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宣城市名人>绩溪县名人

汪华

汪华人物照片

绩溪名人汪华介绍

唐朝越国公汪公大帝

汪华(586年~649年) ,原名汪世华,字国辅,一字英发,歙州歙县登源里(今属安徽绩溪)人,隋唐时期割据势力,唐朝大臣。

隋大业年间(605~617),汪华为保境安民,起兵统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吴国,自称吴王。实施仁政,吴国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在群雄争霸、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国安宁祥和;义宁年间(617~618)迁郡治于歙县乌聊山;武德四年九月,汪华审时度势,说服文臣武将,主动放弃王位,率土归唐。唐高祖李渊授予上柱国、越国公、歙州刺史、总管六州军政; 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忠武大将军、参掌禁军大权,委以九宫留守,辅佐朝政,位极人臣。逝后,唐太宗赐谥忠烈,予东园秘器。

汪华集儒释道于一身,文韬武略,拥有非凡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自唐至清,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乾隆帝等历代帝王多次下诏,视为忠君爱国、勤政安民的典范表彰;赵普、李纲、苏辙、岳飞、朱熹、文天祥等历朝文臣武将赋诗题词,把他作为千秋楷模来赞颂;江南六州百姓奉其为神,拜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太平之主”,建祠立庙七十余座,四时祭祀,千年不辍。

汪华墓位于安徽省歙县城北3公里的云岚山,俗名“汪墓祠”。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营葬。有联赞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

汪华生平贡献

保歙安民

字国辅,又字英发。徽州歙县(今属绩溪县)汪村人。汪华是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领、唐代大臣。汪华幼年时父母双亡,寄养在歙县舅舅家中长大,并应募成为护郡兵丁。十四岁拜南山(歙县南乡的覆船山·主峰搁船尖)的罗玄高僧为师,苦练刀枪弓箭,武艺超群,又被罗玄秘密授予玄学《奇门遁甲》(覆船山地域又称6甲48党,曾经是伏羲女娲的道场之一,历史上有几代高僧按照奇门设计了整个地区为一个九宫八卦阵),精通了安邦定国、排兵布阵等帝王之术,后应郡府招募加入义军。因平婺源、拓箬岭至宣州太平县山道有功,深得将士爱戴。由于智勇过人,汪华渐渐在郡兵中显露头角,成为郡兵的精神领袖。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当时群雄割据,生灵涂炭,汪华审时度势后策划了一场兵变,推翻了歙州旧政官员,占领了歙州,自任代理刺史。初战胜利后,汪华高举义旗,相继攻占宣、杭、睦、婺、饶六州,拥兵十万,自称“吴王”。其时正是国家动荡,割据纷战不断,民不聊生之时。而汪华所治之地,十年不见兵戈,百姓得以安生,一派平和景象。汪华得割据之实,为政宽宏,政清人和,且尽力调和土著与移民之间的矛盾,百姓安居乐业,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颁布一系列使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六州百姓得以在乱世安居乐业。公元621年,汪华有感于唐朝的强盛和德政,于是顺应民意,于公元六百二十二年奏表归唐,使徽州之民省去了战乱之苦。 唐王李渊诏嘉其识时务、顺潮流和保六州之功,授予方牧,总管六州诸军事兼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贞观二年奉诏进京,授为左卫白渠府,统军事掌禁兵,拱卫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太宗征辽,汪华留京,任为“九宫留守”,辅佐朝政。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病逝于长安,唐太宗赐其谥号“忠烈”,故又被称为”忠烈王“。652年,灵柩运回家乡,葬于歙州歙县(今黄山歙县)东山营的云岚山。

败于王雄诞

武德四年,王雄诞和李子通在苏州对战并将其击退。李子通带领精兵防守独松岭,王雄诞派部将带领一千多人出奇招,在夜里将炬火绑在树上,李子通看着山下到处都是炬火,恐慌之下便烧营而逃,在逃亡余杭的过程中,被乘胜追来的王雄诞擒获。

王雄诞在打败李子通之后,王雄诞回军讨伐汪华。汪华在新安洞口拒战,王雄诞派遣精锐部队埋伏在山谷之间,而自己带领数千名弱兵攻打汪华,交战片刻就退守本营。汪华不知是计前来攻打,士兵拼死抵抗,阻止汪华攻营,汪华久攻不下,而这时埋伏于山谷之间的精兵已经将洞口占领,汪华进退两难,窘迫中只好投降。

因王雄诞的义父杜伏威已经降唐,汪华也算唐臣,王雄诞请示杜伏威后将其释放。

教化蒙恩

汪华的最大功绩,在于保境安民,促进了山越与中原汉文化的大融合。之前,徽州的山越人与南迁的中原衣冠贵族,互为提防,或纠纷不断,或械斗不息。有的为疆界领地,有的为习俗礼仪教化,文化沟通难以超越。汪氏虽为最早南迁望族,但汪华起义以“捍境保民”为口号,深得人心。在与外来兵燹战乱抗争中,域内矛盾迅速化解,客观上促进了两种文化的大融洽。后来汪华归唐之举,又使得徽民得以休养生息,文化教育也随之得到发展。徽州民风,在汪华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净化和统一,为宋元之后的朱子理学风行,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当地山民或“细民”,在官府教化及徽州望族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整合,“礼仪趋于文雅”,中原移民也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在休宁的万安古镇上曾造有一座“吴王宫”,宫中有一对联,评述了汪华的功勋业绩,联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

汪华补充介绍

  汪华(586—649),本名世华,字国辅,号英发,绩溪汪村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后归顺唐,为巩固唐王朝政权立下了卓著功勋。

  汪华祖上世代为官,太祖在南朝便任司马,以后三代都在朝为官。汪华幼年丧父,随母郑氏投靠歙县娘家,不久丧母。九岁起替舅家放牛,拜山和尚罗玄习武,苦练刀枪弓箭,练就一身好武艺。隋末农民起义爆发,汪华参加了由郡府招募的地方军队,因作战勇敢,战功突出,深得将士拥戴。先后攻下歙州、宣州、睦州、婺州、饶州。手下将领献计说:“如今天下大乱,而你拥兵十万,据有六州,仅用刺史的称号统领大军,不足以安抚人心。”于是汪华自称吴王,将新安郡治所从黟县迁往休宁的万安山。旋即又迁往歙县的乌聊山。隋末天下震荡,兵燹不断,四方拢攘,汪华为政宽宏,治内政治清明,安定太平。

  唐武德四年(621)败于王雄诞,汪华上表归唐,高祖下治表章,称他英武诚实而识大体。诒赐持节总管六州军事,授歙州刺史,位上柱国,封越国公。贞观二年,汪华奉诏进京,先后被授予左卫白渠府统军,忠武将军,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征辽时,汪华留京任九宫副监。贞观二十三年(649)病殒长安,死后谥号忠烈王,归葬歙县,乡人为之立祠崇祀,后称越国公汪王神,俗称王公大帝。

  近数百年末,民间尊奉汪华为“太阳菩萨”。徽州各地均有“游太阳”的祭神活动。和汪华相关的徽州民俗还有:迎神赛会,“新安竹枝词”这样描摹迎神赛会:油菜花残麦穗长,家家浸种办栽秧。社公会后汪公会,又备龙舟送天王;新人上社风俗,新婚次日,新婚夫妇携带荤素祭品,香烛鞭炮,到村中社屋拜谒汪公等神灵;正月十五至十月纪念汪公,举行祭神烹饪比赛,有“徽菜如琼碗“的说法。

  徽州人观念中,对汪华崇拜根深蒂固,尊奉汪华的庙宇,在一州六县无处不见。绩溪登源河畔汪村的大庙即指隔河相望的汪公庙。庙建于宋太平兴国五年,建国初期遭劫,“文革”浩劫毁于一旦。汪公庙规模庞大,恢宏豪华,两幅楹联表汪华功绩,传后世崇仰,其联曰:

  乱世居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垂千古;

  治年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

  应天命顺人心义起歙州数十城狂澜独挽;

  膺藩封歆庙祀忠昭唐代千百载浩气犹存。

  古徽州素有“四门活水,十姓九汪家”的说法,汪氏是势力最强的宗族之一。相传汪华生有八子,一说九子,其后裔广布徽州一府六县。明清时代,新安之族汪为尊,随着汪氏族人迁徙江南各地,汪越国公的信仰在各地兴起,祠宇重新,广罗谱牒。

  “汪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