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桂名人吕调阳介绍
吕调阳(1516 —1580),字和卿,号豫所,广西桂林人,祖籍湖广兴国府大冶县茅潭港吕家村(今属湖北省大冶市陈贵镇),明朝中期名臣。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榜眼,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以廉正闻于朝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傅。
万历八年(1580)元日,卒,赠太保,谥文简。
吕调阳生平经历
吕调阳出生时,母亲梦巨蟒入室。生而早慧,聪明好学,七岁时,与父亲游学太学。此时吕调阳尚未取名,母亲让他去私塾读书,老师教授吕调阳周兴嗣所著《千字文》,吕调阳欣然指着律吕句,而视其师说:“这是吾名也“。”因此取名调阳。父亲听说后,大喜说:“儿志不凡哉”。
吕调阳博观史传,文章惊人,得到督学潘公赏识和提拔,说“桂林一枝,当成国栋”。
嘉靖十三年(1534),中举人。嘉靖十七年(1538),随父亲在徐闻县衙读书。嘉靖十九年(1540),准备北上,但听说父亲调任,于是回到徐闻服侍父亲。嘉靖二十一年(1542),卒业太学后,侨寓隆福寺,求学于阳明学派学者“永康学”的代表程文德三年。
经过嘉靖二十三年(1544)、嘉靖二十六年(1547)两次会试落榜,嘉靖二十九年(1550),终于高中榜眼,授翰林编修。嘉靖三十年(1551),迎接父母就养京邸。嘉靖三十二年(1553),以编修秩满,受封父亲为文林郎,母亲为孺人。吕调阳以赡养父母上书回乡,后复入京师。
嘉靖三十五年(1556),充会试分校官。嘉靖三十六年(1557),丁父忧。嘉靖三十八年(1559),丁母忧。嘉靖四十一年(1562),服除,回京。
嘉靖四十二年(1563),任国子监司业。
嘉靖四十四年(1565),擢春坊谕德,典内制。
隆庆元年(1567),擢南京国子祭酒,寻改国子祭酒。在任时,重视道德教育,抛弃传统的注入式,代之以启发式,并以身作则。该年冬,擢南京礼部侍郎。遇恩,录荫一子。
隆庆二年(1568),改任礼部侍郎。
隆庆三年(1569),改任吏部侍郎。寻以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掌詹事府事。
隆庆五年(1570),作为张居正的副职,充会试副主考。奉命教习庶吉士。在充任经筵日讲官时,得到明穆宗的赏识。
隆庆六年(1571),拜礼部尚书。
万历元年(1573),受张居正的举荐,吕调阳进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协助首辅张居正进行改革,以稳重不争受到明神宗的器重。明神宗亲书大字赐予吕调阳,其一曰“枢机克慎”,其一曰“同心夹辅”。
万历二年(1574),主持会试。加恩晋武英殿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
万历四年(1576),以一品秩满,又加恩晋建极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录荫一子中书舍人。吕调阳入相六年,遇上优礼,每见称不名,上殿不趋,及咨访大政,多称旨。屡遣祀郊庙、先师孔子。上两宫徽号、大婚嘉礼以及纳款献俘诸盛事,吕调阳皆令明神宗非常满意,而所受恩赐不可胜纪。
万历六年(1578),告老还乡,赐内帑金百金,文绮二袭,且诏乘传归乡。
万历八年(1580)元日,卒,明神宗辍朝一日,谕祭十一坛,录荫一子中书舍人,赠太保,谥文简。
吕调阳轶事典故
吕调阳十分注重道德修养,性尤淡泊。身上穿的虽是蟒玉之服,为了洁净也经常洗涤。每次为穆宗侍讲经筵之前,他必先作斋戒沐浴,以示虔诚肃穆,讲解时引经据典,切规时政,从不故弄玄虚,夸夸其谈。
吕调阳深谙大明朝典章礼仪,加入内阁后,成为国家重大事务的礼仪主持人之一。“若大丧,若大婚,若崇祭,若荐号,若降夷、受俘,诸臣仪旷典事,咸籍公相成以当上心。”
吕调阳身处腐败官场,而始终保持一身正气,“门无私谒”。他为国家办事,有成绩从不炫耀,也不愿意听别人对他歌功颂德。“所树惟恐见知,所急惟恐见德,”“人故无所藉以颂公”。他去世后,张居正认为他就是当代的丙吉,称赞他“公质行多长厚,余独心服其在政府,断断乎有古大臣之风”。“在汉丙吉,今也则公”。
吕调阳在明王朝没落的官场之中,是一个不倒翁,他历仕三朝,职务只升不降。他在发迹的嘉靖年间,有大奸臣严嵩父子柄权,吕调阳却能鹤立鸡群,不随浮沉,靠的是持正不偏,不胁肩谄媚,靠的是自己手脚干净,严嵩也曾想拉拢他,但他“固谢不往”。万历年间,内阁高拱与张居正间的斗争也十分激烈,但吕调阳辅佐张居正改革而不为政敌所忌刻,他先于张居正致仕还乡,急流勇退,从而避免了张居正死后被政敌攻讦而遭受的抄家之祸。所以后人论述这段明史,说吕调阳是“识时务的俊杰。”做到了“律吕调阳”。
吕调阳史籍记载
吕调阳于《明史》无传,但张居正曾为他撰写墓志铭 ,记载其生平事迹,“我铭贞石,以著朴忠”。
吕调阳人物评价
吴国伦:生平深沉简谅,内辨而色温于人,不轻喜怒事,不轻可否,而人亦无所用其间。
吕调阳主要著作
吕调阳的著作很少,除与张居正合编《帝鉴图说》外,并纂修嘉靖、隆庆两朝实录(《世宗实录》《穆宗实录》)。隆庆六年(1572年)九月,张居正请修《穆宗实录》,神宗允准,命成国公朱希忠为监修官,大学士张居正、吕调阳为总裁官,至万历二年(1574年)修成。万历四年六月,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合疏奏请开馆续修会典。是月明神宗敕谕内阁,择日开馆。此典籍修至万历十三年完稿,至十五年二月上表进书,前后十余年,纂成万历《明会典》二百二十八卷。
另外,他撰有《佛塔寺碑》《全州建库楼记》《勘定古田序》《奉国中尉约畲墓志铭》等碑。他偶尔也作诗,据称“为诗若文,古雅醇厚,不事模拟”,可惜不见流传。
吕调阳补充介绍
吕调阳(1516~1580) 字和卿,号豫所,桂林市人。吕调阳自幼聪明好学,6岁便离家读书。嘉靖十三年(1534),18岁的吕调阳乡试中举。嘉靖二十九年(1550),高中榜眼,授翰林编修。嘉靖三十五年(1556)出任会试分校官。父母相继去世,吕调阳回乡守丧。直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吕调阳才重回翰林,任国子监司业。隆庆年间,吕调阳先后出任南北两京国子监祭酒。因其曾从师于国子监祭酒、阳明学派学者“永康学”的代表程文德,遂以永康之学教授诸生。他在任时,重视道德教育,抛弃传统的注入式,代之以启发式,并以身作则。后又升任南京礼部侍郎。隆庆五年(1570)充会试考官。
万历元年(1573),受张居正的举荐,吕调阳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协助首辅张居正进行改革,以稳重不争受到神宗的器重。先后加官晋衔,直到他去世,官衔已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简。
吕调阳十分注重道德修养,性尤淡泊。身上穿的虽是蟒玉之服,为了洁净也经常洗涤。每次为穆宗侍讲经筵之前,他必先作斋戒沐浴,以示虔诚肃穆,讲解时引经据典,切规时政,从不故弄玄虚,夸夸其淡。
吕调阳深谙大明朝典章礼仪,加入内阁后,成为国家重大事务的礼仪主持人之一。“若大丧,若大婚,若崇祭,若荐号,若降夷、受俘,诸臣仪旷典事,咸籍公相成以当上心。”
吕调阳身处腐败官场,而始终保持一身正气,“门无私谒”。他为国家办事,有成绩从不炫耀,也不愿意听别人对他-。“所树惟恐见知,所急惟恐见德,”“人故无所藉以颂公”。他去世后,张居正认为他就是当代的丙吉(西汉丞相,以宽松和谐,自己有贡献而噤口不说)称赞他“公质行多长厚,余独心服其在政府,断断乎有古大臣之风”。“在汉丙吉,今也则公”。
吕调阳在明王朝没落的官场之中,是一个不倒翁,他历仕三朝,职务只升不降。他在发迹的嘉靖年间,有大奸臣严嵩父子柄权,吕调阳却能鹤立鸡群,不随浮沉,靠的是持正不偏,不胁肩谄媚,靠的是自己手脚干净,严嵩也曾想拉拢他,但他“固谢不往”。万历年间,内阁高拱与张居正间的斗争也十分激烈,但吕调阳辅佐张居正改革而不为政敌所忌刻,他先于张居正致仕还乡,急流勇退,从而避免了张居正死后被政敌攻讦而遭受的抄家之祸。所以后人论述这段明史,说吕调阳是“识时务的俊杰。”做到了“律吕调阳”。
吕调阳的著作很少,除与张居正合编《帝鉴图说》外,还参与修纂《世宗实录》、《穆宗实录》,偶尔也作诗,他“为诗若文,古雅醇厚,不事模拟。”可惜不见流传。
“吕调阳”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