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东省名人>梅州市名人>梅县区名人

罗桂祥

罗桂祥人物照片

梅县名人罗桂祥介绍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原主席

罗桂祥(1910-1995),男,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维他奶创办人 。毕业香港大学,获经济学士学位。曾任香港豆品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东亚银行董事、香港市政局及立法会原议员、香港消费者委员会主席、香港管理专业协会主席,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获得香港太平绅士、英廷颁赐C·B·E勋爵、香港大学法学名誉博士、 梅州市首批“荣誉市民”等殊荣。1995年5月5日,罗桂祥先生在香港逝世。

罗桂祥人物简介

罗桂祥(1910—1995),广东梅县三乡四和村人。幼年在三乡帽岭小学读书。1920年随母到马来西亚与父亲居住在一起,先后在马来西亚中文学校、英文学校读书。1929年在马来西亚中学毕业后,于1930年考入香港大学,半工半读。1934年毕业,获经济学士学位。

1934年,罗桂祥进入香港余东旋有限公司任余东旋的私人秘书。2年后升任公司经理,同时任余东旋的私人法律代理。1938年10月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大亚湾登陆,10月13日广州沦陷,大批难民逃亡到新界,罗桂祥参加陈丕士在香港组织的救济难民工作。他看见许多难民因营养不良引起脚气病,联想起1936年去上海时听过美国派驻中国商务参赞雅诺的演讲,称赞中国大豆营养丰富,价值跟西方的牛奶一样。于是便与挚友共同集资购买大豆,教难民自制豆浆,以补充营养。1个月后,患脚气病病者居然可以行走。从而引发了他大规模生产廉价而富有营养的大豆饮品的念头。1939年9月,在他多方奔走和策划下,召开香港豆品公司股东第一次筹备会;1940年3月正式成立香港豆品有限公司,罗桂祥任董事长,生产“维他奶”。1941年12月,香港被日军占领。罗桂祥与家人离开香港,到广东连平县避难。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从连平县回到香港。10月,在豆品公司召开战后第一次董事局会议上,罗桂祥被推选为董事局主席、公司总经理。香港豆品有限公司在他悉心经营下,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业务日益发展。1940年豆品公司成立初期资本只有1.5万港元,至1982年扩张到2.1亿元;设备由最初的简单机器,员工只有数十人,至1990年已拥有数十条从瑞典进口的生产线,员工950人;公司营业额从第一年的1.7万元至1989年的6亿元,从当年每天出售7000樽“维他奶”发展到每天150万盒,以前“维他奶”只供应本地市场,到后来发展到占香港市场的70%,生产总量20%销往美国、新加坡、澳洲和中国内地。因此,罗桂祥被人誉称为“维他奶大王”。1979年4月,他到广州与省政府有关部门签订35年补偿贸易协议,投资2275万港元,发展深圳光明农场。1983年10月再签订第二次协议,由豆品公司再投资2500万港元,扩大生产规模。农场由最初的1个牛场200多头牛扩大到8个牛场6000多头牛,员工增至5000多人。光明农场的规模和利润的增长,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

罗桂祥平生酷好陶器,收藏有许多陶瓷精品,在陶瓷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1986年他用英文撰写的《宜兴紫砂陶器》一书,由英国菲力威尔逊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把宜兴陶瓷最早的制作时间移前了400年,受到中外专家的重视。80年代初,他亲访宜兴,鼓励当地陶艺师认真制作,并以高价收购其中高水平的作品。后来,他把数十年珍藏的600多件由公元前1000年到1990年生产的陶瓷茶具及600多种印章文物,价值2亿港元,全部捐赠给香港艺术馆分馆—茶具文物馆收藏。

罗桂祥热爱祖国,情系桑梓,积极支持家乡建设。从60年代开始,先后捐资兴建三乡檀树岗水电站;雁三公路通车后,捐赠卡车1部,使三乡山区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汽车;捐资20万元为寨上村安装自来水和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捐资筑“寨上桥”,在车子顶建电视差转台。1992年罗桂祥昆仲共同捐资120万元重建四和进兴学校;1993年首期捐资600万元,兴建梅县第一职业学校,后又由罗桂祥基金会捐资近300万元充实学校设备;1994年捐130万元铺筑雁洋长教至三乡四和村水泥公路;1995年捐资120万元建“进兴纪念医院”。

罗桂祥勤奋工作,勇于进取,艰苦创业和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海内外的肯定。先后当选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出任东亚银行董事、香港管理协会会长、消费者委员会主席、市政局议员、立法局议员,获得香港政府“太平绅士”、英延颁赐C.B.E.勋衔、香港大学法学名誉博士等殊荣。1994年被梅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1995年5月5日在香港病逝,终年85岁。

罗桂祥补充介绍

  罗桂祥(1910—1995),梅县三乡黄凹村人。

  幼年在三乡帽岭小学读书。1920年随母到马来西亚与父亲居住在一起,先后在马来西亚中文学校、英文学校读书。1929年在马来西亚中学毕业后,于1930年考入香港大学,半工半读。1934年毕业,获经济学士学位。

  1934年,罗桂祥进入香港余东旋有限公司任余东旋的私人秘书。2年后升任公司经理,同时任余东旋的私人法律代理。1938年10月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大亚湾登陆,10月13日广州沦陷,大批难民逃亡到新界,罗桂祥参加陈丕士在香港组织的救济难民工作。他看见许多难民因营养不良引起脚气病,联想起1936年去上海时听过美国派驻中国商务参赞雅诺的演讲,称赞中国大豆营养丰富,价值跟西方的牛奶一样。于是便与挚友共同集资购买大豆,教难民自制豆浆,以补充营养。1个月后,患脚气病病者居然可以行走。从而引发了他大规模生产廉价而富有营养的大豆饮品的念头。1939年9月,在他多方奔走和策划下,召开香港豆品公司股东第一次筹备会;1940年3月正式成立香港豆品有限公司,罗桂祥任董事长,生产“维他奶”。1941年12月,香港被日军占领。罗桂祥与家人离开香港,到广州连平县避难。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从连平县回到香港。10月,在豆品公司召开战后第一次董事局会议上,罗桂祥被推选为董事局主席、公司总经理。香港豆品有限公司在他悉心经营下,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业务日益发展。1940年豆品公司成立初期资本只有1.5万港元,至1982年扩张到2.1亿元;设备由最初的简单机器,员工只有数十人,至1990年已拥有数十条从瑞典进口的生产线,员工950人;公司营业额从第一年的1.7万元至1989年的6亿元,从当年每天出售7000樽“维他奶”发展到每天150万盒,以前“维他奶”只供应本地市场,到后来发展到占香港市场的70%,生产总量20%销往美国、新加坡、澳洲和中国内地。因此,罗桂祥被人誉称为“维他奶大王”。1979年4月,他到广州与省政府有关部门签订35年补偿贸易协议,投资2275万港元,发展深圳光明农场。1983年10月再签订第二次协议,由豆品公司再投资2500万港元,扩大生产规模。农场由最初的1个牛场200多头牛扩大到8个牛场6000多头牛,员工增至5000多人。光明农场的规模和利润的增长,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

  罗桂祥平生酷好陶器,收藏有许多陶瓷精品,在陶瓷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1986年他用英文撰写的《宜兴紫砂陶器》一书,由英国菲力威尔逊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把宜兴陶瓷最早的制作时间移前了400年,受到中外专家的重视。80年代初,他亲访宜兴,鼓励当地陶艺师认真制作,并以高价收购其中高水平的作品。后来,他把数十年珍藏的600多件由公元前1000年到1990年生产的陶瓷茶具及600多种印章文物,价值2亿港元,全部捐赠给香港艺术馆分馆—茶具文物馆收藏。

  罗桂祥热爱祖国,情系桑梓,积极支持家乡建设。从60年代开始,先后捐资兴建三乡檀树岗水电站;雁三公路通车后,捐赠卡车1部,使三乡山区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汽车;捐资20万元为寨上村安装自来水和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捐资筑“寨上桥”,在车子顶建电视差转台。1992年罗桂祥昆仲共同捐资120万元重建四和进兴学校;1993年首期捐资600万元,兴建梅县第一职业学校,后又由罗桂祥基金会捐资近300万元充实学校设备;1994年捐130万元铺筑雁洋长教至三乡四和村水泥公路;1995年捐资120万元建“进兴纪念医院”。

  罗桂祥勤奋工作,勇于进取,艰苦创业和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海内外的肯定。先后当选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出任东亚银行董事、香港管理协会会长、消费者委员会主席、市政局议员、立法局议员,获得香港政府“太平绅士”、英延颁赐C.B.E.勋衔、香港大学法学名誉博士等殊荣。1994年被梅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1995年5月5日在香港病逝,终年85岁。

  “罗桂祥”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