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东省名人>肇庆市名人>高要区名人

陈祝龄

陈祝龄人物照片

高要名人陈祝龄介绍

清代慈善家

陈祝龄是高要沙浦沙二村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生平乐善好施,捐资兴学,热心公益,桑梓情重,深为邑人所传颂。

陈祝龄简介

祝龄自幼家境贫寒,父辑庭,清秀才,屡试不第,居乡课蒙童,以微薄修金,扶养妻儿,子女众多(六子一女),几饔飧不继。其姐夫携挈祝龄赴津就读,时祝龄年10岁。祝龄在学勤奋苦读,聪颖过人,后考入天津商业学堂,成绩优异。毕业后,任职英商怡和洋行,以其精通英语,尤擅于商贾,大施才干,深为英人所赏识。先后由侍应生、练习生、行员,提升为买办,平步青云,年少发迹,时仅29岁。

清末,祝龄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广东发生大水灾(1915年即乙卯年肇庆景福围崩溃),粤人到津募捐,祝龄解囊乐捐大洋银5万元,作为广东大水灾赈济专用款,深得孙大元帅嘉许,亲笔书赠“乐善好施”四个大字,为宣纸装裱横额条幅,横五尺左右,宽二尺多。该条幅保存于家乡,以后每年春节必悬挂于祖祠,让乡人鉴赏。

在天津期间,还为广东同乡会筹建“广东中学”,祝龄为校董会董事,并捐建礼堂一座。南开大学扩建之始,祝龄亦多资助。举凡在津慈善事业,教育事业捐献,祝龄无不慷慨支持。稍后,高要县中学校长吴功补(清拔贡)为筹建校舍,专程到津募捐,祝龄慨然承诺捐建学生宿舍一座,使远道学生得以寄宿就读。为了纪念他,特把该宿舍命名曰“祝龄宿舍”。

鉴于故乡沙浦文盲众多,为启迪民智,作育人材,祝龄于1925年毅然捐资大洋银25000元,于沙二村兴仁里基围东边创建“祝龄学校”,青砖西式大楼,颇具规模,请县书法家梁清平先生书题匾额“祝龄学校”四个隶书大字,还添置有图书仪器、体育器械、教学用品等,一应俱全。学生免费入学,供应书籍,并设有升学奖学金。为解决学校经费,拨出私产(在中山县的沙田360亩),作为常年固定校产(当年田产价值5万元大洋银币)。每年田租收入约3、4千元,足够学校全年费用开支。至1938年抗战爆发(时祝龄已去世近十年),经费发生困难,每年仍由其子陈福基津贴1000大洋银作办学经费,其余则由陈族聚德堂祖尝解决。这期间,学校改称为“沙浦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直至解放。

祝龄在大力捐资兴学同时,还对一些勤奋好学的人,亦多予资助。

清末,陈祝龄独力支持其七弟陈汝襄读书,汝襄考取了官费留学美国耶鲁大学铁路工程系,毕业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协助工程师詹天佑建筑八达岭铁路工程,其表弟梁朝玉留学美国亦赖祝龄大力支持。

祝龄对乡中鳏、寡、孤、独无所依靠的人,关怀备至,为使老有所养,死有所葬,捐资万多大洋银购买铺业、田塱实业,以租赁收益用于济贫恤葬。凡族内鳏、寡、孤、独丧失劳动力者,按月赈济大米3斗,菜金零用钱一元五角或二元不等。死而无以为殓者,则恤以丧葬金。

此外,为方便乡民田间憩息,躲避风雨,捐资兴建茶亭两座:一在去苏坑必经之路,大围桥南面的“百龄亭”;一在三圣宫东边的“三祝亭”。每年夏天还雇工煮茶,供应来往行人。

祝龄晚年因资助革命为匪帮所嫉忌,1929年惨遭劫难,被军阀黑帮匪徒“绑票”,勒索巨款而不幸身亡。终年59岁。

三十年代初,祝龄遗孀及子媳乃将祝龄骨骸运回原籍本县,复葬于永安圩东方土名“鲤鱼透水”。

陈祝龄补充介绍

  陈祝龄(1870—1929),广东高要人。早年毕业于天津中西学堂。1880年随姐夫北上天津,1909年被委任为天津怡和洋行出口部买办。陈祝龄曾参股兴建了耀华里,并自己出资建造了大量房产,后组建义德洋行。1929年遭绑架遇害。

  陈祝龄在居津广东商人当中,是非常具有号召力的“精英人物”。据高要文史资料记载,孙中山先生在广州设大元帅府期间,广东省发生大水灾(1915年),广东商人在天津募捐,陈祝龄捐赠银元五万元,作为广东大水灾赈济专用款,深得孙中山嘉许,亲笔书赠“乐善好施”四个大字,以宣纸精装苏裱横额条幅,横五尺左右,宽二尺多。该条幅被陈祝龄保存在高要家乡,每年春节必悬挂于祖祠,让乡人鉴赏。

  “陈祝龄”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