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名人卓恺泽介绍
卓恺泽烈士,男,汉族, 1905年10月25日出生在浙江奉化松岙村,1928年4月26日牺牲。
卓恺泽人物生平
他出生于较富裕家庭。1918年8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 。1923年8月,进入北京华北大学,参加中国社会主义共青团。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11月,任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候补委员 。1925年“五卅”惨案后,党组织派他到北京学联工作,组织“沪案雪耻会”,发动学生罢课和示威。同年6月,被选为共青团北京地方委员会青年部负责人 。10月,任共青团北方区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并协助赵世炎编辑《政治生活》刊物,引导青年投入反帝反军阀的斗争。1926年1月,兼任共青团北京地方委员会书记,在“三一八”惨案中受伤。伤愈后回乡探亲,发动群众参加农民协会,宣传革命真理。同年7月,调任中共上海闸北区区委书记 。 10月,调团中央宣传部,编辑《中国青年》,发表了20多篇文章,抨击帝国主义、国家主义、军阀及国民党右派。1927年2月,任共青团江浙区委委员,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宣传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上海坚持斗争。同年5月,出席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9月,被选为中共浙江省委委员 ,同年11月,任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 。1928年3月,被委任为共青团中央特派员兼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 ,赴武汉工作。4月19日,在武昌出席秘密会议时被捕。在狱中,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遭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服。4月26日 ,英勇就义。
卓恺泽人物简介
卓恺泽(1905—1928),奉化松岙镇后山村人。191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参加进步团体雪花社。1923年8月考入北京华北大学预科,担任学生会干部,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员。翌年11月被选为中共北京地委候补委员。
卓恺泽人物事迹
1927年2月,卓恺泽被选为共青团江浙区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他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参加了武装起义的宣传工作,起草了《宣言》、《告民众书》以及标语口号、传单等。他杰出的工作能力和奋斗精神给周恩来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牺牲以后,周恩来曾专门作文悼念。
同年5月,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卓恺泽出席了大会,并当选为团中央委员。大会闭幕以后,他留在武汉团中央宣传部工作。八九月间,团中央派卓恺泽到江浙两省指导工作,他奔波于上海、杭州等地,宣传党的工作方针。
1927年9月27日,卓恺泽参加在杭州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被选为中共浙江省委委员。会后不久,省委书记张秋人被捕,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卓恺泽仍坚持了在杭州的地下斗争。10月,省委派卓恺泽去宁波指导工作。他回到家乡松岙,带了家眷,在宁波西门附近租房子居住,以家眷作掩护,进行秘密活动。
卓恺泽首先整顿了宁波党、团组织,接着召集宁波市委全体会议。根据党的指示和宁波具体情况,他在会上就学运、工会名称、商民协会和妇女运动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会议讨论通过了这些意见,并向中央作了报告。
在进行组织整顿的同时,他还利用党的联络点开展工作。到乡村、学校找党、团员开座谈会。深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和大家一起分析形势,动员大家武装起来,宣传:“革命需要武装,要用武装的革命来对付武装的反革命”的道理。
面对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严重形势,为了挽救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紧接着,中共中央又在汉口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八七会议。中共浙江省委为贯彻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制订了在全省各地发动武装暴动的计划。卓恺泽对武装暴动十分积极,他一面派党员干部去慈溪北乡工作,进行“重建党支部,从联系农民骨干入手,组织农民,建立武装,举行秋收起义,夺取政权”的组织和准备工作,一面带领曹鸿塘、柴水香、周鼎、史东标、张雪痕等,去鄞南组织暴动委员会。
就在全省各地紧锣密鼓地进行暴动准备工作之时,11月,浙江省委突然遭敌人破坏,王家谟、贝介夫、徐玮等省委领导成员被捕。在这一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派夏曦、卓恺泽等重建浙江党、团省委。由于敌人搜捕甚严,新省委在杭州无法立足,便迁移到宁波秘密办公。此时,卓恺泽担任团浙江省委书记,为恢复和发展浙江的团组织,筹办经费和枪支弹药,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而日夜奔波操劳。当他得到消息说,松岙党支部的部分同志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有些动摇时,他立即赶到松岙,教育党员说:“要顶住逆流,战胜风浪,坚持斗争”;“即使只剩一个人,也要革命到底,春草会抽芽,革命一定胜利”,及时鼓舞了大家斗争的斗志和信心。为筹集暴动经费,卓恺泽去他姐夫和外婆家里要来近千元钱;还动员父亲变卖家产,资助革命,也筹来几百元钱。
12月,卓恺泽接到团中央通知,要他带家眷作掩护去上海工作。他带着妻子、儿子离开了家乡。到了上海,并很快设法搞到12支手枪和12支木壳枪,每支枪各配100发子弹,用木箱包装,秘密地托一只经商的帆船带到松岙;另外又搞到几支手枪,派邬景和史东标送到家乡,为奉化暴动创造了条件。
1928年3月,中共湖北省党、团机关遭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卓恺泽被任命为团中央特派员兼团湖北省委书记。在当时汉口形势逆转,国民党反动派疯狂血腥屠杀共产党人,每天都有大批共产党和革命志士惨遭杀害。局势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卓恺泽对妻子林文翠说:“武汉局势,确如一幢将倾的大厦,但总要有人去支撑,怎能眼看着它倒下去?就是必死,我也要去!”他服从党的派遣,偕妻携子赶赴武汉。
由于省委内部一个交通叛变,使湖北党团组织又遭到了第二次破坏,1928年4月19日下午,卓恺泽正在武昌召开秘密会议,不幸当场被捕。随后,残暴的敌人将他妻和儿子也抓了起来。卓恺泽在狱中坚贞不屈,忍受着敌人的拷打,不吐露党的机密。他还鼓励妻说:“我决心一死,你不要难过,要坚强地生活下去。”他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人总不免一死,死是最寻常的事。死于枪弹之下,更其比死于床褥之间的痛快而有意义。……我生时,因奔走各地,不克对我亲爱的父母有很好的物质与精神的安慰。但我想,明白的父母决不会以此责恨我。‘为公忘私’,‘为国忘家’,是古有格训的。……父母!你们乐天知命的等着光明的来到吧!”这些话语,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为革命视死如归的伟大胸怀。
26日晨,卓恺泽从牢狱中出来,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高呼口号,慷慨就义。牺牲时年仅23岁。
11月14日,卓恺泽牺牲半年多后,共青团机关刊物《列宁青年》刊登了悼念卓恺泽的文章,称赞他的“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坦白爽直的胸襟是值得每个革命青年模仿的”。
卓恺泽补充介绍
卓恺泽(1905~1928年)
卓恺泽,乳名培,笔名砍石,浙江奉化人。民国12年(1923年),考入北京华北大学预科,担任学生会干部,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民国14年,卓任中共北方区委宣传部宣教委员兼共青团北方区委委员,在《中国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批判国家主义和戴季陶主义的战斗文章。民国15年7月,任中共闸北部委书记。到任后,深入基层,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和群众宣传工作。
民国15年8月16~17日,卓组织领导闸北邮务工人举行经济-,并扩大为全市邮务工人大-,取得胜利。卓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将外地受军阀压迫被通缉而来闸北的党员组织起来,成立宝兴、宝山、虬江等4个街道支部。民国15年10月,卓调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年》,至民国16年1月,在《中国青年》发表20多篇文章。同年2月,被选为共青团-区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时,参加宣传工作,负责起草《宣言》、《告民众书》及标语口号、传单等。
民国17年3月,中共湖北省委遭破坏,卓被委任为团中央特派员兼团湖北省委书记。卓离沪前,对妻子林文翠说:“武汉局势,确如一幢将倾的大厦,但总要有人去支撑,怎能眼看让它倒下去?就是必死,我也要去!”4月19日下午,卓去武昌召开会议,由于湖北省委的1名交通员投敌叛变,不幸被捕。当晚,卓的妻子和儿子也被捕。
卓在狱中,忍受敌人严刑拷打,坚不吐露党的机密。卓的妻子林文翠被关押在隔壁一间牢房内,乘狱卒不在的机会,卓对林说:“我决心一死,你不要难过。要坚强地生活下去。”4月22日,又给父母写信,说:“人总不免一死,死是最寻常的事,死于枪弹之下,更其比死于床褥之间痛快而有意义。”“我生时,因奔走各地,不曾对我亲爱的父母有很好的物质与精神的安慰。但我想,明白的父母决不会以此责恨我。‘为公忘私’,‘为国忘家’是古有名训的……父母!你们乐天知命地等着光明的来到吧!”4月26日晨,被押往刑场,一路上,卓横眉冷对,昂首挺胸,临刑前仍高呼“共产党万岁”等口号。
“卓恺泽”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