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名人陈斐琴介绍
陈斐琴(1911—2003年),广东兴宁石马郑塘人,原海军政治部文化部长。陈斐琴于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参加梅县暴动并加入工农革命军。1929年入读上海艺术大学,1932年留学日本参与编辑左联刊物《东流》。1937年到延安,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晋南前方政工干事,晋冀鲁豫军区、中原野战军和二野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参加了土地革命、百团大战、淮海战役,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和统一战线工作。 解放后,任二野战史修订领导小组副组长、西南军区文化部长、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总编、海军政治部文化部部长等职。1956年授上校衔,1957年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1982起享受副军职待遇。1979年离职休养后,组织编写了《刘伯承元帅大军指挥手记》、《刘邓大军征战记》、《邓小平二十八年间》等36部上千万字的史料和传记书籍。
陈斐琴人物生平
陈斐琴,1911年出生于广东兴宁石马镇,早年从梅州中学毕业后,到上海求学,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后到日本帝国大学留学;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加入了共产党。1933年冬,中国左联在日本恢复东京支盟,陈斐琴就是支盟成员之一(那时他使用的名字是陈松),并担任支盟文艺杂志《东流》的编委,是东京“国际戏剧协会”主要成员。在此期间,他与陈达人合作,翻译出版了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白夜》等书;组织公演《雷雨》、《复活》、《洪水》和《马门教授》等进步戏剧;编辑出版《东流》月刊和《东流丛书》,大文豪鲁迅、郭沫若等都为该杂志投过稿。
回国后陈斐琴投笔从戎,来到129师跟随刘伯承转战南北,对刘伯承的战术思想、起居言行,点点滴滴记于心中,笔录在他随身带着的本子上。他与军中的唐平铸、卢耀武都是留日学生,被尊为刘邓大军“三鼎甲”。陈是“鼎元”,连刘伯承司令员给他写信,后面署名还要加上“顿首”两字,可见他在刘伯承心中的分量。
莫言的老师、原中国作协副主席徐怀中在部队曾与陈斐琴共事多年,对他的性格、人品、才华有深刻的了解。他回忆1946年春,陈斐琴与文工团女演员李佩琳在野战机关驻地的一个小镇(武安县伯延镇)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结婚后李佩琳没有得到什么特殊享受,只不过偶尔骑骑马而已:夜色朦胧中,有人牵了一匹马在路边等候着,待文工团队伍上来了,随即听到了陈斐琴压低了声音说,佩琳同志!换着骑一会儿吧。听他的语气,你很难分辨这是一位领导对下属的关爱,还是一位丈夫对年轻妻子的体贴。他把妻子扶上马,警卫员牵着缰绳先走了。陈斐琴随后深一脚浅一脚,追赶着队伍……
历经艰辛,编著刘邓大军“史记”
1947年7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陈斐琴与刘邓首长朝夕相处,得以近距离目击杰出军事家独特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艺术,以及一次又一次的惊世之举。当部队冲破重重险关,终于胜利抵达大别山时,他暗中立下誓愿,一定要把这一切编写成书,使之光耀史册。但是,一场“文革”动乱打破了他的夙愿,他遭到造反派的迫害,很长时间被“挂”起来了,不给作结论,不分配工作,不恢复待遇。他等待不下去了,心想,太史公遭到酷刑尚且发愤著书,何况身心健康的自己正当盛年!虽然一家人挤住在仅有四平方米的小屋里,他每天躲在与邻居共用的小厨房里奋笔疾书。一米八几的人儿,长时间弓腰曲背蹲在小马扎上,还要忍受蚊虫叮咬、油烟腥气和难熬的闷热,需要多大的毅力啊!他的一支金笔,很快就磨得像针一样尖锐,一不小心触到手指,很快就能见血了。为了节省花销,他推着小孙子坐过的竹编儿童车,从打印社把文稿运回来,由家人装订好,他再推着小车送到邮局寄发。穿行于人行道上,正是他思考问题和谋篇造句的好时间,许多灵感也是在一趟又一趟的往返路上捕捉到的。
为了深入研究,他穷搜遍读刘伯承读过的书,如《孙子兵法》、《易经》、《孟子》、《大学》、《诸葛亮集》、梁启超的文集等等。他还不辞辛苦,跋山涉水重访太行山、大别山和第二野战军驰骋过的中原战场。他手抄过四十几万字的古代兵书的珍本。一天,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主动找上门来,说他保存了一些有关刘、邓的文字资料和照片,愿意毫无保留供他选用。陈斐琴喜出望外,愿与他真诚合作。同时陆陆续续联系了许多军内外作者,组成了一个编外写作班子。几年之间出版了《刘伯承军事文选》、《刘伯承军事生涯》、《刘伯承军事理论探索》、《刘邓大军征战记》、《刘邓大军风云录》、《二十八年间——从师政委到总书记》等36部书。有的书获得全国图书一等奖、金钥匙奖。
1989年11月20日,邓小平会见了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修订人员,到会的有宋任穷、秦基伟、陈锡联、陈再道等二野著名将领。陈斐琴作为修订领导小组副组长,也参加了会见。当他上前与邓小平握手时,介绍人把他的名字说成是陈裴琴,小平当即纠正说:“他不叫陈裴琴,是陈斐琴,他是一个编书人。”步入晚年的陈老,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编成了一部刘邓大军的“史记”,一部经天纬地的大文章!
毛泽东曾经说过,夺取政权不仅要靠枪杆子,还要靠笔杆子。出生于兴宁石马,跟随刘邓大军驰骋中原,亲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过程的陈斐琴,就是军中的一支笔杆子。晚年的他实现了自己的夙愿,编成了一部刘邓大军的“史记”。
跟随刘邓大军(第二野战军)驰骋中原,亲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过程的陈斐琴,一个熟读当代军事学的大秀才。他长期担任刘邓大军政治部宣传部长,后任《解放军文艺》主编、海军文化部部长等职。他一生著作等身,共出版四十多部一千余万字的军事著作和回忆录,堪称刘伯承、邓小平研究专家。
陈斐琴人物简介
陈斐琴,1923年至1925年在兴民学堂读书。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5月1日参加梅县暴动,并加入工农革命军。同年7月,受中共梅县部委派遣到兴宁永和湖尾乡了解组织武装暴动的准备情况。武装暴动失败后,北上江西参加红军。1929就读上海艺术大学。1932年初,东渡日本留学,参与左联东京分盟文艺刊物《东流》的编辑工作。1937年冬进入延安。1938年5月参加八路军,投身抗日战争。194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豫边区游击部队唐天际司令部工作员、八路军晋南前方政治敌工部干事、敌工队队长、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原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第二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陈斐琴同志参加革命后,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和统一战线工作。他在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工作期间,担任《新华日报》的特聘通讯员,负责编辑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敌伪研究》杂志。全国解放后,历任《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室成员,第二野战军战史修订领导小组副组长,西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文化部长,总政治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海军政治部文化部部长等职。1956年10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57年10月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1979年12月离职休养,1982年8月起享受副军职待遇。离休后,笔耕不辍,先后组织编写了《刘伯承元帅大军指挥手记》、《刘伯承军事生涯》、《刘邓大军征战记》、《邓小平二十八年间》等36部共上千万字的史料和传记书籍,并为《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的撰写做了不可或缺的工作。1991年7月1日,他被中组部评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陈斐琴人物评价
陈斐琴同志经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考验。他在百团大战和反扫荡作战中负责收容日军战俘,在上党战役中担任俘虏收容所所长,在淮海战役中担负前方对敌宣传工作,较好地执行了我军的俘虏政策,有效地瓦解了敌军,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为取得战役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陈斐琴同志参加革命后,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和统一战线工作。他在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工作期间,担任(新华日报》的特聘通讯员,负责编辑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敌伪研究》杂志。
陈斐琴同志努力学习和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决拥护并积极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在担任海军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期间,积极贯彻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坚持两为方向,经常带领文化服务队上高山、下海岛,为搞好部队文艺建设、丰富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作出了较大贡献。
陈斐琴同志心胸开阔,品德高尚,热爱军队,敬业奉献,为人谦虚,廉洁自律,平易近人。他非常关心家乡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非常熟悉客家山歌和儿歌,并嘱要尽力挖掘和发展。他为编写《中共兴宁地方史》一书,提供了不少珍贵史料。在晚年患病卧床的13年间,他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始终保持共产党员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陈斐琴补充介绍
陈斐琴(1911—2003年),兴宁石马郑塘人,原海军政治部文化部长。
陈斐琴于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参加梅县-并加入工农革命军。1929年入读上海艺术大学,1932年留学日本参与左联刊物《东流》。1937年到延安,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晋南前方政工干事,晋冀鲁豫军区、中原野战军和二野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参加了土地革命、百团大战、淮海战役,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和统一战线工作。
解放后,任二野战史修订领导小组副组长、西南军区文化部长、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总编、海军政治部文化部部长等职。1956年授上校衔,1957年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1982起享受副军职待遇。1979年离职休养后,组织编写了《刘伯承元帅大军指挥手记》、《刘邓大军征战记》、《邓小平二十八年间》等36部上千万字的史料和传记书籍。
石马镇 石马镇位于兴宁市东北部,毗邻梅县,总面积108平方公里,总户数9020户,总36000多人。辖26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距离兴宁市区25公里。 兴宁市是梅州地区有名的“文化之乡”,而石马镇又素有“兴宁的文化之乡”的美誉。石马镇自然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自明、清起,石马镇就出了不少文人墨客,爱国华侨。 目前,该镇的经济收入主要是市财政拔款……
“陈斐琴”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