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宣城市名人>泾县名人

朱践耳

朱践耳人物照片

泾名人朱践耳介绍

中国作曲家
中国音乐家

朱践耳(1922年10月18日—2017年8月15日 ),男,汉族,本名朱荣实,字朴臣,作曲家,音乐家,安徽泾县人,1922年10月18日生于天津,在上海长大。中学时代曾自学钢琴、作曲。1945 年加入新四军苏中军区前线剧团。1947年担任华东军区文工团乐队队长兼指挥。建国后在上海、北京等电影制片厂任作曲。1949年起担任过上影、北影、新影、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等处专职作曲。1955年赴苏联入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60年毕业回国,在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作曲。1975年调入上海交响乐团从事作曲。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

2017年8月15日,因病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朱践耳人物生平

1922年10月18日生于天津,自幼随家迁居上海。读中学时对音乐发生兴趣,自学钢琴等乐器。上世纪30年代后期,曾随钱仁康学习和声,又入石人望办的训练班学习键钮式手风琴。

1945年赴苏北解放区,先后在苏中军区前线剧团和华东军区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

1947年莱芜战役后谱成歌曲《打得好》,在解放区军民中广泛传唱。

1949年至1953年,先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作曲,曾为《大地重光》、《海上风暴》等影片配乐。

1955年赴苏联,师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巴拉萨年教授学作曲。留学期间所作钢琴序曲第 1号《告诉你》、第2号《流水》,用音精练,笔触细致;钢琴独奏曲《叙事诗》(为独幕芭蕾《思凡》而写)和《主题与变奏曲》,乐思发展逻辑严密,和声手法亦较丰富,前者运用了交响性手法和奏鸣曲式,冲突尖锐,情思奔放,刻画了小尼姑从宗教重压下挣脱出来走向生活的历程。

1959年第一首管弦乐作品《节日序曲》在莫斯科首演,并被前苏联国家广播电台作为永久性曲目录音收藏。以后又以德国科隆、日本名古屋、挪威等地交响乐团陆续演出。

1960年写成的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歌词选用毛泽东的诗词),具有磅礴的气势和绚丽的色彩,在构思和手法方面也显示了作者的功力,深得音乐界好评。

1960年学成归国,翌年起在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专职作曲。此后数年,创作多为小型声乐体裁,其中,《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成为当时流传较广的歌曲。

1975年起,任职于上海交响乐团。作于1978年的弦乐合奏曲《怀念》,是他在交响音乐创作方面触及悲剧性题材的第一次尝试。完成于1980年的《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则是他在张志新烈士悲剧性事件的激发下,经过两年的酝酿而写成的。此曲在1981年的全国第一届交响音乐作品评奖中获优秀奖。

1982年5月,在第10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次演出的交响组曲《黔岭素描》。

1983年交响组曲《黔岭素描》由瑞士广播交响乐团在斯德哥尔摩演出。

1984年应邀赴莫斯科出席第二届国际音乐节,《交响幻想曲》由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演出,录制唱片。

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

1987年应邀访日本,“新交响乐团”演出《纳西一奇》,日本著名作曲家芥川也村志指挥。

1993年出席第六届中国作曲家研讨会,在台湾首演了委约创作的民乐五重奏《和》。

1994年在美国完成第六、七、八交响曲和《小交响曲》。

1996年出席巴黎“96法国电台国际音乐节”,演奏了五重奏《和》。

2002年出席香港“国际现代音乐节”,演出了琵琶与弦乐四重奏《玉》。

2000年赴日本横滨出席“亚洲现代音乐周”,演出《第八交响曲》。

2002年5月,他出版了我国首部个人交响作品集《朱践耳交响曲集》。

朱践耳人物评价

叶小纲(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朱践耳先生是中国迄今为止创作力最全面的作曲家,也是青年一代的楷模。他孜孜不倦的追求,包括思想上、艺术上,他在60岁才开始创作交响曲,一共创作了10部。他早期也创作了非常多脍炙人口、影响力巨大的作品,从莫斯科回来创作了《节日序曲》《春天的歌》,有《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以及后来的大型交响乐作品。他的人生轨迹可以说是中国交响乐历史的缩影。尤其是他在年纪很大时还是坚持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为人刚正不阿。

钱世锦(上海交响乐团前任总经理,上海大剧院前任副总经理):他是一个不肯墨守成规的音乐家,虽然他学的是传统古典音乐的作曲,但他对于现代音乐还是一直都在探索和追求、应用,这在中国作曲家当中还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的底子比较厚,为人很正直。

人类精神世界里不能没有音乐,它是生活中的一勺盐,勾味百鲜。年劭德高的作曲大师朱践耳先生,已年届九旬,曾任上海音乐家协会掌门人。“践耳”的大名之所以为人熟知,大抵是因他所写的《打得好》《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等风行一时的红歌,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表作之一 。

朱践耳祖籍系安徽省泾县人氏 ,1922年生于天津市,他本名朱荣实,字朴臣,排行老五,幼年即随母亲移居至大上海。其父在天津开设了一家面粉厂,后因外资倾轧而倒闭,偏又染上时疫猩红热病,年仅三十四岁就英年早逝。朱践耳先生面容清癯,文文弱弱的没见他胖过,平日里少言寡语,不爱应酬。不可思议的是他如此单薄的躯体里却有着火焰般激情和巨大创作能量,纳于言而敏于行,是一位圈内少见的多产作曲家。清心寡欲的他不嗜烟酒,一杯酽茶足矣,写作困倦时居然会口含几片干茶叶嚼嚼,简简单单的生活与时尚无缘。

朱践耳在72岁时受邀赴首屈一指的纽约朱丽娅音乐学院等四大高等学府作学术演讲,畅谈中西音乐文化如何在创作中交融的学术话题 。

朱践耳个人作品

管弦乐曲《节日序曲》、民乐合奏曲《翻身的日子》、弦乐四重奏两部(其中 1部与施咏康合作)、双簧管与钢琴《春天的歌》、钢琴曲《云南民歌五首》、无伴奏合唱套曲《绿油油的水乡》、独唱曲《远航》和《清晰的记忆》,电影创作音乐:《和平万岁》《龙须沟》《伟大的土地改革》,以及影片《烈火中永生》的配乐等。歌曲《打得好》《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清晰的记忆》等。民乐合奏《翻身的日子》,钢琴曲《序曲第一号“告诉你”》《序曲第二号“流水”》等,交响合唱《英雄的诗篇》,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交响组曲《黔岭素描》,管弦乐音诗《纳西一奇》《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等。

朱践耳人物荣誉

1951年《交响幻想曲》获全国交响乐作品一等奖;

1960年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被前苏联国家广播电台作为永久性曲目录音收藏。

1990年《第四交响曲》获瑞士“玛丽·何赛皇后”国际作曲比赛大奖;

1990年被列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的《世界音乐名人录》;

1991年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个人“杰出贡献奖”;

1992年《第一交响曲》获中国唱片公司“特别创作奖”;

1994年《第二交响曲》获全国交响乐作品一等奖;

1997年《第六交响曲》获宝钢高雅艺术奖;

1997年交响诗《百年沧桑》获香港回归音乐作品征集金奖和第四届上海市文学艺术个人“优秀成果奖”;

2001年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朱践耳补充介绍

  朱践耳(1922~2017),中国作曲家,原名朱荣实,安徽泾县人。1922年10月18日生于天津。自幼随家迁居上海。读中学时对音乐发生兴趣,自学钢琴等乐器。上世纪30年代后期,曾随钱仁康学习和声,又入石人望办的训练班学习键钮式手风琴。1945年赴苏北解放区,先后在苏中军区前线剧团和华东军区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1947年莱芜战役后谱成歌曲《打得好》,在解放区军民中广泛传唱。1949年至1953年,先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作曲,曾为《大地重光》《海上风暴》等影片配乐。1955年赴苏联,师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巴拉萨年教授学作曲。留学期间所作钢琴序曲第1号《告诉你》、第2号《流水》等。1960年写成的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歌词选用毛泽东诗词),具有磅礴的气势和绚丽的色彩,在构思和手法方面也显示了作者的功力,深得音乐界好评。

  1960年留苏学成归国,翌年起在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专职作曲。此后数年,创作多为小型声乐体裁,其中《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成为当时流传较广的歌曲。1975年起,任职于上海交响乐团。作于1978年的弦乐合奏曲《怀念》,是他在交响音乐创作方面触及悲剧性题材的第一次尝试。完成于1980年的《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则是他在张志新烈士悲剧-件的激发下,经过两年的酝酿而写成的。此曲在1981年的全国第一届交响音乐作品评奖中获优秀奖。1982年5月,在第10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次演出交响组曲《黔岭素描》。

  朱践耳,这位从60岁开始创作交响曲的作曲家,在短短22年间雕琢出了10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交响乐作品,这些数字,可称得上是一个奇迹。作为一名异常勤奋的作曲家,朱践耳在许多重要的音乐创作领域都留下了成功的记录,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于1991年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个人“杰出贡献奖”,1990年起被列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的《世界音乐名人录》。

  2017年8月15日,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朱践耳先生因病辞世,享年95岁。

  “朱践耳”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