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嘉兴市名人>嘉善县名人

袁黄

袁黄人物照片

嘉善名人袁黄介绍

明代思想家

袁黄(1533年-1606年),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浙江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人。晚年辞官后曾隐居吴江芦墟赵田村,故一作吴江人。明代思想家。

袁黄青少年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曾受教于云谷禅师,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无不研究,补诸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县辟书院,令高材生从袁受经学。万历五年(1577年)会试,初拟取第一,因策论违逆主考官而落第。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奉命清核苏松钱粮,上《赋役仪》,又请减免额外加征米银10余条款,被豪绅所阻而作罢。万历十六年(1588年)授河北宝坻(今属天津)知县,任职五年,业绩辉煌。万历二十年(1592年),调任兵部职方主事,适日本侵略朝鲜,朝廷大举东征,蓟辽经略宋应昌上疏请袁黄到军营赞画,与刘黄裳浮海渡鸭绿江。后突遇日军攻城,袁黄率领部下及3000名朝鲜兵击退之。不久,李如松兵败碧蹄馆,兵部尚书石星主张拨款议和,袁黄上书提出将骄应罢兵。李如松诬袁黄以十大罪状,袁黄遂罢归家居,闭户著书。卒年74岁。

他的《了凡四训》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袁黄人物生平

初名表,后更名黄。初入仕途,即奉命清核“苏松”钱粮,上《赋役议》,又请减免额外加征米银10余条款,被豪绅所阻而作罢。任河北宝坻知县,时该县赋役倍于他县,积欠粮赋达万石,上条陈请减免旧额,建议由会通河水运皇木代替车运,朝廷允准。于是宝坻得以减免旧赋,革除运木、采石及箭手诸重役。还疏浚河道,筑堤开渠,植树垦荒、政绩斐然。时蓟镇主、客军近20万,年例银及屯田民运各项开支计150万两,巡抚因袁黄通晓边疆事宜,遂召之共议大计,乃献革养军虚费、汰台兵冗员等十策。二十年调任兵部职方主事,适日本侵略朝鲜,明廷出师援朝,袁黄奉命到军营赞划,与刘黄裳浮海渡鸭绿江。提督李如松与袁黄有隙,派袁黄守平壤,不增拨一兵一卒。日军突至,袁黄率部及朝兵击退之。不久李如松兵败,诬袁黄罪状,遂罢归家居,闭户著书。卒年74。

天启元年(1621),吏部尚书赵南星追叙袁黄东征功勋,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书院内“六贤祠”,浙江巡抚纳兰常安撰“祠堂记”,赞为“挥击奄竖,九死不悔”。

著作甚多,详见本志《著作目录》篇。《袁了凡家训》流传较广。

初入朝廷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辟书院,令高材生从袁受经学。万历五年(1577)会试,初拟取第一,因策论违逆主试官而落第。后更名黄。十四年中进士,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奉命清核苏松钱粮,上《赋役议》,又请减免额外加征米银10余条款,被豪绅所阻而作罢。任河北宝坻知县,时该县赋役倍于他县,积欠粮赋达万石,袁黄上条陈请减免旧额,建议由会通河水运皇木代替车运,朝廷允准。于是宝坻(今天津市宝坻区)得以减免旧赋,革除运木重夫、重马、采石及箭手诸劳役。袁黄还下令疏浚河道,植树挖沙,筑堤开渠,垦荒种植,成绩斐然。时蓟镇诸主、客军近20万,年例银及屯田民运各项开支计150万两,巡抚因袁黄通晓边疆事宜,遂召之共议大计,乃献革养军虚费、汰台兵冗员等十策。

入军

万历二十年(1592),调任兵部职方主事,适日本侵略朝鲜,朝廷大举东征,蓟辽经略宋应昌上疏请袁黄到军营赞划,与刘黄裳浮海渡鸭绿江。平壤之战时,提督李如松以诱兵迎战日军获胜,袁黄禁止李部下诸将割首级报功,李深为恼恨而引兵东去,派袁黄守平壤,不增拨一兵一卒。后突遇日军攻城,袁黄率领部下及3000名朝鲜兵击退之。不久,李如松兵败碧蹄馆,兵部尚书石星主张拨款议和,袁黄上书提出将骄应罢兵。提督李如松诬袁黄以十大罪状,袁黄遂罢归家居,闭户著书。卒年74岁。天启元年(1621),吏部尚书赵南星追叙袁黄东征功勋,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书院六贤祠,浙江巡抚纳兰常安撰《祠堂记》,赞袁黄“挥击阉竖,九死不悔”。

袁黄人物履历

嘉靖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1533年12月26日),出生于浙江嘉善县魏塘镇东亭桥,初名表,字庆远。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表兄沈科(沈称之兄)中进士,沈科后任工部营缮司主事,擢升临江府知府和江赣兵备副使,为官勤勉,清廉恤民,有政声。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七月初四,父袁仁去世。袁仁(1479—1546),字良贵,号参坡,以医为业,以贤能闻名,与本县郁九章(天民)、谭舜臣(稷)、沈槩(一之)、平湖陆文选(中坡)、嘉兴包凭等,以及沈周、唐伯虎等为诗文好友,与王艮(心斋)、王畿(龙溪)等有交往。袁仁38岁时妻子王氏(魏塘王孟璿次女)去世,王氏生子袁衷、袁襄。袁仁又娶继室李氏,生三子三女,三子为裳、表(黄)、衮;长女嫁嘉善钱南壬,次女嫁嘉兴张高标,三女嫁嘉善钱晓。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拜郁海谷先生为师,郁海谷即郁钦。郁氏为嘉善望族,原住魏塘熙宁桥,与袁氏世交,袁黄曾为好友郁本宗撰传记。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中县考十四名。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大肆流劫东南沿海,扰县境十九次。嘉兴府通判邓迁受命兴筑嘉善县城城墙,聘请袁黄一起坐船巡视,确定县城池址。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嘉善知县许鎡辟书院,令高才生从黄受经。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游山阴,拜王畿为师,王畿盛赞袁黄“最称颖悟,余爱之”。王畿是袁黄父亲袁仁(参坡)好友,撰有《袁参坡小传》。

隆庆元年(1567年),赴北京,撰《命自我立》。

隆庆三年(1569年),至南京国子监,游栖霞山,访云谷法会(云谷禅师),对坐一室,三昼夜不瞑目,受云谷“立命”之学,改号“了凡”。云谷法会(1500—1575),浙江嘉善县胥山人,俗姓怀,明代中兴禅宗之祖。云谷在栖霞山清修四十余年,73岁时由嘉兴名贤请归故山,葬大云寺右。

隆庆四年(1570年),参加浙江省秋闱,举于乡。

隆庆五年(1571年),与嘉善同乡丁宾、费锦坡(费朝宪)等进京会试,未中。

万历元年(1573年),生母李氏去世。于嘉善县城东门的大胜寺(塔院)习静,与幻余禅师(法本)倡议将梵夹本藏经翻刻为方册本,此册藏即后名之《嘉兴藏》。幻余,嘉兴人,魏塘大胜寺僧,了凡倡刻方册之首应者,是山西五台山创刻和浙江余杭径山寂照寺刻藏的负责人,后归寂于大胜寺。

万历五年(1577年),北京赴考,与冯开之(即冯梦祯,嘉兴秀水人)同住在一处。会试房师拟荐本房第一,以策忤主试,落第,遂改名黄,字坤仪。

万历六年(1578年),《群书备考》创稿。

万历七年(1579年),跟李渐庵入关,欲上终南山隐居,未果。李渐庵,即李世达,陕西泾阳人,了凡挚友,曾任浙江巡抚,终左都御史。

万历八年(1580年),与性空、慧空在魏塘东塔禅堂回响,建求子道场,发求子愿。性空、慧空是当时嘉善县城景德寺僧,慧空名如谷,浙江嘉善思贤乡(陶庄)人。东塔禅堂在景德寺内,《嘉善县志》载:“原地基一十三亩五分两厘六毫,量难办,举人袁黄代输其半”。

万历九年(1581年),生儿,初名天启,后改名俨。袁俨(1581—1627),字思若,号素水,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知广东高要。天启七年(1627年),高要夏水秋涝,城中水深三尺,俨奔走救灾,“暑雨中竭力求援治苫,……细看贫户,目不暇睫,劳瘁呕血,犹亲民事,遂至不起。归途囊箧萧然,士民市唁,巷哭如丧所生。”袁俨夫妻墓在嘉善县下甸庙沙塔浜,俨妻为袁了凡同科进士陈于王之女。陈于王,号颖亭,嘉善魏塘人,官福建按察使。陈于王与袁了凡情趣相投,常探讨修德行义之举。

万历十一年(1583年),与达观大师(紫柏真可)在敞庐商议刻藏之事。八月,善事三千满,九月十三日,复起求进士愿。

万历十二年(1584年),与达观弟子密藏(道开)在嘉兴楞严寺筹刻印《嘉兴藏》事,起草撰写募刻方册缘文。

万历十四年(1586年),考中进士,会试三甲一百九十三名。呈《松江、苏州赋役议》。

万历十五年(1587年),赴北京,同九善信在龙华道场发盟。

万历十六年(1588年),授宝坻知县,六月初九到任。治理宝坻水灾,南稻北引。撰《到任祭城皇文》、《议置木闸文》、《谕乞休书隶示文》、《申请银鱼公移》、《劝农书》等

万历十七年(1589年),《嘉兴藏》在五台山紫霞谷妙德庵正式开刻。撰《工书》、《积贮书》、《救荒书》、《代王座师寿浔阳董先生八十序》、《刑书》、《谕寮属刑文》等。

万历十八年(1590年),上疏朝廷请求减免宝坻赋税。宝坻赋税倍于他县,历年积欠粮赋万石,得到朝廷允准,“从二分三厘七毫减到一分四厘六毫”,“惟是宽征缓敛,庶可惠众安民。”秋,幻余禅师携卷至宝坻,撰《刻藏发愿文》,捐献俸银到五台山打万僧斋。

万历十九年(1591年),作《劝农书》、撰《重修儒学记》、《开河申文》等。西夏朝鲜相继用兵,条上方略,廷臣交荐。

万历二十年(1592年),赴北京觐见万历皇帝,升兵部职方主事。八月,朝廷命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备倭事宜”,“主事袁黄随行赞画。”撰《与项玄池书书》、《四上王荆石座师书》、《与许甸南书》、《与毛仁山侍御书》。晤赴京会试之夏建所,赞其“谦光逼人”。夏建所即夏九鼎,字台卿,嘉善人,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学生,官至安福令,抚民如子,清操自励,卒于道,贫不能殓。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一月,随经略宋应昌、征东提督李如松渡鸭绿江。正月初八(1593年2月1日),谋划会攻平壤,歼敌万余,光复平壤,明军收复开城、白川、牛峰、平山等地,日军全线溃败,撤至汉城,扭转半岛战局。三月,被主帅李如松参劾,以十罪列黄。未几,拾遗疏劾在宝坻时纵民逋税,革职归,三月二十六日离任。五月十八日(6月16日)回到魏塘镇。嘉善知县章士雅聘其为重修县志主笔。章士雅,字循之,常熟梅里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后升至工部郎中,主政嘉善六年,有政绩。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举家搬迁至吴江赵田村隐居。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表兄沈科之子沈道原中进士。撰《分黄导淮考》、《运河考》。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六月,序《一螺集》,十月,跋《新修嘉善县志》,《嘉善县志》刊印,列12卷、9纲、8图及20分区图,分50目。作《圆通精舍募田碑记》。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十月,为17岁的儿子天启“行古冠之礼”,由“家兄”嘉善麟溪(今杨庙)人沈大奎主持,记于《训儿俗说》序文。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撰《立命篇》。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撰《立命之学》。

万历三十年(1602年),刻新编《游艺塾文规》,撰《重梓袁氏家训跋》。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以“武塘了凡居士袁黄”之名,为天台慈云寺沙门释真清(象先)撰塔铭。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撰《绍城于公墓志铭》。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七月,去世,葬嘉善县胥五区大西收字圩(今嘉善县惠民王家村独社浜)。清嘉庆《嘉善县志》载:“袁黄晚年信风水,将营寿藏,日买舟往乡觅地。至一村,见一老人,须鬓皆白,问之曰:‘此间有好风水否?’答曰:‘农民生长此地,七十余年矣,但见官人来作坟,不见官人来上坟。’袁恍然悟,遂反棹。”

天启元年(1621年),朝廷追叙东征功,下诏追赠尚宝司少卿。

崇祯十四年(1641年),嘉善士绅陈龙正建同善会馆,为江南最早民办性慈善组织。陈龙正(1585-1645),初名龙致,字惕龙,号几亭,崇祯七年进士,嘉善名宦丁宾孙女婿。陈龙正父陈于王,号颖亭,是袁了凡同科进士。陈龙正少即聪颖,深受袁了凡赏识,认为其“孝思最深,所至不可量”。

乾隆二年(1737年),入祀嘉善县魏塘书院内的“六贤祠”。

袁黄主要贡献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袁了凡在许多方面做出了贡献,闪着耀眼的光辉。

博涉百家

袁了凡在佛学、农业、民生、水利、医学、音乐、几何、数术、教育、军事、历法和太乙六壬奇门“三式”绝学等,“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编” 。

袁了凡是“文理全才”的人物。他是明朝著名的农学家、水利学家及历法学家。譬如,他所著《历法新书》涉及46种历法,有岁差总数积算、五纬总数积算、推天正冬至五星自行限度、求第一东西差、求太阳食甚定分、求日月出入带食所见分秒、求朔望交会约率、四平方求弦术、太白黄道南北纬度、黄道南北各像内外星经纬度等,共150多种求算方法,学问深邃。

袁了凡善于总结。譬如,他结合自己的经验探讨研究举业之道,组织编纂了《群书备考》等参考书。明朝末年,是嘉善历史上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年代。如在万历年间,嘉善有状元国相钱士升、名臣魏大中等进士29人,占明清两朝进士总数的六分之一。嘉善是全国26个巍科大县之一,这也与袁了凡等人在教育上的贡献分不开。

倡导善举

明朝末年,江南社会变动剧烈,道德体系紊乱。作为社会精英的士绅阶层,为了教化民众,将劝善惩恶的诸多事例刊刻成“善书”,通过小说、说唱而流行于民间,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通俗的形式将“民众的道德”具体化。

在善书的形成、发展和流传过程中,袁了凡的言行经历对善书思想的兴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袁了凡的《了凡四训》是善书中的经典之作,劝善是全书的重点和宗旨,“积善篇”占了全书一半的篇幅。它阐明了善的含义、明辨善恶的标准、行善的道理和方法。

袁了凡为江南民间慈善事业的兴盛起了指导作用,奠定了思想基础。他与另一位嘉善名人陈龙正的父亲陈于王,是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同科进士,两人情趣相投,常探讨修德行义之举,两家还结为儿女亲家。袁了凡极为赏识陈龙正,称赞他“孝思最深,所至不可量”。

崇祯年间,陈龙正在嘉善倡举同善会,崇祯十四年(1641年)又建立同善会馆,作为经办善业的常设机构和公所。同善会馆是江南最早兴起的民办慈善组织,是近代中国慈善组织的雏形,成为后来风行全国的乡村社会团体,引发了清代民间力量组织介入慈善机构的浪潮,具有重大意义。

实践功过格

功过格,是最具中华文明特色的事物之一,它把每日所做之事,按其善恶增减记数,是一种道德自律的工具。功过格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认识到可用自己的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吉凶,这是精神生活中划时代的成果。

袁了凡提倡以记“功过格”的方法,“隐恶扬善”、“迁善改过”,进行道德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修养、完善人生的目的。袁了凡作为功过格的提倡者和身体力行者,强调个人改变命运的力量,用善书来鼓动社会流动和提升社会地位,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他的言行经历对后世道德伦理思想的变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宗教界,在日、韩、美、澳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袁了凡享有极高的声誉,目前有几十个专门的研究机构。但是,国内对他的认识还很不够。对此,有研究者指出:“以前我们不注重到那些对社会对民间有影响的思想。袁了凡在当时社会里巷皆知,在今天还在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要转变模式,去研究那些真正影响老百姓的思想!袁了凡应当是浙江思想文化史上重重的一笔,用专门的著作来写!”

袁黄主要著作

袁黄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他博学多才,在历数、律吕、水利、兵事等方面,皆有造诣,一生著述颇丰。据不完全统计,共计有著述22部,198卷。

著有《祈嗣真诠》、《皇都水利考》、《评注八代文宗》、《春秋义例》、《论语笺疏》、《袁氏易传》、《史记定本》、《袁氏政书》、《两行斋集》、《宝坻劝农书》、《袁了凡家训》、《袁了凡纲鉴》、《群书备考》、《石经大学解》、《历法新书》、《中庸疏意》、《摄生三要》、《尚书纂注》等。

袁黄后世纪念

纪念馆

袁黄纪念馆,由向善堂、治心堂、省身堂等几部分组成,在保持大觉寺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空间,以塑像、浮雕、画像、书籍、楹联、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了袁黄一生业绩、在宝坻为官五年政绩以及部分著述和其他相关资料。

墓地

袁黄墓,位于浙江省嘉善县惠民镇王家村。墓碑为花岗石,高1.2米,宽0.45米,厚0.06米,为袁黄后代九世孙召龄所立。2004年1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袁黄补充介绍

  袁黄(生卒年未详),初名表,字坤仪,号了凡,嘉善魏塘镇人。青少年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曾受教于云谷禅师,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无不研究,补诸生。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辟书院,令高材生从袁受经学。万历五年(1577)会试,初拟取第一,因策论违逆主试官而落第。后更名黄。十四年中进士,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奉命清核苏松钱粮,上《赋役议》,又请减免额外加征米银10余条款,被豪绅所阻而作罢。任河北宝坻知县,时该县赋役倍于他县,积欠粮赋达万石,袁黄上条陈请减免旧额,建议由会通河水运皇木代替车运,朝廷允准。于是宝坻得以减免旧赋,革除运木重夫、重马、采石及箭手诸劳役。袁黄还下令疏浚河道,植树挖沙,筑堤开渠,垦荒种植,成绩斐然。时蓟镇诸主、客军近20万,年例银及屯田-各项开支计150万两,巡抚因袁黄通晓边疆事宜,遂召之共议大计,乃献革养军虚费、汰台兵冗员等十策。

  万历二十年(1592),调任兵部职方主事,适日本侵略朝鲜,朝廷大举东征,蓟辽经略宋应昌上疏请袁黄到军营赞划,与刘黄裳浮海渡鸭绿江。平壤战役时,提督李如松以诱兵迎战日军获胜,袁黄禁止李部下诸将割首级报功,李深为恼恨而引兵东去,派袁黄守平壤,不增拨一兵一卒。后突遇日军攻城,袁黄率领部下及3000名朝鲜兵击退之。不久,李如松兵败碧蹄馆,兵部尚书石星主张拨款议和,袁黄上 书提出将骄应罢兵。李如松诬袁黄以十大罪状,袁黄遂罢归家居,闭户著书。卒年74岁。天启元年(1621),吏部尚书-星追叙袁黄东征功勋,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书院六贤祠,浙江巡抚纳兰常安撰《祠堂记》,赞袁黄“挥击阉竖,九死不悔”。

  袁黄著述有:《祈嗣真诠》、《皇都水利考》、《评注八代文宗》、《春秋义例》、《论语笺疏》、《袁氏易传》、《史记定本》、《袁氏政书》、《两行斋集》、《宝坻劝农书》、《袁了凡家训》、《袁了凡纲鉴》、《群书备考》、《石经大学解》、《历法新书》、《中庸疏意》等。

  “袁黄”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