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海南省名人>定安县名人

王映斗

王映斗人物照片

定安名人王映斗介绍

同治期间越华书院讲席

王映斗(1797~1878),字运中,号汉桥、瀚峤。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春内村人。

清道光五年(1825年)由府廪善生员选为拔贡,朝考第一名,被选派在户部江西司任职。数月后因母病回乡探望。母病故守丧3年后赴京任职,升为部额外主事。二十四年(1844年)中进士,留任户部。3年后转为陕西司主事,续升为该司员外郎,二十九年(1849年)升为户部四川司郎中。咸丰元年(1851年),升鸿胪寺少卿,奏准回乡祭葬亡父,守丧3年。八年(1858年)十一月升为内阁侍读学士,后任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同治二年(1863年)调任奉天府(今辽宁省沈阳市)丞、提督学政。六年(1867年)调回京城,历任太仆寺卿、大理寺卿。九年,因年老有病,获准致仕归休。途经省城广州,抚军李福泰等挽留再任越华书院讲席。2年后辞归故里。

居家期间,主编《定安县志》。一生诗文甚丰,惜未刊行。

王映斗人物生平

王映斗(1797—1878),字运中,号汉桥、瀚峤。清代广东(现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春内村人。官至大理寺卿(二品)。与其次子同朝进士,时人称之“父子进士”,为宋代至清代海南七对父子进士中的一对。为人诚直正大,为官公正廉明,关心人民疾苦,爱国忧民。是清代有名的教育家,培养出状元、探花之才。藏有许多书籍作品,但遗世至今却寥寥无几。

王映斗,“生而显异,读书过目成诵……海外无双”(《定安县志》卷上),加上勤奋好学,学业蒸蒸日上。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王映斗考进县学,成为县学生员;稍后,再考入府学,成为府学生员。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再由享有伙食补助费的府廪膳生员,进补拔贡,接着参加会朝考名列前茅,获一等,被安排在户部江西司当小京官,管理户口、财赋。但他只当了几个月的官,就因慈母与世长辞,请假归里守丧3年。后赴京擢任户部额外主事,任职6年。 道光十四年(1834年),即他37岁那年,在北京天顺府参加省选拔举行的考试中,中了副榜举人。过了10年,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在京参加殿试,中了二甲第14名进士。

此后,由于他在官府任职多年,工作经验丰富,表现干练,为人高风亮节,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户部云南司主稿转为陕西司主事。翌年,另任陕西司员外郎(司的副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晋升为司的正职四川司郎中。一直在京户部任职25个年头。清文宗奕詝(咸丰帝)即帝位后,对王映斗的才华和为人颇为赏识,特令他随相国前赴祖国东南沿海省份,在浙江省清理仓库、校阅营伍,还趁机查检东南两河节浮费,裁减冗员。因为他人尽其职,成绩卓著,声名大震,被提升为鸿胪寺少卿,负责礼仪方面的事务。在这期间,严父丧亡,回里守丧3年。其间有一年的5月,粤督徐广籍知晓王映斗学富五车,教学有方,乘他奔丧在家,特聘他出任省城掌管越华书院,时间长达7年之久。在其掌教期间,他发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教学经验,运用独特的教学技巧,谆谆善诱,培养出不少名望很高的社会名流。广东籍的梁跃权中状元、李文田中探花,潘衍、潘桐兄弟竞官至太史。这些充分体现了王映斗教学的才能和成绩卓著,为世人所爱戴。

迄至咸丰八年(1858年)5月间,王映斗复官京城,经过投递奏折请求,蒙皇上的召见,并于同年10月,补原官职鸿胪寺少卿。翌年11月,擢升为给皇上讲学的内阁侍读学士。咸丰十年(1860年)充任恩科会试同考官、皇帝的后勤长官光禄寺卿。一段时间后,先后授太常寺少卿和掌管刑狱、处理重大司法案件的大理寺少卿。清穆宗载淳于同治二年(1863年)元月,调奉天府丞,提督奉天学政,负责管理教育方面的重任。6年任满,秋季返回北京复职。然而,奉天(今辽宁省)乃满洲民族的发祥地,王映斗能获满清朝庭的信任,有机会到这些地方去担任教育工作,实在是一件难得的事情。其间,王映斗大胆对这里的文教所存在的时弊,进行严厉的改革,促进其文风的发展,深受社会的赞许。1864—1865年的两年中,王映斗历任相当于今天中央政府部级的太仆寺卿、太堂寺卿、大理寺卿。同治九年(1870年)3月,因年老多病,祈归。途经省城,抚军李福泰知晓,热情地把他挽留再次主持越华书院,时年已七旬了。在年迈力衰之时,勉强坚持了两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坚决要求归里。王映斗人老志不衰。他为发挥人的价值,在家居4年中,人格高尚,全心全意为人类多作奉献,在有生之年写了不少诗文、公牍和家谱,但都没有编成专集,亦没有付印,因而荡然无存,仅是由他主持编纂的《定安县志》传世。

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知名度很高的王映斗,在家逝世了,享年八十一岁。他的次子王器成,字公辅,号心农,又号晚愚。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累官至刑部主事。乡人为表达对他们父子俩的深情厚意,尊称他们俩为“父子进士”。

风华少年

嘉庆二年(1797),王映斗出生在定安县春内村一普通人家。据其家谱记载:渡琼始祖为王居正,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过琼,繁衍后代。明代,其中的一支文祥公游历至春内村,看到土壤肥沃,田园广阔,于是在此置地定居,繁衍生息,为春内村一世祖。映斗为第八世,其父王元魁年幼失怙,忠厚正直,仗义疏财,助人为乐,毫无骄矜;以子映斗责,诰赠资政大夫,援例授按察司照磨衔。映斗兄弟三人:二弟王映台,三弟王映碧(夭折);姐妹三人,均系同一父母所生。映斗妻莫氏,东一图南村(今定城镇排坡村)人,中举人前所娶。莫氏父母只生她一人,出生时天空全变红,家里水井变干。传说出现此现象,意味着夫家将发外家财。生二男二女,长子匠成,二次子器成。

王映斗从小聪明伶俐,吟诗作文,一气呵成。幼年在家读书,10多岁入庠,旋而府学,深得名师点教,文思大进,为日后高中科甲夯下了坚实的基础。道光五年(1825)被朝廷选派任户部江西司小官员,从此远离故土,走出春内村,踏上了仕途。

长任京官

王映斗从小勤奋努力,立志为国为民。他在大陆从政为官四十多年,从户部江西司小官员到大理寺卿(正二品衔)。从事过财务、民政、后勤、文教、礼仪、政法等方面的工作,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实事。

道光五年(1825),王映斗由府学廪膳生选为拔贡生。他肯学好问,勤奋努力,品学兼优,考试成绩优异,被朝廷选派在户部江西司当一小官员。不久,因母亲生病亡故,奔家举葬,守丧三年。三年后回到京都,官复原职,他在他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工作,认真负责,不耻下问,深得上司的爱戴和同僚的尊敬。1834年晋升为户部额外主事(职位仅次于员外郎)。1835年,顺天府乡试(省试)考中举人,1844年,殿试(会试)考中二甲第十四名进士,被安排在户部云南司任正主稿。云南司管理全国八个省份的漕粮,是户部最重要的一个部门。王映斗上任后,由于多年从事户部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对各个重点难点环节十分熟悉,极快进入角色。在工作中碰到辣手问题,他胸有成竹,料理自如,有紊不乱,许多难题迎刃而解。别的部门有什么疑难,他总是主动协调,帮助解决,深得大司农赛尚阿、祁俊藻的器重。

张岳崧病逝后,道光二十六年五月,王映斗与琼州籍官员及乡绅联合向当局公呈,请批准张岳崧入祀定安文庙乡贤祠,让后人供奉。

道光二十七年(1847),映斗调任户部陕西司主事。同年十月,户部左侍郎柏公俊奏请朝廷批准王映斗协助他一起往山东查办捻匪。正好这个时候,老相国英季、仓帅芝昌奉朝廷之命前往浙江清查仓库,巡视军营,检查东南两河,敷张浪费、人员精简和江苏折漕事件等情况。朝廷于是在六个部中挑选有才干的能人,经过严格的考察和筛选,映斗被选中并派随往浙江等地巡查。在巡查过程中,遇到通州石霸州判任元贪赃枉法,致使水潮湿米一案多年悬而未决,在当地影响极大。王映斗被派往调查审理此案,接案后,他深入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明查暗访,力拒干扰,小小的线索也不放过,终于辨明是非,查明真相。他公正廉明,秉公执法,极快就判决了这一积案。惩治了案犯,打击了腐败,众人无不惊叹,万分佩服。

1850年,咸丰皇帝即位之初,下诏天下,广招贤才。大司农赛尚阳、祁俊藻两人以映斗聪明能干,才智过人,便举文推荐。咸丰皇帝亲自考察,果然贤能,是年五月将其提任鸿胪寺少卿(九卿之一,少卿为副职,是接待宾客的礼仪官)。这一职务事务较少,工作轻松,只管一些礼仪之事。他并不因此闲职而消沉,而是默默地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1859年,晋升为内阁侍读学士,为皇帝讲学,协助皇帝批阅奏本,稽查西四旗觉罗学。1860年,咸丰庚申恩科任会试同考官。不久,调任光禄寺卿(掌管皇室祭品、膳食、招待酒宴的官员),太常寺卿(管理礼乐郊庙社稷事宜之官)、大理少卿(管理刑狱的官员)。同治二年(1863)调任奉天府丞(府的副职,只有满族人才有资格充任正职),兼提督学政(掌握全省生员考试黜陟之事,一任三年,大省以四品以上官员充任)。他刚走马上任,就亲自深入各地调查考察,发现属地各级地方官员贪污贿赂,巧立名目,敲剥生员,官场腐败,学风披靡。王映斗身为五省提督学政,掌管五个省份的教育工作,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暗暗下定决心:如果不整治文教机构,改革文教人事管理制度,兴利除弊,扭转被动的不良局面,使教育工作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决不善罢甘休!于是他不营私情,不留情面,调整了五个省的教育界官员,严格整治文教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严肃部属,认真整顿,革除了存在多年的弊病。事不分巨细,一定亲自检查视察,不辞劳苦,不负朝廷重托。且公正廉明,不惑奸佞,不畏权贵,不受贿赂。钻营求进者,关节不通,无缝可入,望门兴叹,称之为“铁门限”。有效地抑制了贪污腐败,学校的教学秩序焕然一新,生员的学习风气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1865年十月,流寇马贼突然作乱陪都(奉天府),全城惊动。王映斗镇定自若,稳如泰山,面无惧色,运等帷幄,从容应对。一是与将军、府尹商议对策,以坚壁清野之奇计,严阵以待,伺机打击贼寇;二是亲自迅速奏请朝廷派兵支援,歼灭匪寇。由于他策略正确,从容应对,极快就平息了寇乱,使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人民安居乐业。

1867年秋,王映斗再度调回京城,官复原职,协助皇帝批阅奏本,巡查各地文化教育情况。第二年,他被派往芦沟桥放粥厂,开展救灾救济工作,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由于他对朝廷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廉洁为民,言论正大,忠厚不阿,赤诚无私,极为同僚所敬重。此后两年先后升任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等职务。时人称之:“名、位、禄、寿,咸(丰)同(治)年间,琼州第一。”

光绪元年(1875),王映斗回到故里春内村。他不甘寂寞,仍然十分关心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主编总纂《定安县志》。今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有其版本。居家四年,从未涉足政府部门,干预政事,深受人们的钦佩和敬仰。

教书育人

王映斗是个学识渊博,廉洁奉公,严守节气,不阿权贵的封建士大夫。他热爱学习,尊重知识,诲人不倦,颇为重视文化教育。

道光三十年(1850),王映斗上奏疏陈述他多年未归故里,思念亲人的情结,获准后起程返乡。咸丰元年(1851)正月,刚刚回到省城广州,就听到父亲去世的噩耗,于是匆忙赶回故乡,葬祭亡父。同年五月,广东总督徐广缙往高州办公事,得知映斗守丧在家,于是写信与抚军叶名琛商量,聘请他到广州越华书院讲学。

王映斗接受邀请,到越华书院讲学掌教了七年。他在为人处世上,强调节气操守。任教期间,从来不因私事而拜访省里的官员,也不以曾任京官而干预地方公务,但有关地方利害关系的大事,一定私下向有关部门提意见。在治学上,则力求先正,以事实为依据,文章观点明确,以清真雅正为宗,文风不拘一格。由于训迪有方,在他的培养下,生徒进步极快,文行并茂,才华横溢。七年中培养出大批人才,许些成为国家之栋梁。如广东的梁耀枢中了状元,李文田中了探花,潘衍鉴、潘衍桐两兄弟均官至太史。一时声名鹊起,美名远扬。不久,晋京官复原职。旋升内阁侍读学士,为皇帝讲经论学,协助皇帝批阅奏本。

1870年,王映斗年迈力衰,上书朝廷请辞,致仕归里。途经省城广州,抚军李福泰等人亲自拜访挽留,再度在越华书院讲学二年。为国家的教育事业,继续燃烧自己,发挥余热。

父子进士

王映斗生性聪颖,读书吟诗,过目成诵,出类拔萃,记忆特强。嘉庆二十年(1815),他十九岁就考入县学读书,不久又考进府学。他的老师发现他的文章写得特别好,称为奇才,将来一定高中科甲,大有作为。道光五年(1825),王映斗以廪膳生选充拔贡,参加朝考一等。道光十五年,考中乙未科顺天乡试举人。道光二十四年,考中甲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进士,时年四十八岁。

王器成,王映斗次子,字公辅,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卒于光绪三十年(1904),享年六十六岁。官至刑部福建司主事(六品)。他少时随父在北平(京),聪明好学,为人兼虚,倜傥豪迈,不拘小节,喜交朋友,从不沾染纨绔子弟的恶习。写诗作文,落笔成章,一字不改。少年自京南旋就府试。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举优贡,咸丰八年考中顺天乡试举人,直至光绪十八年(1892),才考中壬辰科进士,时年五十四岁,故自号晚愚。其时清政府内外交团,摇摇欲坠,器成自愧无能为力,无从建功立业,心生致仕养身的思想,故又号心农。他不因父亲高官厚禄而盛气凌人,胡作非为,而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并撰联:“读书要能自出见解,处世无过善体人情”、“古来最长久人家莫非积德,天下第一般好事还是读书”等,以勉励后人。如今定安县博物馆尚藏其墨迹。

王映斗、王器成先后科考中了进士,当时人们称之为父子进士,还有一优质木制“父子进士”牌匾挂在其故居门口的门楣上。他俩是海南宋代至清代七对父子进士中的一对。

王映斗补充介绍

  王映斗(1797~1878)字运中,号汉桥、瀚峤。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春内村人。清道光五年(1825年)由府廪善生员选为拔贡,朝考第一名,被选派在户部江西司任职。数月后因母病回乡探望。母病故守丧3年后赴京任职,升为部额外主事。二十四年(1844年)中进士,留任户部。3年后转为陕西司主事,续升为该司员外郎,二十九年(1849年)升为户部四川司郎中。咸丰元年(1851年),升鸿胪寺少卿,奏准回乡祭葬亡父,守丧3年。经广东总督徐广籍再三敦请,赴省城越华书院任讲席。任教期间,其生徒梁耀枢中状元、李文田中探花、潘氏兄弟官至太史。八年(1858年)十一月升为内阁侍读学士,后任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同治二年(1863年)调任奉天府(今辽宁省沈阳市)丞、提督学政,对文教方面的积弊加以革除,士习文风有所改变。六年(1867年)调回京城,历任太仆寺卿、大理寺卿。九年,因年老有病,获准致仕归休。途经省城广州,抚军李福泰等挽留再任越华书院讲席。2年后辞归故里。居家期间,主编《定安县志》。一生诗文甚丰,惜未刊行。

  “王映斗”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