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湖州市名人>长兴县名人

叶高翔

叶高翔人物照片

长兴名人叶高翔介绍

中国浙江科技学院校长

叶高翔,男,汉族,浙江长兴人,1958年7月出生。2013年6月26日,任浙江科技学院党委委员、副书记、浙江科技学院院长。曾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正校级执行校长、校长。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8年12月7日,省委决定,因年龄原因,提议叶高翔同志不再担任浙江科技学院院长职务,免去其浙江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委员职务。

叶高翔人物生平

1977年11月~1978年10月,工作于浙江长兴工农陶器厂。

1978年10月~1982年7月,就读于杭州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8月~1995年1月,任教于在杭州大学物理系。

1985年8月~1986年7月,美国印地安那大学作访问学者。

1985年9月~1988年7月,就读于杭州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9年10月~1989年12月,在意大利国际物理中心学术交流。

1992年2月~1994年11月,就读于浙江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5年1月~1996年11月,担任杭州大学物理系副主任。

1995年12月,晋升教授。

1996年11~1998年9月,担任任杭州大学物理系主任。

1997年1月~1998年9月,兼任杭州大学校长助理。

1999年7月,担任浙江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3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2005年2月~2008年12月,担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2008年12月,担任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执行校长(正校级)。

2009年10月10日,担任杭州师范大学校长。

2012年4月11日,兼任浙江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评估委员会副主任。

2012年11月14日,提名为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校友分会副理事长侯选人。

2013年6月26日,担任浙江科技学院党委委员、副书记,浙江科技学院院长,引起调任风波。

2013年6月28日,当选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并主持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大会正式会议。

2013年7月,《南方人物周刊》第22期刊载张鸣《换校长的风波及其他》一文,评论调任风波。

2013年8月5日,《凤凰周刊》第22期刊载《杭州师大校长调任风波》一文,评论调任风波。

叶高翔荣誉成就

1993、1995、1998年被评为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2000年浙江大学校级先进工作者、“我最喜爱的浙江大学老师”之一;

2001年我最喜爱的浙江大学老师”之一,浙江大学学生会;

2002年浙江大学教书育人标兵,浙江大学;

2003年浙江大学教书育人标兵、浙江省教育系统“家庭事业兼顾型”先进个人;

2003年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浙江省教委;

2003年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

2004年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教学名师;

2008年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

荣获“新浪教育盛典:2011年度微博风尚高校领军人物”。

浙江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

担任“近代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薄膜物理学”、“群论”、“固体理论”、“高等统计物理学”以及“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主讲工作,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工作。

率先开展了以液相材料为基底的薄膜物理研究工作,并在液面成膜机理、非平整表面效应、薄膜内应力等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改变了“固体薄膜基底”的传统观念,扩展了薄膜物理的研究领域。

先后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Surface Science》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约40篇,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叶高翔补充介绍

  叶高翔,1958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原杭州大学物理系,1988年在该校获硕士学位,1994年获浙江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任教授,1999年任博士生导师。先后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物理系做访问学者,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作学术访问,在德国jülich研究中心从事合作研究。

  从事凝聚态物理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参加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研究项目,独立主持并0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薄膜的非平整表面效应机理研究”。在国内外一流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叶高翔老师曾说:“我是在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从事我最喜欢的工作。”他所指的“最好的地方”是杭州,“最喜欢的工作”是物理学研究和“教师”这个职业。

  如果说把叶高翔老师自觉投身于物理研究原因说成是兴趣爱好,那么促成他在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原因就远非“兴趣”那么简单了。

  叶高翔认为自己“我不是一个聪明人,”“智力一般,”“如果说我现在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就的话,那也只是因为我的刻苦,而不是聪明”。

  1982年本科毕业后,叶高翔留系任教,开始了他边工作边学习的生活。那时的叶高翔经常是刚刚完成自己的研究生课程又匆匆登上讲台,给本科生上课。攻读博士学位时,叶高翔的女儿已经出世,他既要照料女儿,又要自己念书,同时还要给学生上课,其中的艰苦常人难以想像。他的勤奋刻苦,让许多人称赞不已。

  叶高翔念博士的一个暑假里,一天他的导师因为乘飞机从国外回来时间尚早,便绕道到实验室里看看,只见在那个酷暑的早晨,还不到七点,叶高翔就已经在里面开始了实验。老先生对叶高翔的勤勉不绝口。

  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科研工作上路之后,他的勤奋“有增无减”。在德国研究访问的冬天,叶老师每天晚上下班后,从位于森林深处的研究所骑车出来,必经一条没有路灯的小路,四周一片漆黑,叶高翔只能凭着感觉往前骑,在寒风中行车40多分钟回到居所,叶高翔发现自己的眉毛、头发全白了,结了厚厚的冰。但是,相比较于对物理的热爱,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注重工作效率、作风严谨的美国和德国,他严谨踏实的工作得到了外国同行的认可。几年后,当叶高翔的研究生来到老师曾经工作过的Jülich研究中心学习时,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对他说:“叶”在他们那儿树立了一个“successfulexample”(成功的典范)。

  在国外的研究,使叶高翔对其他民族开拓创新的学风有了深入了解。相比之下,他看到近代中国在科技方面落后于世界存在的问题。正如叶高翔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讲的那样:“我们民族在近代的创新精神是不够的。”

  国外的见闻让叶高翔生了不少感触:在美国华盛顿的世界航天博物馆参观,开门就看见以我国古老传说“嫦娥奔月”为内容的巨画。旁边的注释写到:“这是来自古老中国的人类第一个周游太空的想法”,而后面的展览却鲜见与中国有关的内容。

  叶高翔对近代中国的科技深有感触。他说:“近代,在世界级的发明家名单中,中国人的名字太少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人的学风问题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身兼科技工作者和大学教授两职的叶高翔,从此便特别注意在科研和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

  其实早在选择“液体表面镀膜”这一研究课题,叶高翔独特的思维就为他提供了这样一条独特的研究道路。以当时的条件,液体表面镀膜的实验绝大多数实验室都有能力和条件做,但大家都认为要把金属原子放在液体表面是不可能的。而叶高翔正是走了一条别人都认为不可能的路,而且还取得了成就。

  随着研究的深入,叶高翔对思维的独创性也愈来愈重视。在采访中,叶老师说:“设备是第二位的,而人的思想才是第一位的,一流的重大发现未必在一流的实验条件下得到,但一流的发现一定要在一流的思想指导下才能完成”。对于国内实验条件差、资金紧缺等大多数科研工作都会遇到的问题,叶高翔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实验设备对于科研工作十分重要,但决非必要条件。

  在德国时,叶高翔曾到一位科学家的实验室参观,这位科学家在世界上最早拍摄到水分子的照片,他自豪地指着仪器、设备对来访者介绍说:“这些都是我自己制造的。”这对叶高翔启发很大。他想,用人人都具备的条件作研究,自己有的成果别人未必没有,而要进行开创性的实验,就只能靠自己创造条件。设备、资金自己不能解决,就只能永远依赖别人。

  采访中叶高翔说,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再干20年,拿出一些“像样”的东西。虽然科学无国界,但发明权有国界,中国人应该为人类的文明进程留下自己的印迹。

  “叶高翔”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