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东省名人>佛山市名人>顺德区名人

陈邦彦

陈邦彦人物照片

顺德名人陈邦彦介绍

岭南三忠,岭南前三大家
南明抗清民族英雄,岭南三忠之首

陈邦彦(1603年~1647年),字令斌,号岩野,广东顺德龙山人。南明抗清民族英雄,岭南三忠之首,陈恭尹之父。 早年设馆讲学,为当时南粤硕儒名师。明亡,年屈四十的陈邦彦疾书《中兴政要策论》万言书,并参加南明广东乡试,中举人,擢升兵部职方司主事,派往赣州参与军事。1647年(永历元年)与陈子壮密约,起兵攻广州,兵败入清远,城破被捕,惨遭磔刑。陈邦彦深具民族气节外,诗文也饮誉当时,与黎遂球、邝露并称“岭南前三家”。

陈邦彦人物生平

科场失志,随父授徒

陈邦彦自小聪明勤学,1621年(天启元年),考取秀才,之后屡次参加乡试均落榜,于是随父在大良设馆授徒,人称岩野先生 。他精研《周易》、《毛诗》和经世致用之学,在治学授徒之余,密切关注国家大事,对府、县的大事,均能提出适当的建议。地方政府官员遇有政事难事,常常征询他的意见。邦彦满腹经纶,却在科场上并不得志,多次应考均未能中举。人们深为之不平,而他却不以为意。

二次献策,均被拒绝

1644年(崇祯十七年),清兵入关,定鼎中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廷。国难当头,陈邦彦五内俱焚,疾呼:“此时不思报国者,非丈夫也!”随即结束讲学,针对时局,精心撰写了数万言的《中兴政要》,具体开列了32条抗敌救国方略,踌躇满志地只身赴南京进呈弘光帝,但未被接纳。

1645年(弘光元年),南京政权被清军攻灭,南明唐王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朝,并于翌年委任陈邦彦为兵部职方司,统领广西狼兵万余人前往江西南安协同大学士苏观生抗击清兵。他受命后曾多次提出进击清军的良策,但因均被苏拒绝而坐失战机。而在隆武帝被清军俘获后,陈被迫率部随同苏观生撤回广东。陈邦彦在时局危急之际,一再呼吁南明的两个分立的政权(设在广州的绍武政权与设在肇庆的永历政权)化干戈为玉帛携手对抗清兵。但因遭苏观生等的干扰,南明分设的两个朝廷互为争斗以致相残愈烈,因而被清兵乘隙攻击,绍武政权与永历政权相继覆灭。 1645年(弘光元年)秋初,邦彦告别家人北上时,写下了意气豪迈、笔墨酣畅飞动的赋别之作《舟发珠江承诸子携酒饯送次韵赋别》:扬尘伐鼓发江干,变徵声高七月寒。夜渡可能知大漠?日边何处是长安!杯因惜别兼贤圣,策为忧时杂管韩。燕石自惭仍跃冶,归来休笑旧儒冠。

归附聿键,抗击清兵

1645年(弘光元年),弘光朝覆亡后,朱元璋的九世孙唐王朱聿键被一批文臣武将拥戴在福州称帝,建立隆武朝,并访求贤能,组织抗战。读了陈邦彦的《中兴政要》之后,隆武帝备加赞赏,称陈邦彦为“奇才”,并下旨请陈邦彦速速赴闽,共商国是。因一身不能事二主的缘故,陈邦彦当时并没有马上到福州去。只是到了第二年的五月,南明政权被清兵摧毁之后。他才下了归附聿键的决心,并且参加了六月举行的隆武朝唯一的一次乡试,得中第七名举人。发榜前三天,他被聿键任命为监纪推官。

1646年(隆武二年),陈邦彦升兵部职方司主事,监粤兵入江西,协助苏观生防守北线。清兵压境,猛攻赣州,苏观生按兵不动,逡巡观望,陈邦彦虽一再请战而未获批准。赣州失守后,清军大举入闽,攻下福州。隆武朝的武将郑芝龙公开投敌,隆武帝被俘遇害,隆武朝也步了弘光朝的后尘。此时,苏观生急于回广州拥立新主,置邦彦的凭借五岭和韩江天险,抵挡北、东两面来敌,以保住广东,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建议于不顾,下令全军撤防。邦彦要苏观生火速率主力取道惠州和潮州,救援尚在苦撑的泉(州)、漳(州)前线守军,并请求自领一军扼守南安,抵抗北路清军的请求也未被采纳,只好一同南撤。

重组部队,妙计救主

1646年(隆武二年),陈邦彦化名潜入高明县山区重组反清武装,并会同义军余龙部进击广州、顺德两地 。清将李成栋攻陷肇庆,深入广西腹地追赶永历君臣。不久,佟养甲、李成栋部清军偷袭广州,绍武政权覆亡。在广东肇庆的永历帝闻风而逃到了广西。李成栋军乘胜追入广西,永历朝廷岌岌可危。

陈邦彦救主心切,跑到顺德请余龙帮忙。余龙等人本是当年明将万元吉在广东招募的援赣部队,赣州失陷之后,生活无着,便在甘竹滩落草为寇,原队人马加上归附的溃兵也有二万多人。经说服,他们同意协助陈邦彦攻打广州。另一方面,陈邦彦又联络上了东莞的抗清义士张家玉,张也同意助他一臂之力。

眼看着大兵压境,佟养甲忽生妙计,他下令关闭城门,不准出战,一边派出快马到广西急召李成栋回师。一边四出散播谣言说,李成栋的大军已经在回穗途中了,很快就要杀到甘竹滩去了。余龙是个大老粗,不知就里,急着要保卫他的老巢,也不知会陈邦彦,顾自撤围先走;剩下陈邦彦孤掌难鸣,也只好黯然收队。后来知道,李成栋接到广州的告急文书后,确实是很快就放弃了对桂林的包围,转而回援广州。永历君臣这回能脱离虎口,得归功于陈邦彦围魏救赵法的妙用。

之后,陈邦彦派门生马应房与之合兵收复顺德。接着他又相继串连东莞张家玉,南海陈子壮,顺德胡靖、梁斌,新兴梁信灼,新会黄公辅、何世熊,恩平王兴,阳江莫廷兰,东安(今云浮)何仕璋举义,合力牵制清军。李成栋被迫放弃追击永历帝,回师东下。邦彦得报,派马应房等率水军到顺德黄连乡北拦江截击,奈何寡不敌众,败于敌手。邦彦又趁李成栋进攻张家玉部之机,会同高明麦而炫、欧怀昊一举攻下江门。

妻儿被杀,战事失利

1647年(永历元年)初,视邦彦为心腹大患的巡抚佟养甲,用卑劣手段突袭顺德,抓走了在龙山避难的陈邦彦的两个儿子和尹、虞尹和一个姓何的妾,把他们作为人质,招降陈邦彦。邦彦在招降书上凛然批复:“妾辱之,子杀之,皆唯命。身为忠臣,义不顾妻子也。”这一妾二子,后来都被清军杀害。

1647年(永历元年)七月,陈邦彦在广州物色到被迫降清的杨可观、杨景烨、黄天锡等三位前明军官,让他们在城中做内应;又布置三千“花山盗”向清军诈降,混迹于清军之中,伺机起事。他和前明礼部尚书陈子壮(南海人)则计划好兵分两路,同时进攻广州。陈子壮兵出九江,负责攻打西南方,陈邦彦统率水军,集中突击西北。三方面约定七月七日为举事之日。然而由于某些尚不清楚的原因,事情的进展不能如意。陈子壮的部队提早了两天到达广州,驻扎在五羊驿。他的一名家僮被清军俘虏,供出实情(一说有叛僧告密),结果城内三千“花山盗”和杨可观等三人均被清军查获处死。

形势对二陈十分不利。这时李成栋在东莞击败张家玉,回城途中,船队驶到禺珠洲,与陈邦彦水军碰个正着,双方于是展开了一场血战。陈军借着风势发动火攻,李成栋抵敌不住,往后败走,陈军在后紧追不舍。当时,陈子壮的部队正埋伏在白鹅潭附近,准备随时接应陈邦彦。邦彦军船上插朱饰青旗,他们原来是知道的,但由于时值黄昏,暮色苍茫,士兵们竟然不能分辨旗色,望见前面黑压压一片战船,乘风破浪而来,以为大队清兵杀到,心下不免着慌,及至看清楚在敌人的背后还有自己人时,大乱阵脚,终大败亏输。

之后,陈邦彦纠合败卒转攻三水,又转攻高明,继而与清兵接仗于新会和香山,后来得到故明清远指挥白常灿接应,遁人清远,在江口设木栅顽抗。清兵追到,再次施以火攻,陈军连战失利,部将霍师连连阵亡,不得已而退入城中固守。

清兵围城,宁死不屈

清军包围清远城,猛攻十日不下。战斗从早晨打到下午,陈邦彦身上多处受伤,次子馨尹死难,他本人亦肩中三刀,鲜血淋漓。心知大势已去,便退走到朱氏园,在园壁上题了三首诗,其中一首六言诗写道:

“平生报国怀深,日望西方好音。已共苌弘化碧,还同屈子俱沉”。

另一首云:

“无拳无勇,无饷无兵。联络山海,矢助中兴。天命不佑,祸患是婴。千秋而下,鉴此孤贞!”

写毕,一头扎进池水中以图一死报国,谁料却被追兵拉起,他仰天大笑:“我就是陈兵科陈邦彦!”陈邦彦被押到广州后,佟养甲派医生为他治伤,送上佳肴想劝降,可是邦彦拒绝了,他以文天祥为榜样,写了《狱中步文丞相韵》诗,谓“泉路若逢文相国,不知双眼可谁青?”在狱中绝食五日。1647年(永历元年)9月28日,佟养甲眼见劝降无望,于是下令将邦彦押往四牌楼(故址在今解放南路)杀害。

临刑时,邦彦慷慨写下《狱中五日不食临命歌》:“天造兮多艰,臣之江也浒。书生漫谈兵,时哉不我与。我后兮何之?我躬兮独苦。崖山多忠魂,先后照千古!”歌罢,从容就义。死后,永历帝赠邦彦兵部尚书,谥忠愍,廕子锦衣指挥(见《明史》)。 后人慕其忠烈,将他与陈子壮、张家玉尊称为“岭南三忠”,并以他为首。

陈邦彦人物评价

精通《明史》的李少魁先生认为,陈邦彦是明末清初具有历史影响的重要人物之一,在大变革的时代,其忠心不二,披肝沥胆的人生态度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明史》(张廷玉等著)卷二百七十八称其:“为诸生,意气豪迈。”

史载,“邦彦自起兵来,日一食,夜假寐不就枕,与士卒同劳苦。故其下人人感动,即小衄无思叛者”。

陈恭尹上表永历帝陈父为国殉难:“三千死士,冲突於东西南北之间;一片孤忠,照耀於山川之表。……山林感奋,义勇顾忠。两攻广州,五复郡邑。一妾屠戳,三子丧亡,指挥依然,须眉益厉。……慷慨伪庭,强一屈之不可。从容俎上,甘万死之如饴……”

在编著《顺德历史人物》丛集过程中,李健明曾对陈邦彦的诗歌进行一定研究,他讲述陈邦彦的诗歌师法杜甫,笔力老健,感慨深沉,而清代著名文献学者温汝能赞陈邦彦为“粤中杜甫”。

陈邦彦文学著作

陈邦彦有《雪声堂集》十卷、《南上草》、《易韵数法》、《中兴政要》等作品遗世。

陈邦彦补充介绍

  陈邦彦(1603~1647年),字会份,与南海陈子壮、东莞张家玉并称“明末岭南三忠”。世居龙山乡,父韶音移家县城大良,以教馆为业。邦彦自幼随父读书,资质聪敏。长成后,身材魁梧,赤面美髯,双眸炯炯。18岁进学,每试名列前茅,对《周易》、《毛诗》与经世致用的学问学有所长。虽屡试不第,而兼济大志未稍减,对于府、县政务,每能提出精当的见解,颇受当事官员器重。40岁前,在大良城北锦岩山下设帐授徒,世称“岩野先生”。远近慕名前来受业者,每年不下数百人,著名文学家屈大均就是邦彦的得意门生。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入关,明廷覆亡。邦彦忧心如焚,慷慨陈词:“此时不思报国者,非丈夫也!”随即结束讲学,撰写了一万七千多字的《中兴政要书》,提出三十二条救国方略,只身赶到南京进呈南明弘光帝。但未被采纳,南归继续关注时局。

  翌年五月,弘光政权倾覆。唐王朱聿键在福建继立,改元隆武,着意选贤与能,致力抗战。邦彦得大学士苏观生推荐,破格封监纪推官。不久,参加南明广东乡试,中第七名举人。下一年,擢升兵部职方司主事,协助苏观生监粤兵入江西防守。九月,清军压境,猛攻赣州,苏观生逡巡不进,邦彦一再请战,均不获批准。未几,赣州失守,福建汀州、上杭亦相继陷落,隆武帝死难,观生急于回广州拥立新主,下令全军撤防。邦彦极力反对,指出观生的做法是舍本逐末,当务之急应该凭借五岭和韩江天险抵挡北、东两面来敌,以保住广东,再行拥立不迟。同时建议观生火速率领主力进入惠(州)、潮(州),驰援尚在苦撑的泉(州)、漳(州)前线,自请留守南安,抵挡北路清军。但观生执意不听。邦彦无可奈何,只得一同南撤。

  回广州后,观生得知丁魁楚、瞿式耜已在广西拥桂王朱由榔为摄政王,大为不满。邦彦则认为大敌当前,应该摒弃前嫌,同心抗敌,并自请西上劝桂王即位,移跸广州,以便调集各方武装力量。邦彦出发后,适值隆武帝之弟朱聿礬由福建逃来,苏观生竟反悔前言,私下拥立聿礬,改元绍武。邦彦到梧州后,得知消息,觉得观生不仅庸懦,而且私心太重,出尔反尔,难成大事,于是与他分道扬镳,专意辅助丁魁楚、瞿式耜共图大业。十一月,朱由榔在肇庆即位,改元永历,封邦彦为兵科给事中,派往广州宣谕苏观生来归,并到各县募兵,此时观生已迳自发兵攻打永历军。十二月,正当朱家叔侄同室操戈之际,清将李成栋接连攻陷潮、惠,袭取广州,绍武、观生死难,永历君臣逃入广西。在兵荒马乱中,邦彦与他们失去联系。

  清顺治四年(1647年)正月,李成栋陷肇庆,夺梧州,深入广西腹地追击永历军。邦彦化名林居士,到高明县一带招募义军,并收编甘竹滩绿林豪强余龙部两千多人,派门生马应房与之合兵收复顺德。又联络东莞张家玉,南海陈子壮,顺德胡靖、梁斌,新会黄公辅、何世熊,恩平王兴,阳江莫廷兰,新兴梁信灼,东安(今云浮)何士璋共同举义,以牵制西进的清军。四月,李成栋接到广州方面告急,-放弃永历君臣,引兵回救。邦彦派马应房、余龙率领水军到黄连乡北拦江截击,激战多时,寡不敌众,马、余二人阵亡。成栋-向新安(今宝安)进攻张家玉,邦彦趁势会同高明麦而炫、欧怀昊一举攻下江门,声威大振。清巡抚佟养甲视邦彦为心腹大患,派兵劫去他安顿在龙山祖家的眷属,以此要胁邦彦归降。邦彦在来函纸尾凛然批复道:“妾辱之,子杀之,身为忠臣,义不顾妻子!”妾何氏及幼子和尹、虞尹终遭杀害。

  七月,邦彦与陈子壮合兵攻广州。事前,派出卫指挥杨可观、杨景烨会同花山义军三千人诈降作内应,约定子壮于初七日三更一同分头从城西南和城东发动攻势。不料子壮提前两天动手,攻占西郭炮台,并派人到城下张贴檄文,被清军捕获,逼供出机密,致使内应人员全部遇害。子壮正待退兵,邦彦率部如期赶到,通知他:“李成栋刚在新安打败张家玉,现正回师救城,预计今晚半夜路经鱼珠洲,我已布下伏兵用火攻,到时请合力夹击。请认明我军标志是青旗红穗。”但子壮再度失误,没有及时传令部属。三更时分,敌军果然浮江而来,邦彦挥兵纵火截击,烧毁敌船数十艘。李成栋猝不及防,仓皇败退,邦彦顺流猛追,平明时分,迫近子壮军营,士兵们不知就里,以为全是敌军,慌忙退却,阵线动摇,反被清军一举击溃。邦彦孤掌难鸣,只得火速退兵。一场筹划多时的壮举,就此毁于一旦。

  邦彦从广州战场撤出后,转攻三水县,斩清知县陈亿,继而进攻新会、香山,接连告捷。八月,南明卫指挥佥事白常灿攻克清远县,斩清副使于华玉、知县张兆斗。李成栋为夺回这个军事要地,亲自率兵反扑,常灿急邀邦彦合兵拒守,沿江设置栅栏严阵以待。李成栋兵船驶近,被阻难行,南明守将霍师连趁势纵火,击退成栋军。但不久风向倒吹,烧尽栅栏,成栋军得以长驱直入,进迫城下。邦彦与白常灿、诸生朱学熙分头指挥将士据城固守。清军猛攻十日,不能得手,最后,偷挖地道直达城下,用 爆开城墙,蜂涌而入。在惨烈的巷战中,白常灿阵亡,邦彦次子馨尹死难,他本人也负了三处刀伤,退到朱家花园,见朱学熙已自缢殉节,悲愤之下,挥笔在墙上题诗一首:“无拳无勇,无饷无兵,联络山海,矢助中兴。天命不祐,祸患是婴,千秋而下,鉴此孤贞!”写毕,一头扎进水池中,决心一死报国,但随即被追兵拉起,他仰天大笑道:“我就是大明兵科陈邦彦!”

  邦彦被押到广州后,任凭巡抚佟养甲百般劝降,迄自凛然不屈,粒米滴水不进,只要来纸笔,写下生平自述和绝命诗三首。五天后,佟养甲见劝降无望,遂下令将他押到四牌楼(故址在今解放路)杀害。临刑前,邦彦面不改色,慷慨高歌:“天造兮多艰,臣也江之浒。书生漫谈兵,时哉不我与。我后兮何之?我躬兮独苦!崖山多忠魂,后先照千古。”歌罢,从容引颈受刃。时顺治四年(1647年)九月二十八日。翌年,永历帝下诏追封为兵部尚书,赐谥“忠愍”。

  邦彦是明末岭南著名诗人,与番禺黎遂球、南海邝露并称“岭南前三家”,作品意气豪迈,笔力老健。著有《雪声堂集》十卷。

  “陈邦彦”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