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名人周志俊介绍
周志俊(1898年一1990年),原名周明焯,志俊是他的字,以字行,号市隐,又号艮轩主人,安徽省至德县(今东至县)人,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东至籍民主人士、周馥的嫡孙、周学熙的次子。
周志俊个人履历
1915年,他随父迁往北京,父亲为他请了一位英语家庭教师,使他掌握了英语,并涉猎多种书籍,还参加了美国亚力山大汉弥尔顿商学函授学校学习资本主义经济学,侧重于钻研现代企业管理专业。1918年在父亲接着筹办公司第二纱厂一一青岛华新纱厂时,为了与美国美兴公司洽商订购设备,父亲选他担任自己的翻译。从此,引导他走上了经营民族工商业的道路,与父亲共同经营着青岛华新纱厂。此后他还效仿父亲的东瀛之行,于1933年西行考察了美、德、法、英、荷、比、丹、奥、瑞士、意大利等国家。在8个月的行程中,重点考察了棉纱业,特别是在美国参观了产棉区和纺织印染厂、纺织机械厂近百处,还参观了芝加哥百年博览会,开阔了眼界,接触了新技术。
周志俊个人简介
周志俊(1898-1990),安徽省至德县(今东至县)人,周馥嫡孙,周学熙次子。幼年随祖父和父亲寄居青岛,倍受先辈思想熏陶。
周志俊成就及荣誉
1950年,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一架;1954年他所办的华新、信孚、新业、新安等主要工厂全部实现了公私合营;1956年,他主动提出放弃领取定息,支援祖国建设;1979年至1985年,先后向山东省工商联、儿童福利基金会、体育中心捐款6万余元。1984年他委托山东省工商联代为办理手续,将自己应在青岛、上海、南通、无锡等地10多个单位领取的95万元定息,全部上交了国库,还先后购公债、国库券6.8万元,受到了党和社会的尊敬和赞赏。周志俊在建国后加入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先后担任青岛市人民代表,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山东华建公司董事长,山东省第三届、四届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山东省第五、六届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关心祖国统一大业,并寄语海外亲友,为早日实现和平统一而共同努力。在爱乡方面,周志俊也和周馥、周学熙一样,都是恋乡爱乡之人,特别是对养育过他们的纸坑山爱得深切。周志俊继承父志,几十年间不断为家乡办学校、建医院、解囊相助、惠济乡民。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在宏毅学舍旧址开办私立小学,校名为“至德县周氏敬慈小学”,学生来源于附近的周村、梅城、南门,迅速扩大到徐村、孝义等地,连县城尧渡周围的学生也慕名而来。
周志俊社会评价
建国后,仁寿诊所活动经费仍由周家资助。1980年,私营工商业政策得到落实,周志俊又拨款10.7万元给东至县卫生部门,由县决定建成了尧渡医院新楼,给县城群众治病带来了方便。周志俊1990年病逝济南,东至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县志办分别发了唁电,并派专人代表家乡人民前往哀悼。
周志俊个人作品
此行他写了《瀛寰小记》、《杼轴漫谈》、《芝博琐言》3本书,并在归国途中赋诗一首,抒发当时的情感和自己的抱负。诗曰:吾道不行浮海去,一年作客感秋来;长风万里吹华发,驿路千程志异材;故国经猷空自许,邮亭身世漫相催;箧中留得兴齐策,击楫高歌亦快哉!民国八年(1919)至二十六年间,先后担任青岛华新纱厂总经理、青岛市政治设计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前夕,青岛华新纱厂在周家父子的苦心经营下,拥有4.4万纱锭、8000线绽、500台布机的规模,成为纺织印染全能厂。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志俊又把青岛华新纱厂的机械设备移到上海,先后又在上海创办了“三信”(信和、信孚、信义)“三新”(新安、新成、新业)工厂,使他在上海企业界建立了声誉,为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同时在香港、仰光、昆明经营运输业,给大后方运送物资,支援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他继续经营青岛华新纱厂外,还在上海开设机电、制酸、电器等工厂。如果说周志俊在前半生继承父志的生涯中,突出的是以“实业救国”为个人奋斗目标,而其后半生的政治生涯则标明了他还继承了先辈爱国爱乡的思想和行为。全国解放前夕,在民族资产阶级究竟何去何从的大是大非面前,周志俊一度有过徘徊彷徨,他曾携家去香港,调去了一部分资金,有留居该地的打算。后来天津解放,有关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方针、政策的消息不断传来。加上一些进步人士的动员和堂兄周叔弢已留在天津,使周志俊思想陡转,终于在1949年初,在信和纱厂董事长颜惠庆的电召下,毅然返回上海,迎接解放,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周志俊补充介绍
周志俊(1898~1990),东至县梅城人。民国8 年(1919 年)至26 年期间,先后担任青岛华新纱厂总经理、青岛市政治设计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开设纱厂、印染厂、机器厂、实业公司、地产公司、百货公司、银行等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在香港、仰光、昆明经营运输业,将自己生产的物资运往大后方,支援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开设机电、制酸、电器等工厂,继续担任青岛华新纱厂总经理、董事长。建国后,参加革命工作,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历任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青岛市政治协0议副主席,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全国工商联合会执行委员,山东省工商联合会主任委员,山东省第三届、第四届政治协0议副主席,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治协0议委员,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山东华建公司董事长,山东省第五届、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8 年1 月离职休养,1990 年6 月18日因病在济南逝世。
周志俊是一位热爱祖国的实业家。在解放前,他怀着“实业救国”的愿望,致力经营民族工商业,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建国后,他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率先走公私合营的道路。1950 年至1953 年,先后将上海信和纱厂、青岛华新纱厂、上海茂华银行实行公私合营。他所经营的其他企业也在1956 年以前全部实行了公私合营。1956 年,他还决定将价值200 多万元的证券放弃定息。1950 年在抗美援朝时,他捐献飞机1 架。1979 年至1985 年,又先后向山东省工商联、省儿童福利基金会、省体育中心捐款6 万余元。1984 年,又把应领的95 万元定息全部上缴国库,并先后购买公债、国库券6.8 万元,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周志俊一贯关心和支持家乡建设。民国35 年春,他出资在家乡梅城村(今梅城小学址)创办至德县仁惠诊所(后改称仁寿诊所),聘请医护人员7 人,其中5 人聘于上海,每月拨活动经费600 余元(包括人员工资、免费药品款等)。是年秋,上海受聘人员陆续离所,周又聘请县内医生王友梅担任诊所主任兼医师,并招收5 名男女青年为学徒,边培训边工作。诊所为敬慈小学的学生免费就医,周围百姓在此就医也只收挂号费,免收诊费、医药费。建国后,诊所经费仍由周资助,直到1966 年9 月,周志俊受到“文革”冲击,资金冻结,诊所停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私营工商业政策得到了落实,1980 年,周志俊又拨10.7 万元,给东至县卫生部门,作为诊所人员工资补贴。民国35 年下半年,周志俊派友人徐友樵在家乡至德县城南门外开办私立敬慈小学,他自任学校常务董事,按学校预算,如期从津、沪或寄物或汇款,由于经费充足,教学设备齐全,教师水平高,教学质量好,发展较快,初为小学,民国37 年增到8 个班,学生达300 余人。1956 年因公私合营,周的资方经济冻结,敬慈小学由至德县接办,改名为梅城小学。当时,他将历年购买的公债4 万多元交给了家乡人民政府,以资助敬慈小学。1980 年下半年,周从解冻资金中拨款3.5 万元予以资助,并将敬慈小学和仁寿诊所的基金全部上交国家。周志俊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新中国,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也未动摇过这种信念。他在担任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和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的领导职务期间,恪尽职守,勤奋工作,不顾年高体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改善工业企业、发展农村教育和干部专业化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他十分关心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写信或写诗遥寄台湾和海外的亲朋故旧,恳望大家共同努力为实现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周志俊”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