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漳州市名人>芗城区名人

邵江海

暂无邵江海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芗城名人邵江海介绍

芗剧演员、芗剧编剧、歌仔戏剧作家

邵江海(1913 -1980),著名芗剧演员,芗剧编剧。歌仔戏剧作家、演员、导演、琴师、乐器工艺家,芗剧奠基人。被誉为芗剧一代宗师。中国福建省南部(闽南)龙海县浮宫镇(现漳州市龙海市浮宫镇丹坑)人童年时因家贫仅念过三年私塾,十二岁即随父摆摊卖海鲜。师承台湾温红涂等先生学习歌仔戏音乐艺术。同时,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一部歌仔戏。

邵江海人物简介

1938年起,漳州地区国民党执政当局查禁台湾歌仔戏、台湾歌仔音乐、台湾乐器(壳仔弦、大广弦、台湾月琴、台湾笛),邵江海与师兄弟林文祥等合作,做了许多改革,发明六角弦这种新的胡琴类乐器代替壳仔弦和大广弦,以皮面三弦代替台湾月琴,洞箫代替台湾笛,成为新的伴奏组合(六角弦、三弦、箫有人称为3大件,壳仔弦、大广弦、台湾月琴、台湾笛则有4大件的称号),并发展出以杂碎仔调(后流传到台湾,被称为都马调,非常风行)为主的系列改良调和演唱改良调的改良戏。著有《李妙惠》(又名《卢梦仙》)、《白扇记》等歌仔戏剧本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起在漳州艺术学校教歌仔戏(1953年起改名芗剧),培养出郑秀琴(获评中国国家1级演员职称)、吴兹明(获评中国国家1级导演职称)等学生。陈彬 (歌仔戏)(获评中国国家1级作曲职称)和陈松民(漳州艺术学校副校长)跟他学习歌仔戏音乐艺术。

邵江海主要经历

1960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第3次文学艺术代表大会代表在北京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接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迫害,1978年落实政策,回艺术学校教书,1980年去世。

1997年,中国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编写的《一代宗师邵江海》专书,纪念和表彰他的艺术成就。

21世纪,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排演以他的生平为题材的歌仔戏现代戏《邵江海》。

1925年邵江海看了从台湾来厦门演出的歌仔戏后,便迷上了戏剧。不久,瞒着父亲跑到义乐得歌仔戏阵学唱戏,后又转到亦乐轩歌仔馆,拜台湾艺人温红涂和“鸡鼻先”为师。由于他聪颖好学,很快掌握了这些歌舞技艺。十六岁时,便偕同庄益三、林文祥等人往同安教授业余歌仔馆,后又辗转至泉州、惠安、龙溪等地教戏兼唱戏。到1935年,他已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民间艺人了。

卢沟桥事变以后,国民党当局诬称歌仔戏为“亡国调”、“汉奸调”而加以取缔,致使歌仔戏和歌仔戏艺人面临着绝境。为了拯救剧种艺术,为了艺人的生存,邵江海同艺友进行了唱腔改良,首创芗剧“杂碎调”。他在歌仔戏原有基础上,再融汇吸取了当地的锦歌、南词、南曲的成份,并吸收了其他诸多剧种的一些曲调,重新创作了一套新的曲牌唱腔,起名谓之“改良调”,搬上舞台后,时称“改良戏”。几年间,改良戏广为流传,改良戏班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仅龙溪一带的业余班社就多达二百多个,尔后逐渐合成为大型的专业班社。比较有名的如笋子班、艳芳春、宝莲升、金发春等。

1939年,邵江海着意改变幕表戏制,他在其他剧种剧目的启示下,着手编写剧本。《六月雪》就是他为改良戏编改的第一个剧本,演出后轰动一时。此后,他又陆续编写了《荔镜记》、《陈三五娘》、《白扇记》、《李妙惠》、《安安寻母》等三十多个剧本。

1949年前后,邵江海病情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竭尽全力为他治病。病愈,他满怀对党的感激之情,积极工作,任漳州实验芗剧团编剧,并先后在龙溪专区艺术学校、漳州市芗剧团任教和担任艺术顾问。1956年,邵江海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60年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邵江海还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漳州市委员会常委等职务。邵江第艺术造诣高深,他编写的剧本语言生动,充满地方俚语,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大家称他为“江海仙”。他任教期间,尽其职责,不畏劳苦,严格要求,他教出来的学生,大部份为各业剧团的艺术骨干。

1980年,邵江海旧病复发,并转为绝症,虽经多方医治抢救,终不治而与世长辞。弥留之际,将他多年积累保留的戏曲资料全部献给漳州市芗剧团。

邵江海补充介绍

  邵江海(1913年—1980年),漳州虾仔巷人,系漳州地区主要剧种——芗剧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戏剧协会会员,市文联副主任,原漳州市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1960年曾出席全国第三届文代会。

  邵原籍同安县,家庭贫困,只念过二年小学,就去卖冰棒,做泥水小工、当小贩。民国16年(1927年)在厦门应菜河业余剧团学艺,拜台湾歌仔戏名艺人为师,后在明月圆班当演员。民国21年到海澄、龙溪教戏,先后在浮宫宝德春班、石码金瑞春班、正桂春班教戏。民国23年在浮宫丹宅村被招入赘。不久国民-演台湾歌仔戏,隔年国民-戏比较放松,当时邵的艺术已有相当造诣,他又开始到石码、许茂城内等地教戏,此后闽南许多乡村慕名前来请他教戏。抗战时期他先后在新艳春、艳芳春、抗战班和盐草班等十多个戏班演出,又来往于龙溪、海澄、漳浦、长泰、同安、厦门等地,传授辅导业余歌馆和业余剧团,计有50多处,在闽南布下芗剧种子,其门徒遍布整个闽南地区。他为了区别台湾歌仔戏而呕心沥血,创作出芗剧曲牌改良杂碎调,成为后来芗剧主要曲调,并积极挖掘整理《安安寻母》、《六月雪》、《李妙惠》、《白蛇传》等传统剧目30多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浦南渡东辅导业余剧团,人民政府发现他还流落民间,随即聘请他为龙溪专区实验芗剧团编导,其家属也从浮宫丹宅村迁来漳州虾仔巷定居。后来他和陈开晞共同创作整理《三家福》、《加令记》、《逐荷志》、《黄道周》、《水仙花》等剧目。1958年在龙溪专区艺校当教师编导,其艺术造诣很高,编剧、导演、表演、唱工等艺术样样精通,尤其擅长丑角和旦角表演艺术,后人称他为闽南芗剧大师、江海仙和芗剧创始人。

  邵一生坎坷、生活艰苦俭朴,体质较差,晚年身患多病,治疗无效,卒于1980年4月。

  “邵江海”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