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名人何华益介绍
何华益,女,(1898年-1975),原籍广东中山,9岁时随父到美国旧金山谋生,20岁那年回国。
何华益个人简介
何华益女士生于1898年,正是清光绪戊戌变法那一年,原籍广东中山,9岁随父亲去美国旧金山,20岁回国与下梅林村的书生郑满容结婚。婚后夫妇俩先是在下梅林村务农为生,后来又利用原宝安县深圳南塘街的两间祖屋,靠筹借来的部分资金,开办了鸿安旅馆,艰苦创业。经过不断的装修扩建,鸿安旅馆成为了当时深圳的旅业龙头。何华益也得到了一个广为人知的新名号——“鸿安婆”,客家方言称老板娘为“婆”。
何华益爱国事迹
抗日
1938年10月,日军从大亚湾登陆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深圳沦陷时,鸿安酒家亦被日军强占为驻军司令部。“鸿安婆”何华益及其员工被统统赶走,直至日军撤离后才返回。鸿安酒家复业不久,中共东南特委通过地下组织与“鸿安婆”接触,告知她要租用鸿安酒家设立游击指挥部,开展抗战活动。“鸿安婆”深明大义,积极支持抗战,将酒家一、二楼无偿提供给叶挺将军的指挥部办公。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宝安大队大队长曾鸿文与“鸿安婆”非常熟悉,抗战时和她常打交道。鸿安酒家成为叶挺的指挥部后,曾经是我党的秘密联络点。“鸿安婆”曾多次为我游击队募集经费和粮食,解放战争时期,她还送长子郑福荣(郑光明的父亲)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
建校
何华益女士一面支持革命,一面扶贫,建设家园。她为许多爱国志士提供经济援助,无偿接待难民,收养多名孤儿。她带领青壮年劳动力在边陲小镇开荒种粮,筹资修路。她还支持教育,出资办学。解放前,下梅林村因地处偏僻,没有学校,只有一间私塾。是早年一个叫做郑福森的读书人开办的。只有10来个学生,还有很多孩子上不了学。何华益的丈夫郑满荣为了扩大私塾规模四处奔波。何华益知道后,从东门赶回村里,召开家庭会议,决定将自家祖屋借给私塾使用,使私塾的学生增加到了20多个。有的孩子交不起学费,何华益又以“打会”的方式,资助困难家庭的孩子。最终使私塾的学生增加到了将近50人。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何华益把私塾更名为“焕明小学”,从此,下梅林开始有了较为正规的学校教育。
解放后,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何华益女士将鸿安旅馆卖给政府,交由深圳邮电局使用。所卖房款全部捐给梅林村作为农业建设资金。此后,还将一间郑氏大宗祠全部拆除,拆除材料都用于建设梅林小学。
何华益女士于上世纪60年代去世。她一生爱国爱民,支持革命,行善积德,胸怀坦荡,无私奉献。她创建的鸿安旅馆作为东江纵队指挥部旧址,于1983年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何华益补充介绍
何华益,女,1898年8月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现广东省中山市)。9岁随父去美国旧金山。20岁被父亲送回国,经宗亲介绍,嫁给下梅林村读书人郑满容。婚后先务农,后从本地0、互助会借钱,在深圳南圹街的两间祖屋开办“鸿安旅馆”,经三次扩建具一定规模,成为深圳旅业早期龙头。1937年“七·七”事变后,叶挺在南方组织抗日和整编新四军,经常往来于广州、香港,落脚在深圳“鸿安旅馆”,随后“鸿安旅馆”成为叶挺将军的秘密办公地点和东江纵队指挥部及宝安游击队联络站,何华益被亲切地称为“鸿安婆”。“鸿安婆”为爱国志士提供住宿;将旅馆收益大部资助叶挺和东江纵队;以创办“0”的名义,奔走港澳充当义务“募捐员”。有一次,一位香港名流为躲避香港战火住进“鸿安旅馆”,对抗战前途表示失望。“鸿安婆”多次做工作,使这位名流看到希望,主动向游击队捐款。游击队人员增多,经常断炊,她知道后回到下梅林,动员村民捐粮,并派人送往游击队住地;支持儿子郑福荣参加东江纵队,带动村里10多位青年参加革命。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鸿安婆”同情为躲避战乱而逃荒到深圳的难民,据不完全统计,仅由她安排在下梅林村落户的逃荒难民就有20多户。
下梅林原有一间由郑福森开办的私塾,想扩建,缺地盘。何华益的丈夫为扩办私塾四处奔波协调。何知道后,即赶回村内召开家庭会,将自家祖屋丁后祠堂约500平方米地方借给郑福森办学;有些学生家里没钱,她便以“打会”方式资助困难学生。她被推为校董,将私塾改名为“焕明小学”;解放后,将丁后祠堂和空余祖屋拆掉,材料捐赠给政府建梅林小学;将倾注了一生心血的“鸿安旅馆”卖给政府,所得2700万元(旧币,合人民币2700元),全部捐给下梅林村作农业生产建设基金。1983年“鸿安旅馆”成为深圳市市级保护文物。1962年何华益去世,长眠在梅林水库西南山坳。
“何华益”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