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龙岩市名人>上杭县名人

伍洪祥

伍洪祥人物照片

上杭名人伍洪祥介绍

福建省原政协主席

伍洪祥(1914-2005),男,福建省上杭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优秀政治工作者。土地革命时期老党员,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闽西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建国后曾任福建省代理省长,中共福州市委第一书记。福建省革委会副主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福建省政协主席。中共第七、第八、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伍洪祥人物生平

伍洪祥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定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对中国共产党无限忠诚,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革命战争年代,伍洪祥同志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立下了功勋。1928年,14岁的伍洪祥同志就加入“铁血团”,积极投身于农民武装斗争。1929年春,红四军入闽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伍洪祥同志在张鼎丞、邓子恢同志的引领下,参加闽西土地革命战争,为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巩固闽西苏维埃红色政权贡献了力量。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他跟随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同志坚持在闽西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率红八团英勇作战,保持了闽西革命“红旗不倒”。1938年春,福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伍洪祥同志奉命留在闽粤赣边区,领导粤东、闽西军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11月被推选为党的七大代表,历经艰险,奔赴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并协助张鼎丞同志撰写《中国共产党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一书。出席党的七大后,伍洪祥同志奉命南下,在华中军区、华东野战军任职,率部参加苏中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陇海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杭州战役等许多彪炳史册的著名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9年5月,伍洪祥同志奉调参加中共福建省委的筹建工作,并负责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即“南下服务团”),随第三野战军十兵团进军福建。入闽后,伍洪祥同志倾尽全力创办福建人民革命大学,为各级人民政权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急需人才。负责组建青年团福建省工作委员会,为福建青年团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伍洪祥同志出任龙岩地委书记,以巨大的魄力和丰富的经验,在闽西地区开展剿匪、反霸、镇反、土改工作,迅速清除了匪患,巩固了人民政权。在省委组织部工作期间,伍洪祥同志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并实事求是地查清了历史遗留的“城工部问题”,为受牵连的同志做了细致的甄别平反工作。他兼任省委党校校长15年,对党校的各项建设倾注了心血,为全省各级组织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新生力量。在经济工作战线上,伍洪祥同志为福建的经济发展和工业、交通、财贸以及城市建设呕心沥血;特别是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出任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党委第一书记,带领数万干部、专家和工人奋战在闽西北山区,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三明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城市。在代理省长期间,伍洪祥同志不负重托,带病工作,坚决贯彻中央关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带领全省人民共渡难关。在海防及对台工作战线上,伍洪祥同志长期担任福建省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效地构建军民联防体系,为保卫海防、巩固海防、开展对台工作打下了深厚基础。

“文化大革命”期间,伍洪祥同志遭受林彪、“四人帮”的迫害,身处逆境,刚直不阿,始终坚持真理,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积极工作,在1976年的全国计划会议上与江青反革命集团作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坚强的党性和高尚的品格。粉碎“四人帮”后,他坚持拥护并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致力于拨乱反正、稳定社会、恢复工农业生产、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他在担任福建省第四、五届政协主席期间,人民政协工作正处于“十年动乱”后的恢复时期,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排除种种阻力和困难,认真落实党的政策,解决了党外人士和海内外华侨、侨属落实政策中存在的大量“老大难”问题;他积极组织政协委员紧紧围绕我省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为省委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他积极开展海外联谊活动,加强同港、澳、台人士的联络联谊,促进港澳人士回乡投资兴业;他注重加强政协机关自身建设,为开创我省政协工作的新局面做了大量工作。

离休后,伍洪祥同志壮心不已,时刻关心党的事业,身体力行地实践“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底”的誓言。他历来高度重视党史工作,担任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写委员会主任,省委党史顾问小组组长,致力于恢复党史研究机构和党史征编工作。他担任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省新四军研究会会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等,为传承革命传统、弘扬中华文化、扶持老区建设、关心下一代成长、促进老干部身心健康献策献力。在耄耋之年,他仍坚持学习、勤奋写作,用了10多年时间先后主持完成65万字的《中共闽粤赣边区史》和53万字的《伍洪祥回忆录》编撰工作,为福建党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他衷心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91岁高龄仍以普通党员身份,积极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伍洪祥同志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于党,忠于人民;他始终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他始终坚持讲政治,讲党性,讲团结,顾大局,守纪律,哪里有急难险重,就坚决服从组织决定到那里去,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他始终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公道正派,严于律己,关心同志,爱护干部,严格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和家属子女;他始终艰苦朴素,清正廉洁,谦虚谨慎,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赢得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敬重和爱戴。

伍洪祥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百折不挠、英勇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领导。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伍洪祥人物履历

土地革命时期

贫苦农民家庭出身。读过3年小学,10岁做童工。1927年参加农会、工会。 1928年参加秘密组织“铁血团”,1929年4月参加革命武装暴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任共青团上杭县河西区委书记,少共上杭县城郊区委(后改名为红桥区委)书记。1931年12月至1932年3月任少共上杭县委员会书记。1932年任少共上杭中心县委书记。1933 年3月至1935年4月任少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白区工作部部长、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1934年3月调红军独立第八团工作。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闽西坚持三年游击战争。1934年10月任红八团参谋长,后任政治委员。1935年1月至3月任红八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同年4月至1936年1月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闽西南第三作战区(亦称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下半年任政治委员。1936年1月至1937年10月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青年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第三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至1936年10月)。1936年10月至1937年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10月至1938年2月任中共闽粤赣边省委青年部部长。1937年11月任闽粤赣边省韩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38年2月至3月任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别委员会青年部部长。同年12月至1938年2月任中共闽粤赣边省梅县区中心区委员会副书记,1938年 2月至9月任书记。同年9月至1939年6月任中共永定中心县委书记。1939年11月在中共闽粤赣边省委代表会议上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1940年12 月到达延安。到延安的途中组成党支部,任行政管理委员。1941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整风运动。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8月在延安组织南下干部大队时,任第三大队副大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1月至1946年5月任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副政治委员。1946 年5月至1947年1月任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三旅政治委员。1947年2月至1948年5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二师政治委员。1949年2月至7月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三军第六十九师政治委员。参加苏中七战七捷战斗、兰陵枣庄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苏豫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及解放杭州。上海解放后,参加组建福建省委工作,任省委委员,组织上海知识青年随军南下服务团,任副团长、党委书记。福建解放后,1949年6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

解放以后

1949年 8月至1950年12月任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兼福建省人民革命大学教育长、党委书记,中共龙岩地委书记。1952年7月至1955年1月任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长。1953年1月至1967年5月兼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校长。1954年7月至1956年7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务委员。1955年1月至4月、 1956年5月至7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1955年4月至1956年5月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第三副书记。1955年9月至1956年2月任中共福建省委财贸部部长。1955年到中央党校高级研究班学习。1956年7月至1967年5月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兼三明市委第一书记。1957年10月至 1958年5月兼任福建军区政治委员。1960年5月至1962年6月任福建省代理省长兼任中共福州市委第一书记。1961年2月至1966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1966年5月至冬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文化大革命”初在福建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工作。1968年8月至1979年12月任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11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1979年12 月至1982年10月任福建省副省长、福建省第四届政协主席(至1983年4月)。1980年6月至1985年11月任福建省政协党组书记。1981年1 月至1987年12月任中共福建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研究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后任中共福建省委党史顾问小组组长。1983年4月至1985年10 月任福建省第五届政协主席。1985年离休。党的八大、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因病医治无效,2005年9月14日在福州逝世,享年91岁。

伍洪祥人物简介

伍洪祥,1914年11月6日生。福建省上杭县泮境乡元康村人。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党第七、第八、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5年9月14日0时16分在福州逝世。

伍洪祥人物成就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伍洪祥在家乡上杭泮境投身革命。从上杭农民暴动到闽西三年游击战争、从闽粤赣边抗日救亡到鲁南淮海烽火战场,他的战斗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闽西儿女坚韧、勇敢、顽强的革命品质。

伍洪祥年纪很小时就参加了革命队伍,表现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理想信念和顽强革命意志。1928年,当龙岩后田暴动、上杭蛟洋暴动、永定金沙暴动的枪声传到伍洪祥家乡上杭泮境,年仅14岁的伍洪祥毅然加入了由伍克绥、伍能藩领导组织的“铁血团”,参加革命斗争。在铁血团里,他写标语、做演讲、搞宣传,动员进步农民参加武装暴动,样样都争着干。1932年10月,他担任共青团上杭中心县委书记,带领共青团上杭县委积极开展扩红运动,动员了2000多人参加红军,开创了当时中央苏区整营、整团组建赤卫军、少先队开赴前线的先河,上杭成为中央苏区扩红模范县。1933年7月,伍洪祥受命筹建少共国际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动员1100多名少先队员、青年团员报名参加少共国际师。伍洪祥同志为闽西红军队伍的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伍洪祥同志具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八团政委邱织云光荣牺牲后,伍洪祥代理红八团政委。当时,以李默庵为首的国民党清剿军实行保甲连坐、移民并村、“十杀”政策,造成敌我力量十分悬殊,根据地形势十分严峻。针对这一状况,伍洪祥提议改变以往消灭保甲制度的做法,采用“白皮红心”的策略,即在镇压一些罪恶大的反动分子基础上,对一般的保甲长采取利用的策略,允许保、甲长明里为敌人效力,秘密给红军提供帮助,并把这种策略扩大到对待国民党壮丁队,尽力争取他们化敌为友。为了保存自己、打击敌人,他还提出部队干部兼任地方党政领导的办法,建立部队地方紧密联系军政统一的领导体制。事实证明,这些创造性的政策,有效瓦解了敌人的保甲制度,保护了广大群众,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得到了谭震林同志的充分肯定。

经受了土地革命战争、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的锤炼,伍洪祥的政治觉悟、军事指挥才能、领导能力不断提高,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娃成长为出色的党和红军的领导干部。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组织安排,伍洪祥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闽西,担任中共龙岩地委书记。在百废待兴的年代,他以服务人民、造福老区为己任,带领闽西人民剿匪、镇反、土改,为闽西老区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国之初的闽西,敌特匪情特别复杂。国民党“国防部第三厅中将参谋部主任”唐宗潜回大陆,在连城莒溪清风山组建“自由军闽粤赣边司令部”,有37个纵队,号称10万大军。他们公开向新生的人民政权挑战,贴布告、发禁令,经常下山伏击我区乡政府,截劫我支前粮车、杀害干部群众,周边百姓人心惶惶。伍洪祥指挥剿匪部队 87 师259 团、85 师253 团、87 师261 团,迅速向大股土匪集结地长汀、连城、漳平进发。第一场土匪围剿战在连城清风山打响。253团7个连兵力,在民兵配合下,将方圆几十里的清风山围得水泄不通。清风山一战歼灭匪特381人,活捉匪首唐宗,而后又一举歼灭在姑田、北团、罗坊等地的群匪1000余人,铲除了闽西最大的一股土匪。经过艰苦努力,至1951年夏,闽西地区的土匪被彻底剿灭。

在开展剿匪的同时,伍洪祥组织开展了镇压反革命的斗争。闽西老区特殊的历史状况决定了建国初清除、镇压反革命工作的艰巨性。伍洪祥放手发动干部群众调查取证、检举揭发,并对反革命进行公判处理,有力地镇压了闽西地区的反革命势力。

土地改革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伍洪祥在调查研究、摸清闽西土地状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了不同类型地区的土地调整政策,既废除了农村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又有效调动了各个阶级、阶层的积极性,闽西人民逐步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伍洪祥同志对家乡、对人民有着无比的热爱。无论是在闽西工作期间,还是离开闽西后;无论是在省级领导岗位上,还是年事已高退下来后,伍洪祥同志都时刻关注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事业,关心故土的父老乡亲。

建国后,经过闽西人民的艰苦努力,闽西老区的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闽西仍是全国十八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一些贫困乡、村的贫困人口仍未根本解决温饱问题。在伍老的建议下,闽西建立了老区建设促进会;随后省里也建立了老促会,伍老亲自担任会长。伍老不顾年事已高,积极向中央争取老区优惠政策,为闽西老区建设奔走呼号,尽心尽力。1990年,伍老与13位闽西籍老干部联名向中央领导写信,反映闽西老区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向中央领导提出,要加快闽西的铁路建设,改造漳龙铁路,建设横贯中央苏区的赣龙铁路,延长龙(岩)坎(市)铁路到广东梅州;要搞好闽西电网建设,上马棉花滩水电站,扩建漳平火电厂二期工程,建设龙岩曹溪至上杭旧县的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伍老等老干部的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如今,上述所提的项目都已实现,闽西老区的发展环境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伍老还积极联系社会力量支持老区建设。经伍老的牵线搭桥,1986年香港商人吕振方先生无偿提供价值一千万元的纺织设备在上杭县城郊南岗建立了建南棉纺厂;1996年香港希望之友教育基金会、香港警察中国武术协会、香港星火基金会、香港中华资源投资控股公司等捐资共80万元,在上杭、长汀、连城等新建了4所希望小学。1997年,他拿出自己节省下来的工资5万元,在泮境乡元康村建立伍洪祥教育基金会,激励家乡学子勤奋求学。

伍老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冷暖,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1961年闽西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当年5月,伍老回家乡上杭县泮境。当得知老百姓基本口粮没保障的情况时,他亲自到外地调来粮食,保证全乡群众每人每天供应一斤稻谷,直到新粮收成,大大缓解了饥荒,该乡未再出现饿死人的现象;他拿出自己节省下的3000元工资,为家乡泮境乡元康村购买了一套柴油碾米机,解决群众加工粮食问题。1996年闽西遭受历史罕见的“8·8”洪灾,82岁高龄的伍老得知消息后十分焦急,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到长汀、上杭、永定三县察看灾情。返回福州后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闽西灾情,争取救灾资金支持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伍洪祥补充介绍

  伍洪祥(1914—2005年),上杭县泮境乡元康村人。民国3年(1914年)11月6日(农历九月十九日)出生。

  民国16年,参加农会、工会活动。民国17年11月,参加共产党人领导的“铁血团”。民国18年4月,投身于闽西农民武装大暴-动。同年8月加入少先队,先后担任元康乡少先队队长、政委。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7月,任共青团大燮乡支部书记。同年11月赴汀江以西开辟白区工作。民国21年4月,任共青团上杭县城郊区区委书记。同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共青团上杭中心县委书记。民国22年3月起,历任少共闽粤赣省委(后改为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白区工作部部长、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民国23年3月起,先后任红军独立第八团政治部青年科科长、政治部主任。民国24年4月,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青年部部长。8月底任红八团政委。民国25年1月,增补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任第三作战分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三支队(原红八团)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改任闽西红军游击队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民国26年10月,当选为中共闽粤赣省委青年部部长。伍洪祥跟随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人坚持在闽西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率红八团英勇作战,为保持闽西“红旗不倒”作出贡献。

  民国27年春,福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伍洪祥奉命留在闽粤赣边区,11月担任中共韩江工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翌年6月后,任中共梅县中心县委书记,10月任中共永定中心县委书记,领导粤东、闽西地区军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8年6月,任中共潮汕中心县委军事顾问。同年11月,被推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历经艰险,奔赴延安,进入中央党校一部参加整风学习,并协助张鼎丞撰写《中国共产党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一书。

  民国34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后,伍洪祥奉命南下。12月,任华中军区第八纵队副政委。民国35年5月,任华中新四军一师三旅政委。民国36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二师政委。民国38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二十三军六十九师师长兼政委。其间,率部先后参加苏中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陇海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杭州战役等彪炳史册的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同年5月,伍洪祥奉调参加中共福建省委的筹建工作。6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省委青年运动委员会书记,并负责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即“南下服务团”),任副团长兼党委书记。7月19日率团随第三野战军十兵团进军福建。入闽后,负责创办福建人民革命大学,任教育长兼校党委书记,为各级人民政权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随后又负责组建青年团福建省工作委员会,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建省工委书记,为福建青年团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0年5月,伍洪祥任中共龙岩地委书记兼龙岩军分区政委,以巨大的魄力和丰富的经验,在闽西地区开展剿匪、反霸、镇反、土改工作,迅速清除了匪患,巩固了人民政权。1951年12月,出席中共福建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福建省委委员,还当选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52年5月,任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部长,坚持“ ”,任人唯贤,并实事求是地查清了历史遗留的“城工部问题”,为受牵连的同志做了细致的甄别平反工作。1953年1月至1968年8月,兼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校长,对党校各项建设倾注了心血,为全省各级组织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新生力量。1953年4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1955年4月起,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省委财贸部部长。1955年8月,入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研究班学习。1957年10月,兼任福建省军区政委。1958年6月,兼任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党委第一书记,在条件极端困难情况下,带领数万干部、专家和工人奋战在闽西北山区,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三明建设成初具规模的工业城市。1960年1月,兼任中共三明市委第一书记。1960年5月至1962年6月,任福建省代理省长,其间,带病坚持工作,坚决贯彻中央关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带领全省人民共渡难关。1961年2月任中共华东局委员,7月兼任中共福州市委第一书记。1962年3月,兼任福建省人委党组书记、福建省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伍洪祥长期担任此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效地构建军-防体系,为保卫海防、巩固海防,开展对台工作打下了深厚基础。1965年7月,任省委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领导小组副组长。1968年8月,任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11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

  “文革”期间,遭受林彪、--集团的破孩,身处逆境,刚直不阿,坚持真理,在1976年的全国计划会议上与--集团作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坚强的党性和高尚的品格。粉碎--集团后,任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共莆田地委第一书记。1978年9月,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设有第一书记)、副省长。1979年12月,当选政协福建省第四届委员会主席。1982年11月任中共福建省委顾问,1983年4月当选政协福建省第五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伍洪祥在担任两届省政协主席期间,人民政协工作正处于“文革”后的恢复时期,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解决了党外人士和海内外华侨、侨属落实政策中存在的大量“老大难”问题;积极组织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调研,为省委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积极开展海外联谊活动,促进港澳台人士在闽投资兴业;注重加强政协机关自身建设,为开创全省政协工作新局面做了大量工作。

  1985年10月,伍洪祥离职休养。离休后,他仍壮心不已,时刻关心党的事业,身体力行地实践“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底”的誓言。他高度重视党史工作,担任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写委员会主任,省委党史顾问小组组长,致力于恢复党史研究机构和党史征编工作。担任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省新四军研究会会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等,为传承革命传统、弘扬中华文化、扶持老区建设、关心下一代成长、促进老干部身心健康献策献力。在耄耋之年,仍坚持学习,勤奋写作,用了10多年时间先后主持完成了65万字的《中共闽粤赣边区史》和53万字的《伍洪祥回忆录》编撰工作,为福建党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伍洪祥对老区人民、对家乡父老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说:“最让我惦记在心的,还是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贫困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革命事业毁家纾难,无私奉献,当全国广大城乡迈上小康之路的时候,老根据地人民却未能摆脱贫困,我心里总感到于心不安。”伍洪祥离休后担任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经常到老区、贫困地区调研、慰问,写出调研报告,向省委提出建议。当时全省还有14个贫困县、153个贫困乡,大多集中在闽西、闽西北、闽东等老区。为此,他向省委建议,应该把振兴山区经济,实现老、少、边、岛地区治穷致富,列入福建改革开放的重点内容之一。他认为闽西经济比较落后的原因关键在于交通。因此,在中共十三大召开之后,他和省里的9位老同志经常回闽西,向党中央提议修建龙梅铁路、龙赣铁路、漳龙高速公路、棉花滩水电站等。经过努力,这些大型项目工程基本实现了,为闽西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还是贫困村的家乡元康村也尽心尽力给予支持。在“文革”初期,把多年积蓄的3000元汇给村党支部,为村里买了一台5.5千瓦的小型柴油发电机,解决了村里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问题。1997年,他和妻子尹峰把5万元稿酬和部分工资捐给村里,作为资助贫困学生的助学基金,以表达一份爱心、一份情意。

  伍洪祥作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曾先后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七、第八、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出席大会。

  2005年9月14日,伍洪祥在福州逝世。

  来源:龙岩市人民政府

  元康村 元康村位于泮境乡南部,交通便利,距乡政府5公里,离县城30公里,离省道围禾线12公里,海拔440米,是泮境乡的南大门。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有816人,党员48名,其中女党员4名,村两委干部5名。耕地面积1214亩,山林面积16354亩,元康村的三个自然村分别种植了红柿、青梅、毛竹、烤烟等林果经济产物。乡土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元康村……

  “伍洪祥”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