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湖州市名人

徐献瑜

徐献瑜人物照片

湖州名人徐献瑜介绍

北京大学教授

徐献瑜(1910年7月16日~2010年10月23日),男,著名计算数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民盟盟员。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38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燕京大学讲师、数学系主任,辅仁大学讲师。

徐献瑜生平简介

徐献瑜教授,1910年7月16日出生,卒于2010年10月23日,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22年,徐献瑜考入东吴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又称湖州海岛中学),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高中毕业,保送苏州东吴大学并获免学费奖,同级的学友有费孝通、杨季康(杨绛,翻译家、文学家)、沈乃璋(心理学家)、孙令衔(化学家)、朱雯(翻译家)等,1932年初春,与沈福彭、孙令衔、杨季康、周芬等五人结伴自苏州北上,来到北平燕京大学寄读。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38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燕京大学讲师、数学系主任,辅仁大学讲师。建国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高等数学教研室和计算数学教研室主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三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员,全国计算数学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在特殊函数、函数的数值逼近方面深有研究。撰有论文《含有超球多项式和贝塞尔函数的某些积分和级数》,合译《逼近论导引》等。

徐献瑜任职经历

建国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高等数学教研室和计算数学教研室主任。上世纪五十年代几度访苏,参加了周恩来总理领导制定的“我国科学发展12年规划”中“计算技术建立”的规划工作,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三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员。

粉碎四人帮后,授课之余继续从事科学研究,被推选为全国计算数学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参加化学系徐光宪领导的“串级萃取理论”研究,提供数学模型、算法和数学证明,成功采用计算机模拟出逆流萃取动态平衡的过程,此项工作1983年获国家教育部一等奖。退休后继续担任《计算数学》杂志编委,被推选为中国数学软件协会名誉会长。

徐献瑜学习经历

杭嘉湖平原上的湖州府,自古以来就是富庶的江南鱼米乡。府辖吴兴县坐落在波光淼淼的太湖之畔。1910年7月16日,徐献瑜出生在这个枕河而立、舟楫穿行的小 城。

徐献瑜生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时代在军阀混战中度过。在他的记忆里,上小学和中学时,他曾几次随家人逃到上海躲避战乱。6岁入绉业小学,这是湖绉生意人集资兴办的子弟学校,设在一座古庙里。课余他跟着长他3岁的四哥学围棋,起初不过贪玩,但逐渐开窍入迷,常与夏布行内的店员对局,亦能下个平手。棋道启迪了他的智力,并成为终身的嗜好。

进入高小后,徐献瑜始知好学,各科成绩在班上常能列在前几名。他殊喜算术,演算能力尤其突出,高小三年级学代数时,先生出了一道题:当时钟10点至11点之间,长针和短针何时走在一条直线上?班里只有徐一人列出方程,解出答案。当时他还不满12岁。

1922年,徐献瑜考入东吴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又称湖州海岛中学)。这所美国教会所办的中学,教学正规,重视算学和英文。初二时徐醉心于速算研究。他自学背诵20以下每个自然数的自乘结果。但超过20以上的数字自乘则难以苦记。在悉心琢磨中,他发现凡尾数为5的数字,在自乘时有一个速算规律。比如要算数字35自乘,只要心算3乘以4为12,即得结果1225;75 自乘,只要算7乘以8为56,结果是5625。他把这个发现写了一篇小文章发表在学校的通讯刊物上,颇得数学老师的器重。他英文也学得不错。在高中学数学时,已能自读英文原著教科书。

此时新文化运动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着封建的旧文化,即使风气比较闭塞的湖州也传入了大量的新书籍、新思潮。徐献瑜得以接触各类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他与同窗好友潘孝硕(现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沈福彭(已故,曾为青岛医学院院长)等七八人共同结社,专事读书;他们把湖州世界书局的新书几乎都看遍了。博览群书使徐献瑜的知识面和眼界都开阔起来,文理科打下了扎实的根底。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高中毕业,保送苏州东吴大学并获免学费奖。

1928年,夏布行业日渐衰落,随着现代纺织业的兴起,传统的夏布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父亲本打算把徐送去投考邮政或铁路行业,以早日自立养家,但徐表示要继续上大学。父亲看到他的学业成绩出色,上大学又不用家中负担,也就改变了自己的主张。于是,徐献瑜成为这个商人世家中的第一个大学生,开始走上了与父兄不同的道路。

徐献瑜突出贡献

徐献瑜教授是我国计算数学的开拓者之一他是我国第一个计算数学学科和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计算中心的创建者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数学软件库”的研制和建立的主持人。他在过去几十年的计算数学教育和研究生涯中为北京大学,也为我国计算数学和计算机软件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王选、杨芙清、何新贵等都是他的学生。早年徐献瑜教授曾是东吴大学的高材生,与费孝通和杨绛同学,后赴美留学,在华盛顿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成为华盛顿大学第一个获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任燕京大学讲师、数学系主任,辅仁大学讲师。

徐献瑜计算机方面贡献

主讲培训班

徐献瑜计算机方面贡献从1956至1959年的三个学年内,在计算所举办的第一、二、三届计算技术培训班上,徐献瑜为第一届的计算数学班主持“初等函数逼近”专题讨论会,为第二届的计算机班和第三届的计算数学班主讲程序设计。现在我国许多部门和科研单位的计算技术骨干大多出自这三期培训班。

第三届培训班在徐的带领下,已自觉地走上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他们带着实际应用的题目上机实习,做了水坝应力、长江水文、建筑设计等计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献瑜带领这个训练班的70多名学员为超音速飞机的设计做出了贡献。当时正值1958年科技跃进之际,国防部门设计超音速飞机时遇到小展弦比宽机身组合的翼身干扰问题,当时还没有建成跨音速风洞,所以要估算超音速飞机气动力只能借助数值计算。军事工程学院罗时钧教授提出计算方案,黄敦教授画出了翼身图形,徐据此图形做出数学公式,然后指导学员们用电动计算机算了 一个月,得出了小展弦比宽机身机翼组合体的超音速干扰气动力,交上一份出色的答卷。

翻译著作

1958年8月,中国第一台通用数字小型电子计算机——103机试制成功。1959年9月,104通用数字大型电子计算机开始运行。自那时起,徐与张克明、董铁宝、冯康率计算所三室人员对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进行了大量实践,1959年一年即完成了82个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包括气象、测量、水坝、水文、公路、铁路、航运、建筑、桥梁、冶金、机械制造、石油、航空、原子能等各个领域。进入60年代,徐具体指导最优化、非线性方程求解和函数逼近几个研究组(当时这几个组并在一起为计算所三室六组)侧重于理论研究。他一贯要求大家密切注视国际上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还和董铁宝组织并参加了美国1960年出版的《数字计算机上用的数学方法》中译本的翻译。这书对于计算数学和科学计算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沿用多年。

教研活动

与此同时,徐献瑜仍担任北大数学系计算数学教研室主任的职务,和董铁宝、胡祖炽一起组织教研室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并在课堂上向一届届的学生讲授程序设计。1962年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徐在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指导培养了十余名研究生和来自国防工业或地方科研部门的代培生。其中曾抗生、何新贵、史应光、谢深泉、徐国良、张祥等现已成为计算数学和技术界知名的专家与教授。

重视实践

为创建中国的计算数学学科,徐献瑜在致力教学和以任务带动学科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始终关注着电子计算机应用的宣传和普及。1959年徐到南京大学数学系介绍有关计算数学的进展,并主持座谈讨论。1960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数学会上徐作了有关计算数学事业和培养新生力量的报告。会后徐与华罗庚被邀至杭州讲学。1961年在汕头第二届全国计算机会议上,针对当时有些单位热衷大机器、忽视小机器的倾向,由董铁宝先生首创,徐献瑜与张克明、赵访熊、冯康等提出“小机器可以做大题目”的主张,事后小机器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1963年南京大学也制成了103小型电子计算机,高教部在该校召开高等院校计算数学报告会,徐与赵访熊教授被邀主持会议。这是全国高校第一次召开这个专题的交流会。同年在西安召开的第三届全国计算机会议上,徐献瑜详尽地报告了计算数学方面的进展与成果。在此期间,徐无论走到哪里,都在大力宣传计算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1965年第四届全国计算机会议在哈尔滨召开,他在会上作完发言后,即来到大庆油田,与油田的科技工作者和领导座谈,解答有关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问题。

徐献瑜历史评价

徐献瑜教授为我国计算数学和计算机软件研究和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作为一名学者,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力求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他注重人才的培养,甘当人梯,知人善任,恳切让贤,离休以后,仍然主持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小组工作,关心着国家大事,关心中国计算数学事业的发展。95岁高龄,还致力于科普,为中学生写出《由“鹤立鸡群”引出的一个数学问题》一书,徐献瑜教授一直在关怀着年轻一代的成长。

2010年10月23日,著名计算数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民盟盟员,徐献瑜先生因肺部感染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0岁。

徐献瑜个人荣誉

1932年,徐献瑜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并被推选为中国学业全优PhiTauPhi荣誉学会会员,得“金钥匙”奖。

1938年夏天,徐献瑜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八一五”以后燕京大学酝酿复校,徐献瑜参加了复校筹备工作,并在10月1日燕大正式开学之际,回校担任了数学系教授、系主任。

1952年他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1952至1954年他还曾担任北京大学校工会的临时主席。

1977年,徐献瑜在授课之余,继续从事科学研究.他参加了化学系徐光宪教授领导的“串级萃取理论”研究,为此提供了数学模型、算法和数学证明,成功地采用计算机模拟出逆流萃取动态平衡的过程。该论文登载在《北京大学学报》上。这项工作1983年获国家教育部一等奖。

1990年5月,中国数学软件协会在洛阳成立,会上一致拥戴业已退休的徐为名誉会长。

徐献瑜补充介绍

  徐献瑜(1910.7.16-)

  浙江湖州人,数学家。

  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38年获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1939年回国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数学系,后升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任教于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计算数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56年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三室主任。1978年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员。

  徐献瑜主要从事特殊函数、函数数值逼近、数学软件等领域的研究。此外,在物理、化学的一些领域也有所建树。在特殊函数方面,证明了J. Dougall积分内含有三个超球多项式乘积的精确公式,被收入H. Bateman的Tables of Integral Transform, vol. II。函数数值逼近方面,主要研究有理函数逼近,特别是对于Padé逼近,做出了一些开创性研究。数学软件方面,完成了“六五”计划中“数学软件库STYR”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建立高精度MP系统,据此系统构造成初等函数生成的最优设计软件工具ODGEF;参加为我国自制千万次757向量机配备初等函数标准子程序以及为中科院K0920巨型机配备标准子程序。

  徐献瑜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主张加强研究生自学的基础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培养了大批数学人才。

  主要著作:《Padé逼近概论》;主要以注:《逼近论导引》;主要论文:Certain Integral and Infinite Series Involving Ultra-spherical Polynomials and Bessel Function, A Generalized Intensity Formula for a System of Retardation Plates, Analysis of Elliptical Polarization, On Somine’s Integral Formula and Generalization, 串级萃取理论III,关于E. W. Cheney所著《逼近论导引》的若干注记,高精度初等函数的生成等。

  “徐献瑜”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