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名人王试之介绍
王试之,1903出生于无为县城内北园,幼年丧父,由孀母抚育,少年时就读于无为进步人士金稚石先生门下。20岁后,因家庭事务繁忙而辍学,他仍孜孜不倦,刻苦自学,利用家庭有利条件买了很多书,有空就读,尤其爱读鲁迅著作和思想进步书籍,并津津乐道。他虽然没有进过高等院校,却具有相当高文化知识水平。他倾向进步,追求真理,对旧社会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七七事变后,他与当时县里进步人士胡竺冰、吕惠生、倪化黎等交往甚密,因受其影响,思想更倾向进步,倾向共产党。
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员张恺帆由芜湖回到无为东乡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有时也暗地里进城探亲访友,多数亲友对他很冷淡,甚至回避,但王试之则不然,对张恺帆倍加亲切,并多次对张说:“你的路走对了,我如果不是受家室之累,也会和你走在一起的。” 1933年,张恺帆到上海做秘密工作,在任沪西区委书记期间,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王试之得知后,秘密托人带口信问候张,还带去吃的用的东西,张当时很受感动。抗战爆发后,张恺帆出狱回家,住在无为陡沟忠台乡老家里,王试之经常去看望他。当看到随张一道来无为的几位难友都挤住在张家时,便主动向张提出:“你家住房不多,容纳不了这么多客人,还是请哪两位住到我家里,我家条件还是可以的。”于是张恺帆就介绍桂蓬同志(桂蓬后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领导成员之一,并兼任营长)住到他家里,受到他全家的热情款待。
1938年,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成立,王试之为了扩大抗日武装,到处奔走呼号,筹粮筹款,扩军支前,不遗余力。在扩军运动中,他很动了一番脑筋,做好自己母亲的工作,首先动员自己3个女儿带头参军。王试之有3个在抗战前就上中学读书的女儿,大的叫绪华(后改名为王忠),18岁;二的叫绪美(林茵)17岁;老三叫绪言(斯群)15岁,她们都失学在家,非常苦闷。王试之听说新四军敌后武装扩军的消息,就一心想把3个女儿送去参军。但母亲在家中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什么事都得她做主,对这3个孙女看得如掌上珍珠,如果知道3个孙女要参加革命,便要大哭大闹,不可收拾,并对其看管很严,不让她们出门。但老人一贯尊重读书人,看得起知识分子,只要看见有知识分子参军,她思想上就会解冻。王试之针对母亲这些思想情况,一天,他到后奕斋同志(新四军和、含、巢、无四县联合行政办事处主任)住处(无为东乡),想把内心的想法告诉他。当时后奕斋的爱人刘芳(苏皖边区政府联合中学教务主任)正手拿着一把剪刀在比划着,准备将一件旗袍剪成短袄,以准备到农村工作时用,忽见一个男同志跑进去冲着她说:“别剪别剪,这旗袍还有用场呢!”刘芳掉头一看,一个瘦削高个子的中年人,笑容可掬地对她说:“刘大姐,我叫王试之。是为3个丫头参军的事特意来找你的。”说得刘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经后奕斋同志介绍,彼此才相识了。王试之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家中的情况和盘托出,刘芳听了很高兴,便满口答应接受这个光荣的动员任务。
一天,刘芳和后奕斋同志到了无为东乡何家坝附近王试之老家,刘芳在客房坐了片刻,就主动到厨房里特地拜会老伯母,并夸奖她3个孙女文雅、端庄、有家教,还感谢她为他们忙饭。老人家主动问刘芳的家世、经历等等,刘芳都—一作了回答,她听了十分高兴。老人还主动问刘芳:3个孙女能不能再念书,能不能找个小事做做?这时刘芳看出老人思想上有些开窍,就趁机进言:我在省城里教过书,学生都分配了工作。我刚从津浦路东来,在那里我就是办中学的,吕惠生是副校长,我是教务主任。老人一听吕惠生的名字,更高兴了(吕惠生与王试之是莫逆之交)。刘故意说:“3个姑娘目前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事,我还要去打听一下,然后才能给您回话。”刘芳尽量注意不与姑娘们直接交谈,免得这位老太太疑心她是来做动员工作的。王试之在一旁看到这个“封建堡垒”已初步被攻破,十分满意地对刘芳说:“刘大姐,看来问题不大了,今后的工作由我来做了。”
1941年的一天傍晚,太阳挂在西边山口,霞光满天,王家3姐妹毅然投奔了革命。组织上把她们安排到新成立的无为县人民政府所属的宣传队(以后改为七师大江剧团)工作。在王家的影响下,周围的人家也多送子女参军。王试之妹妹的女儿李惠如,年龄只有15岁,也报名参加革命。
1941年,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不久,县长吕惠生一天把王试之和倪化黎找去,说:“今天我们建立了政权,部队要发展壮大,所需供给要人民负担,我们都是无为人,要多为桑梓做点事情。无为江边荒滩很多,如太白洲、闷湖洲等,如将这些沙滩开垦出来,就可多收粮食,增加抗战力量。政府打算成立一个垦荒局,由你们两位负责,最好从闷湖洲开始。”他们俩欣然接受了任务。他们带了1名通迅员,住在闷湖洲附近农民家里,建立了农垦局,王试之任局长,积极筹备开垦闷湖洲的工作。
闷湖洲是长江北岸无为境内多年淤积的荒滩。抗战前多次有人尝试开垦,但由于当地封建势力把持始终未能开成。试之他们虽是代表政府来开垦,由于人民政权初建,当地封建势力仍很猖狂,加上周围敌人据点很近,江面上常有日本军舰行驶,随时都可能遭到敌人骚扰和敌舰上机枪扫射。所以开垦之初,困难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困难是当地封建势力的阻扰,这些不法分子用造谣、恫吓等手段暗中进行破坏。农民群众慑于封建地主往日的权势,一个也不敢出来投标开垦。针对这种情况,王试之和倪化黎就白天到田间地头,晚间到群众家中谈心交朋友,有时还在菜油灯下召集三五人开小会,宣传人民政府垦滩意义和政策:3年不交公粮,不收税。并研究决定:把垦地分成3等,分等论价出售,即甲等每亩70元,乙等60元,丙等50元;对一时无钱缴纳地价的,可延迟到收获一季再缴款;对阴谋破坏的少数地主不法分子,晓以政策,并给以严厉警告,从而保证了垦荒工作的顺利进行。农民群众都纷纷前来投标垦荒,不到1年时间,便把沉睡百年的闷湖开垦成肥沃的耕地,成为当时皖中抗日根据地第一块开垦成功的土地。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王试之不顾个人和家庭的安危,经常掩护、接济中共秘密党员和革命同志。他家原住无为县城北园一幢四合院式的瓦屋,后院有3间茅草屋,草屋背面是杂草丛生的小山坡,地形十分隐蔽,这3间草屋便成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初期中共秘密组织活动的场所。当时无东中共秘密组织负责人之一的张君武、倪化黎去王家一住就好几个月,江北游击纵队的桂蓬同志也曾在王家住过很久。
1939年,无为县城沦陷前夕,王试之全家逃难到无为东乡王村老家。为便于接待和隐蔽中共秘密组织同志,在正屋后面外人不易觉察的水塘边,搭起了一间芦苇小屋,以便于中共秘密组织和游击队同志在这里进行活动。1941年皖南事变期间,不少同志0到江北后曾在这间小屋里歇过脚,如原南京市委书记刘忠同志,1941年底从皖南到达江北后,曾在这芦苇小屋里住过,还把一部电台藏在小屋东边的草垛里。
1945年初冬,王试之随军北撤后,任苏皖边区参议会驻会议员,曾到青岛、南京、芜湖等地利用社会关系,掩护和营救了一些被捕同志。1947年底,他受共产党的委派南下寻找吕惠生烈士的遗骸,扮成商人模样,只身从青岛辗转到南京,然后又到乌江(和县)附近七坝一个农民家里落脚,打听吕惠生牺牲的确切地点和遗骸。因为吕烈士牺牲的地方靠近南京,国民党-严重,寻找终无结果。
解放后,王试之同志任无为图书馆馆长、省文史馆馆员、县第二届人大代表、县第一二届政协常委。1957年调绣溪公园任主任。1959年他因受张恺帆冤案的株连,被补划为 分子,1960年与世长辞,终年58岁。
1985年,无为县委给王试之同志彻底平反,并对他的一生作了公正评价,认为他虽然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但始终不渝地跟党走,是一个为党工作到底的革命者。原皖中根据地和、含、巢、无各县联合行政办事处主任兼党团书记后奕斋同志,1985年在上海得知王试之的冤案平反昭雪后,吟诗一首,以志哀悼:
力挽天河洗秽污,干戈患难共支扶。
风雷岁月相濡沫,泉下相逢一笑无。
“王试之”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