能概各新宪中社会经济之规定,而俾生产者与于分配之察议,实以此制为要端。视旧宪只见围家政治之一面者,其为进步,殆无疑义。”邓毓怡在序言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当时中国“宜取直接投票制的议会政治”。并强调了宪法的作用:“围制不取立宪,或立宪矣而宪法不良,则无论其国之体与形为何如,而其国其民终不能致治而受福。”《欧战后各国新宪法》是我国第一部介绍欧战后各国宪法的译著,它的出版,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世界发展的趋势,推动了宪法的研究工作。1921年,国会又被解散。邓毓怡从此放弃了从政的打算,遂闭户潜处,专心于书画研究。岁俸即停,便鬻书画以为生计。邓毓怡的书法自唐上溯汉魏以至大小篆,不专法一时一家,而是各取所长,独成一派,他擅长行书,而真草篆隶亦无不工。他的画在当时亦很出名,求他作画的人很多。他的画全有定价,大约三尺长的一幅山水画要卖当时的银元一百五十元左右,每画完一幅,《北京晨报》就照相刊出一幅,但他平时疏懒少作,一年也画不了十多张。邓毓怡不仅能书善画,而且在诗文方面亦有较深的造诣。他自己曾说:“吾才,画不如书,书不如诗。”早在莲池书院读书时期,邓毓怡就已负诗名,那时,他和南官李刚已齐名,并称为吴门两才子。

1929年3月11日病逝于北京,终年49岁。

邓毓怡补充介绍

  邓毓怡(1880-1929),字和甫,一字任斋,别号拙园,大城县白洋桥人。14岁丧父,乡里无为师者,便师于古人。17岁,县名儒刘钟英举他共纂县志。翌年书成,即去保定莲池书院,受教于吴汝纶。他与老师在北京创办华北译书局,传播革命文章。清宣统元年东渡日本留学,攻读法律。回国后,认为振兴教育是救国的根本,便把自家的院舍辟为学校,教授子弟,凡本村青少年一律免费入学。后被天津北洋女子师范聘为教授,又出任北洋法政学堂斋务长。

  民国建立后,邓毓怡被推为众议院议员,曾任大总统府咨议、国务院咨议、经济调查会委员、盐务署顾问、盐务学校校长等职。他传播西方的进步思想,译有《欧战后各国新宪法》、《现代民主政治》、《动物学》、《植物学》等,著有《拙园文集》、《拙园诗集》。还为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称其“桐城高足”。

  “邓毓怡”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