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名人郑通和介绍
郑通和(1899年——1985年7月15日)字西谷,安徽庐江人,10岁入塾。 民国元年(1912年)就读于舒城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民国8年,升入南开大学,获文学士学位。
郑通和人物简介
郑通和,字西谷,安徽庐江人,10岁入塾。民国元年(1912年)就读于舒城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民国8年,升入南开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民国12年8月赴美留学,入斯丹福大学,次年获教育学士学位。旋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习,民国14年6月获教育硕士学位,继续留校深造。次年夏返回,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等职。
郑通和活动历程
民国16年6月,由著名学者欧元怀推荐,任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校长。当时,学校办公室和高中部设在小南门外陆家浜,初中部则设在小西门尚文路,教学、管理均感不便,校舍也陈旧狭隘,难以发展,郑通和鉴于市区和郊区地价级差悬殊,遂萌发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另建新校舍的设想。在征得江苏省政府同意后,经多方奔走接洽,以较高价格售出旧校舍及地产,廉价购得沪闵路(今老沪闵路)吴家宅土地460余亩,于民国23年3月兴工建造新校舍,10月中旬竣工,学生即全部迁入上课。12月29日,举行新校舍落成典礼。当时,人们称赞“黉宫(指新校舍)宏伟,设备齐全,以类(相比)大学规模,亦不为逊(色)。”
郑通和悉心办学,以武训精神自勉,为聘请望重士林的学者执教,亲自登门恳情,直至允诺而后止。当时名流如胡朴安、柳诒徵、江问渔等,都曾任该校教职,优礼有加。为从多方面培养人才奠定基础,他制订多科制教学课程,在必修课外,设多种选修课。如外文课,除英文是必修课外,还选修日、德、法文等课。他还制定“为公、前进、合作”六字校训,作为“上中精神”,策励师生奋进。同时,他严于律己,平等待人,和所有师生友好融洽。他生活简朴,四季着学生服,家住学校宿舍,照付租金;即是通信邮资,亦是自付,不费公帑分文。他主持上中校政达10年之久,卓有成效,使该校成为当时全国中等学校示范单位。
郑通和补充介绍
郑通和(1899~1985)
字西谷,安徽庐江人,10岁入塾。民国元年(1912年)就读于舒城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民国8年,升入南开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民国12年8月赴美留学,入斯丹福大学,次年获教育学士学位。旋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习,民国14年6月获教育硕士学位,继续留校深造。次年夏返回,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等职。民国16年6月,由著名学者欧元怀推荐,任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校长。当时,学校办公室和高中部设在小南门外陆家浜,初中部则设在小西门尚文路,教学、管理均感不便,校舍也陈旧狭隘,难以发展,郑通和鉴于市区和郊区地价级差悬殊,遂萌发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另建新校舍的设想。在征得江苏省政府同意后,经多方奔走接洽,以较高价格售出旧校舍及地产,廉价购得沪闵路(今老沪闵路)吴家宅土地460余亩,于民国23年3月兴工建造新校舍,10月中旬竣工,学生即全部迁入上课。12月29日,举行新校舍落成典礼。当时,人们称赞“黉宫(指新校舍)宏伟,设备齐全,以类(相比)大学规模,亦不为逊(色)。”
郑通和悉心办学,以武训精神自勉,为聘请望重士林的学者执教,亲自登门恳情,直至允诺而后止。当时名流如胡朴安、柳诒徵、江问渔等,都曾任该校教职,优礼有加。为从多方面培养人才奠定基础,他制订多科制教学课程,在必修课外,设多种选修课。如外文课,除英文是必修课外,还选修日、德、法文等课。他还制定“为公、前进、合作”六字校训,作为“上中精神”,策励师生奋进。同时,他严于律己,平等待人,和所有师生友好融洽。他生活简朴,四季着学生服,家住学校宿舍,照付租金;即是通信邮资,亦是自付,不费公帑分文。他主持上中校政达10年之久,卓有成效,使该校成为当时全国中等学校示范单位。
抗日战争期间及抗战胜利后,他曾任国民政府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等职。民国38年2月去台湾,任台湾大学教授、教育部政务次长等职。1980年退休。1985年7月15日病逝于台北。著有《中等学校行政》、《六十自述》和《郑西谷先生教育论文集》等。
“郑通和”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