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东省名人>广州市名人>海珠区名人

商承祚

商承祚人物照片

海珠名人商承祚介绍

曾任中山大学教授

商承祚(1902年3月7日-1991年5月12日),字锡永,号驽刚、蠖公、契斋,室名已庼古先斋,广东番禺人,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

出身书香仕宦之家,1921年赴天津拜罗振玉为师,学习甲骨文、金文。1923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未毕业就被南京东南大学聘为讲师,专讲甲骨文。1927年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讲授甲骨文字及钟鼎文字研究、古器铭释等。30年代初回京,先后在女子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33年赴南京任金陵大学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41年赴重庆,任重庆盐务总局、贵州盐务总局分局帮办秘书,同时兼任齐鲁大学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重庆大学、重庆女子师范学院教授。1948年秋天回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政协委员,广东省民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广州市文管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语文学会会长。

著有《殷墟文字类编》、《十二家吉金图录》、《说文中之古文考》、《长沙古物闻见记》等。

商承祚人物生平

1902年3月7日,生于书香门第,幼承家学,酷爱古器物、古文字。

商承祚从小酷爱古文物及古文字,乃决心向这方面努力发展。为求深造,1921年秋天到天津,拜著名古文字学家上虞罗振玉(叔言)先生为师,在他的指导下研习甲骨文、金文,20岁入北京大学研究所,为国学门研究生。

1923年21岁时即出版了一部甲骨文字典《殷墟文字类编》,可谓弱冠成名,得到学术名师罗振玉、王国维的赞赏。

1922年,与广东东莞人容庚相识,自此,两人同乡同行来往甚密,尤以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在一校,不久又同在古文字研究室并肩战斗,均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著名学者。

1923年,21岁,出版了《殷墟文字类编》,得到学术名师罗振玉、王国维的赞赏。父亲商衍鎏出钱刻木版,花了八百多块钱于印成了商承祚先生的第一部著作。

1925年,任国立东南大学讲师(1949年后更名南京大学)。

1927 年,任国立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时任国立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兼筹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要成员的顾颉刚教授,聘请商承祚来校担任史学系和筹备中的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教授。商承祚教授在史学系开设了殷周古器物研究、殷周古器物铭释、殷墟文字研究、三代古器物研究、说文解字部首笺巽等多门课程。

1929年,顾颉刚教授离校后,商承祚教授继任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代主任,他除主持该所工作外,还做了许多研究工作。1927年11月1日《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创刊后,商承祚教授陆续在该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该所顾颉刚为总编辑的《语言历史学丛书》中,商承祚负责考古学,陆续出版了《殷墟文字类编》十四卷及他自己集撰的《石刻篆文类编》《金文萃编》等。

1928年暑假,他还与容肇祖教授“赴北路调查瑶民考察古物”。

1928年12月14日,在该所内成立了考古学会,商承祚任主席。他“以本所古物不敷研究,特会同本所主任顾颉刚教授商准校长筹出一笔款项以为购买古物之用。”并亲自到北平搜购古碑、古造像等200余件。该会“发掘南汉残瓦,收集本省古物,审定本所所藏古器物字画”,设立古物陈列室,“颇得中外参观人士之赞许”。商承祚教授在校任教三年。

1930年7月,辞职离校。

抗日战争爆发,随金陵大学西迁,后在齐鲁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授。

1948年秋,商承祚教授回到广州,被聘为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教授,在国立中山大学执教直至逝世。

1956年,商承祚教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山大学支部委员、民盟全国中央委员、广东民盟副主委及顾问。

1956年,商承祚教授便和容庚教授联名招收古文字学研究生,直至文革前,共招四届共9名,文革后再招一届6名。他们指导研究生,“不开课,更不考试。”“主要是谈话聊天,答疑解惑,再就是赐赠著作,审阅文稿,视其佳者推荐发表。”商教授称之为因材施教。他对学生强调几条基本原则:“一、注意打基础,加强基本功训练;二、从古文字原材料出发,从细读原拓本中发现问题、加以研究;三、认真钻研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权威学者的著作,从中领悟到治学的门径。”

1958年1月,在日本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展出了中国一流的书法作品。

1963年,参加广东书法篆刻研究会的筹委会,任副主任委员,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

“文革”结束后,商承祚教授著书立说的劲头更大,并频频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1977年夏天,他亲临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发掘工地,手拓新出重器中山玉衅鼎、壶铭文两份,一留当地,一携归研究。

1978年冬,携带珍藏多年的一块龟尾甲(即“契斋藏甲之一”),赴长春出席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被推举为理事会召集人,在会上还专就甲骨文辨伪问题与有关专家商榷。

1979年秋,赴西安出席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大会,被推举为名誉理事;是年冬复在中山大学主持召开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次年会。

1981年1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成立,先生任副主席。

1983年,任主席,积极推动广东书法事业向前发展。

1983年秋,赴香港出席第一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

1991年5月12日,商承祚教授逝世。

商承祚学术贡献

甲骨文研究

商承祚先生一生的成就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商承祚先生20岁入北京大学研究所,为国学门研究生,出版《殷墟文字类编》时,年方21岁,可谓弱冠成名。该书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工具书,王国维曾盛赞曰:“如锡永此书,可以传世矣。”

继《殷墟文字类编》之后,他不仅对甲骨文已有资料进行研究与诠释,还积极对甲骨文新资料作整理与考释。陆续发表了《殷墟文字考》《殷墟文字用点之研究》《立字质疑》《释武》《释申》《殷商无四时说》《殷墟文字》《甲骨文字研究》《甲骨文及钟鼎文字研究》等论文,编著出版了《福氏所藏甲骨文字》和《殷契佚存》。《殷契佚存》著于1933年,该书著录了六家所藏甲骨实物,三家拓本,共1000片,并加以考释,为研究甲骨者必备之书。此书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在考释方面更是论述精到,可谓商先生研究甲骨卜辞之代表作。

金文研究

除甲骨文外,商先生于20年代末亦致力于青铜器及其铭文的收集与研究,并注意辨伪。《十二家吉金图录》可谓商先生金文研究的代表作,该书集海内外12家所藏铜器169件编写而成,为每一器绘制了精美的图片,并著其色泽,详其尺寸,加注了铭文,还进行了考证。有如他的《殷契佚存》为治甲骨者所必备之书一样,该书也是治金文者的必备之书。此外,商先生还著有《评宝蕴楼彝器图录》《古代彝器伪字研究》《浑源彝器图》。

在战国文字和秦汉文字的领域,商先生倾注了半个世纪的心血,著书良多,主要有《石刻篆文编》《说文中之古文考》《战国楚帛书述略》《鄂君启节考》《战国楚简汇编》等。商先生1939年所著《长沙古物闻见记》和1941年所写的《续记》,被考古学界誉为楚文化研究的开拓性名著。80岁后还与王贵忱、谭棣华合作,出版了《先秦货币文编》,这是中国第一部货币文字典,首次以字典的形式总结了百年来货币文字的研究。

在商承祚先生的一生中,凡是有考古价值的实物资料,他都不轻易放过,总是从保存文物,弘扬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从事整理、诠释、考证,并利用古文字和古器物研究古史,校勘古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术著作

商承祚教授一生著述甚丰,共出版了15种专著,两种书法作品集,发表了60余篇学术论文。

《殷虚文字类编》(1923年木刻本)该书是一部比较完备的甲骨文字典。全书共分14卷,收字共计4184个。其中包括重文3394个,甲骨独体文790个。全书体例仿《说文解字》而制,按偏旁部首编次,从文字、音韵、训诂3个方面进行分析等,从而使该书成为当时最完备、详尽的甲骨文字典。

《福氏所藏甲骨文字及考释》(1933年,收录美国友人福开森所藏殷虚甲骨37片,从形、音、义3方面进行探讨)

《殷契佚存及考释》(1933年,合8家所藏甲骨而成,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甲骨文专著)

《说文中之古文考》(1934年,考证《说文解字》中注为古文的字的字形、字义及演变过程,是文字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

《石刻篆文编》(1957年,共14卷,是研究文字形体演变的一部极有价值的参考书)

《十二家吉金图录》(1935年)

《浑源彝器图》(1936年)

商承祚作品一览

书法

商承祚不仅是著名的中国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而且还是饮誉中外的书法家。

商承祚先生幼时在其父亲的影响下,研习唐楷,于颜体所得尤多,略参何绍基笔意,遒劲醇雅。后从罗振玉先生习甲骨文,追求契刻意趣,用笔如刀,古朴中有峻利之势。当然商先生最擅长的还是篆体,所作小篆,极其精美。

商承祚先生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及在报刊发表,被博物馆、纪念馆等收藏,并出版了《商承祚秦隶册》、《商承祚篆隶册》等。

对商承祚先生的书法,在广东书坛有较大影响的张桂光先生这样说:“商老习篆取途《峄山》,上在溯商周,下及两汉,其作甲骨,超逸秀劲;其作金文,华贵雍容;其作小篆,柔和娴雅,要皆结体精严,行笔干练,体态自然。晚年钟情秦隶,创造出既浑穆雄奇而又婉通流畅、意趣盎然的一体风格,在隶书领域里独树一帜。题识所用行楷,遒劲凝练,秀颖醇雅,别具姿态。”这一总结十分精到。

1958年1月间,在日本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展出了中国一流的书法作品。在特别被推崇的沈尹默等几位书法家中,包括有商承祚主任、研究生马国权和商衍鎏老先生的作品。他“长期从事书法活动,在国内书法界有很大的影响,与书法名家何香凝、叶恭绰、黄宾虹、黄士陵、黄节、谢无量、邓尔雅、郭沫若、沙孟海、溥儒、卢子枢、黎雄才、关山月、陈邦怀等都有过从。”

1963年,他“参加广东书法篆刻研究会的筹委会,任副主任委员,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

1981年1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成立,先生任副主席。

1983年任主席,积极推动广东书法事业向前发展。

在商先生75岁以后,又致力于秦隶的创作,独创了极富个性的秦隶体书法,广东书坛称之为“商体”,吸引了国内众多书者仿效,80年代中,秦隶体风靡中国书坛。

篆刻

商承祚治学之外,复以书法篆刻驰誉,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有《商承祚篆隶册》《商承祚秦隶册》行世。前书于一九八一年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印行,收录甲骨文、金文、小篆、秦隶等四种字体;后者出版于香港,独集秦隶,此皆其专擅之作。甲骨秀劲质朴,金文浑穆凝练,俱得罗振玉之传,而枯老古拙遇之。罗氏喜集字为楹帖或临摹彝铭,锡翁则嗜活用古文字笔法结构书写古今诗词。

商承祚治印始於少时,十四岁即拜篆刻家劳健为师,曾以日摹汉印十余方为常课,—日於冷摊以贱值购得《繇通之印》,劳公云尝收录於桂馥《缪篆分韵》一书,欢喜赞叹,悬於腰间者数月。中年好蓄古玺印,以精鉴称。

商承祚篆刻,虽玺印两式兼作,然以古玺见长,盖得於彝铭及陶玺之融会变化也。所著《我与容希白》曾曰:“一九四六年希白到重庆,适我卸盐务职,归自贵阳,复得相见,我谓之曰:学不进而刻印则工,以数印示希白,欢聚数日而别。”可见对其多年作印之珍视。其自存印集六册,约二百方,曩蒙见示,并荷见赠往时旧作及自用印蜕数纸,气格醇古,不愧大家。

题碑

《高明县城碑记》,中山大学教授、古文字学家商承祚教授书,(碑面3米*1.5米,),书体:篆隶,面貌风格属于海内罕见。(2011年清明节,谢光辉、陈守友、王冰、王碧凤、宋雪等人初拓)

商承祚补充介绍

  商承祚 (1902—1994),字锡永,号驽刚、蠖公、契斋。广东番禺兴仁乡(今花都水口营村)人。1902年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商衍鎏是清代最后一位探花。商承祚幼承庭训,打下深厚国学基础。1920年他到天津拜罗振玉为师,研习甲骨文、金文和文物鉴定。21岁时写成成名之作《殷墟文字类编》,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字典之一。因此被推荐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1925年未毕业即受聘任南京国立东南大学讲师,第二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讲授甲骨文、古文字学。1927年应顾颉刚之聘回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并开始购藏古物。1932年再赴北京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期间收藏重点在于钟鼎彝器和玺印方面。1934年后先后任教于金陵大学、四川教育学院、重庆大学、重庆女子师范学院等,其收藏益丰,终成鉴藏大家。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山大学教授、古文字研究室主任,国家首批博士生导师。

  1933年后他出版的《福氏所藏甲骨文字》和《殷契佚存》《十二家吉金图录》《浑源彝器图》,均为学界称道。发表的《古代彝器伪字研究》多有创见。《长沙古物闻见记》《长沙出土楚漆图录》,被称为湖南楚文化考古之传播和研究的开山鼻祖。建国后著有《石刻篆文编》《广州光孝寺古代木雕像图录》《先秦货币文编》《中国历代书法篆刻家字号索引》《长沙古物闻见记续编》《战国楚竹简汇编》《论东晋的书法风格并及兰亭序》及《商承祚篆隶册》《商承祚秦隶册》等。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及广东省副主委、中国书法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文管会副主任、广州市文管会副主任、广东省博物馆筹委会副主任、广州市口岸文物出口鉴定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他为保护陈家祠、全国总工会旧址、光孝寺等文物点,力陈其重要性,这些文物点得以保护,其功不少。

  商承祚幼习唐楷,推崇《颜勤礼碑》,后遍临历代碑帖,行楷得颜体的神韵而有秀润之气。善作各体篆书,所作甲骨文清劲秀整,然最擅长的是金文,温厚淳雅,笔意甚高,与容庚的金文可称双绝。中年以后,融合百家,在出土秦隶文字的基础上,写出浑穆厚朴、结体开阔的书体,形成一代书风。

  商承祚晚年主张“藏宝于国,施惠于民”,将数百件收藏文物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等。1994年在广州逝世。逝世后子女将其所藏文物捐给深圳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受到国家文物局的表彰,及后又将商承祚生前所藏图书全部捐献给中山大学。

  “商承祚”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