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安庆市名人>望江县名人

陆洪非

陆洪非人物照片

望江名人陆洪非介绍

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

陆洪非(1923年-2007年7月29日)、男,汉族、安徽省望江县人,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曲学会理事、黄梅戏研究会副会长,著名黄梅戏剧作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终身享受者。

陆洪非一生追求艺术,在黄梅戏创作、研究领域成果丰厚,卓有建树。他独立改编和与人合作的《天仙配》、《女附马》、《牛郎织女》等作品脍炙人口,唱响海内外,深受观众的喜爱;编创的黄梅戏剧本还有:《砂子岗》、《春香闹学》等。其中《天仙配》获1954年华东地区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一等奖,后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戏.戏剧集》和《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陆洪非先后发表了〈安徽戏剧综述〉〈严凤英与黄梅戏的剧目建设〉等数十篇论文。出版的专著《黄梅戏源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为学界所公认。陆洪非先生的创作与研究,为黄梅戏这个地方小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黄梅戏艺术大家,陆洪非先生是黄梅戏艺术的奠基人之一。

陆洪非人物经历

1923年10月,陆洪非出生在安徽省望江县一个半渔半农的家庭。父亲陆鹤松上过三年私塾,农闲时爱朗读唱本,其祖母也喜欢唱民间小调,这在幼年的陆洪非心灵中撒下了艺术的种子,他在幼年时代就喜欢收集民歌。后来上中学、考大学,在“安徽学院”听几天课后觉得先生教的不如他知晓的多,主动辍学。

1946年至1949年,他先后在芜湖《皖民日报》、“大雷通讯社,合肥的《皖报》,以及安庆的《新皖锋报》担任过记者和编辑工作,同时与进步青年靳彦俊、李献文、黄冈等开展革命活动,传播进步思想。

1949年至1951年,陆洪非曾经在太湖中学及望江中学做语文教师,喜爱黄梅戏剧本的收集及唱词研究,开始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站立在较高的文化起点上介入黄梅戏。

1951年,在担任安庆行署文教文化行政工作后,撰写了《从农村到城市的黄梅戏》一文,这是第一篇研究与介绍黄梅戏剧种的文章,被收入在1952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华东地方戏曲介绍》一书。

1952年,陆洪非开始对“天仙配”素材的收集,接触到胡玉庭的口述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再

1953年,他调至安徽省文化局剧目室工作,开始了黄梅戏的专门创作。

在随后的10年间,他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附马》、《春香闹学》、《砂子岗》、《宝英传》等剧本。文革开始后,陆洪非整理、改编的《天仙配》、《女附马》被列为毒草,他与王少方一同被车子拉着挨批受斗,被迫中断了黄梅戏剧本的创作。文革后,陆洪非以更多精力投入到黄梅戏和安徽戏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他主持编校了《中国戏曲志·安徽卷》,完成了共四万多言的《综述》,详尽介绍了夏代至今安徽的民间歌舞、百戏。30余万字的专著《黄梅戏源流》一书是研究黄梅戏的奠基之作。在陆洪非的创作中,黄梅戏创作是其一生创作的重心,贯穿了一生。他对黄梅戏的贡献一是创作、改编了《天仙配》、《女附马》等经典作品,为黄梅戏由乡野小戏走向世界功不可没;二是他从介入黄梅戏起,开始研究黄梅戏,积累了大量资料,对黄梅戏从产生到走向辉煌的历程作了全面细致的描述和考论,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

陆洪非人物评价

陆洪非、林青对黄梅戏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以他们创造性的艺术创作,将原本“一般”的乡间小戏,改编成流芳百世的“经典”,将黄梅戏剧种发扬光大,从安徽走向全国,进入高雅的艺术殿堂,在中国戏剧史上写下辉煌一页。正如戏剧评论家周春阳教授在序言中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民间小戏和传统折子戏的基础、老艺人口耳相传的积淀、戏剧工作者的收集整理与改编,共同形成《天仙配》《女驸马》的雏形,后由陆洪非集大成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舞台演出本。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前人的成果不能否定,但陆洪非的再改编尤为重要。周教授呼吁,陆洪非之于《天仙配》《女驸马》,就像王实甫之于《西厢记》、莎士比亚之于《哈姆莱特》一样,我们应该像对待我们的先人王实甫那样,像英国人对待莎士比亚那样,公正地评价陆洪非对于黄梅戏剧种的卓越贡献。《陆洪非林青黄梅戏剧作全集》的出版,就是对他的一次公正的纪念。(百道网)

陆洪非主要作品

剧本类

序号

作品

类别

备注

1

《秦雪梅吊孝》(合作)

舞台剧本

潘泽海、严凤英主演

2

《天仙配》

华东会演获剧本一等奖

3

《春香闹学》

4

《打花魁》

5

《骂相》

6

《钓蛤蟆》

7

《砂子岗》

8

《打桑》

9

《借妻》

10

《打瓜园》

11

《小辞店》

12

《桂花树》

13

《高楼会》

14

《告粮官》

15

《桃花扇》

16

《宝英传》

17

《女驸马》

18

《牛郎织女》

19

《焦裕禄之歌》

20

《年轻一代》

21

《电闪雷鸣》

22

《天仙配》

韩再芬主演

论述类

1 、《从农村到城市的黄梅戏》 论述文章 1951年 黄梅戏史上,第一篇研究与介绍黄梅戏的文章。

2、《关于黄梅戏》 论述文章。

3 、《谈天仙配的改编》 论述文章 1954年 发表于1954年12月10日《安徽日报》。

4 、《黄梅戏早期史探》 论述文章。

5、 《黄梅戏的来源及其发展》 论述文章。

6、 《关于黄梅戏的文学遗产》 论述文章。

7、 《青阳腔散论》 论述文章。

8、 《黄梅戏的稀见剧目》 论述文章1953年-1962年。

9、 《话说四大徽班进京》 论述文章。

10、 《漫谈徽戏的兴衰》 论述文章 1983年。

11、 《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百年。

12、 《程长庚与徽、京百变》 论述文章。

13、 《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卷》 专著 主持校编。

14、《安徽戏剧志·综述》 专著 1982年前后 完成了安徽戏剧史框架。

15、 《黄梅戏源流》 专著 1985年出版 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是研究黄梅戏奠基之作。

16、 《我所知道的严凤英》 回忆文章 1992 载《史海拾贝》。

17、 《王少肪生平系年》 论述文章 1993年 发表于《严凤英与王少肪的艺术历程》一书。

18、 《青阳腔散论》 论述文章 1994 发表于《古腔新论》(94年安徽文艺出版社)。

19、 《王少肪走过的‘荒唐岁月’》 回忆文章 2001年 发表于01。

20、 《皖戏丛谈》 专著 03年出版 远方出版社出版。

陆洪非补充介绍

  陆洪非(1923~)望江县雷池乡杨溪村人。抗日战争中在安庆六邑联中《校址太湖》读完高中,抗战胜利后在芜湖等地报社任、记者,开始文学活动,有新诗、散文、小说发表。

  安庆解放后,在太湖、望江中学任教。1951 年调安庆行署文教科从事文化行政工作,与黄梅戏艺人广泛接触,对这一剧种进行调查研究后,写有多篇评介文章在上海等地发表。

  1953 年1 月陆洪非调入安徽省文化局编审组,分工黄梅戏的创作与研究,编写了《天仙配》、《女驸马》(与人合作)、《砂子岗》、《春香闹学》等大、中、小型剧本。其中《天仙配》于1954 年华东区戏曲会演中获剧本一等奖。后被上海电影厂和上海天马电影厂分别在1955 年和1963 年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1989 年陆洪非、林馥琴合作改编的《天仙配》电视剧由安徽电视台拍摄,获金鹰奖。《天仙配》的文学剧本曾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并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戏剧集》、《中国当代十大悲剧》、《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卷》、《华东戏曲丛刊》、《安徽戏曲集》等多种选集。评者认为:“在黄梅戏由地方小戏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剧种的过程中,《天仙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陆洪非在编写剧本的同时,出版了专著《黄梅戏源流》,发表了《青阳腔散论》、《程长庚与徽·京嬗变》、《凤阳歌的形成与传播》等论文数十篇。

  80 年代,陆洪非投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志》的编纂工作,为《中国戏曲志》编委会委员、特约编审和《中国戏曲志·安徽卷》副主编兼“综述”部类撰稿人。

  1987 年9 月评为国家一级编剧。1991 年7 月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陆洪非”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