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名人汪林兴介绍
汪林兴,1908年出生于福建省崇安县岩后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少时,他曾到私塾读过几天书。不久,父母又让他跟一个老中医学医,3个寒暑过后,他掌握了一套治病的本领。
汪林兴生平经历
民国14年(1925),汪林兴到洋村跟老中医学医。民国17年(1928)初,弃医回村,投入农民运动,成为农运骨干。民国18年(1928)1月,上梅第二次农民暴动成功。同年2月,岩后村苏维埃政府成立,汪林兴被选为主席。6月,由丁辉如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9年(1930)初,他被升调为中共白水区区委书记。不久,调任崇安赤警营政委。同年12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立三路线的错误,中共崇安县委派汪林兴到新开辟的大浑区任区委书记。民国19年5月,汪林兴从大浑区区委书记调任中共崇安县委书记。
民国22年(1933)9月,调任中共建阳县委书记兼县独立营政委。民国24年(1935)1月,中共闽北党政机关和红军撤离苏区,转入山上进行游击战争。汪林兴率部辗转战斗,先后在大安、曹墩附近的高山地带和白塔山、程墩、毛岭等险峻山地打游击。这年冬,他调中共闽北分区委工作。次年4月,他任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管辖崇安、广丰—浦城、建阳、上饶—铅山等4个县委,8月份兼任中共崇安县委书记。
民国26年(1937)秋,汪林兴担任中共闽北一分区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任中共崇安县委书记。民国27年(1938)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汪林兴等人率闽北红军1200多人由崇安长涧源先后抵江西铅山石塘,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五团。汪林兴就任新四军三支队副官。部队开赴皖南抗日前线后,新四军三支队留守处在崇安坑口成立。2月25日,新四军军长叶挺任命汪林兴为留守处副主任。同月,中共闽赣省委改为中共闽浙赣特委,书记曾镜冰,汪林兴任组织部长。同年6月,以中共闽浙赣特委为主,和中共闽东特委、中共闽中的党组织合并,成立中共福建省委,汪林兴任民运部长。民国28年(1939)7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崇安坑口长涧源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汪林兴被选为省委委员兼任中共闽北特委书记。
民国30年(1941)10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建阳牛栏前村召开会议,成立“基本地区工作委员会”,汪林兴被任命为基委会的民运部长。民国33年(1942)6月份,他率领闽北游击队由邵武撤回崇安,转战于县境和毗邻的江西铅山一带,突遭袭击而遇难,终年36岁。
汪林兴烈士简介
汪林兴(1908-1944),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岩后乡岩后村人。1928年2月加入秘密农民协会,参加了上梅暴动,任村苏维埃主席。192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崇安县岩后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崇安县白水区、大浑区区委书记,崇安县苏维埃政府军委主席兼赤卫营政委,崇安县委书记,领导崇安的土地革命和苏区建设,使崇安成为闽浙赣苏区的中心区域之一。1933年9月,调任中共建阳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1934年7月,闽浙赣红军主力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后,苏区遭到敌人的残酷“清剿”。汪林兴奉命留在苏区任闽赣省闽北分区委书记兼崇安县委书记,闽北特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坚持了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以闽北分区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合作抗日。1938年1月,闽赣区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开赴皖南前线抗日,闽赣省委也改为闽浙赣特委,汪林兴任特委组织部部长,以新四军三支队副官兼崇安留守处副主任的名义,继续留在闽北组织抗日救亡。1938年6月,闽北、闽东和闽中党组织合并,组成中共福建省委,汪林兴任省委委员、省委民运部长兼闽北特委书记。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顽固派对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进攻,汪林兴率领游击队转入高山密林坚持反顽自卫斗争。1944年8月在江西铅山峨眉坂村执行任务时遭遇国民党顽军突然袭击,不幸中弹牺牲。
汪林兴人物事迹
1926年10月,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的崇安进步青年徐履峻回到家乡,创办平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宣传国民革命。汪林兴受其影响,认识到医术医治不了中国农民的真正疾苦,决心投身到国民革命的激流中去。
1928年初,中共崇安县委根据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决定加强对农民运动的领导,把工作重心由县城转入乡村。这时,已独立行医的汪林兴毅然回村参加了农会。由于他识字懂文化,所以很快就成了岩后村农会的农运积极分子。1929年,第二次上梅武装暴动成功后,岩后村正式成立了村苏维埃政府,汪林兴被选为政府主席。同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此前后,上梅武装暴动的影响已波及闽北各县,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农民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共崇安县委决定率领农民武装,展开游击战争,创立游击根据地。当时,上梅区是中共崇安县委机关驻地,汪林兴在这里走村串户,宣传和组织群众,一心扑在创建崇安革命根据地的事业上。1930年初,他调任中共白水区区委书记。白水一带村庄分散,但他不辞辛劳,深入群众,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宣传动员工作。3月,他在白水区率先开展土地革命,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为后来闽北革命根据地全面施行土地革命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1930年下半年,国民党反动派在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反革命“围剿”的同时,也大举进攻崇安苏区。汪林兴和同志们一起转入大山之中打游击。翌年4月,方志敏、周建屏率领红军第十军3000余人挺进闽北,粉碎了敌人对崇安苏区的“围剿”。6月15日,闽北红军独立团第一次解放了崇安县城,为创建以崇安为中心闽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在此前后,汪林兴担任了中共崇安县委书记。1932年9月,红10军第二次入闽北,在闽北红军独立团的配合下,消灭了大批敌人,开辟了大片新苏区。至此,崇安全境只剩下靠近浦城西部边界的几个村庄尚未解放。这以后,在闽北苏区首府崇安任县委书记的汪林兴,开始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崇安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上。经过汪林兴和同志们的努力,1933年,全县粮食比常年增产三成;兵工厂、农具厂、造纸厂等10多个小型工厂相继建成投产;普遍开征土地税,使之成为苏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此外,崇安苏区还设立对外贸易处,输出茶叶、笋干、纸张、粮食、木材,输入食盐、布匹、药品等。文化教育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各乡村都办起了小学,大乡还组织了业余剧团。汪林兴为发展崇安苏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国民党反动派集中了新编第十一师、第五十六师、独立第四十五旅、第二十一师、第十二师、第七十九师和江西、福建两省的保安部队共10万之众,重新开始了对闽北苏区的猖狂进攻。敌人北起铅山、上饶、南自崇安、建阳,东起广丰、浦城,西自邵武、光泽,将闽北苏区包围起来,并采取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的战术,不断缩小包围圈,形势相当严峻。1935年1月,闽北党组织和红军被迫撤往崇山峻岭,开展游击战争。汪林兴时任中共建阳县委书记兼县独立营政委,他率部辗转战斗,先后在大安、曹墩附近的高山地带和白塔山、程墩、毛岭等险峻山地隐蔽。他和同志们一起,常常只能在夜间隐蔽地用脸盆、杯子煮野菜充饥,过着极端艰难的游击战争生活。
1935年,是闽北三年游击战争最艰难的年头,在国民党10万兵力的“清剿”下,党组织和红军不得不转入深山老林。正在这时,汪林兴的孩子出生在游击队的营地。他和妻子想把孩子寄养到群众家里,但这时游击队转战区域荒无人烟,敌人天天来搜山,游击队天天要转移,汪林兴担心敌人会因孩子的啼哭声跟踪而来,那将给革命造成多大的损失!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不久就寄养到群众家中,但不到一岁就因病救治不及时而夭亡,第二个孩子也没有能活下来;这是他和妻子的第三个孩子,是他们心头的肉啊!但是,为了革命利益,汪林兴还是强忍着剜心的痛苦,和妻子一道用衣布裹了孩子,轻轻地放在了山涧旁……
1936年4月,中共闽赣省委成立。省委下辖4个分区委,第一分区委领导崇安、广浦、建阳、上铅等4个县委,汪林兴任第一分区委书记兼崇安县委书记。
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围剿”闽北红军游击队的国民党正规部队相继撤离,闽北斗争环境有所好转。10月间,为了促进闽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汪林兴以闽北第一分区军政委员会主席和崇安县委书记的名义致信国民党崇安县长,提出合作抗日的谈判建议。但国民党顽固派不仅干扰破坏谈判,而且向红军游击队大举进犯。汪林兴被迫率部反击,攻打崇安北乡,狠狠教训了坚持反共的顽固派,使国民党崇安地方当局陷入了窘境,不得不接受了汪林兴提出的谈判条件。谈判达成协议后,闽北党组织利用这个时机大力扩充部分,壮大武装力量,在短短的3个月里,闽北红军游击队由300多人扩大到1000余人。
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南方八省15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开始改编为新四军,准备北上抗日,闽北红军游击队1200多人由崇安长涧源开抵江西铅山石塘,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汪林兴任第三支队副官。部队开赴皖南抗日前线后,新四军第三支队留守处在崇安坑口成立,汪林兴以新四军三支队留守处副主任的身份回到了崇安,同国民党顽固派地方当局的反共“磨擦”行为作了坚决的斗争。与此同时,他领导人民群众普遍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许多乡村组织了工人、农民、青年和妇女等抗日救国会,并经常把抗战前线的战况告诉群众,公开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事迹,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
1938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在闽北重新成立,汪林兴任省委民运部长。翌年7月,在中共福建省委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上,汪林兴又被选为省委委员,兼中共闽北特委书记。
1941年2月,国民党顽固派成立“闽浙赣边区剿匪指挥部”,重点进攻崇安和建(瓯)松(溪)政(和)根据地。从此,闽北游击根据地的斗争环境更加险恶。但汪林兴和同志们仍然满怀革命必胜的信心,顽强地活跃在闽北的崇山峻岭之中。1944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派遣大批特务到闽北对闽北党组织和游击队进行渗透和破坏,连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也到闽北督战。国民党顽固派以军事、政治、特务三管齐下的手段,猖狂进攻游击根据地。这时,中共闽北特委只剩下汪林兴、王文波等领导人,游击队也只有30多人。汪林兴等同志带领游击队从江西资溪经光泽来到邵武,经过几次战斗,由邵武撤回到崇发,转移到崇安与铅山交界的大山中隐蔽。但因为粮食缺乏,难以坚持,汪林兴决定亲自下山筹粮。8月间的一个夜晚,汪林兴带领一个班的战士悄悄摸进附近的一个村庄,不料遭到顽固派武装的伏击,汪林兴胸口中弹,当即壮烈牺牲。
全国解放后,闽北人民将汪林兴烈士的骨灰安葬在闽北革命烈士纪念亭内,供后人瞻仰、悼念。
汪林兴补充介绍
汪林兴(1908~1944),崇安县岩后村人。少年时,跟着父亲学种田,并利用空暇时间到村里学堂外面旁听塾师讲课,还借来中医中药书籍挤时间阅读,很快就熟记许多药方。民国14年(1925),他父母送他到里洋村跟一个老中医学医。三年后他开始单独行医。
民国17年初,中共崇安县委把工作重点从县城转移到乡村,汪林兴毅然弃医回村,投入共产党宣传和组织的农-动,成为农运骨干,组织动员群众准备参加武装-。民国18年1月,上梅第二次农民-成功。同年2月,岩后村苏维埃政府成立,汪林兴被选为主席。6月,由丁辉如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9年初,他被升调为中共白水区区委书记。不久,调任崇安赤警营政委。
民国19年7月,李立三“左”倾盲动主义统治中共中央,命令各地红军集中兵力攻占大中城市。驻扎崇安的红军五十五团遵命开赴赣东北编入红十军。国民党刘和鼎五十六师和省防军钱玉光旅乘隙而入,崇安苏区大部陷落。汪林兴带领干部战士转入山上打游击。同年12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立三路线的错误,中共崇安县委派汪林兴到新开辟的大浑区任区委书记,工作卓有成效,被誉为尽心尽责的好书记。
民国19年5月,汪林兴从大浑区区委书记破格提升为中共崇安县委书记,他以杰出的才能领导并推进了崇安苏区建设。民国22年9月,他被调任中共建阳县委书记兼县独立营政委。他率部攻打建阳北部重镇将口,歼灭民团团丁20多名,镇压8个有血债的土豪和一个保长,缴获30多支枪。
民国23年3月,国民党大批部队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闽北的国民党军队也向当地苏区进攻,汪林兴率领独立营及各区游击连,会同闽北独立团,连续主动出击将口、书坊、崇雒、长埂、长坪、后山、莒口、麻沙、兴田等地,歼灭各地守军300余人,俘虏近100名,缴获-械200余支。
民国24年1月,由于国民党重兵压境,中共闽北党政机关和红军撤离苏区,转入山上进行游击战争。汪林兴率部辗转战斗,先后在大安、曹墩附近的高山地带和白塔山、程墩、毛岭等险峻山地打游击。他坚决执行同年8月份中共闽北分区委关于开辟新游击区的战略方针,迅速扭转被动局面。这年冬,他调中共闽北分区委工作。次年4月,他任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管辖崇安、广丰—浦城、建阳、上饶—铅山等4个县委,8月份兼任中共崇安县委书记。他把“扩红”工作当成中心任务来抓,积极开展“扩红”竞赛,把充足的兵源输送到第一线,保证部队作战的需要。
民国26年秋,汪林兴担任中共闽北一分区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任中共崇安县委书记。这年9月,民国闽北各县政府不顾国共双方即将和谈的大局,以5个师的兵力,对闽北各游击根据地发动全面进攻。汪林兴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夜间下山秘密接触群众,宣传共产党的团结抗日的主张,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企图破坏国共和谈的阴谋,作好充分精神准备。不久,进攻闽北苏区的国民党部队先后撤离。为了掌握闽北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动权,汪林兴率领崇北独立营、崇西游击队200余人,从岚谷出发,胜利攻击驻扎在邻县——江西铅山石塘彭村国民党顽固派,缴了数十支枪。接着他以闽北分区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中共崇安县委书记的身份,致信国民党崇安县长蒋伯雄,提出谈判合作抗日的建议。由于民国闽北各县政府一部分顽固派迷信武力,迟迟不开始谈判。汪林兴率部攻打崇安县北乡,迫使民国闽北各县政府不得不接受谈判条件。汪林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部队,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闽北红军游击队由300多人扩大到1000多人,为改编为新四军预备了大批优秀兵员。
民国27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汪林兴等人率闽北红军1200多人由崇安长涧源先后抵江西铅山石塘,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五团。汪林兴就任新四军三支队副官。部队开赴皖南抗日前线后,新四军三支队留守处在崇安坑口成立。2月25日,新四军军长叶挺任命汪林兴为留守处副主任。同月,中共闽赣省委改为中共闽浙赣特委,书记曾镜冰,汪林兴任组织部长。特委机关都在崇安县,崇安成为闽赣边境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区,仅一二月内,汪林兴针对崇安县民国政府违反国共合作协议,制造-摩擦等问题,先后五次给崇安县长发出公函和信件,严正陈述共产党一贯立场,揭穿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的面目,并积极领导群众开展“反征壮丁”、“拖捐拖税”、“二五减租”活动。
同年6月,以中共闽浙赣特委为主,和中共闽东特委、中共闽中的党组织合并,成立中共福建省委,汪林兴任-部长。他遵循共产党中央有关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的方针政策,一心一意搞好-工作。民国28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崇安坑口长涧源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汪林兴被选为省委委员兼任中共闽北特委书记。
民国29年底,国民党顽固派开始向闽浙赣根据地进攻。次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同年2月,民国政府成立“闽浙赣边区剿匪指挥部”,重点围攻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所在地崇安和建(阳)松(溪)政(和)地区。国民党保安七团首先向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所在地的村头村大举进攻。汪林兴随省委机关转移到建阳。10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建阳牛栏前村召开会议,成立“基本地区工作委员会”,汪林兴被任命为基委会的-部长。
民国31年4月,国民党顽固派向闽北发动历时4个月的第二次进攻。汪林兴被中共福建省委指派到崇安开展地方武装工作。4月,汪林兴等人带领的部分机关干部与程胜福带领的队伍会合,在光泽县铃龙村成立闽北游击队,下辖3个班共20多人。随后,他先后率领武装骨干和由知识分子骨干组成的“农干班”,活跃于邵武、光泽和毗邻的江西省资溪、贵溪一带,经受严峻的战斗考验。
民国31年5月,国民党顽固派再次大规模地进攻闽北根据地,斗争十分残酷复杂。6月份,他率领闽北游击队由邵武撤回崇安,转战于县境和毗邻的江西铅山一带。因部队缺粮陷入困境,他于8月份的一个晚上,带领十余名战士到铅山县曾有联系的一户甲长家里买粮,突遭袭击而遇难,终年36岁。
“汪林兴”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