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黄山市名人>休宁县名人

周贻春

周贻春人物照片

休宁名人周贻春介绍

民国时期教育家
清华大学原校长

周诒春(1883-1958),字寄梅,安徽休宁人。 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耶鲁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1913年10月-1918年1月,周诒春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积极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实行严格管理,改革留美学生选拔机制,提出清华向完全大学过渡,使清华学校的教学等各方面得到稳定发展,许多清华优良的传统也在此时期奠基。是清华大学奠基人。后历任燕京大学代理校长、国民政府实业部次长、农林部长、卫生部长等职。

周诒春人物生平

1883年12月29日,周诒春出生于湖北汉口,其祖籍为安徽省休宁县。

1903年,周诒春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留校任教员。

1907年,周诒春自费到美国留学,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教育、心理等专业。

1909年,周诒春得硕士学位后回国。回国后在圣约翰学院讲授英语,曾协助编纂《标淮英汉大辞典》。

1911年,周诒春参加清廷留学生考试。授进士,点翰林(当时社会上称这科翰林为“洋翰林”),出任上海复旦公学心理学、哲学教员。

1912年,周诒春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并曾任孙中山先生英文秘书。

1912年4月,北京政府外交部任命唐国安为清华学堂监督,周诒春被聘为教务长。10月,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周诒春任副校长。

1913年8月,唐国安病逝后,外交部任命周诒春任清华学校第二任校长。10月27日,周诒春就任校长职。

1913年10月,周诒春与梁敦彦、颜惠庆、王正廷、顾维钧、詹天佑等人发起创建了旨在“修学、游艺、敦谊、励行”的欧美同学会。

1914年冬,周诒春邀请梁启超先生以“君子”为题到清华演讲。梁启超在演讲中引述《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周诒春遂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做为清华校训。

1916年7月27日,周诒春向北洋政府外交部报告中,正式提出将清华改办为一所完全大学的建议。

1918年1月4日,周诒春以“力微任重、劳顿成疾”为由辞职。周诒春在清华任校长共4年又5个月。

离开清华后,周诒春先后在众多单位、团体任职。如:燕京大学董事会主席,并曾兼任代理校长 ;北京中孚银行经理;仁立实业公司董事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总干事;华洋义赈会的常务董事;英美烟草公司的常务董事;曾发起北京市政治学会并主持为该会募捐及筹建图书馆,曾发起组织平津两市的防痨协会与欧美同学会。

1925—1928年,周诒春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委员会总干事,创立北京图书馆。

1933年10月29日,清华同学会总会董事会成立,周诒春担任名誉会长。

1936年,周诒春担任国民政府实业部常务次长。

1937年5月10日,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总办事处设在上海北京路江西路口的垦业大楼。共设董事19人,其中实业部为周诒春、张铁欧、吴觉农。周诒春担任中茶公司董事长。

抗战期间,周诒春担任贵州省政府委员兼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贵州省财政厅长等职。在贵州期间,周诒春花极大精力办理贵阳清华中学,并任董事长。

1945年9月,周诒春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

1947年,周诒春任国民政府卫生部长。

1948年10月,周诒春辞职。

1948年冬,周诒春迁居香港。

1950年,人民政府派人赴香港接周诒春返回。

1956年,周诒春出任全国政协特邀委员。

1958年8月,周诒春在上海去世,终年75岁。

周诒春重要事迹

提出清华改办完全大学

周诒春早在1913年已有将清华逐渐改为完全大学的考虑,1914年请墨菲做的校园规划中单独设计了大学区。但是改办完全大学是关系清华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需非常慎重,当时清华尚属“成立时期”,条件尚不具备。至1916年,清华建校已满5年,初步度过了创建时期,进入“发展时期”。周诒春对学校长远规划进行思考,认为,清华有良好的基地、充足的经费,为图久远之计,将清华“逐年扩充至大学程度”,是学校今后发展的“当务之急”。否则,到1940年庚款还清之后,清华经费将难以维继,因此不如未雨绸缪,渐求扩充,早定基础。为此,7月27日,周诒春向北洋政府外交部报告中,正式提出将清华改办为一所完全大学的建议。

周诒春在报告中提出三点理由:1、“可增高游学程度,缩短留学年期以节学费也。”如学生在国内大学毕业后直接赴国外大学深造,可缩短留学时间,相应节省了大半费用。2、“可展长国内就学年限,缩短国外求学之期,庶于本国情形不致隔阂也。”若能在国内修完大学,巩固国学基础,又熟悉本国的需要,再去留学,才谈得上通古今、贯中西,谈得上回国后学以致用。3、“可谋善后以图久远也。”清华办学费用源自庚子赔款(分39年还清)之“退款”部分,年年赔付,再年年按月返还。至1940年庚款还清后,“退款”就没有了,清华的经费将无以为继。用缩短留学年限所省费用尽早扩充学校规模,建立完全大学,才有可能在未来继续谋得清华的存在与发展。

最后他说:“我国地大物博,已设之完全大学,寥寥无几。当此百度维新之候,尤宜广育人才,以应时需。”基于上述三点、尤其是第三点原因,周诒春以一种紧迫的危机感。“他要在庚款尚能有效运用时期,将清华设备成一所完善的大学,将来我们的学生可在国内读大学,留美后即入研究院,研究高深学识。”

周诒春提交报告不出半月,外交部即照准了清华改办大学的设想,并令周诒春悉心规划扩充办法。得到外交部同意的批复后,周诒春即着手改办大学的各项准备。他请美国设计师墨菲进行校园规划,并修建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等重要建筑。即令受到很多批评,周诒春总能坦然面对,坚持自己的宏大计划。此后清华发展的历史证明,周诒春早先的规划是极富远见卓识的。

拟定清华校训

清华指引无数莘莘学子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是周诒春最早拟定的。民国三年(1914年)冬,周诒春邀请梁启超先生以“君子”为题到清华演讲。梁在演讲中引述《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周校长即时犹若醍醐灌顶,慨然有悟,遂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定为清华校训。

周诒春人物评价

1931年清华建校20周年时,清华出版的纪念刊评价“周诒春任职四年余,建树极众,历任校长无出其右。”

1981年清华70周年时出版的《清华大学校史稿》评价“在所有校长中,他是比较热心办教育,认真严格管教学生,力图把清华办好的人。在他的任期内,学校开始兴建早期的‘四大建筑’(即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和大礼堂,教学等各方面得到较稳定的发展,清华学校的规模和‘一切美国化’的教育传统,基本形成。”

清华校友陈宏振曾这样评价周诒春:“他是母校的拓荒者,母校的创建人,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播下精选的种子,收获到丰硕的果实,建立了优良的传统,奠定下巩固的基础,尤其是培育出母校同学个个引为自豪的清华精神。”

清华大学教授刘师舜曾说:“我等无清华,无以至今日。清华无周校长,无以奠其基。”

周贻春补充介绍

  周贻春(1883~1958 年),字寄梅,休宁县南塘乡周村人,清光绪九年(1883 年)生于汉口。为民国时期教育家,行政管理家,政府官员。

  父亲周聿修为徽帮茶商,在他少年时即为之请教师专授英文。后考入上海圣约翰学院,光绪三十年(1904 年)毕业,自费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选读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三十四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又入耶鲁大学进修,翌年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圣约翰大学和吴淞中国公学教英语。曾参加清廷留学生考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时人称为“洋翰林”。在此期间,他还协助颜惠庆编纂《标准英汉双解大辞典》。

  辛亥革命后,在南京临时政府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民国元年(1912 年)4 月,外交部任命他为清华学堂教务长。10 月,任副校长兼教务长。次年任清华学堂校长。民国7 年1 月,因与外交部得势的亲日派人士意见分歧,忿而辞职。他在清华任职5 年多,为清华增添设备,拟订方案,给日后成为全国第一流大学奠定了基础。同年,在圣约翰大学举行40 周年校庆时,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周贻春离开清华后,仍然关心教育事业,长时期与北京协和医学院保持密切关系,并曾受聘参加医学院理事会的工作。

  民国8~10 年,他参加了华北农村旱灾后的赈济,担任华洋义赈会会长。11~13 年,在颜惠庆手下任财政整理委员会秘书长,为颜惠庆的主要副手。此后,他又为促进华北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与津沪大企业家孙多钰是至交,孙创立的中孚银行为中国的主要私营银行之一,周贻春曾在中孚北京支行经营多年,因而获得了贷款的便利条件。他创办天津仁立地毯公司并任董事长,又任永利化学公司和其它一些工业企业的顾问。

  民国13~17 年,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常务董事兼总干事,该会是美国归还庚子赔款的管理与使用决策机构,他大力倡导将此项赔款用于科学文化事业,资助建立“静生生物调查所”,并资送了一批学生出国留学,又创办了北京图书馆。

  民国15 年,燕京大学聘他为校董事会主席。17 年,因当时教育部规定凡高等学校校长必须由中国公民担任。22~23 年,他任燕京大学代理校长。

  民国24 年12 月,应吴鼎昌之邀去南京,任国民政府实业部政务次长。26 年,任贵州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次年1 月,应清华同学宋士英等倡议,在贵阳市郊筹建清华中学(建国后更名为花溪中学)。

  民国33 年12 月,他受任国民政府咨议,移居重庆。翌年,调任农林部长。36 年返回南京,改任卫生部长。次年冬辞职,全家迁居香港。

  建国后,他关注祖国统一大业,要求返回大陆。1950 年8 月,人民政府派员接他回北京。1956 年为中国人民政治协0议特邀代表。1958 年8 月20 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周贻春”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