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东省名人>梅州市名人>大埔县名人

范荑香

暂无范荑香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大埔名人范荑香介绍

近代岭东三大女诗人之一

范荑香(1805-1886年),原名蒥淑,字茹香,又字荑卿。广东大埔三河镇梓里村人,生于嘉庆十年(1805),范引颐之女,同邑邓耿光室。十二岁即能赋诗填词。有《化碧集》,梅州管又新民国五年(1916)刊行。范荑香为近代岭东三大女诗人之一,与黎玉贞、叶璧华齐名 。和黎玉贞出生在梅城、叶璧华嫁到梅城不同,范荑香是中年以后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梅城圣人寨。

范荑香一生写了很多诗,以《落花》、《闺怨》两首最为人传诵。她晚年时,欲将其诗稿尽数焚烧,幸得其内侄范玉墀,从火炉中夺回一部分。太守黄篑山与梁墨林等对范诗评价很高,将诗汇编成册,题名为《化碧集》,梁墨林作序。直到范逝世后的1916年,才得到范的亲属邓奖仙所提供的《荑香诗集》,汇编成《化碧集》,中国近代教育家、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题写书名,制版印刷了几百册,很快就销售一空。对范诗,梁墨林盛赞“真可骇心魂,泣鬼神”。香港《探海灯日报社》社长张闵生惊叹:“集中诸作,词意沈博,风骨凝重”。范诗造诣之深与影响之广可见一斑。

范荑香人物生平

范荑香是著名的客家女诗人,原名甾菽,又字清修,原籍广东省大埔县梓里村,晚年定居于梅县白土堡圭潭乡(今梅州市梅江区东升乡的圣人寨)。她生于清嘉庆乙丑年(公元1805年),一生饱尝甜酸苦辣,经历了才女、寡妇和尼姑三个坎坷的历程。终年八十六岁,为后人留下《化碧集》一册。

才女范荑香

范荑香诞生于书香之家,童年时生活尚称优裕。先祖连续四代举人出身,极为罕见。高祖父范元凯,参加省城乡试考中举人。曾祖父范觐光,岁贡生,是由府州县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学习的举人。祖父范彪,也是举人,任嘉应州的学正,是负责对秀才进行监督考察的地方学官。父亲范引颐,单名肃,人们尊称“肃公”,也是举人,做过广东三水县的训导,是协助学正工作的地方学官。荑香有幸生活在文化渊源深厚的家庭环境之中,幼年即有祖母教她识字读书,年纪稍大,改由祖父亲自教读。她聪明好学,阅读了不少书籍,既能作文,尤善赋诗。她的姑母堂姐也善吟咏,但都赶不上才思敏捷的荑香。

有一回,她和姑母堂姐一起外出春游踏青,这是违反当时礼教的行为。按照习俗,男主外,女主内,是不准妇女随便外出游玩的,可是她们经不住春天的诱惑,偷出家门。走过小桥,迎面吹来温暖和煦的春风,耳边听到叫卖饴糖的箫声,恰似合奏的迎春曲,真叫人心旷神怡!但她们提心吊胆,东躲西藏,唯恐被人发现,忽然听到背后有游客的声音,便钻进树林里去,假装采摘柳树枝条。事后,这个悖逆的行为,被她的祖父知道了,难免训诫一番。祖父还有个特别的规定,那就是既然做错了,就该罚作《春游踏青》诗一首,按时交卷,不得草率,违者要打掌心。姑母的诗写得好而不快,堂姐的诗写得快而不好,都被打了掌心。只有荑香的诗写得好且快,免挨板子。此诗至今还流传民间,活脱脱地呈现出才女当年春游踏青时的景色和心态:

缓步闲行过小桥,春风吹暖卖饴箫。

忽惊背后来游客,退入垂阴折柳条。

又一回,荑香和姑母堂姐在秋高气爽的季节,观赏圆圆的明月着了迷,直到深夜还呆在院子里。家中侍女几度呼唤,她们仍然如醉如痴地不愿离开……第二天,她们三人心里害怕又要挨训挨打了,赶紧自觉地以《明月夜眠迟》为题各写了一首诗,提前放到祖父的书桌上,祈望宽容论处。祖父是爱才惜才的地方学官,发现书桌上三首诗,欣然诵读,莞尔而笑。不仅没有惩罚她们,而且挑选出荑香的诗加圈加点,批上十个红字:“明月之倩女,太白之知音。”张贴在书房的墙上,供人共赏,以示鼓励。此诗富有真情实感,恰切地流露了才女当年对如玉似镜的明月的无限倾心:

侍儿几度唤归眠,犹仰当空玉镜圆。

立听更楼响三点,不知凉露湿金莲。

荑香热爱大自然,除了热爱春光和明月,同时也热爱鲜花,尤其是带着露珠迎接晨曦的鲜花。因此,她常在黎明之前早早起床,点亮烛光,欣赏刚刚开放的花朵。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高声朗诵诗篇,把祖父从梦中吵醒。对她这种癖好,祖父却不责难,反而赞赏,认为她写的《惜花须早起》与古代诗人所作“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恰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信,请看:

流莺啼破绿烟丛,四鼓频敲漏未终。

晓起先呼银烛照,海棠含笑一枝红。

当时,有些私塾曾将《惜花须早起》和《爱月夜眠迟》两首诗选为范文,供学子诵读。碰巧,这两首诗的题目,自然成对,妙趣横生,才女情思,出神入化。

寡妇的忧伤

荑香二十一岁,由祖父作主,嫁给三河汇东人邓耿光,在嘉应州的学署中结婚。当时,耿光是被推荐应试的士子,但他写的诗文不及荑香,常觉惭愧。婚后不久,耿光便要赶赴省城广州参加乡试。荑香持有不同的见解,坦诚直率,恳切地挽留说:

“郎君!请听为妻肺腑之言。俗话说,火到猪头烂,功到事业成。如今你的学力尚有不足之处,奉劝再苦读几年,前往应试方可高中,不然枉受旅途之苦。”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耿光听后,反而恼羞成怒,刚愎自用,横眉睁眼地回答:

“聪明的妻子!别把丈夫看衰了。我决心已定,不必多言,若考不中,誓不相见。”

不幸被荑香言中,耿光果然名落孙山。他失望而归,路过老隆,想起了自己的誓言,羞惭至极,无地自容,狠心地在深夜里弃船投河溺死了。

可怜荑香此时才二十四岁,即成寡妇。她没有生下儿女,其夫之兄愿将一子过继给她为子。夫家生活艰苦,夫兄等人又恐她难以坚持,多次劝她改嫁。可是她长期深受“贞女不事二夫”的思想影响,总不答应。宣称:“祖上累代读书为官,岂可不顾名节,遗臭万年,以辱祖宗。”尤其厌恶媒人再来纠缠,便写一首题为《闺怨》的诗,贴在房门之旁,表明心志:

可笑情媒拙似鸠,三牲偷拜嘱牵牛。

邯郸一梦金香散,少妇从来是莫愁。

她在夫家,孤苦度日,把希望寄托下一代,认真教导过继的儿子读书。曾写过《课儿》诗三十六韵,借物咏怀,反复嗟叹。

几年后,祖父告老辞官,从嘉应州回到三河镇。随即与荑香的父母商议,怜惜她夫死家贫,接回娘家居住,可兼侍候老人。从此,荑香回到娘家,闲来无事,学习刺绣,藉此以补家用。一位以才女闻名的寡妇,满怀忧伤,向谁诉说?只得写诗宣泄倾吐。她在《即事》诗中写道:

春愁无事强拈针,花样虽新不忍寻。

刺到莲房心自苦,谁知侬苦比莲深。

尼姑的血泪

二十年过去了,荑香的寡妇生活仍未结束,但她的祖父和父母却相继过世了。此时,她的继子已经长大,希望接她回邓家供养。然而,荑香因为善于作诗而出名,不少通晓文墨的仕女,或请她相聚,或拜她为师。她经常来往梅城、松口等地参加诗会,很少呆在娘家三河和夫家茶阳。清道光年间,大埔知县荏荃,听闻荑香的诗名,聘请她为塾师,教其长女,但荑香倾向自由,不愿寄人篱下,婉言辞绝了。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汪海洋率军从汀州打到茶阳,并与清军反复激战,可怜无辜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荑香面对此情此景,惨不忍睹,心惊胆战。她看破红尘,寻求解脱,誓志空门,长斋念佛。往后,她便由寡妇转为尼姑,云游各地,到过不少名山名刹。

身入空门后的荑香,诗作日少,但还有赞美大自然和觉醒世人的吟咏。例如《游阴那灵光寺》等诗篇,在民间辗转传抄诵读:

森森松柏翠萝缠,无数山花艳欲然,

石似飞云归众壑,峰如伸指插诸天。

欲求四相消前业,合共菩提了宿缘,

参罢六如成梦幻,一声清磬法轮圆。

潮州太守吴云帆,浙江人,在任所去世,荑香怀念其为官清正,敬题诗五首。吴的家属带回浙江后,将所有挽诗结集出版,以荑香的挽诗为压卷之作。于是荑香诗名远传钱塘江两岸,惊呼荑香是不可多得的“女才子”。

荑香年届古稀时,体弱多病,心烦意乱,深感寻求解脱还是解脱不了。她面对青灯,悲痛欲绝,将心爱的诗稿一页又一页地焚烧。幸得她的内侄范玉池在旁,急忙从火中夺回了一部分。事后,荑香悔恨莫及,心如刀割,又把残存的诗稿珍藏起来。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百无聊赖的荑香,应邀来到嘉应州白土堡的尼庵暂居。当时白土堡圣人寨村有一举人梁墨林,其姊亦好诗,倾慕荑香的诗名,索得诗稿三十多篇,多数是感怀之作。梁墨林诵读到《落花》等篇时,也为之潸然落泪:

瑶台一夜彩云空,狼藉残香恨无穷。

月下记否怜并蒂,天涯谁与叹飘蓬。

犹看蝶影来墙外,怕听莺声出院中。

自古红颜多薄命,无须惆怅怨东风。

梁墨林同情之余,郑重地将荑香诗稿献给太守黄篑山观览,黄深受感动,汇编成册,题名《化碧集》。《化碧集》将刻板印刷时,由于荑香一再反对,只得作罢。她如此决绝的态度,无非表示出家人不求闻达,蓄意要给世界留下一个“空”字,甚至连一个“空”字也不留吧!

梁墨林震惊之余,更深切地同情荑香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年老居无定所。他嘱咐其子梁诗五撰写募捐簿序文,奔走求助,共得六百多两白银。接着,在白土堡圭潭乡的锡类庵旁,修建一座“荑香静室”。等到荑香住进去时已经八十五岁了。为了有人继承她的衣钵和照顾她的生活,还收养一个青年女子为徒弟,可以说老有所养和后继有人了。

谁知荑香的命运多舛,居住之难虽获缓解,而饮食之难日益严重。她在《述恨》诗中控诉道:

被害何因实可伤,八旬孤苦痛凄凉;

门无关键厨无火,炉有寒灰地有霜。

病里饥寒唯自泣,健时劳力为人忙;

于今何处求生计,血泪遗书诉上苍。

上苍没有回音,荑香终于悄悄地病逝于“静室”之中,那时青年的徒弟已经远走他乡了。因此,荑香究竟死于何年,至今仍然不得而知。

荑香死后多年,人们仍然没有忘记她。1917年,《化碧集》获得刊发。1943年,又再次订正增补,发行《重刊化碧集》,总算为荑香留下一点纪念,稍可抚慰后人缅怀之情罢了。

范荑香人物简介

范荑香(1805—1886),女,原名营淑,又字清修,广东大埔县三河镇梓里村人,出生于数代书香之家。其高祖父范天凯,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曾祖父范觐光,乾隆二十五年(1760)岁贡生;祖父范彪,乾隆三十二年(1767)举人,曾任嘉应州学政;父范引颐,嘉庆九年(1804)举人,曾任三水县教谕。

香幼极聪颖,初由母教识字读书,稍长则由父范肃公教读诗文,故遂能文能诗。21岁,由父作主嫁本县庠生(秀才)邓耿光,在三水县学署成婚。耿光学举子业(应试的诗文),但写诗不及荑香,常觉惭愧。婚后三年,耿光病死。香年方24岁,未有子女,其夫兄将一子过继为嗣,但家贫,夫兄无所顾恤,且有迫嫁之意。她坚执不从,悉心教嗣子读书。及后,其父解职返家,怜惜女儿夫死家贫,着她回住娘家,兼侍候老父母。

20年后,父母均逝世,嗣子已长大,欲接她回邓家供养,但她因长期寡居,不再思天伦乐趣,决心终老空门,且忧伤抑郁常以诗抒发而诗名已播于遐迩,遂在嘉应州选择庵场。时嘉应州学正(圣人寨村人,举人)梁光熙读其诗,爱其诗才而怜其遭遇,特发起募捐,得银600余两,择定白土堡珪潭乡(今梅州市梅江区东升乡圣人寨村)锡类寺左侧,建一“荑香静室”供其静修。州人知其为前州学正范彪孙女(范彪为嘉应学正时,宋湘、叶澄等十余人均经其品评鉴别,极负名望)倍加推崇,各方善女敬礼不衰;梅城松口等处官家通文墨的妇女,则争相迎请至家奉其为师。咸丰三年(1853),浙江钱塘(杭州)人吴均任潮州知府,死在任内。其家属运柩回乡途经三河,她送挽诗五首。其家属将所有挽诗汇集刊印发行,中以她所送为最佳,列在卷首。于是荑香诗名远播钱塘,人称“女才子”。年80余卒于荑香静室。

荑香为近代岭东女诗人之一,一生写诗甚多,凡游名山古刹,均有题咏。今阴那山灵光寺尚存其题诗。道光二十三年(1843)嘉应进士黄基及举人梁光熙(墨林)将其诗汇编成册,题名为《化碧集》,并为之作序,拟刊行于世,因她坚辞而止。民国5年(1916),梅县人管幼惺将梁光熙初编《化碧集》、范沄(荑香侄)所编《荑香诗集》及其本人《自述》一首,加以校订,汇编成册,仍名为《化碧集》付梓发行。

荑香诗,除寡居前所写颇为清新潇洒外,寡居后所作则多具凄惋情调,咏物和古,大都借题写意。其中《落花》、《闺怨》最为人所传诵,如年青时所写《踏青》:“天气晴和景物佳,商量载酒约同侪;寄语姐妹休行急,待我徐徐看绣鞋。缓步闲行过小桥,春风吹暖卖饧箫;忽惊背后来游客,退入垂阴折柳条。”寡居后所写《闺怨》:“永夜深深蜀魂啼,寒风吹入画楼西;如何不啄花前露,偏向幽闺自恻凄。遥闻孤雁渡潇湘,难寄音书到异乡;漫道恩情如逝水,三生盟誓勿相忘。”晚年生活清苦,写《述恨》:“被害何因实可伤,八旬孤苦痛凄凉;门无关键厨无火,炉有寒灰地有霜。病里饥寒唯自泣,健时劳力为人忙;于今何处求生计,血泪遗书诉上苍。”

一个女才子,遭遇不幸,终老空门,曾引起嘉应许多诗人同情惋惜。张凤韶诗:“可怜绝世聪明女,终老寒灯古佛前。”叶璧华《赠范荑香诗》有句“谁教绮阁谈诗侣,竞做挑灯踏雪人。”这些诗,代表了同时代的文人对范荑香的怀念和景仰 。

范荑香补充介绍

  范荑香(1805—1886),女,原名营淑,又字清修,三河镇梓里村人,出生于数代书香之家。

  香幼极聪颖,初由母教识字读书,稍长则由父范肃公教读诗文,故遂能文能诗。21岁,由父作主嫁本县庠生(秀才)邓耿光,在三水县学署成婚。耿光学举子业(应试的诗文),但写诗不及荑香,常觉惭愧。婚后三年,耿光病死。香年方24岁,未有子女,其夫兄将一子过继为嗣,但家贫,夫兄无所顾恤,且有迫嫁之意。她坚执不从,悉心教嗣子读书。及后,其父解职返家,怜惜女儿夫死家贫,着她回住娘家,兼侍候老父母。

  20年后,父母均逝世,嗣子已长大,欲接她回邓家供养,但她因长期寡居,不再思天伦乐趣,决心终老空门,且忧伤抑郁常以诗抒发而诗名已播于遐迩,遂在嘉应州选择庵场。时嘉应州学正(圣人寨村人,举人)梁光熙读其诗,爱其诗才而怜其遭遇,特发起募捐,得银600余两,择定白土堡珪潭乡(今梅州市梅江区东升乡圣人寨村)锡类寺左侧,建一“荑香静室”供其静修。州人知其为前州学正范彪孙女(范彪为嘉应学正时,宋湘、叶澄等十余人均经其品评鉴别,极负名望)倍加推崇,各方善女敬礼不衰;梅城松口等处官家通文墨的妇女,则争相迎请至家奉其为师。咸丰三年(1853),浙江钱塘(杭州)人吴均任潮州知府,死在任内。其家属运柩回乡途经三河,她送挽诗五首。其家属将所有挽诗汇集刊印发行,中以她所送为最佳,列在卷首。于是荑香诗名远播钱塘,人称“女才子”。年80余卒于荑香静室。

  荑香为近代岭东女诗人之一,一生写诗甚多,凡游名山古刹,均有题咏。今阴那山灵光寺尚存其题诗。道光二十三年(1843)嘉应进士黄基及举人梁光熙(墨林)将其诗汇编成册,题名为《化碧集》,并为之作序,拟刊行于世,因她坚辞而止。民国5年(1916),梅县人管幼惺将梁光熙初编《化碧集》、范沄(荑香侄)所编《荑香诗集》及其本人《自述》一首,加以校订,汇编成册,仍名为《化碧集》付梓发行。

  荑香诗,除寡居前所写颇为清新潇洒外,寡居后所作则多具凄惋情调,咏物和古,大都借题写意。其中《落花》、《闺怨》最为人所传诵,如年青时所写《踏青》:“天气晴和景物佳,商量载酒约同侪;寄语姐妹休行急,待我徐徐看绣鞋。缓步闲行过小桥,春风吹暖卖饧箫;忽惊背后来游客,退入垂阴折柳条。”寡居后所写《闺怨》:“永夜深深蜀魂啼,寒风吹入画楼西;如何不啄花前露,偏向幽闺自恻凄。遥闻孤雁渡潇湘,难寄音书到异乡;漫道恩情如逝水,三生盟誓勿相忘。”晚年生活清苦,写《述恨》:“被害何因实可伤,八旬孤苦痛凄凉;门无关键厨无火,炉有寒灰地有霜。病里饥寒唯自泣,健时劳力为人忙;于今何处求生计,血泪遗书诉上苍。”

  “范荑香”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