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莆田市名人

郑至道

郑至道人物照片

莆田名人郑至道介绍

宋代官员

郑至道(生卒年不详),字保衡,郑叔明的儿子,是莆田广业(今福建省莆田市白沙)人。宋仁宗至宋哲宗年间为官,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百姓都不舍其离开,甚至留下了“松关留郑”的佳话。

郑至道个人简介

郑至道(生卒年不详),字保衡,郑叔明子。莆田广业(今福建省莆田市白沙)人。约于宋仁宗至宋哲宗年间在世。元丰二年(1079)进士。元祐二年(1087),以雄州防御推官调知天台县。爱民众,为政宽简,专务教化,深受百姓爱戴。在天台曾作《谕民书》7篇:即孝父母、爱兄弟、睦宗族、恤邻里、重婚姻、正丧服、重本业。使少长有礼,亲友有义,士农工商,各安其业。任满,百姓攀留不忍其行,因留住天台松关,至今有“松关留郑”之说。

郑至道主要经历

自六朝刘义庆《幽明录》中关于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采药遇仙的神话传说流传以后,唐代文人相继来天台游访。著名诗人元稹又写了“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刘阮山》)等优美的诗篇,更引起人们对刘阮遗踪的向往。至道根据前人编绘仙踪图籍和护国寺僧人传说,在护国寺东北2里许山谷中,发现一大胜境(即今宝相岙),视为刘阮遇仙之处。捐俸“凿山开道,立亭于其上,环亭夹道植桃数百本”,并作《刘阮洞记》。在所植桃树开花之际,率领僚属,“幅巾杖藜,徜徉行歌,沿涧而上,观草波之涟漪,听寒音之潺湲。”并为桃源胜景取“鸣玉涧”、“桃花坞”、“会仙石”等名。从此,“桃源春晓”成了天台山著名胜景,宋、明以来,招引了无数游客。

郑至道传世著作

成书《刘阮天台洞记》

《锦囊四集》

《琴堂谕俗编》二卷。存。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云:“其书大抵采摭经史故事,关于伦常日用者,旁证曲谕,以示劝诫。故曰谕俗,文义颇涉于鄙俚。然本为乡里愚民设,不为士大夫设。故取其浅近易明。可家喻户晓,如以文章工拙论之,则乖著书之本意矣”。

郑至道补充介绍

  郑至道(生卒年未详),字保衡,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市)人。约于宋仁宗至宋哲宗年间在世。元丰二年(1079)进士。元祐二年(1087),以雄州防御推官知天台县。爱民众,为政宽简,专务教化,深受百姓爱戴。在天台曾作《谕民书》7篇:即孝父母、爱兄弟、睦宗族、恤邻里、重婚姻、正丧服、重本业。使少长有礼,亲友有义,士农工商,各安其业。任满,百姓攀留不忍其行,因留住天台松关,至今有“松关留郑”之说。

  自六朝刘义庆《幽明录》中关于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采药遇仙的神话传说流传以后,唐代文人相继来天台游访。著名诗人元稹又写了“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刘阮山》)等优美的诗篇,更引起人们对刘阮遗踪的向往。至道根据前人编绘仙踪图籍和护国寺僧人传说,在护国寺东北2里许山谷中,发现一大胜境(即今宝相岙),视为刘阮遇仙之处。捐俸“凿山开道,立亭于其上,环亭夹道植桃数百本”,并作《刘阮洞记》。在所植桃树开花之际,率领僚属,“幅巾杖藜,徜徉行歌,沿涧而上,观草波之涟漪,听寒音之潺湲。”并为桃源胜景取“鸣玉涧”、“桃花坞”、“会仙石”等名。从此,“桃源春晓”成了天台山著名胜景,宋、明以来,招引了无数游客。

  “郑至道”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