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合肥市名人>庐江县名人

冯法祀

冯法祀人物照片

庐江名人冯法祀介绍

中国安徽籍油画家

冯法祀(1914年—2009年7月16日),别名骆风,安徽庐江人,现当代著名油画家。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顾问、徐悲鸿国际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徐悲鸿艺术学院首席顾问。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草图起稿工作。

冯法祀生平年表

1920年,冯法祀6岁进入江苏省第四师范附小读书,爱好美术,深得老师及同学们赞赏。1928年,在南京一中受到良好的美术基础教育,在周玲荪、冯劭如老师指导下,学习石膏像、风景、静物写生,并作想象画。1933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这届西画图学生只录取了冯法祀一个人,师承徐悲鸿、颜文梁先生学习油画。徐悲鸿、颜文梁先生早年留学法国,承接了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写实主义绘画传统。1934年冯法祀开始直接受徐悲鸿先生严格的素描基本功训练,从作于那一时期的木炭素描《希腊祭神浮雕》《酒神》等及以碳精作的《男裸习作》中,可看到他对于徐悲鸿先生教学的理解,对画面中形体结构的深入研究及对于明暗调子的把握。

1936年春,冯法祀随吕斯百先生到雁荡山、普陀山写生,创作油画《雁荡山》,该作品曾于1943年在苏联参加中国艺术展览,苏联评论家对作品在构图,色彩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中国画传统的特点与风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935年冯法祀参加了12?9学生运动,开始阅读进步书刊,博览中外文艺名著,确立属于自己的世界观、艺术观。

1936年8月,冯法祀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南京学联”。

1937年,冯法祀“中大”毕业,获学士学位。

同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23岁的冯法祀积极投身抗日运动,8月,冯法祀来到陕西省三原县云阳镇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随朱德总司令北上抗日,在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经部队同意离开前线,来到武汉参中“首都平津学生救亡宣传团”。不久,参加了由周恩来、郭沫若等领导的军委会政治部“三厅”的工作,创作了大型水粉画《平型关大捷》及连环画、抗日宣传招贴画多幅。

同年8月,返回陕北,在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字习并毕业,起“骆风”笔名。

1940年冬,冯法祀到广西柳州参加了周恩来领导的抗敌演剧一队(后改为四队),作大批素描、速写。

1941年,跟随演剧四队,行军数千里十余县,沿途带领美工队,画了几十幅宣传抗日的壁画,到达靖西后,冯法祀创作了油画肖像《靖西老妇》,画家把目光关注在一位社会底层的普通老妇,作品中透出画家作画的执著、认真,老妇人的纯朴。冯法祀回忆:为画这幅作品,老妇人特意穿上家中自己织染、有花边的衣服,正襟端坐,请画家作画。这幅中国早期肖像油画的重要作品受到了徐悲鸿的赞赏,在看过他的抗战写生画后,即聘冯法祀为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并鼓励他继续在抗敌演剧队从事抗日宣传,以创作反映时代的作品。

1945年,冯法祀以在中缅前线深入生活中构思的草图,在路南中学着手油画《捉虱子》的创作。

冯老谈捉虱子的艺术性:后来又到了国民党大后方的文化城桂林,在那儿我正式参加了抗敌演剧1队(后改为4队)。队里对我非常好,演剧队也非常符合我的理想。黔贵铁路建设的时候,4队把我派到5队,任务就是画画。我画了《铁工厂》《演剧队的晨会》和《捉虱子》,都是我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很多人认为革命画都像宣传画似的,没什么艺术性。其实我对画里的艺术性的要求非常高。(本段由采访人根据采访录音整理,刊登于《美术研究》杂志2003年第1期第14至第20页。)

1946年这幅对反映抗战期间中国士兵艰苦生活的作品展出后,闻一多先生称赞油画《捉虱子》为抗战中难得的现实主义佳作。同年6月在重庆,冯法祀以全部抗战写生作品参加了演剧四队举办的“抗战八年美术、资料展”。徐悲鸿评价其作品:以急行军作法描绘前后方之动人场面,题材新颖作法又深刻而后者尤为重要,如不深刻则失却最有价值之真实,将变为无意义。冯君能把握题材,写之极致,以绘画而伦,可谓抗战中之珍贵收获也。

在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冯法祀先生在艺术创作中以简练、概据的手法,探索、寻求形成了他深刻、强烈、生动、简洁的艺术风格。

1946年,冯法祀被聘为北平国立艺专副教授,协助徐悲鸿主持教学工作。

1948年,与著名版画家李桦一同赴京西小煤窑深入生活,作矿工组画多幅。创作了大型油画《演剧队的晨会》,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冯法祀完成了大幅油画《反饥饿反内战游行》,以这幅作品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

1950年,冯法祀赴京郊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创作大幅油画《控诉会》。

《控诉会》题材、人物采自生活,作品人物众多,构图饱满而不拥塞,色彩沉稳而响亮。画面以控诉的农民人群构成的大面积灰色,插入画面中心青年农民土黄色的背影及白色头巾与红色棉袄的青年妇女相映,使作品在压抑中透出一股新的时代气息,呈现出解放了的农民迸发的新的精神风貌。《控诉》的中心人物“老人”站在桌子上控诉,神情激愤,几位农民怕他在桌上站不稳,急忙上前扶着他的腿,这样的细节,是非亲身经历此情此景的人构想不出的。冯先生指着画面上的人物都能说出画的是谁。《控诉》是新中国油画家在建国初期尝试创作主题性作品及大场面构图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1950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徐悲鸿出任第一任院长,冯法祀受聘为教授,担任绘画系主任,兼油画科主任。

1954年,冯法祀赴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深入生活,收集女英雄刘胡兰的事迹资料,开始构思创作巨幅油画《刘胡兰就义》。

1955年,冯法祀参加了由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指导的油画训练班,任该班班长。油画训练班汇集了国内当时最具创作活力的一批油画家,他们日后成为新中国油画创作与教学的骨干力量。在“油训班”,冯法祀一方面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同时认真地汲取了俄罗斯写实主义绘画扎实的表现技巧。他曾在《美术》杂志著文《学习苏联专家创作深刻教学的先进经验》并创作出《老国画家》《阳光下的少女》等油画作品。

1957年冯法祀完成了他作为“油画训练班”进修成果的主题创作,巨幅油画《刘胡兰就义》,这幅作品的创作完成标示中国油画家驾驭大型作品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成熟期。

《刘胡兰就义》人物众多,场面恢宏,骚动的农民人群与反面人物构成了画面冲突的两方面,在两组动态人物构成中,身着黑色棉衣的刘胡兰与两边的匪兵构成的三角形人物组合如“定海神针”,成为画面构图中最稳定的因素,是画作的灵魂。她的头在撕扯开的棉衣的映衬下形成画面视觉的中心。

阴深的天空,白色的积雪与灰色的农民群体环绕包围住反面人物,匪军黄色的军衣与农民们深沉的色调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刘胡兰的头部与颈部的色彩在黑色、灰色的衬托中成为画面色彩最夺目的部分。

相拥的刘胡兰母亲、妹妹是画中色彩最鲜明的部分,她们的姿态、神情与回望中的刘胡兰的镇定凛然形成对比和呼应,使主体人物与周围人群形成一个构成整体。

《刘胡兰就义》以外光写实色彩完成,这在当时的中国油画创作中是不多见的,需要画家相当的探索勇气与技巧。冯法祀在这幅作品中开拓性的努力,时至今日仍不断给后人以启迪。这幅巨制现珍藏于中国美术馆,与蒋兆和的力作《流民图》被中国美术馆人士称作馆藏“双璧”。

1957年,正当冯法祀的绘画艺术走向成熟之际,却被错误地划为“右派分子”,受到开除党籍的处分,致使他的艺术创作与教学都受到严重的影响。从1957年至“文革”结束平反前,冯法祀身处逆境20年。面对现实,冯法祀把民族的悲剧与个人的苦难都化解在对艺术执著的探求之中。他在劳动与教学中创作了一系列油画作品。

1963年,冯法祀到山西永济、浑源等地深入生活,为油画创作《龙口夺粮》搜集素材,作外光写生油画《割草的姑娘》《拾麦穗的小女孩》《三个推粮的姑娘》《麦场上的少年》等多幅作品。油画人物以外光写生在这里被表现得炉火纯青。透过作品,体现出画家对劳动者的一颗深爱之心。

1977年秋,“文革”刚刚结束,许多遗留问题有待落实,在期望与等待时代转变的心情中,冯法祀赴山东荣成写生,作油画《成山头之浪》《浪花》《龙须岛》《俚岛海边》《俚岛渔村》《晾网》《拖轮》等多幅风景写生。作品中冯法祀把对社会变迁、个人命运的思考透过明快的外光色彩表现出来。

1979年,冯法祀得到了平反,恢复了党籍,调回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恢复了油画系主任职务。个人命运的转机激发冯法祀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新的艺术追寻中。几年中,他作画、讲学,北上黑龙江,南至云南西双版纳,作风景画、人物画多幅,如:《峨嵋清音》《节日的西双版纳姑娘》《傣族少女》《挑水的傣族姑娘》。根据写生创作的巨幅油画《长白山天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吉林厅。

1984年秋,冯法祀先生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在旅法中国籍画家吕霞先生创办的“吕霞光夫妇画室”成立中,以首位驻“画室”中国油画家展开了艺术考察与交流。

1985年,在卢浮宫以作品原尺寸临摹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罗瓦的油画《希阿岛冯法祀的屠杀》(局部)。这幅临摹作品在构图、人物造型,色彩上严守德拉克洛瓦原作的精髓;而笔法、内在的气度与风格又体现出冯法祀的个性。画作绘制过程中,不断引来在卢浮宫参观的各国人士驻足,对于这幅出色的临摹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幅临摹作品体现出冯法祀重理解,不做表面的描摹,对于徐悲鸿提出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的主张的遵循实践。

回国后,冯法祀在讲学作画的同时开始构思大型油画《南京大屠杀》。1992年1月,与学生申胜秋合作的大型历史油画《南京大屠杀》绘制完成,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20世纪中国绘画展览”。

1998年在北京举行“从艺65周年冯法祀教授画展”,为出版大型画册《冯法祀画集》举行首发式。

1999年应邀赴加拿大举办“冯法祀教授素描及部分油画作品展”。

2009年7月16日晚19时35分因突发性大面积心悸梗塞辞世于北京,享年九十五岁。

冯法祀人物简介

冯法祀,现当代著名油画家。19岁那年(193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受业于徐悲鸿、颜文梁、吕斯百、潘玉良等大师门下。1937年中央大学毕业后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改编为第八路军),并到过革命圣地延安。后又迁移至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40年参加抗敌演剧队,从事绘画创作活动,抗战期间曾举办过六次个人画展。其爱国主义的作品受到广泛好评。1942年受聘为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1943年受聘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副教授,1946年随徐悲鸿先生到北平,参加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创办工作。 他的青壮年时代正是战火遍地之时,这深深影响了他以后的艺术发展之路,即把自身的艺术根植于广大的劳苦民众之中。 对于冯法祀先生的作品,徐悲鸿先生的评价是“以急行军之作法,描写前后方动人的景象,作法深刻。”

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建立后,被聘为教授、首任绘画系主任兼油画系主任。他始终遵循年青时代就已确立的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信念。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草图起稿工作。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1979年平反,恢复党籍,调回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恢复油画系主任职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顾问、徐悲鸿国际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徐悲鸿艺术学院首席顾问。

曾创作《雁荡山》《捉虱子》 《演剧队的晨会》《南京大屠杀》(合作)、《苏州耦园》《长白山天池》《西双版纳少女》《吕霞光夫人像》《暖冬》《岁月》等一大批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其中,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巨幅油画《刘胡兰就义》最为著名,为中国美术馆珍藏,被称作为馆藏“双璧”之一。秉持“为人生而艺术”信念,长期从事油画创作与教学,获得很高艺术成就。冯法祀的艺术理念中可以看到浓重的「前苏联烙印」。他还是我国优秀的教育家,一生教书育人,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他的去世是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和学术事业的重大损失。

其油画作品多次在北京、桂林、昆明以及巴黎、莫斯科、渥太华等地举行个人画展。出版有《冯法祀画选》《冯法祀画集》。

冯法祀画家轶事

徐悲鸿的大弟子

冯法祀1914年生,安徽庐江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顾问、徐悲鸿国际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徐悲鸿艺术学院首席顾问。他是徐悲鸿的大弟子,1946年又随徐悲鸿先生到北平,参加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创办工作。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建立,被聘为教授、首任绘画系系主任,兼任油画系主任。他始终遵循年青时代就已确立的“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信念。曾创作了《雁荡山》《捉虱子》《演剧队的晨会》《南京大屠杀》(合作)、《苏州耦园》《长白山天池》《西双版纳少女》《吕霞光夫人像》《暖冬》《岁月》等一大批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其中,尤以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巨幅油画《刘胡兰就义》最为著名。冯法祀的艺术理念中可以看到浓重的“前苏联烙印”。

与南京有不解之缘

在当代中国油画界,冯法祀先生可谓是一位德高望重、技艺超群的老前辈。2006年11月,他曾赴南京举办“冯法祀油画回顾展”。南京与冯法祀先生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可以说,南京是冯法祀先生的第二故乡,因为他的求学之路是从这儿开始的。1933年他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受业于徐悲鸿、颜文梁、吕斯百、潘玉良等大师门下。1937年中央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正因为对南京的深情,他后来又曾创作了以南京为题材的《阅江揽胜》等作品, 《阅江揽胜》有表现主义的用笔,又有印象派的光色,画面富有激情、清澈明亮,充满光感。

作品收藏日趋升温

冯法祀老先生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也少有亮相,2006年,他的一幅创作于1950年的《红军过夹金山》在北京上拍,拍出了71.5万的高价。南京的四方当代美术馆曾为冯法祀办画展并收藏有其数幅风景画。该馆馆长李小山昨日接受记者采访称,作为“红色画家”,冯法祀有数件作品,如《反饥饿》《捉虱子》等,是现当代美术史里都会提到的,“应该说,他不是普通画家,但也不能夸大,他的市场最终是跟着学术走的。

冯法祀人物评价

冯法祀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丰富深化了徐悲鸿所提倡的油画民族化问题,展现了他对于油画民族化的理解。冯法祀提出:艺术家不能脱离祖国。离开人民谈民族化,实质是形式主义。追求民族化,首先要使中国老百姓看懂。艺术家刻划形象不但让人认识,而且要美。油画家要追求和创造造型的旋律,色彩的旋律。一幅作品既要具有大的整体旋律之美,还应是各细部小的旋律的组合。油画的旋律体现要有提炼,有概括,删繁就简。这和徐悲鸿提倡的“但取简约,以求大和,不尚琐碎,失之微细”是一致的。冯法祀认为:艺术创作对景写生,既要心惊造化之奇,又要忠实认真地抓住自然形貌,更要笔墨淋漓,发挥书写之极致;画第一万张画要象画第一张画那样始终像一个新手,方产杰作。一幅好画要经得住远观近瞧,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主要取决于正确的观察方法;宏观辨象微观化,微观分析整体化。在中国当代历次大的社会转折中,冯法祀始终如一地站在新文化的前沿,坚持现实主义画风,他的作品将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而载入史册。

冯法祀是中国著名油画家,也是目前健在的见证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老一辈艺术家,其作品主要由海内外收藏家收藏。因收藏家惜售,市场并不多见其作品的流通。冯法祀的画作目前现有市场拍卖成交价格大多在2万元/平方尺,这个价格与冯法祀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以及其油画创作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是低估的。其优秀作品一旦面世估计其代表作能达到8-10万元/平方尺。目前已有众多收藏机构将冯法祀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早期作品作为重点收藏对象。

冯法祀代表作品

 曾创作了《雁荡山》《捉虱子》《演剧队的晨会》《南京大屠杀》(合作)、《苏州耦园》《长白山天池》《西双版纳少女》《吕霞光夫人像》《暖冬》《岁月》等一大批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其中,尤以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巨幅油画《刘胡兰就义》最为著名。

冯法祀补充介绍

  冯法祀(1914~)又名骆风,庐江县裴岗乡人。建国前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毕业,受聘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国立北平艺专副教授。1950 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绘画系、油画系主任,其油画多次在桂林、昆明、北京等处举办个人画展,田汉、闻一多主持预展,并赋诗题序,徐悲鸿著文赞扬。1985 年其作品曾到法国巴黎和苏联莫斯科展出。画册有:《冯法祀画选》,主编《徐悲鸿油画集》。代表作有《刘胡兰就义》等10 余幅。

  “冯法祀”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